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水煮《三國演義》之諸葛—有智慧、會耍手段、職場高人

在多次讀《三國演義》中, 對於諸葛亮的認識我從一個神人逐漸過渡到一個凡人的程度, 在書中有許多內容我更覺得是羅貫中的意思,

有時他在抬高諸葛亮, 有時他也在貶低諸葛亮, 在下不自量力, 水煮一下我心中的神吧。

一、 諸葛亮在隆中時, 自比管仲、樂毅說明他不僅有雄才偉略且有報國之心, 當時徐庶在輔佐劉備, 諸葛亮是一定知道的, 當徐庶被曹操設計回許都見母辭別劉備後,

為報答劉備知遇之恩時, 到了隆中見到諸葛亮時, 請求他出山輔佐劉備, 當時諸葛亮有點生氣。 當時徐庶一定說明了他為什麼離開劉備, 以諸葛亮的才能他一定能知道徐庶回去其母必亡, 不是嗎?後來水鏡先生去劉備處聽說徐庶一事後當時就說徐母必亡, 難道諸葛亮就不知道嗎?徐庶可是他的好朋友呀!《三國演義》中說徐庶、崔州平、水鏡先生、諸葛亮他們經常在一起聚會, 好朋友才會這樣呀!諸葛亮為什麼這樣對待朋友呢?只有兩個原因:

1、當時諸葛先生氣暈了

2、他不希望徐庶在劉備身邊, 因為他聽徐庶說過劉備的為人, 他一定相信徐庶說的是真的, 這也為他以後認劉備當老闆, 為自己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二、 在孫劉聯合抗曹火燒赤壁時, 諸葛先生派兵, 先派趙雲去烏林, 後派張飛葫蘆穀口, 又喚糜竺、糜芳、劉封打掃戰場, 最後讓劉琦回武昌拒曹, 就是不派關羽出戰, 為什麼呢?諸葛亮這樣作的原因是想派又不想派關羽, 還要用軍令狀激關羽, 這些讓人覺得不理解。

諸葛亮自己都說“昔日曹操待足下甚厚, 足下當有以報之”, 既然這樣為什麼不把關羽和趙雲或張飛換一下呢?即使不換諸葛亮可以派劉備與關羽同去呀?在火燒博望時諸葛亮派過劉備出戰, 如果這次派劉備與關羽同去曹操還能逃的了嗎?我覺得這是諸葛亮故意放走曹操, 原因有三:

1、北方初定, 如曹操死了, 北方會發生更多戰亂。

2、曹操如死了, 三國鼎足就沒了, 周瑜肯定不是諸葛亮的對手, 劉備會一統天下, 那時諸葛亮就成了韓信了。

3、賣給關羽一個人情, 讓關羽永遠在諸葛亮面前抬不起頭來, 提升自己在軍中的地位。

三、 在劉備守荊州進西川時, 當劉備提出讓諸葛亮守荊州, 自己與龐統取西川時, 諸葛亮並沒有反對, 按理說, 諸葛亮與劉備多年相互也瞭解, 為什麼劉備這樣作呢?主要是想讓龐統建功立業能與諸葛亮的功勳相當, 以後可以相互制衡, 這一點諸葛亮一定明白。 對於龐統是個什麼樣的人才, 諸葛亮很明白, 他說過:“士元非百里之才, 胸中之學, 勝亮十倍”。魯肅也評價說:“龐士元非百里之才,使處治中、別駕之任方稱其才”。這些是對一個文官治理地方水準的評價,與軍事才能沒有任何關係。如果這樣,龐統是不是留下來守衛治理荊州更合適呢!可諸葛亮並沒有反對,原因有三:

1、讓龐統知道一下當初諸葛亮是如何艱辛的走到現在的。

2、讓劉備真正瞭解龐統具有那方面的才華。

3、戰爭是殘酷的,龐統隨時都可能犧牲。

四、 劉備稱帝后,為給關羽報仇起兵伐吳,因諸葛亮與眾官員不贊成,造成了君臣不和,此時,劉備自覺羽翼豐滿用不著諸葛亮了,所以稱帝后首次出征就不再用諸葛亮了,當時諸葛亮並沒有堅持相隨,他很清楚,如果他不跟隨劉備,劉備一定會失敗,結果很清楚,經過托孤,諸葛亮終於達到了權力了頂峰,這也就註定了他以後的命運,能力越大擔當越大,勞累致死方休。

縱觀《三國演義》,在蜀一方似乎人才輩出,像諸葛、馬良、蔣琬、費禕、馬謖、龐統、廖立、法正等,武將自不必說了。可這些文人那個能比的過諸葛亮,為什麼呢?不只是諸葛亮太強大了吧,難道就沒有別的原因了嗎?

而魏國呢,曹操不必說,還有大將之才::張遼、曹仁、樂進、鐘會、鄧艾;智將:徐晃、夏侯淵、張郃、李典;勇將:典韋、許諸、夏侯敦。其餘大將有名的不下百人。絕對天才級謀士::司馬懿、賈詡、,郭嘉、荀攸、荀彧,據說為曹操設謀的能報上名的人有一百二十多人之眾,為什麼能人都到曹操一方去了呢?

吳國的人材: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張昭、孫堅、孫策、程普、黃蓋、甘甯、淩統、韓當、周泰、丁奉、徐盛等,諸葛亮的隆中對的部分內容,甘甯和魯肅早都提出過的,能不是人材嗎?

綜上所述,是不是說諸葛亮是個嫉賢妒能、排出異已、耍陰謀詭機的小人呢?那你就完全錯了,這全是作者羅貫中的意思,《三國演義》只是虛構的小說。作者一方面在神化諸葛亮,例如:借東風、觀天象、八卦陣、等,以致於魯迅都說,“然狀諸葛之智近於妖”,為什麼作者這樣寫諸葛亮呢?當時羅貫中是個自覺懷才不遇的人,他痛恨當時的時局,,曾輔佐張士誠,後朱元璋得天下,但他仍想借諸葛之名正其心成為一個能挽狂瀾於即倒,扶大廈於將傾的匡世獨人,如果我們瞭解了這一點,你也就不奇怪他為什麼這麼寫諸葛亮了。以上只是我的淺見,可與大家共議之。

真實的諸葛亮是在陳壽的《三國志》中,既沒有徐庶訪諸葛,也沒有華容道派兵,諸如草船借箭等全是虛構的而矣,從諸葛亮的前後出師表就看出了諸葛先生的為人,他一直是我心中的偉人,一個忠心愛國、不求私利、恩怨分明之治國能人。誠如《三國志》中的評價: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煉,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勝亮十倍”。魯肅也評價說:“龐士元非百里之才,使處治中、別駕之任方稱其才”。這些是對一個文官治理地方水準的評價,與軍事才能沒有任何關係。如果這樣,龐統是不是留下來守衛治理荊州更合適呢!可諸葛亮並沒有反對,原因有三:

1、讓龐統知道一下當初諸葛亮是如何艱辛的走到現在的。

2、讓劉備真正瞭解龐統具有那方面的才華。

3、戰爭是殘酷的,龐統隨時都可能犧牲。

四、 劉備稱帝后,為給關羽報仇起兵伐吳,因諸葛亮與眾官員不贊成,造成了君臣不和,此時,劉備自覺羽翼豐滿用不著諸葛亮了,所以稱帝后首次出征就不再用諸葛亮了,當時諸葛亮並沒有堅持相隨,他很清楚,如果他不跟隨劉備,劉備一定會失敗,結果很清楚,經過托孤,諸葛亮終於達到了權力了頂峰,這也就註定了他以後的命運,能力越大擔當越大,勞累致死方休。

縱觀《三國演義》,在蜀一方似乎人才輩出,像諸葛、馬良、蔣琬、費禕、馬謖、龐統、廖立、法正等,武將自不必說了。可這些文人那個能比的過諸葛亮,為什麼呢?不只是諸葛亮太強大了吧,難道就沒有別的原因了嗎?

而魏國呢,曹操不必說,還有大將之才::張遼、曹仁、樂進、鐘會、鄧艾;智將:徐晃、夏侯淵、張郃、李典;勇將:典韋、許諸、夏侯敦。其餘大將有名的不下百人。絕對天才級謀士::司馬懿、賈詡、,郭嘉、荀攸、荀彧,據說為曹操設謀的能報上名的人有一百二十多人之眾,為什麼能人都到曹操一方去了呢?

吳國的人材: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張昭、孫堅、孫策、程普、黃蓋、甘甯、淩統、韓當、周泰、丁奉、徐盛等,諸葛亮的隆中對的部分內容,甘甯和魯肅早都提出過的,能不是人材嗎?

綜上所述,是不是說諸葛亮是個嫉賢妒能、排出異已、耍陰謀詭機的小人呢?那你就完全錯了,這全是作者羅貫中的意思,《三國演義》只是虛構的小說。作者一方面在神化諸葛亮,例如:借東風、觀天象、八卦陣、等,以致於魯迅都說,“然狀諸葛之智近於妖”,為什麼作者這樣寫諸葛亮呢?當時羅貫中是個自覺懷才不遇的人,他痛恨當時的時局,,曾輔佐張士誠,後朱元璋得天下,但他仍想借諸葛之名正其心成為一個能挽狂瀾於即倒,扶大廈於將傾的匡世獨人,如果我們瞭解了這一點,你也就不奇怪他為什麼這麼寫諸葛亮了。以上只是我的淺見,可與大家共議之。

真實的諸葛亮是在陳壽的《三國志》中,既沒有徐庶訪諸葛,也沒有華容道派兵,諸如草船借箭等全是虛構的而矣,從諸葛亮的前後出師表就看出了諸葛先生的為人,他一直是我心中的偉人,一個忠心愛國、不求私利、恩怨分明之治國能人。誠如《三國志》中的評價: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煉,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