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重看土木堡之變——被出賣的明英宗,背黑鍋的王振

也先犯邊, 群臣死諫無果, 英宗御駕親征, 前鋒受挫卻又嚇得屁滾尿流, 於是回師

回師途中, 王振因家在蔚州欲聖駕親臨長臉, 結果走了一陣又怕大軍侵擾於是改線, 於是被敵軍包餃子。

我們分幾個部分來看透歷史迷霧:

第一, 行軍路線

翻閱《明實錄》記載, 1499年8月18日車駕至大同, 19日休整一天, 商討下一步行動, 20日開始返回, 先打算從紫荊關經蔚州返回, 但後來改成原路經宣府返回。 選擇蔚州的原因據說是王振希望皇帝給自己在父老面前長臉, 而走了一段之後, 怕大軍踩壞莊稼, 於是建議皇帝改變路線。

可通過測算我們得出:從大同到宣府直線距離160公里, 從宣府再入居庸關, 直線距離90公里。 直線距離就是250公里。 。 而如果是王振預想的路線, 則直線距離170公里。 僅直線距離就少了80公里。

同時, 從戰場態勢圖上可以看出, 走紫荊關返回, 每往南走一步, 就往內線收縮一分。 而走居庸關返回, 則基本都是貼著外線行軍, 極容易被人突襲。 同時需注意的是, 王振路線的地形顯然不利於也先的騎兵展開, 而實際回京路線卻是有利於騎兵活動。

綜上:王振選擇的第一路線是相當科學的。 並非什麼要給自己家裡貼金那麼簡單。 但為什麼後來改道, 這個官方記載就是王振擔心踩了家鄉的莊稼。 但讀到此處, 心中不免對記載有些疑問了。

戰役圖

地形圖

第二, 軍隊戰鬥力

很多記載都說軍隊在英宗和王振兩人的胡亂鼓搗下不堪一擊。 但根據記載:大軍出居庸關, 頂著大雨到達大同後, 休整一天, 第二天立刻啟程返回。 從大同到宣府, 直線距離160公里, 如果是實際行走路線, 再加上走的冤枉路, 加起來不會少於210公里。 這是最保守的估算了, 這還沒算上之前連日雷雨造成的泥濘困擾。 在這樣的情況下, 大軍以每日六十華里的速度, 七天到達宣府, 這個速度真心不慢。 根據記載:白起在華陽之戰時, 急行軍攻擊對方, 也才八日時間, 日行百里, 但秦尺短,

折合下來日行也就是60至70華里。 而要考慮到這還是明軍在帶著皇帝車駕的情況下行軍速度, 行軍能看出一個軍隊的戰鬥力。

綜上:明軍應該並未像傳言中那樣, 被英宗和王振指揮得毫無戰鬥力, 相反, 一直保持著一定的實力。

第三, 戰鬥過程

現在來看作戰過程, 8月27日車駕至宣府, 並未過多停留, 第二天就繼續開拔, 29日平安無事。 30日一大早, “車駕將發, 宣府諜報虜眾襲我軍後, 遂駐蹕, 遣恭順侯吳克忠為後拒。 克忠力戰, 敗沒。 將晚, 報至, 又遣成國公朱勇、永順伯薛綬領官軍四萬赴之, 勇綬至鷂兒嶺, 冒險而進, 遇虜伏發, 亦陷焉”

事情非常突然, 也非常離奇。 一個皇帝, 在自己的國土上, 而且還是軍事重鎮的土地上行軍, 北邊是長城要塞,

身後是宣大重鎮, 之前沒有前哨戰, 沒有狼煙預警, 在距離宣府重鎮不過一天路程的地方, 皇帝御駕親征的大軍被北方騎兵襲擊!宣大除了派人告訴皇帝一聲:有也先的人馬在打您的後軍之外, 沒有任何動作!

而這可不是小規模襲擾, 這是敵軍的大規模襲擊!而且皇帝派出的並不是無能之輩, 朱勇是將門虎子, 其父是大名鼎鼎的朱能, 有著豐富的對抗遊牧騎兵的經驗, 必然言傳身教。 而朱勇更是京城勳貴子弟們的軍事教師, 能力沒有任何問題, 領四萬人馬, 一戰而亡。 第一波覆沒的吳克忠兄弟也都是戰鬥到最後死節, 未出現一觸即潰的情況。 這說明他們遇到的是也先軍的精銳主力, 而且規模還不小。 至少是萬人以上。

等第二天到了土木堡,發現水源被也先軍斷了!這說明什麼!也先居然對宣大地區的情況了若指掌!不是有內奸,就是也先經常來去此地,如自家後院!而明實錄是這樣記載的:“其南十五裡有河,已為虜所據”。天!也先的精銳一邊在身後連續殲滅明軍,而同時有大量至少是讓明軍一時無法驅散的也先軍佔據了水源。這說明什麼:英宗居然被也先包圍了!

如果綜合上面的分析看:英宗的行軍速度不慢,也先軍如果是奮起狂追,戰馬的耐力不如人,在一天行軍70裡甚至更長的情況下,還能對明軍戰而勝之,還能動輒全殲,難度太大,綜合宣大的表現,恐怕也先軍是早已恭候的

第四,疑點重重。

而次日一早準備拔寨的時候,也先的騎兵已經追上來了。然後就是潰敗。可整個過程中,除了宣府報了個可有可無的信(即使他們不報信,後軍也會報信),宣大軍啥都沒做!而這個信報的更加蹊蹺,也先主力萬余人甚至數萬人在你邊境重鎮的土地上來去自如,你居然要到和皇帝的後軍接戰才發現。而根據你的情報為指南的人馬,去一波死一波,不斷跳進別人的口袋。而且這個情報恐怕還拖延了大軍回歸的速度。蹊蹺!

從明實錄看,整個戰役過程,宣大軍基本啥都沒做,目送皇帝全軍覆沒。蹊蹺!

而皇帝在自己的軍事重鎮旁,被敵人在自己的內線包了餃子,從容圍殲,整個宣大防線就像篩子一樣讓也先來去自如。蹊蹺!

讓我們回到英宗趕到大同的第一天。

明實錄這樣記載:己酉(初二,1449年8月19日),駐蹕大同。王振尚欲北行,鎮守太監郭敬密告振曰:“若行,正中虜計。”振始懼。自出居庸關,連日非風則雨,及臨大同,驟雨忽至,人皆驚疑,振遂議旋師。

結合上面那些情況,我猜測實際情況是這樣的:

王振的家就在宣大附近,而聽到家鄉來人說起:也先的軍隊經常在宣大出入搶掠,而英宗這邊卻未接到任何消息。而宣大那邊可能和也先達成了某種默契,只要不惹大事,少許掠奪也就算了。在土木堡之變前,王振手下的太監監軍系統回饋說也先大軍入境,但武將系統和文官系統把消息按下來了。英宗其實內心覺得中間有問題,而對武將和文官們起了疑心,於是乾脆決定率大軍北上看個究竟。結果走到大同,大同的監軍太監把危險告訴王振,而這個情報可能非常勁爆,王振大驚,和英宗密議後決定馬上回去,而且是走紫荊關這條路線。但可能各種回饋回來的情報(不排除宣大通敵),讓英宗作出誤判,覺得南下危險,於是改走原路。而也先的人馬卻早就在那裡恭候多時了。而宣大武將啥都不做,圍觀皇帝在距離自己一日多路程的地方被圍殲,只是在完全入甕之後才假惺惺的送了個情報。而這個情報的效果也很讓人疑惑,簡直就是在害人。

我覺得,這很可能是一起宣大武將的通敵醜聞。

明帝國邊防史(從土木堡之變到大淩河血戰)/指文戰爭事典特輯 ¥26.67 購買

等第二天到了土木堡,發現水源被也先軍斷了!這說明什麼!也先居然對宣大地區的情況了若指掌!不是有內奸,就是也先經常來去此地,如自家後院!而明實錄是這樣記載的:“其南十五裡有河,已為虜所據”。天!也先的精銳一邊在身後連續殲滅明軍,而同時有大量至少是讓明軍一時無法驅散的也先軍佔據了水源。這說明什麼:英宗居然被也先包圍了!

如果綜合上面的分析看:英宗的行軍速度不慢,也先軍如果是奮起狂追,戰馬的耐力不如人,在一天行軍70裡甚至更長的情況下,還能對明軍戰而勝之,還能動輒全殲,難度太大,綜合宣大的表現,恐怕也先軍是早已恭候的

第四,疑點重重。

而次日一早準備拔寨的時候,也先的騎兵已經追上來了。然後就是潰敗。可整個過程中,除了宣府報了個可有可無的信(即使他們不報信,後軍也會報信),宣大軍啥都沒做!而這個信報的更加蹊蹺,也先主力萬余人甚至數萬人在你邊境重鎮的土地上來去自如,你居然要到和皇帝的後軍接戰才發現。而根據你的情報為指南的人馬,去一波死一波,不斷跳進別人的口袋。而且這個情報恐怕還拖延了大軍回歸的速度。蹊蹺!

從明實錄看,整個戰役過程,宣大軍基本啥都沒做,目送皇帝全軍覆沒。蹊蹺!

而皇帝在自己的軍事重鎮旁,被敵人在自己的內線包了餃子,從容圍殲,整個宣大防線就像篩子一樣讓也先來去自如。蹊蹺!

讓我們回到英宗趕到大同的第一天。

明實錄這樣記載:己酉(初二,1449年8月19日),駐蹕大同。王振尚欲北行,鎮守太監郭敬密告振曰:“若行,正中虜計。”振始懼。自出居庸關,連日非風則雨,及臨大同,驟雨忽至,人皆驚疑,振遂議旋師。

結合上面那些情況,我猜測實際情況是這樣的:

王振的家就在宣大附近,而聽到家鄉來人說起:也先的軍隊經常在宣大出入搶掠,而英宗這邊卻未接到任何消息。而宣大那邊可能和也先達成了某種默契,只要不惹大事,少許掠奪也就算了。在土木堡之變前,王振手下的太監監軍系統回饋說也先大軍入境,但武將系統和文官系統把消息按下來了。英宗其實內心覺得中間有問題,而對武將和文官們起了疑心,於是乾脆決定率大軍北上看個究竟。結果走到大同,大同的監軍太監把危險告訴王振,而這個情報可能非常勁爆,王振大驚,和英宗密議後決定馬上回去,而且是走紫荊關這條路線。但可能各種回饋回來的情報(不排除宣大通敵),讓英宗作出誤判,覺得南下危險,於是改走原路。而也先的人馬卻早就在那裡恭候多時了。而宣大武將啥都不做,圍觀皇帝在距離自己一日多路程的地方被圍殲,只是在完全入甕之後才假惺惺的送了個情報。而這個情報的效果也很讓人疑惑,簡直就是在害人。

我覺得,這很可能是一起宣大武將的通敵醜聞。

明帝國邊防史(從土木堡之變到大淩河血戰)/指文戰爭事典特輯 ¥26.67 購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