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水景葬,花壇葬,景觀壁葬……這些“節地生態葬”如何走得更遠更好?

春風撲面, 陽光融融。 在一片松柏林旁, 兩座高高的花壇沿景觀河而建, 花壇裡群花盛開, 姹紫嫣紅, 煞是好看。 “是不是比一些公園還漂亮?生態、美觀、新穎, 這是我們一貫的設計理念。 ”工作人員邊走邊對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說。 這裡是崇明五個經營性公墓之一、位於新河鎮民生村的瀛新園, 園區今年在景觀河邊新建了兩座占地21平方米的花壇, 共可安放骨灰盒200個, 即將開始銷售。 和傳統葬式相比, 這種“河邊花壇葬”大大節約了土地資源。

瀛新園今年新推出的河邊花壇葬。 瀛新園供圖。

新式的“河邊花壇葬”, 是節地生態葬的葬式之一。 所謂節地生態葬, 是人們採用樹葬、海葬、深埋、格位存放等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資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骨灰或遺體, 對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意義重大。 去年年初, 國家民政部等9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

去年12月, 本市民政局、發改委、規土局、環保局等部門也聯合出臺了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實施意見。 記者瞭解到, 近年來本市葬式結構正在悄然改變, 節地生態葬正被越來越多的市民接受, 但在推廣過程中也出現了移風易俗難等問題。 如何才能讓節地生態葬走得“更遠更好”?

推廣刻不容緩

記者從市民政局瞭解到, 早在國家相關部門出臺《關於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之前, 本市就已經開始在各公墓推廣各式生態葬。 2008年, 本市就已開始研究推行複式家庭葬, 並在澱山湖歸園、顓橋寢園等公墓進行試點, 要求在墓基占地不超過1平方米的基礎上對墓穴進行地下縱深開發, 實現多位家庭成員的合葬。

2011年, 本市首家大型節地生態墓區在上海福壽園海港陵園揭牌, 生態墓區占地約35畝, 計畫可安置10萬穴。 “節地生態葬墓區”採用“無碑深埋”的形式, 逝者的骨灰放置在環保可降解的骨灰罐內, 可最大限度地節約土地。 墓區中不設墓碑, 所有入葬者的姓名都刻在一面紀念牆上。 2012年, 本市9個區的民政部門在上海市百姓公祭日活動上簽約, 意味著這種節地生態葬開始面向全市推廣。

推廣節地生態葬的核心考慮, 是應對“死墓危機”。 上海市殯葬管理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由於多數市民仍持有“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 選擇傳統墓葬的市民依然占大多數, 售價5萬元到10萬元、使用年限為70年的傳統立碑式墓地仍是多數市民的首選。

但不容樂觀的是, 上海規劃測算的公墓土地面積總量7000多畝, 目前已所剩無幾, 為避免今後面臨“無地可葬”的尷尬局面, 推廣推廣小型墓36穴已全部售罄, 生態花壇葬, 為進一步推行節地生態安葬作出努力。 《實施意見》指出, 到“十三五”末, 在確保火化率100%(法規規定除外)的基礎上, 本市節地生態安葬比例達到90%以上, 節地生態安葬設施城鄉覆蓋率100%, 將建成一批具有示範效應的節地生態安葬設施, 讓厚養薄葬、節地生態、移風易俗新風尚成為市民殯葬活動主流。

根據《實施意見》, 本市新建公益性公墓、現有公益性公墓存量土地或擴大用地的節地生態安葬率要達到100%, 農村公益性埋葬地全部採取骨灰深埋方式, 不留墳頭。

新建經營性公墓、現有經營性公墓擴大用地節地生態安葬率達到90%以上。

相關獎補保障機制也將進一步健全完善。 此前較長一段時間, 本市只對海葬有2000元補貼, 選擇壁葬、寄存、植樹葬、花壇葬、深埋等節地生態安葬的補貼制度未能建立。 今後, 本市將逐步建立覆蓋本市戶籍居民的節地生態安葬獎補制度, 把骨灰存放、壁葬、樹葬、花壇葬、草坪葬、撒海、深埋等不占或少占地的節地生態葬式納入獎補範圍, 逐步提高獎補力度。

瀛新園內的生態花壇葬。瀛新園供圖

瀛新園內的棕櫚苑水景葬。瀛新園供圖

“獎補機制一旦跟上,同時加大宣傳力度,節地生態葬的推廣情況將變得更好。”在張國飛看來,推廣節地生態葬並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各級政府、各相關責任部門密切配合,共同努力,本市《實施意見》就規定要建立由市民政局牽頭,市發改委、環保局等部門參加的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對殯葬改革重大問題的商討研究,共同推廣節地生態葬。“今後,我們也將根據相關政策規定,加大節地生態葬的推廣力度,促使安葬需求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適應,讓節地生態葬更深入人心。”

題圖為瀛新園內的常生苑水景葬。瀛新園供圖 圖片編輯:笪曦

文/​茅冠雋 杜燁

瀛新園內的生態花壇葬。瀛新園供圖

瀛新園內的棕櫚苑水景葬。瀛新園供圖

“獎補機制一旦跟上,同時加大宣傳力度,節地生態葬的推廣情況將變得更好。”在張國飛看來,推廣節地生態葬並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各級政府、各相關責任部門密切配合,共同努力,本市《實施意見》就規定要建立由市民政局牽頭,市發改委、環保局等部門參加的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對殯葬改革重大問題的商討研究,共同推廣節地生態葬。“今後,我們也將根據相關政策規定,加大節地生態葬的推廣力度,促使安葬需求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適應,讓節地生態葬更深入人心。”

題圖為瀛新園內的常生苑水景葬。瀛新園供圖 圖片編輯:笪曦

文/​茅冠雋 杜燁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