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此人是春秋時期被忽視的軍事家,其能力實在應該排在孫武吳起之上

春秋戰國時期的軍事家, 我們都知道孫武、吳起、孫臏這些, 有一個人, 我們卻很少提到他。 但是, 無論從謀略、膽識, 還是戰績, 都是超一流的, 絕不在孫武、吳起等人之下。 他就是晉國的先軫。

(先軫)

先軫是晉國貴族之後, 他是個人品學識皆優的有為青年, 早先和公子重耳交情甚好。 西元前655年, 受“驪姬之亂”, 公子重耳流亡在外, 作為好朋友的先軫放棄了優裕的生活, 追隨重耳, 在外流亡十九年。 重耳繼位, 是為晉文公, 和他一起流亡多年的小夥伴紛紛得到了重用, 先軫因“有謀”被任命為下軍佐。

西元前833年, 楚國經過幾代人的勵精圖治, 已經得到了發展壯大, 再加上它不斷吞併周邊小國, 土地面積一再擴張。 為了取得霸主資格, 楚成王聯合了陳蔡等附庸小國共同伐宋, 如果能啃下宋國這塊肉, 楚國就有機會和齊晉相爭霸主之位了。

(晉文公)

宋國被圍, 立刻向晉國求救。 是否救宋, 成了晉文公頭痛的問題, 於是他召來手下的賢臣, 想商量個結果。 在晉文公看來, 救宋, 與宋國之間還隔著曹衛兩國, 勞師動眾, 而且楚國軍事強大, 晉國並無勝算;不救, 小的諸侯國會因此不再信任晉國, 以後想晉級霸主之位, 只怕就沒有人擁護了。

先軫認為, 解救宋國, 也是為自己奠定權威, 宋國會因此成為晉國最有力的支持者;並且當年流亡在宋國的時候受過厚待, 如此也該報恩。

晉文公說, 你說得有理, 那就救吧。 問題是, 怎麼救呢?

先軫說, 楚強晉弱, 中間又隔著曹衛, 硬拼肯定不行。 不如我們就去打曹衛。 曹衛是楚國的同盟, 我們打曹衛, 楚國必然不能坐視不理, 如此, 宋國之圍必然就解除了。

(攻曹伐衛)

晉文公覺得言之有理, 於是親率三軍攻曹伐衛。 先軫做為先遣部隊, 在攻打衛國的時候, 以出其不意的速度迅速出現在五鹿城下, 並以遍地插旗迷惑對方, 對方見旗幟遍野, 果然大驚失色, 竟不戰而降。 五鹿是衛國的軍事要塞, 失去五鹿, 衛國很快舉起了小白旗。

接著便去進攻曹國。 可這時候, 晉國的中軍主帥卻谷去世。 軍中不可一日無帥, 先軫因戰功卓著, 晉文公把他從下軍佐, 越級提拔為中軍主帥。

先軫掌旗後, 不給楚國救援的機會, 一鼓作氣, 又攻陷了曹國。 時間之短讓正在趕來救援的楚成王也驚得咋舌,

連說:“晉之用兵, 何神速乃爾?”

遇到先軫這樣的對手, 楚成王覺得還是小心為妙, 沒有把握的仗是蠻幹, 不如不打。 於是楚成王命令撤軍, 統帥子玉則不以為然, 認為楚國此時正占上風, 應該乘勝追擊, 直取宋國, 於是堅決要繼續作戰。 楚成王見子玉一竟孤行, 無計可施, 便留下少部分兵力, 臨走又囑咐他“無從晉師”。

(楚成王)

子玉也是楚國第一猛將,向來不知道“輸”字怎麼寫,因此頗為自負。當然子玉也不是蠻打,他是有頭腦的人。他想出了一個“一言定三國”的計謀,他派了個使者對先軫說:“晉許曹、衛複國,楚解宋國之圍。” 意思就是說:你把曹衛兩國的土地還給他們,讓他們複國,我就不圍攻宋國。

先軫心想,這個子玉的計謀毒啊,按他的意思,晉國若是答應,曹、衛和宋國就算各得安穩,也會記楚國一個大人情;若是不答應,晉國不光會引來三國仇恨,還會遭到其他諸侯國的討伐。

怎麼破呢?先軫很有謀略,他扣留了楚國的使者,然後抓住曹、衛兩國複國心切的心理,秘密地和曹、衛兩國的國君先達成協議,只要他們和楚國絕交,就同意將他們的土地還給他們。曹、衛兩國一聽說有這種好事,馬上寫了絕交信給楚國,表示從此之後你我是路人。

洋洋得意的子玉沒想到晉國竟然玩陰的。都說衝動是魔鬼,真的沒錯,此時的子玉無比憤怒,早就將楚成王交待的話忘到九宵雲外,也不圍宋了,把隊伍集合起來,氣勢洶洶地去找晉國算帳。

(退避三舍)

楚晉兩軍于曹都陶丘對壘,就在雙方擺好陣勢準備大戰一場的時候,突然,先軫命令晉軍往後撤了三舍之地(一舍為三十裡,三舍便是九十裡),在城濮駐紮下來。

為什麼要退避呢?先軫派人對楚軍說,當年晉文公流亡在楚國時,受到楚王的恩惠,曾答應他,若是日後有機會,定當以退避三舍之地,還報楚王的情意!

子玉卻誤認為是晉軍膽怯,才會不戰而退。因此率軍步步緊跟,到達城濮之後,晉軍居高臨下已經等在那裡了。子玉摩拳擦掌,對手下的將士們說:“今日必無晉矣。”

不過,很快子玉就會知道他遇到了什麼樣的對手。

(城濮之戰)

兩軍對陣,先軫見楚軍的右軍是陳、蔡等弱國同盟軍,知道戰鬥力最弱,於是命胥臣率部下,以虎皮蒙馬,從高處猛衝入楚軍右軍中,陳、蔡同盟軍乍一看,還以為來了老虎,嚇得高呼:“老虎來了。”頓時四散而逃。就在楚軍的右軍四散而逃的時候,先軫又命上軍將狐狸拖著兩面大旗向後退去,而下軍將欒枝率幾輛綁了樹枝的戰車,來回奔跑,頓時只見煙塵四起。

子玉還不知道自己的右軍已經潰敗,他見煙塵之上,晉軍的大旗向後退去,以為晉軍不堪一擊,大喜過望,趕緊率軍緊逼,準備一舉殲滅晉軍。誰知道一片煙塵中,先軫已命人又襲擊了楚左軍,唯有子玉的中軍部隊繼續前攻,自然就被先軫的部隊全殲嘍。

當子玉發現大事不好的時候,已經無力回天,只得鳴金收兵,帶著殘兵敗將撤回楚國。子玉不能承受失敗之辱,半路就自殺謝罪了。

在先軫的指揮下,晉軍大敗楚軍,從而奠定了晉文公的霸主之位。先軫也因“退避三舍”等戰術,成為春秋時期第一流的軍事家。

(楚成王)

子玉也是楚國第一猛將,向來不知道“輸”字怎麼寫,因此頗為自負。當然子玉也不是蠻打,他是有頭腦的人。他想出了一個“一言定三國”的計謀,他派了個使者對先軫說:“晉許曹、衛複國,楚解宋國之圍。” 意思就是說:你把曹衛兩國的土地還給他們,讓他們複國,我就不圍攻宋國。

先軫心想,這個子玉的計謀毒啊,按他的意思,晉國若是答應,曹、衛和宋國就算各得安穩,也會記楚國一個大人情;若是不答應,晉國不光會引來三國仇恨,還會遭到其他諸侯國的討伐。

怎麼破呢?先軫很有謀略,他扣留了楚國的使者,然後抓住曹、衛兩國複國心切的心理,秘密地和曹、衛兩國的國君先達成協議,只要他們和楚國絕交,就同意將他們的土地還給他們。曹、衛兩國一聽說有這種好事,馬上寫了絕交信給楚國,表示從此之後你我是路人。

洋洋得意的子玉沒想到晉國竟然玩陰的。都說衝動是魔鬼,真的沒錯,此時的子玉無比憤怒,早就將楚成王交待的話忘到九宵雲外,也不圍宋了,把隊伍集合起來,氣勢洶洶地去找晉國算帳。

(退避三舍)

楚晉兩軍于曹都陶丘對壘,就在雙方擺好陣勢準備大戰一場的時候,突然,先軫命令晉軍往後撤了三舍之地(一舍為三十裡,三舍便是九十裡),在城濮駐紮下來。

為什麼要退避呢?先軫派人對楚軍說,當年晉文公流亡在楚國時,受到楚王的恩惠,曾答應他,若是日後有機會,定當以退避三舍之地,還報楚王的情意!

子玉卻誤認為是晉軍膽怯,才會不戰而退。因此率軍步步緊跟,到達城濮之後,晉軍居高臨下已經等在那裡了。子玉摩拳擦掌,對手下的將士們說:“今日必無晉矣。”

不過,很快子玉就會知道他遇到了什麼樣的對手。

(城濮之戰)

兩軍對陣,先軫見楚軍的右軍是陳、蔡等弱國同盟軍,知道戰鬥力最弱,於是命胥臣率部下,以虎皮蒙馬,從高處猛衝入楚軍右軍中,陳、蔡同盟軍乍一看,還以為來了老虎,嚇得高呼:“老虎來了。”頓時四散而逃。就在楚軍的右軍四散而逃的時候,先軫又命上軍將狐狸拖著兩面大旗向後退去,而下軍將欒枝率幾輛綁了樹枝的戰車,來回奔跑,頓時只見煙塵四起。

子玉還不知道自己的右軍已經潰敗,他見煙塵之上,晉軍的大旗向後退去,以為晉軍不堪一擊,大喜過望,趕緊率軍緊逼,準備一舉殲滅晉軍。誰知道一片煙塵中,先軫已命人又襲擊了楚左軍,唯有子玉的中軍部隊繼續前攻,自然就被先軫的部隊全殲嘍。

當子玉發現大事不好的時候,已經無力回天,只得鳴金收兵,帶著殘兵敗將撤回楚國。子玉不能承受失敗之辱,半路就自殺謝罪了。

在先軫的指揮下,晉軍大敗楚軍,從而奠定了晉文公的霸主之位。先軫也因“退避三舍”等戰術,成為春秋時期第一流的軍事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