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黃良街道湖村小學上世紀五十年代的一些往事

黃良街道湖村小學五十年代事略


作者:王劍利

黃良街道湖村小學現任教育主任


1952年春, 大眾小學(湖村小學前身)在溫國寺興辦起來了。

新中國成立之初, 我國約有5.5億人口, 而文盲就達80﹪以上, 嚴重地抑制了新中國各行業的發展。 掃盲, 成了擺在新政權面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1952年5月24日起, 一場轟轟烈烈的掃除文盲的運動在全國範圍內拉開了序幕。 學文化, 做有文化的人成為民心所向。


據《長安教育志》記載:西湖村大廟(正街中間路南)、北湖村大廟( )、小邵村、東湖村等解放前都只有縣立初等小學堂, 四湖立邵的學生上高小都得到黃良鎮元君廟的縣立黃良鎮小學( )。 四湖立邵到黃良鎮小學路遠又偏僻, 加之有見子河相隔, 眾多想供給孩子繼續上學的家庭顧慮重重, 不知有多少孩子因之而放棄了學業。

17歲就走南闖北, 曾當過國民黨軍需上士、少尉司書, 1947年走上教學生涯的北湖村人袁希凡, 為當時四湖立邵名望家族的一位熱血青年。 為了回應黨興辦教育、掃除文盲的號召, 積極籌畫建校之事。 他奔走于六個村學堂之間, 提出將其合而為一的想法。 在時任黃良團委書記郭長髮、文教助理王宏章的大力支持下,

召開了六個村群眾大會, 一致推薦東湖村的劉立明、西湖村的何振榮(?)、小北湖村的劉運亨、大北湖村的袁四亮、田才金(?)、小邵村的趙清仁、立元村的趙懷讓等為建校理事, 協助袁老師辦一所檔次更高、管理更加規範, 相對能減輕村民經濟負擔的聯合小學。


儘管新辦的學校規模要大一些, 但是, 畢竟還屬於民辦。 校舍、資金、教學用品、師資等一切都要依靠村上自行來解決。 剛剛解放, 人們的生活還極其不富裕。 新建校舍的條件還不很成熟, 大家達成共識, 將溫國寺作為學校最為合適, 它位於六個村子中心位置, 寺院場地大, 閒置房舍也比較多。 袁希凡等人經過與時任寺院主持何氏多次協商, 寺院最終答應將溫國寺(人稱南寺)兩間磨坊和上殿前簷兩間小房以及崇玄關(人稱北寺)三間大殿和戲樓借出。


校舍有了, 接著著手解決的是各種用品。 由建校理事出面, 將各村原學堂的財物除少量暫時留給各村學堂使用的以外, 其餘的一律登記造冊, 連同實物一併送交聯辦的學校。 截止當年9月, 準備工作基本就緒, 於是開始了招生。 要上學的孩子很多, 年齡相差懸殊, 鑒於校舍還不充足, 舉行了招生考試, 最終決定考慮年齡大一些、考試成績好一些的孩子優先在聯辦小學上學, 其他的孩子仍在村初小讀書, 各村初小接受聯辦小學的統一管理。這樣滿足了各個家庭孩子上學的願望,特別是設立有高小班,保證了就近讀高小的要求。


學校是大眾辦起來的,又是為大眾服務的,於是起名為“大眾小學”,因其位於溫國寺(歷史上也曾叫“湖村寺”)內,第二年,便更名為“溫國寺聯合普小”,也叫“湖村寺聯合普小”。按照當時的行政區域劃分,全縣分8個學區(屢經調整,1966年分為9個學區),我校屬子午學區。袁希凡熱衷於興辦家鄉教育,又在最初興辦學校中出謀劃策,竭盡所能,表現積極, 被大家推薦做了校長。鄭文亨為教育主任,賈萬傑為事務,張少慕、倪寬、惠元文、張風翼、王遇尚、楊冰如為班主任。


學校成立之初,有六個年級,教室不夠,實行“二部制”。教室輪番用,老師們人人代課,沒有主次之分,也沒有厚此薄彼之感。

五四年上半年6個班,學生410人。當年,高秋五四級王同明等33名學生畢業。下半年學生增至676人,經子午區上報縣人民政府文教科,學校被正式接收,9月趙文濤由曹村小學調入,10月接任校長職務。

五五年,轄區幾個自然村依然有學校(學堂)存在。其中立元村僅有一年級 ,小邵村一、二、三、四年級都有,雷芳賢、李甲義等分別在村初小(學堂)執教。溫國寺聯合普小已發展成為一個完全小學,上半年有學生631人。初秋五五級趙德厚等92名學生畢業,高秋五五級李師白等46名學生畢業。下半年,學生604人。這一年學校學生人數穩定在600人以上。9月12日,縣人民委員會接收湖村寺普小在內的全縣13所聯合普小為完全小學。

相對于學生人數多,數量劇增,教職工人數偏少,而且增加比較緩慢。據有關資料顯示,1953年教職工為10人(其中含1位炊事員),1958年“大躍進”,全縣中小學教育發展迅猛,1959年9月,學校教職工才增至15人。

如上現實的存在,擴建校舍,一直是學校要著力解決的大事。1956年國家實行宗教改革,將溫國寺僧人集中到了香積寺,但校舍依然欠缺。校領導多次奔走于縣政府有關部門和各村之間,協商解決增蓋校舍之事。三年內(?),用政府撥給的改兩座教室(6間)的經費在學校西北角(東南角?)蓋起了四座教室(兩排各六間),夏收時組織師生摟麥秸,繼續民辦公助,蓋起了八座教室和宿舍、廁所、會議室。

​(本文作者王劍利)

至五十年代末,湖村寺小學已經成為一所規模相當的完全小學,下轄東古城初小、葛邵初小、湖村民中等幾所學校,新民村、葛村、大邵村、東古城等村的學生在本村讀完初小後,均來到湖村寺小學接著讀高小,徹底完成小學學習任務,成為真正的有文化的人。湖村寺小學為至1960年4月長安基本掃除文盲,提前七年實現無盲縣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也為湖村及其周圍村莊培養了一大批知識人才。他們在後來的數十年中,戰鬥在祖國各條戰線上,大顯身手,貢獻著他們的聰明才智。

各村初小接受聯辦小學的統一管理。這樣滿足了各個家庭孩子上學的願望,特別是設立有高小班,保證了就近讀高小的要求。


學校是大眾辦起來的,又是為大眾服務的,於是起名為“大眾小學”,因其位於溫國寺(歷史上也曾叫“湖村寺”)內,第二年,便更名為“溫國寺聯合普小”,也叫“湖村寺聯合普小”。按照當時的行政區域劃分,全縣分8個學區(屢經調整,1966年分為9個學區),我校屬子午學區。袁希凡熱衷於興辦家鄉教育,又在最初興辦學校中出謀劃策,竭盡所能,表現積極, 被大家推薦做了校長。鄭文亨為教育主任,賈萬傑為事務,張少慕、倪寬、惠元文、張風翼、王遇尚、楊冰如為班主任。


學校成立之初,有六個年級,教室不夠,實行“二部制”。教室輪番用,老師們人人代課,沒有主次之分,也沒有厚此薄彼之感。

五四年上半年6個班,學生410人。當年,高秋五四級王同明等33名學生畢業。下半年學生增至676人,經子午區上報縣人民政府文教科,學校被正式接收,9月趙文濤由曹村小學調入,10月接任校長職務。

五五年,轄區幾個自然村依然有學校(學堂)存在。其中立元村僅有一年級 ,小邵村一、二、三、四年級都有,雷芳賢、李甲義等分別在村初小(學堂)執教。溫國寺聯合普小已發展成為一個完全小學,上半年有學生631人。初秋五五級趙德厚等92名學生畢業,高秋五五級李師白等46名學生畢業。下半年,學生604人。這一年學校學生人數穩定在600人以上。9月12日,縣人民委員會接收湖村寺普小在內的全縣13所聯合普小為完全小學。

相對于學生人數多,數量劇增,教職工人數偏少,而且增加比較緩慢。據有關資料顯示,1953年教職工為10人(其中含1位炊事員),1958年“大躍進”,全縣中小學教育發展迅猛,1959年9月,學校教職工才增至15人。

如上現實的存在,擴建校舍,一直是學校要著力解決的大事。1956年國家實行宗教改革,將溫國寺僧人集中到了香積寺,但校舍依然欠缺。校領導多次奔走于縣政府有關部門和各村之間,協商解決增蓋校舍之事。三年內(?),用政府撥給的改兩座教室(6間)的經費在學校西北角(東南角?)蓋起了四座教室(兩排各六間),夏收時組織師生摟麥秸,繼續民辦公助,蓋起了八座教室和宿舍、廁所、會議室。

​(本文作者王劍利)

至五十年代末,湖村寺小學已經成為一所規模相當的完全小學,下轄東古城初小、葛邵初小、湖村民中等幾所學校,新民村、葛村、大邵村、東古城等村的學生在本村讀完初小後,均來到湖村寺小學接著讀高小,徹底完成小學學習任務,成為真正的有文化的人。湖村寺小學為至1960年4月長安基本掃除文盲,提前七年實現無盲縣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也為湖村及其周圍村莊培養了一大批知識人才。他們在後來的數十年中,戰鬥在祖國各條戰線上,大顯身手,貢獻著他們的聰明才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