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地理上堪稱“最憋屈”的國家,就像個“釘子”插在了三國的縫隙

縱觀世界歷史, 當人類經濟進入到了商品經濟的洪流中時, 海洋的地位就日益凸顯。 特別是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 由歐洲人開闢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繞道非洲南端到達印度的新航線以及第一次環球航行的成功。 由此世界進入了航海時代, 並持續至今。 到目前為止, 海運量在國際貨物運輸總量中依然占80%以上。 所以對於一個國家來講, 如果有著海岸線並且再有優良港口的話, 對於一個國家的發展是極為有利的。 但是, 像歐洲的內陸國瑞士, 一樣發展的風生水起。

歐洲列強在非洲的殖民地

今天講的這個國家它就是非洲小國馬拉威, 它不僅是個內陸國, 還是個狹長的內陸國, 旁邊有個非洲第三大湖馬拉威湖, 馬拉威面積約12萬平方公里, 人口1800余萬。 從地圖上這個非洲內陸國就像一個釘子插在了坦尚尼亞、尚比亞、莫三比克這三個國家的縫隙裡。

在16世紀, 非洲的班圖部落開始大批進入馬拉威湖的西北一帶, 在此定居並建立了幾個王國。 1846年, 葡萄牙商人科斯塔·卡多蘇成為第一個訪問馬拉威湖地區的歐洲人。 1858, 英國傳教士大衛·利文斯通到達了馬拉威湖地區, 他把該地稱為尼亞薩蘭, 此後不久, 大英帝國就宣佈此地為英國勢力範圍。 在1884年的柏林會議上, 歐洲列強們承認此地為英國勢力範圍。 此時馬拉威湖東北就是德國在非洲的殖民地德屬東非(主要包括今坦尚尼亞、盧旺達、布隆迪), 馬拉威湖的東南則是葡屬東非(今莫三比克)。 1890年英國、葡萄牙兩國達成邊境協議, 英國在馬拉威的統治得以確認。 1891年英國、葡萄牙簽訂協定, 英國承認整個莫三比克劃歸葡萄牙。

馬拉威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 德國戰敗, 其在非洲的殖民地被瓜分, 盧旺達和布隆迪被交付給了比利時, 坦尚尼亞被納入了英國的殖民範圍。 二戰以後, 世界範圍內的殖民地獨立運動高漲。 1953年, 英國把其三塊殖民地今辛巴威、尚比亞及馬拉威三國強行捏合成了中非聯邦,

結果這三塊地方都不滿意, 1963年, 中非聯邦解體, 1964年, 馬拉威正式獨立。 獨立後該國對外奉行不結盟和中立政策, 但是經濟水準和奉行中立政策的歐洲內陸國瑞士的經濟水準差的不是一星半點(瑞士2016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接近7萬9000美元), 2016年馬拉威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只有301美元, 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

馬拉威

雖然是個內陸國, 但是馬拉威、坦尚尼亞、莫三比克之間的面積約為3萬平方公里非洲第三大湖馬拉威湖不僅風景秀美, 也溝通該國南北運輸的主要航運通道。 該國的首都里朗威, 位於國家中部。 原首都是松巴, 其在馬拉威獨立之前一直是馬拉威首府, 1964年獨立後松巴作為首都。 1965年, 由於松巴太靠南, 馬拉威政府決定遷都到中部的里朗威, 可是由於經濟原因(實在太窮), 直到1969才開始遷都, 1975年, 里朗威正式作為首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