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苻堅謀臣王猛做了怎樣的一件事,被司馬光評價不是君子所應為?

北宋司馬光在《資治通鑒卷一百二·晉紀二十四》寫道:

昔周得微子而革商命, 秦得由餘而霸西戎, 吳國得伍員而克強楚, 漢得陳平而誅項籍, 魏得許攸而破袁紹;彼敵國之材臣, 來為己用, 進取之良資也。 王猛知慕容垂之心久而難信, 獨不念燕尚未滅, 垂以材高功盛, 無罪見疑, 窮困歸秦, 未有異心, 遽以猜忌殺之, 是助燕為無道而塞來者之門也, 如何其可哉!故秦王堅禮之以收燕望, 親之以盡燕情, 寵之以傾燕眾, 信之以結燕心, 未為過矣。 猛何汲汲於殺垂, 至乃為市井鬻賣之行, 有如嫉其寵而讒之者, 豈雅德君子所宜為哉!

司馬光所評價的王猛“豈雅德君子所宜為哉”指的是王猛構陷慕容垂的事件:

王猛在率領前秦精銳部隊進攻前燕之時, 提議長子慕容令出任參軍擔任軍隊的嚮導, 得到苻堅的批准, 王猛前去找慕容垂懇談一番之後, 讓慕容垂送他一件禮物以為紀念, 慕容垂一時倉促, 便隨手將手邊的金刀贈給了王猛, 王猛重金買通慕容垂的親信, 以這把金刀作為“信物”, 傳遞指令讓慕容令出逃——慕容令無法求證這個資訊的真偽, 猶豫了一整天, 終於相信了金刀為證, 遂出逃前燕。

消息傳回前秦, 慕容垂以為慕容令真的叛變, 倉促之間, 他也只好帶著幾個人逃出長安, 才到藍田, 就被追兵趕上, 押回長安面見苻堅。

(王猛號稱是苻堅的諸葛亮)

(慕容垂在前燕時曾大敗東晉桓溫, 威名大振)

(苻堅以慕容垂為冠軍將軍, 封賓都侯, 食華陰五百戶)

慕容垂自分必死,

沒想到苻堅說:

你因為家國失和, 委身投靠於朕。 你的兒子心不忘本, 仍然懷念故土, 這也是人各有志, 不值得深咎。 然而燕國行將滅亡, 也不是慕容令所能拯救的, 可惜的只是他白白地進了虎口而已。 況且父子兄弟, 罪不株連, 你為什麼過分懼怕而狼狽到如此地步呢!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 不但王猛大跌眼鏡, 慕容垂本人估計也沒有想到。

(苻堅, 苻雄之子, 前秦奠基者苻洪之孫, 前秦開國君主苻健之侄)

之前, 王猛勸苻堅除去慕容垂的時候, 苻堅這麼說:

吾方以義致英豪, 建不世之功。 且其初至, 吾告之至誠, 今而害之, 人將謂我何!

這就是司馬光所說的:

秦王堅禮之以收燕望, 親之以盡燕情, 寵之以傾燕眾, 信之以結燕心, 未為過矣。

宋儒有泛道德論傾向, 司馬光的臣光曰也多有迂腐之論, 但此處對王猛的評判並無不當。

(苻堅誅滅苻生自立後,以王猛為中書侍郎,職掌軍國機密)

有人認為,淝水之戰後來的事卻證明王猛始終保持了最冷酷清醒的頭腦;有人認為:王猛的做法應該是正確的,更何況歷史也證明王猛的預見是正確的。

這都是事後諸葛亮式的倒推,即使王猛真的具有預見能力,在前燕還沒消滅的時候用表面上是所謂“計謀”的齷蹉手法構陷慕容垂,徒見寒士出身的他作為一個馬基雅維利主義者,缺乏政治家的格局和器識。

司馬光所謂“有如嫉其寵而讒之者”說的還比較含蓄,其實恰如某位朋友所言:

王猛政治建樹雖多,也不愛財貨,然而對聲名和權位自然會有自己的追求,這對一個寒門儒生出身的政治家而言也很正常。

王猛對貴族出生、英雄豪邁的慕容垂,至少潛意識上有妒忌,不然可能也會有計謀,但計謀不會這麼卑劣齷蹉。

(淝水之戰)

然而,司馬光雖然是大儒,其對理想主義的鼓吹其實並沒有達到苻堅曾經達到的高度,在司馬光的這段評價中,所謂“禮之以收燕望,親之以盡燕情,寵之以傾燕眾,信之以結燕心”仍然暗含在前燕未滅的情況下的權宜之計的意思,而苻堅真正的理想是一個東晉少年皇帝擔任尚書省第二首長左僕射、謝安擔任負責組織人事的吏部尚書,氐羌鮮卑胡人貴族濟濟一堂的宏偉圖景。

有這樣一個圖景並不是因為苻堅唯一的夢想是追求儒家描繪的周政神話,也不是因為他作為新皈依者具有特殊的狂熱,而正是因為他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

(苻堅的即位過程證明了他絕非善男信女)

《朱子語類》卷一三六謂苻堅掃土而來,不計其它,因為

他是急欲做正統,恐後世以其非正統,故急欲亡晉。

後世之名,更多是朱子等知識階層的視角,對苻堅來說,當時實有非常迫切而現實的政治考量。

苻堅得位出於宮廷政變,無論從王朝君主和蠻族豪酋的角度都是得國不正,其所出身的氐族也從來不是全族大聚居的民族,力量非常薄弱,對於他來說,“方以義致英豪,建不世之功”不是權宜之計,而是建立大帝國的不可動搖的原則和底線。

後然常以王猛臨終勸諫苻堅伐晉來證明他的預見,其實,在王猛謙辭官職封賞的時候他曾經說過:

如今燕、晉尚未平定,戰車正在行駛,剛剛攻下了一城,我就接受了三公這樣的獎賞,如果攻克了燕、晉二敵,那將再怎樣獎賞呢!(今燕、吳未平,戎車方駕,而始得一城,即受三事之賞,若克殄二寇,將何以加之!)

可見伐晉平晉,本來是苻堅王猛君臣同心的戰略目標,最多只是對於時機上的選擇的觀點不同。

(淝水之戰形勢地圖)

從這個意義上講,認為慕容垂支持南征就是攛掇苻堅入火坑,理由也不是特別充足,試想如果淝水之戰前秦勝利,慕容垂豈不就是李靖這樣的人物,當然,歷史沒有給苻堅和他這樣的機會,但這又怎麼倒推當初還是先用詭計殺了他為好。

恰如公司因為過於激進而投資失敗破產,有副總出走自立門戶,此時說當初另一個副總指使人偽造財務單據想誣陷開除他的事如果搞成,那就能夠未雨綢繆不會破產,付諸人情事理,焉有這樣的邏輯。

(苻堅墓位於咸陽西北彬縣,是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慕容家族世系)

離開苻堅的慕容垂事實上有極大的機會奪取整個北部中國的疆域,但他始終只願意將自己的戰略目標局限于恢復前燕的國土範圍而拒絕染指關中,也曾經因為談及背叛而痛哭流涕,你當然可以說這是他的虛偽或者鱷魚的眼淚,但某種意義上說明了他始終無法擺脫背叛苻堅帶來的陰影和困擾——這反過來也證明了苻堅確實是中古中國的一股清流,興亡成敗,又何足論!

(苻堅誅滅苻生自立後,以王猛為中書侍郎,職掌軍國機密)

有人認為,淝水之戰後來的事卻證明王猛始終保持了最冷酷清醒的頭腦;有人認為:王猛的做法應該是正確的,更何況歷史也證明王猛的預見是正確的。

這都是事後諸葛亮式的倒推,即使王猛真的具有預見能力,在前燕還沒消滅的時候用表面上是所謂“計謀”的齷蹉手法構陷慕容垂,徒見寒士出身的他作為一個馬基雅維利主義者,缺乏政治家的格局和器識。

司馬光所謂“有如嫉其寵而讒之者”說的還比較含蓄,其實恰如某位朋友所言:

王猛政治建樹雖多,也不愛財貨,然而對聲名和權位自然會有自己的追求,這對一個寒門儒生出身的政治家而言也很正常。

王猛對貴族出生、英雄豪邁的慕容垂,至少潛意識上有妒忌,不然可能也會有計謀,但計謀不會這麼卑劣齷蹉。

(淝水之戰)

然而,司馬光雖然是大儒,其對理想主義的鼓吹其實並沒有達到苻堅曾經達到的高度,在司馬光的這段評價中,所謂“禮之以收燕望,親之以盡燕情,寵之以傾燕眾,信之以結燕心”仍然暗含在前燕未滅的情況下的權宜之計的意思,而苻堅真正的理想是一個東晉少年皇帝擔任尚書省第二首長左僕射、謝安擔任負責組織人事的吏部尚書,氐羌鮮卑胡人貴族濟濟一堂的宏偉圖景。

有這樣一個圖景並不是因為苻堅唯一的夢想是追求儒家描繪的周政神話,也不是因為他作為新皈依者具有特殊的狂熱,而正是因為他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

(苻堅的即位過程證明了他絕非善男信女)

《朱子語類》卷一三六謂苻堅掃土而來,不計其它,因為

他是急欲做正統,恐後世以其非正統,故急欲亡晉。

後世之名,更多是朱子等知識階層的視角,對苻堅來說,當時實有非常迫切而現實的政治考量。

苻堅得位出於宮廷政變,無論從王朝君主和蠻族豪酋的角度都是得國不正,其所出身的氐族也從來不是全族大聚居的民族,力量非常薄弱,對於他來說,“方以義致英豪,建不世之功”不是權宜之計,而是建立大帝國的不可動搖的原則和底線。

後然常以王猛臨終勸諫苻堅伐晉來證明他的預見,其實,在王猛謙辭官職封賞的時候他曾經說過:

如今燕、晉尚未平定,戰車正在行駛,剛剛攻下了一城,我就接受了三公這樣的獎賞,如果攻克了燕、晉二敵,那將再怎樣獎賞呢!(今燕、吳未平,戎車方駕,而始得一城,即受三事之賞,若克殄二寇,將何以加之!)

可見伐晉平晉,本來是苻堅王猛君臣同心的戰略目標,最多只是對於時機上的選擇的觀點不同。

(淝水之戰形勢地圖)

從這個意義上講,認為慕容垂支持南征就是攛掇苻堅入火坑,理由也不是特別充足,試想如果淝水之戰前秦勝利,慕容垂豈不就是李靖這樣的人物,當然,歷史沒有給苻堅和他這樣的機會,但這又怎麼倒推當初還是先用詭計殺了他為好。

恰如公司因為過於激進而投資失敗破產,有副總出走自立門戶,此時說當初另一個副總指使人偽造財務單據想誣陷開除他的事如果搞成,那就能夠未雨綢繆不會破產,付諸人情事理,焉有這樣的邏輯。

(苻堅墓位於咸陽西北彬縣,是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慕容家族世系)

離開苻堅的慕容垂事實上有極大的機會奪取整個北部中國的疆域,但他始終只願意將自己的戰略目標局限于恢復前燕的國土範圍而拒絕染指關中,也曾經因為談及背叛而痛哭流涕,你當然可以說這是他的虛偽或者鱷魚的眼淚,但某種意義上說明了他始終無法擺脫背叛苻堅帶來的陰影和困擾——這反過來也證明了苻堅確實是中古中國的一股清流,興亡成敗,又何足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