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讓員工為自己工作,而不是為錢工作!(二)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這話大家都懂, 然而做到的並不多, 因為管理者和員工雙方, 都沒有動力以及能力:

從員工角度來說,

不願意學“漁”。 在工作中遇到難題, 得到“魚”之後, 可以很快拿到答案, 是很有成就感的。 比如你想寫份活動方案, 領導手把手教你怎麼寫, 你按照他的思路來, 一來省去無用功, 二來感覺自己學到了。

但如果想要學習“漁”, 就會面臨挫敗感, 因為研究表明:我們的學習方式是從錯誤中學習。

比如還是寫活動方案, 如果領導讓你先去思考, 大部分人會抓狂, 一來想錯方向會被領導否定, 二來覺得好幾個小時都在思考, 卻沒有得出正確答案, 非常挫敗。

按部就班地做自己舒適區以內的事情, 每天學到一點點經驗, 是很多人習慣的工作方式。 但是, 如果面臨一個之前沒經歷過的挑戰, 員工就會有挫敗感, 如果管理者沒有及時給予足夠的輔導和鼓勵, 非常容易放棄。

而從管理者的角度來說, 也不願意“授漁”。 因為一方面, 現在員工的平均在職時間很短, 很可能培養好了就走了。

另一方面, 人的成長需要時間, 比如最簡單的一個“說話條理清晰”, 最快也得3個月見效, 所以管理者沒有耐心。

最後,

即便管理者願意培養人, 他也還需要承擔員工的試錯成本, 因為自己把什麼都安排好, 一定是最穩妥的, 但是放手讓員工去鍛煉去成長, 出了問題是要自己擔責任的。

還拿上面說的活動方案舉例, 如果管理者讓員工先去思考一下, 再給出自己的思路, 雖然說這樣員工會有成長, 但問題是, 員工可能不領情, 而且你教一下教不會, 還會弄得心情很煩躁。

另外, 還得時刻提心吊膽, 準備在最後時刻自己頂上。 最後如果真的延誤事情, 被自己的大老闆批一頓, 還得當替罪羊。 一段時間之後, 員工真的成長了吧, 最後還離你而去了。

似乎任何角度來看, “授漁”這件事對管理者來說, 都是個賠本買賣。

但是, 為什麼我覺得還要做呢?道理也很簡單:資源最優配置。

經濟學裡有個概念叫比較優勢, 意思是:一個生產者以低於另一個生產者的機會成本生產一種物品的行為。

聽起來有點複雜, 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假如你是管理者, 帶領1個下屬, 你的管理和決策能力打9分, 下屬是5分;你的執行能力打8分, 下屬是6分。

這時候你們要怎麼合作呢?

按理來說, 你自己樣樣都強, 一個人工作的時候, 效率是最高的。 但我們知道這不可能, 因為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 你在一件事情上花費了很多精力, 另一件事情上勢必會減少, 所以你不得不分工。

那怎麼分呢?

你去做更有比較優勢的事情——管理和決策, 因為你雖然執行能力也比他強2分, 但是管理和決策能力卻比他強4分。

如果把你的時間花在執行上面, 就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做管理和決策的事情了, 機會成本非常高。

所以, 從兩個人的團體利益最大化來說, 這種分配方式是最優的。

所以, 對於管理者來說, 團隊效率最大化的資源配置方式是:讓員工的能力不斷增強, 能夠做更多的事情, 然後管理者去做更高端(更有比較優勢)的事情。

但很多管理者並不能明白這一點, 所以很多公司最後都出現了一個神奇的現象:高層做著中層的管理工作, 中層做著基層的執行工作, 然後基層員工每天無事可做, 都在討論公司戰略。

所以, 不要從某個任務、某個星期這樣的短期利益看問題, 管理者只有對員工授之“漁”, 整個團隊的資源才能更有序、高效地配置。

而這時候,每個作為個體的人,無論是管理者還是員工,發揮的能力也是最大化的。

而這時候,每個作為個體的人,無論是管理者還是員工,發揮的能力也是最大化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