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面對孩子情緒,父母最常出現這7種錯誤,很多父母第一條就中了

最近經常在留言中類似的話:孩子不聽話, 再沒有比打一頓更好的方法了, 不行就打兩頓。

這是一種多麼簡單粗暴的育兒方式啊。 父母是省事了, 用權威、武力和氣勢壓倒了孩子, 管束了孩子的行為, 同時也鎮壓了孩子的情緒。

這樣做的結果是什麼呢?孩子不懂為何自己會有這樣那樣的情緒, 不知道這些情緒又什麼作用, 不知道如何面對和處理自己的情緒。

下次面對同樣的情緒, 他還是會不知所錯。

我們說教育孩子, 就是要在孩子面對未知時能告知孩子這是什麼, 有什麼用, 我們可以怎麼做。 也就是說,

在面對孩子的情緒時, 我們也需要教孩子。 如何應對和處理自己的情緒, 是孩子需要學習的, 同樣也是父母需要教給孩子的。

所以, 我們需要問問自己:我是孩子最好的情緒教練嗎?甚至更進一步, 面對自己的情緒, 我處理好了嗎?做得恰當嗎?有沒有將自己的負面情緒轉嫁給孩子?

對此, 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丹尼爾·戈爾曼這樣說: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所謂情商, 其實就是一個人對於自身情緒的控制力。

家庭是孩子學習情緒能力最重要的開始, 父母更是孩子最重要的情緒教練。

可是不得不說, 很多時候, 面對孩子的哭鬧、不聽話, 發脾氣等, 我們做父母的, 更多的只看到孩子的“搗蛋”行為, 而對其行為背後的情緒束手無策。

面對孩子的情緒, 父母最常見的反應

以暴制暴——“再鬧, 就給我試試看!” “不乖就把你趕出門。 ”

嚴懲、恐嚇和威脅話語, 不但會扼殺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 甚至採取自我破壞和被動的攻擊行為當成報復。

當孩子情緒的奴隸——“不要哭, 就帶你去吃麥當勞。

”“給你買就是了, 別難過了。 ”

用賄賂、哄勸的方式息事寧人, 避免孩子體會不好的情緒, 反而讓孩子學會了“情緒勒索”。

男孩別哭——“男子漢不要哭, 勇敢一點!”

哭泣不是懦弱的象徵, 男孩也有各種心理需求。 一旦哭的權利被剝奪, 男孩的情緒表達就容易出現障礙。

為孩子的情緒貼標籤——“你這個壞孩子, 為什麼這麼粗暴?”“真是愛哭鬼!惹人厭。 ”

你貼在孩子身上的“負面標籤”, 會輕而易舉地扭曲孩子的自我概念。

流於說教:“你看!我不是早就跟你說過了……”

當孩子傷心、難過、生氣的時候, 情緒已經主導了全部意識, 根本不是灌輸規則與訓誡說教的好時機。

回力球效應——“你再鬧啊!乾脆把我氣死好了!”

在孩子鬧脾氣時, 無法保持冷靜, 反而回以憤怒,

形成“你來我往”的惡性循環, 最後“發脾氣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想法也將深刻在孩子的心上。

阻斷話語——“怎麼垂頭喪氣的?振作一點!”

對孩子的情緒視而不見或輕描淡寫, 不但阻斷了親子溝通, 也讓孩子相信情緒是不受歡迎的, 進而築起一道心牆, 變成一個對自己和他人的感受都顯得麻木的人。

三個步驟破解孩子情緒密碼

步驟1:理解、接納孩子的情緒

如果孩子出現情緒反應, 父母要先用同理心和傾聽的技巧, 接納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知道你願意理解他的感受時, 就會慢慢將心情沉澱下來。

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教授洪儷瑜指出, 在孩子出現負面的情緒時, 大人往往會以“不可以這樣”來壓抑孩子情緒, 而不能提供給孩子一個實際練習面對和處理負向情緒的機會, 例如:當我覺得害怕、緊張、擔心、嫉妒時, 我覺得如何?我可以怎麼辦?如此一來, 孩子表面上可能沒事, 但內心的“情緒垃圾”愈積愈多, 最後一發不可收拾。

不過, 理解孩子的情緒, 並不代表同意孩子的行為, 更不是放任孩子把情緒表現當成工具, 對父母予取予求。要讓孩子明白:所有的感覺都是可以被接納的,但是不當的行為必須被規範。

步驟2:協助孩子覺察、表達情緒,並厘清原因

接下來,父母要像一面情緒鏡子,運用言語反映孩子的真實感受,協助孩子覺察、認清自己的情緒,例如:“看你哭得這麼傷心,一定很難過,對不對?”回應孩子的感受,可以讓孩子明瞭自己的感覺。

之後,繼續用開放性的提問方式,例如:“今天是不是發生什麼事了?”協助孩子正確表達情緒,厘清情緒背後的原因。只有找到情緒反應的真正原因,掌握孩子的心理需求,才能對症下藥。

步驟3:引導孩子調整認知,思考解決方案

等孩子情緒緩和下來,引導他調整認知,從另一種角度看待引起他困擾的事情,例如:“玩具被同學不小心弄壞了,你覺得很生氣。但是你打人沒辦法讓玩具恢復原狀。我們一起想想看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好不好?”

最後,要提醒家長的是,孩子的改變需要時間。培養情緒力是一個持續進行的過程,一旦開始,就會漸入佳境。只要父母投入時間和耐心,運用技巧和練習,就能調好孩子的情緒體質,讓孩子知道自己可以有所選擇,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更多內容,請看:

孩子4歲前後出現這種現象,當心是不良情緒纏上了寶寶 這幾招父母做對了嗎?

情商高的孩子,都有這5個特點!孩子的媽媽都該看看

對父母予取予求。要讓孩子明白:所有的感覺都是可以被接納的,但是不當的行為必須被規範。

步驟2:協助孩子覺察、表達情緒,並厘清原因

接下來,父母要像一面情緒鏡子,運用言語反映孩子的真實感受,協助孩子覺察、認清自己的情緒,例如:“看你哭得這麼傷心,一定很難過,對不對?”回應孩子的感受,可以讓孩子明瞭自己的感覺。

之後,繼續用開放性的提問方式,例如:“今天是不是發生什麼事了?”協助孩子正確表達情緒,厘清情緒背後的原因。只有找到情緒反應的真正原因,掌握孩子的心理需求,才能對症下藥。

步驟3:引導孩子調整認知,思考解決方案

等孩子情緒緩和下來,引導他調整認知,從另一種角度看待引起他困擾的事情,例如:“玩具被同學不小心弄壞了,你覺得很生氣。但是你打人沒辦法讓玩具恢復原狀。我們一起想想看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好不好?”

最後,要提醒家長的是,孩子的改變需要時間。培養情緒力是一個持續進行的過程,一旦開始,就會漸入佳境。只要父母投入時間和耐心,運用技巧和練習,就能調好孩子的情緒體質,讓孩子知道自己可以有所選擇,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更多內容,請看:

孩子4歲前後出現這種現象,當心是不良情緒纏上了寶寶 這幾招父母做對了嗎?

情商高的孩子,都有這5個特點!孩子的媽媽都該看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