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修行」淨土三資糧 及 念佛三三四法

何謂淨土三資糧呢?下面讓我們一一來探討這個問題。

淨土三資糧——行、願、信

(一)信:

在探討淨土三資糧的同時, 我們首先當知——信是一切事情最後的基本資糧。

升學、事業、抱負……等, 一切都依信心來達成。 大智度論有雲:“佛法大海, 信為能入, 智為能度。 ”所以, 信是入佛法大海的第一步。 同樣地, 淨土修學者也依信為首要資糧。 大略而論, 淨土宗依六點起信, 西方淨土及彌陀絕無虛願的真實 性。 那六點呢?

(1)信自——淨土修學者, 首先要相信, 我人現前一念心不可思議, 它能變現宇宙萬有一切事物;例如:在我人閉眼一瞬間, 即可概略想像出臺北總統府的 影像。 由此可知, 彌陀與極樂, 是我心具, 只要我人臨終時能一念心至心稱念彌陀聖號, 願生西方淨土, 必得往生目心所具彌陀淨土中。

(2)信他——在此一點中包括有三:最先是相信釋迦牟尼佛親口宣說西方淨土的聖言量;其次,

相信彌陀因地做法藏比丘時曾發四十八大願, 其中有願:願 成佛之後接引十方念佛眾生往生西方, 現彌陀佛果已成, 絕無虛願:最後, 應當相信十方諸佛勸我們念佛往生, 更要相信從古至今已往生淨土的大德們, 往生的實 例。 以上是為信他。

(3)信事——所謂信事, 就是相信, 既然有我人所居的娑婆國土, 則彌陀經內所言, 過此三千大千國土十萬億佛土之西, 的確有極樂世界的存在。

(4)信理——此點即是相信我人的心性, 大而無外, 盡虛空遍法界, 小而無內, 在微生裡可轉大*輪。 往生極樂是往生我人心性內的極樂, 並非心性之外有 一極樂為我所生。 所以, 有佛經言道:若人臨命終時至心信樂念佛, 乃至十念, 一刹那頃即得往生。 這就是心性廣遍,

唯心淨土之言, 但並非只有心性沒有淨土。

(5)信因——佛法信因果, 所以當深信散亂心稱佛名號, 猶為成佛種子。 (如法華經中雲。 )況能念佛一心不亂的淨因, 安得不往生淨土之果?

(6)信果——此點即深信依因感果。 深信淨土的諸善聚會, 皆從念佛三昧得生。 如種瓜得瓜, 種豆得豆。 亦如影必隨形, 響必應聲, 決無虛假;有念佛求往生之因, 必有見佛往生之果, 是為信果。

以上六點是淨土修學者所當深信的, 由上述六點起信, 信後又起願;以下我們繼續來探討——願資糧吧!

(二)願:

一個人一生中, 升學、事業、抱負……等等的成就不唯依信心來達成 , 願力乃是支持信心的主要後盾。 願, 可使我們度過困難;願, 可使我們人生有了無形的鞭策。 因此, 願, 對淨土修學者而言也是重要的資糧之一。

淨土的修學者願 資糧雖然包含很廣, 但主要的當有厭離娑婆苦及欣求極樂樂的兩點願力。 此兩點中的厭離娑婆苦即佛所言四聖諦中的——知苦及斷集;欣求極樂樂即四聖諦中的—— 慕滅及修道。 另外有五點也是願資糧中我們所當知的:

(1)願離五濁世——就是希望今世之後能離此劫濁、見濁、煩惱濁、命濁、眾生濁的五濁娑婆國土而往生西方淨土。

(2)願上善聚會——其次, 希望今世後能往生西方淨土與諸佛菩薩, 上善聚會同修佛道。

(3)願速登不退——即願往生西方得三種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並能得一生補處之位。

(4)願見佛聞法——此點即是, 願能到西方速能見佛聞法而了悟無生。

(五)願廣度眾生——最後,

希望能到西方國土, 分身塵刹, 廣度十方法界眾生同成佛道。

以上是為簡略介紹淨土三資糧之二——願資糧。

(三)行:

淨土大德藕益大師曾雲:得生與否, 全由信願之有無, 品位高下, 在 於念佛之淺深。 由此可知, 信願行三資糧是相輔相成的, 缺一不可, 而念佛的正行正是往生的行資糧。 總而言之, 佛法是一門求覺的學問, 淨土的修學過程也不離 此, 念人生的苦、空、無常、無我的觀照智慧也是不可或缺的;

(1)念人生是苦——使生厭離及出離心以長道心。

(2)念人生是空——使學者除貪愛而增長智慧。

(3)念人生無常——使學者長道心而增精進除懈怠。

(4)念人生無我——以破眾生的執著緊縛而得自在與解脫。

以上四點是為智慧的觀點;另外, 更有五點是學者在力行上必須堅持修行的。

(一)念阿彌陀佛——學者念彌陀萬德洪名,不但可除罪消障長智慧,能如子憶母,念念相繼,淨念自得顯現。

(二)做早晚功課——學者為求收攝散亂心,增長定力,每日必須至誠持誦早晚課。

(三)閑邪又存誠——學佛修持不得一心乃因惡業障心,學者如能閑邪而心存至誠心,惡業自除,淨業增長,久而久之佛號自能專一。

(四)修餘行助道——淨土的修學雖以念佛為主,其他余行為助,不過隨緣盡分,廣修功德,自利利他以為助道之緣,也是大乘佛法的精神。

(五)得一心不亂——在彌陀經內有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淨土修學者,果能得一心不亂,臨終往生西方即有把握矣。

以上幾點是為修學者概略解說淨土三資糧

從上我們大略得知淨土三資糧的意義;在信方面六點是主要的;在願方面,大略包括有厭離及欣求兩方面;行方面則以智慧的覺悟及老實修行為主。淨土法門 乃是世尊澈底悲心為末法眾生特開的殊勝法門,如能具備以上所提及的三資糧,可謂萬修萬人去;最後,我們竭誠地盼望您能依教奉行,同生淨土。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

怎麼念佛呢?

當然主要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是先從點狀的專注,然後達到片狀的相續。印光大師提出的三個方法,一句阿彌陀佛念、誦、聽。我們念佛人有三個次第:

念從心起:每一句佛號要從你內心的皈依生起,如果只有嘴巴念佛,心打妄想-- --口念彌陀心散亂,那不可以,必須念從心起。

聲從口出:靠你的嘴巴振動而創造音聲來,念佛要出聲,因為它是以音聲來代表阿彌陀佛的功德,它是你的皈依境,你不出聲,佛號變成一種法塵,第六識法塵,不是我們的所緣境。如果你不創造音聲,你的所緣境在那裡呢?

所以不管是大聲、小聲,最起碼金剛持也可以,嘴巴振動。黃念祖老居士很強調金剛持,這樣不會太辛苦,嘴巴振動就能夠創造聲相,如果你念佛連嘴巴都不振動,很難攝心,因為法塵是闇鈍相,很難捉摸,音聲的所緣境比較明確清楚。

音從耳入:聽你的聲音!念佛不是聽別人的聲音,是聽你自己的聲音,心才能靜下來,聽別人的聲音,心就向外攀緣了。不管是一百個人念佛、二百個人念佛、三百個人念佛,聽你自己的聲音,這是你的所觀境。

當這個佛號經過念、誦、聽之後,聽到你的聲音,這叫做一念的相應,成就專注力;再把十句佛號變成三、三、四,讓念佛有節奏-- --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停頓一下;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剛好形成一個迴圈。

因為追頂念,沒頭沒尾、沒有節奏比較難攝心。所以印光大師說,用三三四可以把佛號攝住,讓它不會跑掉。

總而言之,我們要強調一個觀念,念佛要有信願,念佛你要把心力放進去,心力不可思議。 簡單的說,就是念佛人要帶一點氣勢。

(一)念阿彌陀佛——學者念彌陀萬德洪名,不但可除罪消障長智慧,能如子憶母,念念相繼,淨念自得顯現。

(二)做早晚功課——學者為求收攝散亂心,增長定力,每日必須至誠持誦早晚課。

(三)閑邪又存誠——學佛修持不得一心乃因惡業障心,學者如能閑邪而心存至誠心,惡業自除,淨業增長,久而久之佛號自能專一。

(四)修餘行助道——淨土的修學雖以念佛為主,其他余行為助,不過隨緣盡分,廣修功德,自利利他以為助道之緣,也是大乘佛法的精神。

(五)得一心不亂——在彌陀經內有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淨土修學者,果能得一心不亂,臨終往生西方即有把握矣。

以上幾點是為修學者概略解說淨土三資糧

從上我們大略得知淨土三資糧的意義;在信方面六點是主要的;在願方面,大略包括有厭離及欣求兩方面;行方面則以智慧的覺悟及老實修行為主。淨土法門 乃是世尊澈底悲心為末法眾生特開的殊勝法門,如能具備以上所提及的三資糧,可謂萬修萬人去;最後,我們竭誠地盼望您能依教奉行,同生淨土。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

怎麼念佛呢?

當然主要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是先從點狀的專注,然後達到片狀的相續。印光大師提出的三個方法,一句阿彌陀佛念、誦、聽。我們念佛人有三個次第:

念從心起:每一句佛號要從你內心的皈依生起,如果只有嘴巴念佛,心打妄想-- --口念彌陀心散亂,那不可以,必須念從心起。

聲從口出:靠你的嘴巴振動而創造音聲來,念佛要出聲,因為它是以音聲來代表阿彌陀佛的功德,它是你的皈依境,你不出聲,佛號變成一種法塵,第六識法塵,不是我們的所緣境。如果你不創造音聲,你的所緣境在那裡呢?

所以不管是大聲、小聲,最起碼金剛持也可以,嘴巴振動。黃念祖老居士很強調金剛持,這樣不會太辛苦,嘴巴振動就能夠創造聲相,如果你念佛連嘴巴都不振動,很難攝心,因為法塵是闇鈍相,很難捉摸,音聲的所緣境比較明確清楚。

音從耳入:聽你的聲音!念佛不是聽別人的聲音,是聽你自己的聲音,心才能靜下來,聽別人的聲音,心就向外攀緣了。不管是一百個人念佛、二百個人念佛、三百個人念佛,聽你自己的聲音,這是你的所觀境。

當這個佛號經過念、誦、聽之後,聽到你的聲音,這叫做一念的相應,成就專注力;再把十句佛號變成三、三、四,讓念佛有節奏-- --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停頓一下;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剛好形成一個迴圈。

因為追頂念,沒頭沒尾、沒有節奏比較難攝心。所以印光大師說,用三三四可以把佛號攝住,讓它不會跑掉。

總而言之,我們要強調一個觀念,念佛要有信願,念佛你要把心力放進去,心力不可思議。 簡單的說,就是念佛人要帶一點氣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