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賈平凹:舌尖上的西北——陝西小吃

陝西這塊渾厚的黃土, 因地域不同, 民族不同, 物產不同, 氣候不同, 構成了它豐富奇特的習尚風俗, 而各地的小吃正是這種習尚風俗的一種體現。

由此, 當我在作陝西歷史的、經濟的、文化的考察時, 小吃就不能不引起我的興趣了。 十分慶倖的是, 興趣的逗引, 拿筆作錄, 不期而然地使我更瞭解了我們陝西, 瞭解了我們陝西的人的秉性, 也於我的創作實在是有了非淺的受用呢。

醪糟

醪糟重在作醅。 江米泡入淨水缸內, 水量以淹沒米為度, 夏泡八時, 冬泡十二時。 米心泡軟, 水空幹, 籠蒸半時, 以涼水反復沖澆, 溫度降至三度以下, 空水, 散置案上拌糯粉, 裝入缸內, 上面拍平, 用木棍在中間由上到底戳一個直徑約半寸的洞。 後, 蓋草墊, 圍草圈, 三天三夜後醅即成。

賣主多老翁, 有特製小灶, 特製銅鍋。 拉動風箱, 卜蔔作響, 一頭灰屑, 聲聲叫賣。 來客在灶前的細而長的條凳上坐了, 說聲:“一碗醪糟, 一顆蛋”。 賣主便長聲重複:“一碗醪糟, 一顆蛋——!”銅鍋裡添碗清水, 放了糖精, 三下兩下燒開, 呼地在鍋沿敲碎一顆雞蛋打入鍋中, 放適量的醪糟醅, 再燒開, 漂浮沫, 加黃桂, 迅速起鍋倒入碗中。

要問特點?酸甜味醇, 可止渴, 健胃, 活血。

羊肉泡饃

骨, 羊骨, 全羊骨, 置清水鍋裡大火燉煮, 兩時後起浮沫, 撇之遺淨。 放舊調料袋提味, 下肉塊, 換新調料袋加味。 以肉板壓實加蓋。 後, 武火燒溢, 嘭嘭作響, 再後, 文火燉之, 人可熄燈入睡。 一覺醒來, 滿屋醇香, 起看肉爛湯濃, 其色如奶。 此羊肉制法。

十分之九麵粉,

十分之一酵面。 摻和, 攪勻, 揉到。 做饃胚二兩一個, 若[左食右乇][左食右乇]狀, [左食右乇]邊起棱。 下鏊烘烤, 可悠悠溫酒, 酒未熱, 則開鏊, 取之平放手心, 在上騷騷, 手心則感應發癢, 此饃餅制法。

食客, 出錢並非飯來張口, 淨手掰饃, 碎如蜂[左月右上夭下韭]。 一是體驗手工藝之趣, 二是會朋友談藝文敘家常拉生意, 饃掰如何, 大、小、粗、細, 足可見食者性情;烹飪師按其饃形, 分口湯、幹泡、水圍城、單走諸法烹製, 且以饃定湯, 以湯調料, 武火急煮, 適時裝碗。 烹飪十年, 身在操作室, 便知每一進餐人音容相貌, 妙絕比柳莊麻衣相師有過之而無不及。

西安五味巷有一翁, 高夀七十。 二十年前起, 每日來餐一次, 饃掰碎後等候烹飪, 又買三饃掰碎, 食過一碗,

將掰碎的饃帶回。 明日, 將碎饃烹飪, 又買新饃掰。 如此反復, 不曾中斷。 臨終, 死于掰饃時, 家人將碎饃放頭側入棺。

歧山面

歧山是一個縣, 盛產麥, 善吃麵條。 有九字令:韌柔光, 酸辣汪, 煎稀香。 韌柔光是指麵條之質, 酸辣汪是指調料之質, 煎稀香是指湯水之質。

歧山面看似容易,而達到真味卻非一般人所能,市面上多有掛假招牌的,俗辨其真偽,一觀臊子[左火右覽]法和麵條擀法便知。

臊子,豬肉,必帶皮切塊,碎而不粥。起鍋加油燒熱,投之,下薑末、調料面煸炒。待水分幹後,將醋順鍋過烹入,沖冒白煙。以後醬油殺之,加水,煮。肉皮能掐時,放鹽,文火至肉爛舀出。擀面,堿合水,水合面,揉搓成絮,成團,盤起回性。後再揉,後再搓,反復不已。而後擀薄如紙,細切如線,滾水下鍋蓮花般轉,撈到碗裡一窩絲,澆臊子,只吃面而不喝湯。

在歧山,以能擀長面者為女人本事,否則視之家恥。娶媳婦的第二天上午,專門有一個擀面的隆重儀式:客人上席後,新媳婦親自上案擀面,以顯能耐。故女兒七歲起,娘便授其技藝,搭凳子在案前使擀杖。

涼皮子

是夏天食品,三九寒天卻有出售,吃者,男食者絕少,女人多,妙齡女人尤多,半老徐娘的女人更多。

制法:一斤麵粉用二斤水,分三次倒入,先和成稠糊,再陸續加水和稀,加鹽,加堿,稀漿用手勺揚起能拉起筷子粗細的條為宜。籠上鋪白紗布,面漿倒其上,攤二分厚,薄厚均勻,大火暴蒸,氣圓,約六七分鐘即熟。將面皮從籠箅上扣在案上,每張面皮上抹一層菜油,疊堆一起晾涼後用擺刀切成細條。

賣主賣時並不用稱,三個指頭一捏,三下一碗,碗碗份量平等,不會少一條,多一條也不給。加焯過的綠豆芽,加鹽,加醋,加芝麻醬,後又三指一捏,三條四條地在辣椒油盆裡一蘸放入碗上,白者青白,紅者豔紅,未起唇則涎水滿口。

且記:吃涼皮子的別忘記帶手帕,否則吃罷一嘴沿紅色,有傷體面。

葫蘆頭

同於羊肉泡,異於羊肉泡,同者均為掰饃,異者一為羊肉,一為豬肉,豬肉又僅限於腸子。

史料載:孫思邈在長安一家專賣豬腸的小吃店吃“雜碎”,覺腸子腥味大,油膩多,問及店家,知製作不得法。隨告之竅道,留藥葫蘆于店家調味。從此,“雜碎”一改舊味,香氣四溢,顧客盈門。店家感激孫思邈,特將藥葫蘆高懸門首,漸漸,葫蘆頭取其名。

葫蘆頭三道製作工藝,處理腸、熬湯、[左水右上大下卯][左食右歹]。腸過十二次手續:[左提手右妥],捋,刮,翻,摘,回,再[左提手右妥],漂,再捋,又再捋,煮,晾,汙腥油膩盡脫。熬湯必原骨砸碎,出骨油湯水乳白,下肥母雞一隻,大料花椒,八角,上元桂,大火小火湯濃而止。[左水右上大下卯]時將腸切“坡刀形”,五片六片即可,排列在掰好的饃塊上,滾湯燒,三四次,加熟豬油,味精,調料水。

南方人初見葫蘆頭,皆大駭,以為胃不可克,勉強食之,頓覺鮮香,遂大嚼不要命。有廣東人在羊城仿法炮製,味則不及。

鄉俗:身弱氣柔人宜多食之,日久健壯。這恐怕是和藥王孫思邈有關吧。

桂花稠酒

一、泡米:清水入缸,淹沒江米,木瓢攪拌使髒物上浮撇而棄之。四時為宜。

二、蒸米:上籠,燒大火,熟爛達八成,離火,澆水,先米中間後籠周圍,溫度降至三度以下即可。

三、拌曲:平散攤開在案,撒曲面,拌,需均勻。

四、裝缸:先置木棒一個,於缸中心,將米從四周裝入輕輕拍壓,後木心轉動抽出,口成喇叭狀。白布蓋之,再加軟圓草墊,保持三十度溫,三天后酒醅即熟。

五、過酒:將缸口橫置兩個木棍,銅絲蘿架其上,蘿中倒多少酒醅,用多少生水幾次淋下,手入酒醅中轉、攪、搓、壓,反復不已,酒盡醅幹。

酒中放糖精,加桂花,加熱燒開。

一般酒澄清,此酒粘稠,一般酒辣辛,此酒綿甜。鄉民能喝,市民能喝,老人能喝,兒童能喝,男人能喝,女人能喝,健胃、活血、止渴、潤肺。

相傳太白飲此酒,成詩百篇。故歷來文人到長安,專飲桂花稠酒。今有一學子欲做詩人,每次到酒店大飲覓靈感,但三碗下肚,則大醉,語無倫次,不識歸路。

漿水面

“下里巴人”飯。不吃者絕不吃,喜吃者死都要吃。

城裡人制漿:鍋中添清水,一手持長筷,一手撒面,邊攪邊撒,攪勻燒開。將醋曲和洗淨的芹菜放在缸裡,燒開的麵湯入缸內,日曬六七天,湯呈乳白色即可。鄉下人制漿簡單,泡半生不熟的蘿蔔纓子及白菜在甕,將糝子稀飯的清湯倒幾勺進去,六七天即成。

麵條下鍋,漿匯鍋即可,面撈碗澆漿亦可,以口味而定,但絕少不了葷油、蒜苗。冬吃能取暖,夏吃能消暑。萬不能再加醋,有醋則澀,切記。

此食流行鄉下,城市不多見,一向被視為賤食。殊不知漿水面味在於淡,淡方是食物本味、真味,飲食是衛護人的生命的,如果自視高雅,追求滋味精美,那將會本末倒置,反害了卿卿健康。曾風傳:漿水致癌,此惡意中傷。

柿子糊塌

吃在臨潼。

臨潼有火晶柿,火如火,亮如晶,肉質細密,且無硬核。吃一想二,飽一人思全家。但季節有限,又不易帶,遂柿子糊塌應運而生。

將軟柿去皮摘蒂,放面盆中攪拌成糊,加入麵粉,即為柿子麵糊。

用鐵片做手提,外凹中凸邊高二公分。

手鏟將麵糊攤入手提,一起入油鍋,炸;麵糊熟至五成,脫手提漂浮,翻過,炸;如此數次兩面火色均勻即可食之。

但買者多有不忍吃的,顏色太金黃可愛,吃在口,又不忍細咬,半囫圇下肚,結果有燒了心的。

臨潼人炸的糊塌味最佳,油鍋前常圍滿人,便有一光棍只看不買,張大口鼻吸味,竟肥頭大耳。

粉魚

名曰魚,其實並不似魚,酷如蝌蚪。外地人多不知做法,秦人有戲謔者誇口為手工一一捏制,遂使外人歎為觀止。

秦人老少皆能作,依涼水加白礬將豆粉搓成硬團,後以涼水和成粉糊,使其有韌性。鍋水開沸,粉糊徐徐倒入,攪,粉糊熟透,壓火,以木勺著底再攪,鍋離火,取漏勺,盛之下漏涼水盆內;“魚”,則生動也。

漏勺先為葫蘆瓢作,火筷烙漏眼;後為瓦制;現多為鋁製品。

漏雨可涼吃,滑、軟,進口待咬時卻順喉而下,有活吞之美感。易飽,亦易饑。暑天有愣小子坐下吃兩碗,打嘈松褲帶,吸一支煙,站起來又能吃兩碗,遂暑熱盡去,液下津津生風。

冬吃則講究炒粉,平底鍋燒熱,淋少許清油,將蔥花稍炒後,倒粉魚炒,加糖色、調料,以瓷碗捂住,一二分鐘後,色黃香噴即成。賣主見婦人牽小孩路過,大聲吆喝,小孩便受誘不走,婦人多邊喂小孩,邊斥責小孩嘴饞,卻總要喂小孩兩勺,便倒一勺入自己口中。

臘汁肉及肉夾饃

並不是臘肉,臘肉鹽醃,它則是湯煮。湯,陳湯,一年兩年,三代人四代人,年代愈久味愈醇色愈佳;煮,肉入湯鍋,肉皮朝上,加紹酒、食鹽、冰糖、蔥段、薑塊、大茴、桂皮、草果,大火燒開,小火轉燜,水開圓卻不翻浪。 

食臘汁肉單吃可,下酒佐飯亦可,然真正欲領略其風味,最好配剛出爐的熱白吉饃夾著吃,這便是所謂“肉夾饃”。是饃夾了肉,偏稱肉夾了饃,買主為了強調肉美,也便顧不得語言的規範了,奇怪的是這個明顯錯誤的名稱全體食用者皆承認,可見肉美的威力了。

現在的城鎮人最不喜歡吃肥肉,肉食店裡終日在走後門拉關係站長隊爭買瘦肉,但此肉肥而不膩,瘦則無渣,深為食者所好,故近年來城鎮經營者甚多,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店鋪。

有上海女子來西安,束腰節食要苗條不要命,在一家店鋪前疇躇半晌,饞涎欲滴卻不敢吃,店主明白,大口咬嚼,滿嘴流油,說:“我家經營臘汁肉三代,我每日吃六個肉夾饃吃過五十年,你瞧我胖不堆肉,瘦不露骨。”女子連走了八十家店鋪,見賣主個個幹練,相信人的廣告準確,遂大開牙戒。

壺壺油茶

深夜,城鎮小巷有一點燈的,緩緩而來,那便是賣壺壺油茶。賣者多老翁,冬戴一頂氊帽,夏褲帶上別一把蒲扇,高聲吆喝,響遏行雲。

所謂油茶,即麵粉、調料面加涼水攪成稠糊,徐徐溜入開水鍋中攪拌,勻而沒有疙瘩,再加入杏仁、芝麻、秈米,微火邊燒邊攪。再加入醬油、鹽面、胡椒粉、味精,微火邊燒邊攪。完全要用攪功,攪得顏色發黃,油茶發稠,表面有裂紋痕跡才止。

所謂壺壺,即偌大的有提手有長嘴的水壺,為了保溫,用棉套包裹,如壺穿衣。尤在冬日,其臃臃腫腫,放在那裡,老翁是立著的壺,壺是蹲著的老翁。

夜有看戲的、跳舞的、幽會的,壺壺油茶就成為最佳宵夜食品。只是老翁高喊:“熱油茶!燙嘴的油茶!”倒在碗裡卻已冰涼。

乾縣鍋盔

關中八怪之一:烙饃像鍋蓋。蓋為平面,盔為凸形,且硬,敲之嘭嘭,如石如鐵。一年,有少年從外婆家攜鍋盔回,中途下冰雹,皆蛋大,砸死許多雞羊,少年頭頂鍋盔,有安全帽之功能,行十裡路,身無傷損,饃無破裂。

堅硬,食之卻酥,沒牙的老人尤其喜愛,窩窩嘴嚅嚅而動,愈嚼愈出味。

用料簡單,若麵粉十斤,水便四斤,鹼面七錢,酵面可夏七兩,冬斤半,春秋一斤。制法也簡單,卻必須下苦力,按季節掌握水溫,先和成死面塊,放在案下用木杠壓,使勁壓,邊折邊壓,壓勻盤倒,然後切成兩塊,分別加入酵面和鹼水再壓,再使勁壓,直到人大汗淋淋,面皮光色潤,用濕布蓋嚴盤性。性起,面塊分成每塊一斤多重的面劑,推擀成直徑七寸,厚約八分的圓餅,上鏊,三翻二轉,表皮微鼓即熟。鍋盔鋪裡,賣主稱饃不用手折,而以刀割,刀是長葉馬刀,割是斜面削割,大顯大家風度。歷來賣鍋盔的未遭他人搶竊,刀具使一切歹人生畏,鍋盔也隨時能夠當盾。

據鄉里傳,鍋盔為古軍人所創。極是。

辣子蒜羊血

將羊扳倒,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熱血接入盆中。用馬尾籮濾去雜質,倒進同量的食鹽水,細棍攪之,勻,凝結成塊後改切成較小的塊,投開水鍋煮,小火血固如嫩豆腐,撈出,呈褐紅色,舌舔之略鹹。 至此羊血製成,可泡在清水盆裡備用。

清晨,或是傍晚,食攤安在小巷街頭,擺設十分簡單,一個木架,架子上是各類碗盞,分別放在鹽、醬、醋、蒜水、油潑辣子、香油。木架旁是一火爐,爐上有鍋,水開而不翻滾,鍋裡煮的是切成小方塊的羊血。羊血撈在碗裡,並無許多湯,加各類調料便可下口了:羊血鮮嫩湯味辣、嗆、鹹,花椒、小茴香味竄撲鼻。

咸陽有一人,可以說什麼的都不缺,只是缺錢;也可以說什麼的都沒有,只是有病。病不是大病,體弱時常感冒。中醫告之:每日喝人參湯半碗,喝過半月即根除感冒。此人拍拍錢包,一笑了之。賣辣子蒜羊血的說:買羊骨砸碎熬湯每早喝一碗;再每晚吃羊血一碗吧。如此早晚不斷,一月後病斷。

臘羊肉

製作此肉一醃:大瓷缸倒入井水,羊肉,帶骨鮮羊肉,皮面相對折疊而放,撒精鹽、芒硝,夏醃一至兩天,春秋醃三至四天,冬醃四至五天,醃到肉裡外色紅。二煮:倒老鹵湯多少,倒清水多少,輔花椒、八角、桂皮、小茴香為料,旺火燒開,羊肉下鍋,老嫩分別,皮面朝上,再燒開放鹽,爾後加蓋,武火文火煮四五個小時至肉爛。三撈:撇淨浮油,火壓來滅,燜半小時待湯溫下降,用長竹棍挑肉,放入瓷盤。四潷:肉皮面上平放盤中,用原汁湯沖澆數遍,再小心以淨布揩幹。 因為是當年慈禧所留的遺風吧,此肉漸漸進入上流宴席,且趨熱愈來愈甚,已大有攀高枝之德性。近多年更有人以此作後門的見面禮,致使聲名大壞。

錄者聲明:有人曾非議臘羊肉,建議將其開除出小吃之列。但念其畢街巷有賣;況且,以送臘羊肉走後門,罪應在送肉人而不在臘羊肉本身,故不從。

石子餅

七十年代,關中一農民有冤,地方不能伸,攜此餅一袋,步行赴京告狀。正值暑天,行路人乾糧皆壞,見其餅不餿不腐,以為奇。至京,坐街吃之,市民不識何物,農民便售餅雇人寫狀,終於冤案大白。農民感激涕零,送一餅為其明冤者存念。問:何餅?說:石子餅。其餅存之一年,完好無異樣,遂京城譁然。 

此餅製作:上等白麵,搓調料、油、鹽,餅胚為銅錢厚薄。洗淨的小鵝卵石在鍋裡加熱,餅胚置石上,上再蓋一層石子,烘焙而成。其色如雲,油酥鹹香。

同州人尤擅長此道,家家都有專石子,長年使用,石子油黑錚亮。據傳,一家有二十多年的油石子,到六十年代,遭災,無面作餅,無油炒菜,每次熬蘿蔔,將石子先煮水中便有油花,以此煮過兩年。

甑糕

甑糕,用甑做出的糕也。甑為棕色,糕有棗亦為棕色,甑碗小而粗瓷,釉舟為棕色,食之,色澤入目,合諧安心。

做甑糕在四關:一泡米,米是糯米,水是清水,浸一晌,米心泡開,淘洗數遍,去浮沫,瀝水分。二裝甑,先棗子,後米,一層鋪一層,一層比一層多,最後以棗收頂。三火功,大火煮半晌,慢火煮晌。四加水,一為甑內的棗米加溫水,使棗米交融,二為從放氣口給大口鍋加涼水,使鍋內產生熱氣沖入甑內。

吃甑糕易上癮。有一作家,黎明七點跑步,八點赴甑糕攤吃三碗,返回關門寫作至下午四點方停歇,數年一貫,寫書十年,體壯發黑眼不近視。

大刀面

最有名的在銅川。

刀:長二尺二寸,背前端寬三寸,背後端寬四寸,老秤重十九斤。 

切:右手提刀,左手按面,邊提邊落,案隨刀響,刀隨手移。

面:搓成絮,木杠壓,成硬塊,盤起回性,擀開一毫米厚薄後拎擀杖疊起成半圓形。

藝高者膽大,揮刀自如,面細如絲,水開下鍋,兩滾即熟,澆上幹[火覽]肉臊子,一口未咽,急嚼第二口,一碗下肚,又等不及等二碗,三碗吃畢,滿頭熱汗,鼻耳暢通,還想再吃,肚腹難容,一步徘徊,怏怏離去。

銅川出煤,下礦井如船出海,鄉俗有下井前吃長面,以象徵拉魂。故至今礦區多集中大刀麵館。外地人傳:賣大刀面的多姓關,是關公後世,或姓包,是包公後裔。此言大謬。銅川東關一家賣主,夫姓華,婦姓陳,皆是關公包公當年所殺之人的姓氏。問及手藝,祖傳。再問:先祖出身?則馬場鍘草夫。

泡油糕

清花水一斤六兩,熟獵油五兩,上等面二斤,水燒開油攪勻形如乳濁狀湯火面成團。涼開水五兩,摻入麵團揉搓不已,使溶膠狀為凝膠狀,包餡料入油鍋。炸出,色澤乳白,表皮膨松,形似一堆泡沫,恰如蟬翼捏成。

吃泡油糕,不可性急。性急者,咬一口便咽,易燙前心。糖餡溢流順胳膊到肘部,揚肘用舌舔之,手中油糕的糖餡則又滴下,燙痛後心。

圪坨

圪坨,陝北語,關中稱麻食、猴耳朵。以蕎面為料,掐指蛋大麵團在淨草帽上搓之為精吃,切厚塊以手揉搓為懶吃。圪坨煮出,幹盛半碗,澆羊肉湯,乃羊腥圪坨。

吃圪坨離不開羊肉湯,民歌就有“蕎面圪坨羊腥湯,死死活活緊跟上”之句。

圪坨是一種富飯,羊肉湯裡有什麼好東西皆可放,如黃花、木耳、豆腐、栗子。

此物有一秉性:愈剩愈熱愈香。但食之過甚則傷胃,切記。

歧山面看似容易,而達到真味卻非一般人所能,市面上多有掛假招牌的,俗辨其真偽,一觀臊子[左火右覽]法和麵條擀法便知。

臊子,豬肉,必帶皮切塊,碎而不粥。起鍋加油燒熱,投之,下薑末、調料面煸炒。待水分幹後,將醋順鍋過烹入,沖冒白煙。以後醬油殺之,加水,煮。肉皮能掐時,放鹽,文火至肉爛舀出。擀面,堿合水,水合面,揉搓成絮,成團,盤起回性。後再揉,後再搓,反復不已。而後擀薄如紙,細切如線,滾水下鍋蓮花般轉,撈到碗裡一窩絲,澆臊子,只吃面而不喝湯。

在歧山,以能擀長面者為女人本事,否則視之家恥。娶媳婦的第二天上午,專門有一個擀面的隆重儀式:客人上席後,新媳婦親自上案擀面,以顯能耐。故女兒七歲起,娘便授其技藝,搭凳子在案前使擀杖。

涼皮子

是夏天食品,三九寒天卻有出售,吃者,男食者絕少,女人多,妙齡女人尤多,半老徐娘的女人更多。

制法:一斤麵粉用二斤水,分三次倒入,先和成稠糊,再陸續加水和稀,加鹽,加堿,稀漿用手勺揚起能拉起筷子粗細的條為宜。籠上鋪白紗布,面漿倒其上,攤二分厚,薄厚均勻,大火暴蒸,氣圓,約六七分鐘即熟。將面皮從籠箅上扣在案上,每張面皮上抹一層菜油,疊堆一起晾涼後用擺刀切成細條。

賣主賣時並不用稱,三個指頭一捏,三下一碗,碗碗份量平等,不會少一條,多一條也不給。加焯過的綠豆芽,加鹽,加醋,加芝麻醬,後又三指一捏,三條四條地在辣椒油盆裡一蘸放入碗上,白者青白,紅者豔紅,未起唇則涎水滿口。

且記:吃涼皮子的別忘記帶手帕,否則吃罷一嘴沿紅色,有傷體面。

葫蘆頭

同於羊肉泡,異於羊肉泡,同者均為掰饃,異者一為羊肉,一為豬肉,豬肉又僅限於腸子。

史料載:孫思邈在長安一家專賣豬腸的小吃店吃“雜碎”,覺腸子腥味大,油膩多,問及店家,知製作不得法。隨告之竅道,留藥葫蘆于店家調味。從此,“雜碎”一改舊味,香氣四溢,顧客盈門。店家感激孫思邈,特將藥葫蘆高懸門首,漸漸,葫蘆頭取其名。

葫蘆頭三道製作工藝,處理腸、熬湯、[左水右上大下卯][左食右歹]。腸過十二次手續:[左提手右妥],捋,刮,翻,摘,回,再[左提手右妥],漂,再捋,又再捋,煮,晾,汙腥油膩盡脫。熬湯必原骨砸碎,出骨油湯水乳白,下肥母雞一隻,大料花椒,八角,上元桂,大火小火湯濃而止。[左水右上大下卯]時將腸切“坡刀形”,五片六片即可,排列在掰好的饃塊上,滾湯燒,三四次,加熟豬油,味精,調料水。

南方人初見葫蘆頭,皆大駭,以為胃不可克,勉強食之,頓覺鮮香,遂大嚼不要命。有廣東人在羊城仿法炮製,味則不及。

鄉俗:身弱氣柔人宜多食之,日久健壯。這恐怕是和藥王孫思邈有關吧。

桂花稠酒

一、泡米:清水入缸,淹沒江米,木瓢攪拌使髒物上浮撇而棄之。四時為宜。

二、蒸米:上籠,燒大火,熟爛達八成,離火,澆水,先米中間後籠周圍,溫度降至三度以下即可。

三、拌曲:平散攤開在案,撒曲面,拌,需均勻。

四、裝缸:先置木棒一個,於缸中心,將米從四周裝入輕輕拍壓,後木心轉動抽出,口成喇叭狀。白布蓋之,再加軟圓草墊,保持三十度溫,三天后酒醅即熟。

五、過酒:將缸口橫置兩個木棍,銅絲蘿架其上,蘿中倒多少酒醅,用多少生水幾次淋下,手入酒醅中轉、攪、搓、壓,反復不已,酒盡醅幹。

酒中放糖精,加桂花,加熱燒開。

一般酒澄清,此酒粘稠,一般酒辣辛,此酒綿甜。鄉民能喝,市民能喝,老人能喝,兒童能喝,男人能喝,女人能喝,健胃、活血、止渴、潤肺。

相傳太白飲此酒,成詩百篇。故歷來文人到長安,專飲桂花稠酒。今有一學子欲做詩人,每次到酒店大飲覓靈感,但三碗下肚,則大醉,語無倫次,不識歸路。

漿水面

“下里巴人”飯。不吃者絕不吃,喜吃者死都要吃。

城裡人制漿:鍋中添清水,一手持長筷,一手撒面,邊攪邊撒,攪勻燒開。將醋曲和洗淨的芹菜放在缸裡,燒開的麵湯入缸內,日曬六七天,湯呈乳白色即可。鄉下人制漿簡單,泡半生不熟的蘿蔔纓子及白菜在甕,將糝子稀飯的清湯倒幾勺進去,六七天即成。

麵條下鍋,漿匯鍋即可,面撈碗澆漿亦可,以口味而定,但絕少不了葷油、蒜苗。冬吃能取暖,夏吃能消暑。萬不能再加醋,有醋則澀,切記。

此食流行鄉下,城市不多見,一向被視為賤食。殊不知漿水面味在於淡,淡方是食物本味、真味,飲食是衛護人的生命的,如果自視高雅,追求滋味精美,那將會本末倒置,反害了卿卿健康。曾風傳:漿水致癌,此惡意中傷。

柿子糊塌

吃在臨潼。

臨潼有火晶柿,火如火,亮如晶,肉質細密,且無硬核。吃一想二,飽一人思全家。但季節有限,又不易帶,遂柿子糊塌應運而生。

將軟柿去皮摘蒂,放面盆中攪拌成糊,加入麵粉,即為柿子麵糊。

用鐵片做手提,外凹中凸邊高二公分。

手鏟將麵糊攤入手提,一起入油鍋,炸;麵糊熟至五成,脫手提漂浮,翻過,炸;如此數次兩面火色均勻即可食之。

但買者多有不忍吃的,顏色太金黃可愛,吃在口,又不忍細咬,半囫圇下肚,結果有燒了心的。

臨潼人炸的糊塌味最佳,油鍋前常圍滿人,便有一光棍只看不買,張大口鼻吸味,竟肥頭大耳。

粉魚

名曰魚,其實並不似魚,酷如蝌蚪。外地人多不知做法,秦人有戲謔者誇口為手工一一捏制,遂使外人歎為觀止。

秦人老少皆能作,依涼水加白礬將豆粉搓成硬團,後以涼水和成粉糊,使其有韌性。鍋水開沸,粉糊徐徐倒入,攪,粉糊熟透,壓火,以木勺著底再攪,鍋離火,取漏勺,盛之下漏涼水盆內;“魚”,則生動也。

漏勺先為葫蘆瓢作,火筷烙漏眼;後為瓦制;現多為鋁製品。

漏雨可涼吃,滑、軟,進口待咬時卻順喉而下,有活吞之美感。易飽,亦易饑。暑天有愣小子坐下吃兩碗,打嘈松褲帶,吸一支煙,站起來又能吃兩碗,遂暑熱盡去,液下津津生風。

冬吃則講究炒粉,平底鍋燒熱,淋少許清油,將蔥花稍炒後,倒粉魚炒,加糖色、調料,以瓷碗捂住,一二分鐘後,色黃香噴即成。賣主見婦人牽小孩路過,大聲吆喝,小孩便受誘不走,婦人多邊喂小孩,邊斥責小孩嘴饞,卻總要喂小孩兩勺,便倒一勺入自己口中。

臘汁肉及肉夾饃

並不是臘肉,臘肉鹽醃,它則是湯煮。湯,陳湯,一年兩年,三代人四代人,年代愈久味愈醇色愈佳;煮,肉入湯鍋,肉皮朝上,加紹酒、食鹽、冰糖、蔥段、薑塊、大茴、桂皮、草果,大火燒開,小火轉燜,水開圓卻不翻浪。 

食臘汁肉單吃可,下酒佐飯亦可,然真正欲領略其風味,最好配剛出爐的熱白吉饃夾著吃,這便是所謂“肉夾饃”。是饃夾了肉,偏稱肉夾了饃,買主為了強調肉美,也便顧不得語言的規範了,奇怪的是這個明顯錯誤的名稱全體食用者皆承認,可見肉美的威力了。

現在的城鎮人最不喜歡吃肥肉,肉食店裡終日在走後門拉關係站長隊爭買瘦肉,但此肉肥而不膩,瘦則無渣,深為食者所好,故近年來城鎮經營者甚多,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店鋪。

有上海女子來西安,束腰節食要苗條不要命,在一家店鋪前疇躇半晌,饞涎欲滴卻不敢吃,店主明白,大口咬嚼,滿嘴流油,說:“我家經營臘汁肉三代,我每日吃六個肉夾饃吃過五十年,你瞧我胖不堆肉,瘦不露骨。”女子連走了八十家店鋪,見賣主個個幹練,相信人的廣告準確,遂大開牙戒。

壺壺油茶

深夜,城鎮小巷有一點燈的,緩緩而來,那便是賣壺壺油茶。賣者多老翁,冬戴一頂氊帽,夏褲帶上別一把蒲扇,高聲吆喝,響遏行雲。

所謂油茶,即麵粉、調料面加涼水攪成稠糊,徐徐溜入開水鍋中攪拌,勻而沒有疙瘩,再加入杏仁、芝麻、秈米,微火邊燒邊攪。再加入醬油、鹽面、胡椒粉、味精,微火邊燒邊攪。完全要用攪功,攪得顏色發黃,油茶發稠,表面有裂紋痕跡才止。

所謂壺壺,即偌大的有提手有長嘴的水壺,為了保溫,用棉套包裹,如壺穿衣。尤在冬日,其臃臃腫腫,放在那裡,老翁是立著的壺,壺是蹲著的老翁。

夜有看戲的、跳舞的、幽會的,壺壺油茶就成為最佳宵夜食品。只是老翁高喊:“熱油茶!燙嘴的油茶!”倒在碗裡卻已冰涼。

乾縣鍋盔

關中八怪之一:烙饃像鍋蓋。蓋為平面,盔為凸形,且硬,敲之嘭嘭,如石如鐵。一年,有少年從外婆家攜鍋盔回,中途下冰雹,皆蛋大,砸死許多雞羊,少年頭頂鍋盔,有安全帽之功能,行十裡路,身無傷損,饃無破裂。

堅硬,食之卻酥,沒牙的老人尤其喜愛,窩窩嘴嚅嚅而動,愈嚼愈出味。

用料簡單,若麵粉十斤,水便四斤,鹼面七錢,酵面可夏七兩,冬斤半,春秋一斤。制法也簡單,卻必須下苦力,按季節掌握水溫,先和成死面塊,放在案下用木杠壓,使勁壓,邊折邊壓,壓勻盤倒,然後切成兩塊,分別加入酵面和鹼水再壓,再使勁壓,直到人大汗淋淋,面皮光色潤,用濕布蓋嚴盤性。性起,面塊分成每塊一斤多重的面劑,推擀成直徑七寸,厚約八分的圓餅,上鏊,三翻二轉,表皮微鼓即熟。鍋盔鋪裡,賣主稱饃不用手折,而以刀割,刀是長葉馬刀,割是斜面削割,大顯大家風度。歷來賣鍋盔的未遭他人搶竊,刀具使一切歹人生畏,鍋盔也隨時能夠當盾。

據鄉里傳,鍋盔為古軍人所創。極是。

辣子蒜羊血

將羊扳倒,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熱血接入盆中。用馬尾籮濾去雜質,倒進同量的食鹽水,細棍攪之,勻,凝結成塊後改切成較小的塊,投開水鍋煮,小火血固如嫩豆腐,撈出,呈褐紅色,舌舔之略鹹。 至此羊血製成,可泡在清水盆裡備用。

清晨,或是傍晚,食攤安在小巷街頭,擺設十分簡單,一個木架,架子上是各類碗盞,分別放在鹽、醬、醋、蒜水、油潑辣子、香油。木架旁是一火爐,爐上有鍋,水開而不翻滾,鍋裡煮的是切成小方塊的羊血。羊血撈在碗裡,並無許多湯,加各類調料便可下口了:羊血鮮嫩湯味辣、嗆、鹹,花椒、小茴香味竄撲鼻。

咸陽有一人,可以說什麼的都不缺,只是缺錢;也可以說什麼的都沒有,只是有病。病不是大病,體弱時常感冒。中醫告之:每日喝人參湯半碗,喝過半月即根除感冒。此人拍拍錢包,一笑了之。賣辣子蒜羊血的說:買羊骨砸碎熬湯每早喝一碗;再每晚吃羊血一碗吧。如此早晚不斷,一月後病斷。

臘羊肉

製作此肉一醃:大瓷缸倒入井水,羊肉,帶骨鮮羊肉,皮面相對折疊而放,撒精鹽、芒硝,夏醃一至兩天,春秋醃三至四天,冬醃四至五天,醃到肉裡外色紅。二煮:倒老鹵湯多少,倒清水多少,輔花椒、八角、桂皮、小茴香為料,旺火燒開,羊肉下鍋,老嫩分別,皮面朝上,再燒開放鹽,爾後加蓋,武火文火煮四五個小時至肉爛。三撈:撇淨浮油,火壓來滅,燜半小時待湯溫下降,用長竹棍挑肉,放入瓷盤。四潷:肉皮面上平放盤中,用原汁湯沖澆數遍,再小心以淨布揩幹。 因為是當年慈禧所留的遺風吧,此肉漸漸進入上流宴席,且趨熱愈來愈甚,已大有攀高枝之德性。近多年更有人以此作後門的見面禮,致使聲名大壞。

錄者聲明:有人曾非議臘羊肉,建議將其開除出小吃之列。但念其畢街巷有賣;況且,以送臘羊肉走後門,罪應在送肉人而不在臘羊肉本身,故不從。

石子餅

七十年代,關中一農民有冤,地方不能伸,攜此餅一袋,步行赴京告狀。正值暑天,行路人乾糧皆壞,見其餅不餿不腐,以為奇。至京,坐街吃之,市民不識何物,農民便售餅雇人寫狀,終於冤案大白。農民感激涕零,送一餅為其明冤者存念。問:何餅?說:石子餅。其餅存之一年,完好無異樣,遂京城譁然。 

此餅製作:上等白麵,搓調料、油、鹽,餅胚為銅錢厚薄。洗淨的小鵝卵石在鍋裡加熱,餅胚置石上,上再蓋一層石子,烘焙而成。其色如雲,油酥鹹香。

同州人尤擅長此道,家家都有專石子,長年使用,石子油黑錚亮。據傳,一家有二十多年的油石子,到六十年代,遭災,無面作餅,無油炒菜,每次熬蘿蔔,將石子先煮水中便有油花,以此煮過兩年。

甑糕

甑糕,用甑做出的糕也。甑為棕色,糕有棗亦為棕色,甑碗小而粗瓷,釉舟為棕色,食之,色澤入目,合諧安心。

做甑糕在四關:一泡米,米是糯米,水是清水,浸一晌,米心泡開,淘洗數遍,去浮沫,瀝水分。二裝甑,先棗子,後米,一層鋪一層,一層比一層多,最後以棗收頂。三火功,大火煮半晌,慢火煮晌。四加水,一為甑內的棗米加溫水,使棗米交融,二為從放氣口給大口鍋加涼水,使鍋內產生熱氣沖入甑內。

吃甑糕易上癮。有一作家,黎明七點跑步,八點赴甑糕攤吃三碗,返回關門寫作至下午四點方停歇,數年一貫,寫書十年,體壯發黑眼不近視。

大刀面

最有名的在銅川。

刀:長二尺二寸,背前端寬三寸,背後端寬四寸,老秤重十九斤。 

切:右手提刀,左手按面,邊提邊落,案隨刀響,刀隨手移。

面:搓成絮,木杠壓,成硬塊,盤起回性,擀開一毫米厚薄後拎擀杖疊起成半圓形。

藝高者膽大,揮刀自如,面細如絲,水開下鍋,兩滾即熟,澆上幹[火覽]肉臊子,一口未咽,急嚼第二口,一碗下肚,又等不及等二碗,三碗吃畢,滿頭熱汗,鼻耳暢通,還想再吃,肚腹難容,一步徘徊,怏怏離去。

銅川出煤,下礦井如船出海,鄉俗有下井前吃長面,以象徵拉魂。故至今礦區多集中大刀麵館。外地人傳:賣大刀面的多姓關,是關公後世,或姓包,是包公後裔。此言大謬。銅川東關一家賣主,夫姓華,婦姓陳,皆是關公包公當年所殺之人的姓氏。問及手藝,祖傳。再問:先祖出身?則馬場鍘草夫。

泡油糕

清花水一斤六兩,熟獵油五兩,上等面二斤,水燒開油攪勻形如乳濁狀湯火面成團。涼開水五兩,摻入麵團揉搓不已,使溶膠狀為凝膠狀,包餡料入油鍋。炸出,色澤乳白,表皮膨松,形似一堆泡沫,恰如蟬翼捏成。

吃泡油糕,不可性急。性急者,咬一口便咽,易燙前心。糖餡溢流順胳膊到肘部,揚肘用舌舔之,手中油糕的糖餡則又滴下,燙痛後心。

圪坨

圪坨,陝北語,關中稱麻食、猴耳朵。以蕎面為料,掐指蛋大麵團在淨草帽上搓之為精吃,切厚塊以手揉搓為懶吃。圪坨煮出,幹盛半碗,澆羊肉湯,乃羊腥圪坨。

吃圪坨離不開羊肉湯,民歌就有“蕎面圪坨羊腥湯,死死活活緊跟上”之句。

圪坨是一種富飯,羊肉湯裡有什麼好東西皆可放,如黃花、木耳、豆腐、栗子。

此物有一秉性:愈剩愈熱愈香。但食之過甚則傷胃,切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