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兩樣古代小物件,卻改變了兩個王朝的國運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成功學常說一句話:細節決定成敗。 但放在歷史風雲變幻面前, 這道理也可以換成另一句大實話:小物件助推大歷史。

中國幾大王朝輝煌裡, 就在帝王將相建功立業的身後, 盛世榮光無比亮眼的一幕幕畫卷裡, 就有一類不動聲色的小物件, 看似當時人們耳熟能詳, 日常生活裡也常打交道, 司空見慣到極少被重視。 然而低調的外表下, 卻默默升級技術水準, 最終成了那個亮眼時代裡, 無比重要的幕後助推。

它們就像我們身邊, 經常出現且經常幫忙, 無比熟悉的日常好幫手, 為那些至今記憶著國人驕傲的時代, 默默貢獻技術力量。

一:漢弩(西漢)

自從戰國年間起, 弩就成為了中國軍隊極為信任的武器, 某位國際大導演鏡頭裡, 那秦國弩陣萬箭齊發的霸道場面, 早叫多少影迷看得連呼過癮。 但放在歷史上, 這畫面卻信不得。

因為戰國年間的弩, 威力性能固然領先世界, 卻依然局限極大, 就連威力性能稱雄當時的秦弩, 有效的殺傷距離也不過百米以內, 射速與精度更是嚴重沒譜。 對付移動緩慢的步兵夠用, 撞上迅烈呼嘯的匈奴騎兵, 卻是嚴重不夠。 所以繼承秦朝工藝的漢軍,

面對匈奴的侵犯, 卻只能默默憋下這口氣花錢送女人換和平, 就吃的這裝備的血虧。

可發展到西漢著名的“文景之治”年代裡, 這虧卻是越吃越大。 匈奴成了喂不飽的狼, 隔三差五就囂張來擄掠, 休養生息的大漢軍隊呢?卻是打打不過追追不上, 一度落到連還手的勇氣都沒有。 如此慫包場面, 也叫正一心治國的漢文帝悲憤連連, 但就在這悲憤時刻, 大臣晁錯的《言兵事疏》裡一句, 卻叫漢文帝瞬間亮了眼睛:勁弩長戟射疏及遠, 則匈奴之弓弗能格也!

這是漢匈戰爭歷史上, 一篇有著扭轉乾坤意義的戰略謀劃, 天賦奇才的戰略家晁錯, 精准找到了漢軍最應該倚重的獨家優勢:弩!因為此時的漢弩, 已非昔日射的近打不准的秦弩。

就是在西漢開國的默默發展裡, 中國人造弩的工藝, 也有了重要的突破一步:有了銅鑄的機匣和標有明確刻度的望山。 前者好似強壯手臂, 徹底改變了戰國弩射程太近的窘態, 從此漢朝的常規戰弩, 射程射速完全可以覆蓋匈奴騎兵。 後者更是精准導航, 有了精確瞄準技術的漢朝弩, 從此射殺更加準確。 匈奴人昔日弓強馬快的優勢, 從此徹底消解!

就是從這篇奏疏開始, 西漢王朝的軍事改革隆隆啟動, 在隨後的幾十年裡, 憑著這獨家的兩樣技術, 各種型號的新型弩應運而生, 甚至有了車載重弩與單兵強弩協同作戰的無敵模式。 待到漢武帝年代反擊匈奴的號角吹響後, 成熟的弩陣射殺, 更成了驕橫匈奴人眼裡的恐怖殺招。 漢軍反擊漠南的戰役, 決戰漠北的血戰, 都是以強弩開路, 與騎兵突擊密切配合, 仿佛連環重錘, 徹底將草原霸主匈奴, 殺得嗷嗷北逃。

以斬殺單于人頭的悍將陳湯的霸道宣言:三五個裝備精良的匈奴兵, 恐怕才能勉強扛住一個漢兵!強弩在手, 就是這樣自信。那個絲綢之路貫通歐亞的輝煌時代,就有這霸氣的漢朝弩開路,一路碾壓出來。

二:平衡舵(兩宋)

古代中國造船業一大驕傲創舉,就是發明了舵。這個在古裝片裡看似常見的物件,直到中世紀時,卻還是中國人的獨家技術:在十世紀以前,歐洲人的船隻想要在海洋上轉彎,只能依靠側槳玩命劃,簡直是又累又笨外加危險大。但從東漢年間起,造舵技術成熟的中國人,操作就方便得多。當然,也有一樁大苦水:風力大小無常。

何為“風力大小無常”?海上航行,全靠船隻扛風浪,但船隻一旦造得太大,操作就成了麻煩事。哪怕中國舵操作方便,一旦船隻過大,卻也常操作不動。所以在宋朝以前,中國的海船雖說牛氣,卻也困於這個操作難題,最大也只能造到二十丈。

而到了宋朝開國伊始,這個技術問題,卻也不僅僅是門面的問題,而是關乎宋朝國運的大事——為宋朝賺錢。

雖說後人說起宋朝,總是驚豔于宋朝發達的工商業與富庶的經濟文明,經常稱之為“富宋”。但是大宋開國時,卻是名副其實的“窮宋”,北方攤上個兇悍強敵遼國,惡戰一打二十年,邊境農業生產全癱瘓。開國頭四十年饑荒災害更是不少趕。就連後人無比羡慕的北宋官員工資,在宋初都是絕對的窮人等級。以宋初名臣楊億的吐槽說,當時宋朝官員的平均工資,也只有唐朝的五分之一。漲工資?那都是很久以後的事情。

所以,開國就差錢到紅眼的宋朝,也就毅然定下了一樁有別於歷代的發展國策:休養生息主抓農業?看來是不趕趟了,唯一來錢快的辦法,就是大力抓外貿。宋太祖年間時,唐代時的外貿市舶使就變成了市舶司,貿易許可權更大。廣東福建浙江各地的沿海官員也各個派任務,誰能拉來更多的外國商船商人,立刻重獎升官沒商量。甚至宋太宗本人也曾多次出面,熱情接見賞賜來華的外國商人——歡迎全世界的朋友(錢)都到大宋來。

可要實現這個目標,一樁實打實的技術要求,就是造船。但這時的大宋,對這事底氣最足,宋初的時候,一種新型的中國舵應運而生,叫本來就是龐然大物的中國海船再度升級,徹底成了中世紀裡的巨無霸級別——平衡舵。

平衡舵,是古代中國造船業的一大重要創意,它的一部分舵面分佈在舵柱的前方,且可以借助水流來驅動,更有軲轆等設備進行牽引,所以操作也就更加輕鬆,更大的船隻也可以放心在海洋上航行,自然也就放心往大了造。宋代的遠洋商船,最大的體積霸氣突破三十丈,且消耗木料達五千料。整個海船上有考究的船艙與豐厚的糧食儲備,甚至還可以種植飼養,還海面上航行數月都毫無問題。

如此強大技術水準的大船,也就伴隨著大宋拓通海上貿易的國策,成了牽動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強大力量。中國的海船已經可以開到東非沿岸,大宋的貿易物件更突破了二十七個國家。廣東福建浙江更遍佈大小貿易港口,海外貿易從此到達了中國古代的最高峰。甚至還在阿拉伯國家留下一句風光諺語:為人做事,要像乘坐中國船一樣平穩。

開國時窮的掉渣的兩宋經濟,更從此打了強心針,兩宋的政府財政收入,常年維持在每年六千萬貫的水準,甚至遠遠壓過鴉片戰爭之前的中國元明清三朝。紅火的中國海上絲綢之路,進入了它第一個高峰時代。而沉默的平衡舵,則是一次次默默運轉,貢獻足以突飛猛進的動力!

就是這樣自信。那個絲綢之路貫通歐亞的輝煌時代,就有這霸氣的漢朝弩開路,一路碾壓出來。

二:平衡舵(兩宋)

古代中國造船業一大驕傲創舉,就是發明了舵。這個在古裝片裡看似常見的物件,直到中世紀時,卻還是中國人的獨家技術:在十世紀以前,歐洲人的船隻想要在海洋上轉彎,只能依靠側槳玩命劃,簡直是又累又笨外加危險大。但從東漢年間起,造舵技術成熟的中國人,操作就方便得多。當然,也有一樁大苦水:風力大小無常。

何為“風力大小無常”?海上航行,全靠船隻扛風浪,但船隻一旦造得太大,操作就成了麻煩事。哪怕中國舵操作方便,一旦船隻過大,卻也常操作不動。所以在宋朝以前,中國的海船雖說牛氣,卻也困於這個操作難題,最大也只能造到二十丈。

而到了宋朝開國伊始,這個技術問題,卻也不僅僅是門面的問題,而是關乎宋朝國運的大事——為宋朝賺錢。

雖說後人說起宋朝,總是驚豔于宋朝發達的工商業與富庶的經濟文明,經常稱之為“富宋”。但是大宋開國時,卻是名副其實的“窮宋”,北方攤上個兇悍強敵遼國,惡戰一打二十年,邊境農業生產全癱瘓。開國頭四十年饑荒災害更是不少趕。就連後人無比羡慕的北宋官員工資,在宋初都是絕對的窮人等級。以宋初名臣楊億的吐槽說,當時宋朝官員的平均工資,也只有唐朝的五分之一。漲工資?那都是很久以後的事情。

所以,開國就差錢到紅眼的宋朝,也就毅然定下了一樁有別於歷代的發展國策:休養生息主抓農業?看來是不趕趟了,唯一來錢快的辦法,就是大力抓外貿。宋太祖年間時,唐代時的外貿市舶使就變成了市舶司,貿易許可權更大。廣東福建浙江各地的沿海官員也各個派任務,誰能拉來更多的外國商船商人,立刻重獎升官沒商量。甚至宋太宗本人也曾多次出面,熱情接見賞賜來華的外國商人——歡迎全世界的朋友(錢)都到大宋來。

可要實現這個目標,一樁實打實的技術要求,就是造船。但這時的大宋,對這事底氣最足,宋初的時候,一種新型的中國舵應運而生,叫本來就是龐然大物的中國海船再度升級,徹底成了中世紀裡的巨無霸級別——平衡舵。

平衡舵,是古代中國造船業的一大重要創意,它的一部分舵面分佈在舵柱的前方,且可以借助水流來驅動,更有軲轆等設備進行牽引,所以操作也就更加輕鬆,更大的船隻也可以放心在海洋上航行,自然也就放心往大了造。宋代的遠洋商船,最大的體積霸氣突破三十丈,且消耗木料達五千料。整個海船上有考究的船艙與豐厚的糧食儲備,甚至還可以種植飼養,還海面上航行數月都毫無問題。

如此強大技術水準的大船,也就伴隨著大宋拓通海上貿易的國策,成了牽動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強大力量。中國的海船已經可以開到東非沿岸,大宋的貿易物件更突破了二十七個國家。廣東福建浙江更遍佈大小貿易港口,海外貿易從此到達了中國古代的最高峰。甚至還在阿拉伯國家留下一句風光諺語:為人做事,要像乘坐中國船一樣平穩。

開國時窮的掉渣的兩宋經濟,更從此打了強心針,兩宋的政府財政收入,常年維持在每年六千萬貫的水準,甚至遠遠壓過鴉片戰爭之前的中國元明清三朝。紅火的中國海上絲綢之路,進入了它第一個高峰時代。而沉默的平衡舵,則是一次次默默運轉,貢獻足以突飛猛進的動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