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正文

「科普」顯示器各項參數

顯示器, 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但是你們瞭解顯示器嗎?知道顯示器的各項參數嗎?知道那些參數有什麼用嗎?今天小編帶大家來認識下顯示器。 因為當今大家基本上都買的是LCD(液晶顯示器)所以本文主要以討論液晶顯示器為主(外接顯示器)。 如果文中有錯誤, 歡迎指出。

首先介紹的就是液晶顯示器的核心—面板

現在液晶顯示器面板常見的有IPS、MVA、PVA、PLS、TN, 其他的恐怕現在也不常見, 就不討論了。

通常情況下S-IPS、H-IPS、P-IPS等高端面板是原生8bit的, E-IPS是原生6bit的, 很多機器宣傳色深都很高比如HKC T4000+宣傳10bit, 有的E-IPS宣傳8bit 等, 這都是FRC一類的技術抖動上去的,

跟實際真正的高面板比有差距(關於多少Bit的表述是表示色深參數, 這個參數下面有詳解, 如果實在看不明白可以先看看下面關於色深的部分再回來看這一段)而廠商只要不是宣傳8Bit面板就不一定是原生8Bit的, 比如說本顯示器有1600萬色顯示能力/8Bit色彩/16.7M色等說不定都是障眼法, 最可靠的就是廠商公開表態或者有測評/拆解等能確定面板型號。 這裡再說一下, AH-IPS雖然低端機很常見, 低端機上基本都是6Bit的, 但是還是有好的, 不要看了低端AH-IPS說不好就否定了這個, AH-IPS面板8Bit的也很多, 比如U2413就是, AH-IPS能被很多專業機用還是鑒於他原生8bit, 技術上也能達到99% Adobe RGB的廣色域, 而實際表現和H-IPS相差無幾。

對於咱們一般用來說8bit顯示器已經頂到天了,

曾幾何時10bit輸出需要專門的顯卡, 這種天價專業顯卡一個顯卡經常能買很多人幾台電腦, 現今雖說A卡也能輸出10Bit, 但是普通人意義不大, 因為同樣原生10Bit的顯示器也是天價, 抖動10Bit機器對普通人來說價格同樣也不低, 而且10Bit很多時候軟體並不支援, 實際效果並沒有6Bit到8Bit差別那麼大, 所以10Bit更多的都是為了宣傳(10.7億色), 普通人買顯示器意義不大

總體來說大家選購IPS的時候, 當然越往高的越好了, 但是好的東西價格也不便宜, 大家也不用盲目追求廣色域專業顯示器, 一來一般人用不上, 二來對大家負擔太重(土豪無視), 第三點就是廣色域機器校色是一件十分蛋疼的事情, 可以說紅蜘蛛都不足以勝任, 而且最好是顯示器自己支援硬體校色且帶有編制良好的LUT,

而不是靠作業系統導入iccicm的方式來校色, 否則各種相容性問題導致的偏紅一類的問題很普遍。 一般來說1500塊錢以內的預算的話, 基本上只能買到E-IPS或者6Bit的AH-IPS, 基本上效果都差不到哪去, 除了一些山寨機和一些小廠會拿8Bit的IPS做, 但是面板成本高, 其他地方各種縮水, 和正常品牌比只不過把錢花在面板上了而已, 並沒有特別大的優勢, 效果確實比普通這些機器好, 但是鑒於其他地方各種縮水, 品控很差, 看人品的東西, 所以如果方便換貨的話有興趣可以去買, 主要還是看運氣成分多。 這個價位IPS大家主要看品控、品質、售後以及顯示器其他方面(做工啊、支架的實用性啊、外觀、介面之類的)

關於IPS的一些特點:這個屏除了廣視角以外,

相比普通TN的話色彩能好一些, 但是回應時間相對TN就差得遠了, 經過這麼多代改良, IPS的回應時間還是不能算優秀, 只能說日常使用咱們用不敏感的人看不出來明顯拖影;另外就是漏光問題, 這個問題基本上現在LED背光的IPS都不能避免, EIZO一類的品牌也是出廠嚴格篩選和一些工藝, 裝配上儘量讓上市的產品不出現漏光, 咱們買普通的顯示器當然就沒有這種待遇了, 而且這種情況一般都不包(國家關於漏光的標準是漏出來多少亮度才算, 估計只有背光露出來了才算不合格), 所以, 對漏光很在意的吧友除了高端產品就別碰LED的IPS了。

注:H-IPS=Horizontal IPS、P-IPS=ProfessionalIPS、E-IPS=Enhanced IPS、AH-IPS=AdvancedHigh Performance IPS

接下來說說MVA(Multi-DomainVertical Alignment)面板:

MVA最早由富士通研發, 後來賣給了友達和奇美,

現在好像只有友達光電在做這個, 為了支持這個面板, 現在明基顯示器尤其是主流產品大多都用自家的AMVA面板(明基是一家很大的500強企業, 和三星類似, 下面分很多部門, 其中友達光電就是一個下屬子公司, 和明基電通是並列的, 關係好比LG的顯示器和LG液晶面板的關係), 並自稱“不閃屏”, 實際閃不閃和螢幕面板沒關係, 這個後面再說。

MVA總體上來說呢, 相比IPS優點很明顯, 就是漏光少(有人說MVA完全不漏光, 我就說兩個字:呵呵), 而且對比度也非常高, 要比IPS的對比度高得多, 加上漏光小, 黑色顯示的就非常純正了, 而且相比IPS更討好眼睛, AMVA屬於原生8bit面板, 可視角度也比TN強但是不如IPS, AMVA回應時間就是友達改良過的, 宣傳很好但是實際表現一般, 不說和TN比,和IPS比有時候都略遜色,整體上和現在消費類的IPS面板回應差不多;不過也有優秀的,比如EIZOFG2421上面的夏普的一款MVA,那款面板回應堪比TN,還是上面說的,具體面板具體分析。就日常我們能看到的低端機器來說,大概參數就是原生8Bit色深,100% sRGB,這個面板適合預算又不多,又不能容忍IPS的漏光,TN的色彩的吧友。

PS:實際上之前MVA的回應時間一直很差,原來基本在25ms左右徘徊,現在的友達的AMVA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通過加壓來提升回應時間,所以現在的MVA面板回應時間短了很多,但技術是有缺陷的,雖然解決了回應時間問題,可是這項技術不能解決灰階過度的問題,處理的時候會導致面板灰階過度不自然,色彩比較奇怪,所以即使是8bit面板,低端MVA的色彩效果還是不出眾,大家可以把這些低端的MVA機器劃在E-IPS的等級。

然後就是PVA(PatternedVertical Alignment)面板:

PVA技術由三星研發,實際是改良MVA的一種面板,正常也是原生8bit面板,這種面板用透明的ITO電極代替MVA中的液晶層凸起物,這樣一來就大大增高了背光的利用率和對比度;但是他在視角比較偏的時候色彩變化相對比較高,廣視角來說就屬於比較差了,而C-PVA面板屬於閹割版的PVA,他只有原生6bit,其他各方面表現近似於MVA,一般是低端PVA顯示器會採用;另外因為PVA和MVA很相似,所以MVA那種回應時間問題PVA也存在,PVA也是靠加壓來提高回應時間,犧牲的也是色彩,不過高端PVA還是以色彩為重,製造的用途主要還是作圖,對於低端C-PVA面板,基本上可以等價MVA去看。之前三星一直在搞這個,後來沒做起來又去推PLS去了,這個面板總之越來越少見了,但是高端機器上依然存在而且表現不差。

注:VA面板普遍對比度較高,至少都是1000:1這方面比普通IPS表現要好得多,IPS標就標1000:1或800:1,實際上有600:1都不錯了,加上漏光,黑色肯定不如VA系列那麼純正。

接下來就是PLS面板了:

PLS是三星近幾年剛弄的面板,減少了PVA的投資來研發這個,此面板比較新,技術上結合了VA和IPS技術,這方面資料比較空白,而且之前用的人並不多,這個面板資料非常少,我最後都沒查到比較具體的東西,不過無意間在國外的一家論壇上看到老外一語道破天機:“Samsungis keeping their PLS technology a secret.... we don't know how many bits thepanel is actually.”最後這個老外得出來的結論是PLS就是三星造的E-IPS。但我看了幾個面板,差一點的就是原生6Bit,好一點的是原生8Bit的。而且根據目前機器的實際表現,我個人認為這個面板就是三星自己的IPS,用的類似的技術做的類似的東西,只不過為了避開IPS的專利,相比IPS來說漏光有所改善但也沒到VA那種程度,其他方面基本和IPS相同,也是有好的有壞的,低端機上和E-IPS一個級別,高端機上表現不差,整體表現偏向同價位的IPS。

注:有些27寸1440P的機器用的是8Bit的PLS面板,這個還是很推薦的,因為相比同價位IPS,這種大尺寸上普遍PLS漏光還是小很多的,而且效果沒有太大的差別。

最後還是TN面板:

這個面板真沒啥說的,幾乎大家都見過,記得幾年前數碼產品都喜歡標TFT螢幕,基本上都是TN。(TN面板、IPS面板等都是TFT技術的分支,TFT不是面板)作為6bit的入門面板,抖動到8bit效果也很一般,廣色域TN價格也不低,但是因為色深跟不上,只是色域高而已,普通人更用不上了,但是因為廣色域偏色給人主觀感受不錯(參考三星手機),所以筆記本上廣色域TN倒是很受玩家追捧,不少准系統玩家甚至買停產的二手面板。。。一般來說大家買的TN就是最普通的TN面板了,特點上回應速度極快,遠超上面幾種面板,成本很低,技術成熟,很多東西上都用的這種面板,但是缺陷也很明顯,對於一般的TN來說,色域一般,接近sRGB,但視角窄,對比度也低,色深只有6Bit,相比上面幾種色彩是最差的了,但是價格便宜,800以下都能拿到,對於預算不寬裕的吧友來說,提供了一個低價顯示器的方案;而且對於發燒級遊戲玩家的話,TN還是有用武之地的,之前CRT打電競的用不了LCD就是因為回應慢刷新低,玩遊戲跟不上節奏,現在部分電競顯示器的高速TN面板+超高刷新率就能滿足這些遊戲發燒玩家,當然寫本帖的這個時間來說,FG2421其實是發燒玩家的不二選擇,家用神器,拿來家用的話缺點只有價格高,堪稱完美的機器。

面板方面就說完了,接下來說說色域

大家聽百分之多少多少色域好像沒概念,事實上色域在大多情況下可被認為是色彩空間,RGB色域代表了一個色彩影像所能表現RGB色彩空間的色彩具體情況。換句話說就是一個範圍內有什麼顏色,而範圍的不同就造就了不同的色域標準,就說說買顯示器最常見的三種色域標準吧:

sRGB、AdobeRGB、NTSC(NTSC實際上已經很少見了,大家都不用了,筆記本上比較喜歡用;而印刷行業更多的是用CMYK色域標準,影視行業則是YUV標準,這些離普通人太遠了,就不討論了,我們主要看RGB系列)

sRGB是由惠普與微軟公司於1977年共同開發的,AdobeRGB是由Adobe公司推出的色域標準,而NTSC制式,是1952年12月由美國國家電視標準委員會制定的彩色電視廣播標準,他們色域範圍大概是這樣子的

換算的話大概是:

100%sRGB=72% NTSC,100% Adobe RGB=95% NTSC

注:這個不是等價換算關係,只是在面積的對應,比如100%Adobe RGB=95% NTSC,而有的顯示器103% NTSC卻是99% Adobe RGB,這個就要看上面CIE XYZ色彩空間內的面積對應了。

sRGB實際是現在的標準顏色標準,對於普通用戶來說,覆蓋滿sRGB實際上已經夠你用了,但對於部分專業設計(比如印前)才需要非常高的色域以至於超出了sRGB,所以Adobe公司推出Adobe RGB標準來應對這部分使用者。

至於廣色域顯示器(一般指大幅超越100%sRGB色域的機器)如果你用不上,我個人建議你就不要買,還是上面說的原因:因為作業系統大多都是sRGB的,因為色彩座標參數的轉換帶來的相容性問題,經常能看到有人說廣色域機器偏紅、過飽和;如果你用不上廣色域還對色彩很有要求(比如你要專門修圖要減少色差)廣色域基本上就是噩夢,校色很麻煩,除非你是土豪,否則用不上廣色域還要修圖一類的同價位普通sRGB的更適合你,因為廣色域機器的成本要高得多;而普通用戶對色差沒要求有興趣和能力可以嘗試廣色域,但要最好心理準備,有時候偏色給人主觀帶來的感受也是很好的(三星手機的SA那類螢幕都是故意偏色的廣色域螢幕,結果給人帶來色彩豔麗的感覺)但對於入門廣色域顯示器來說,這種偏色絕大對數時候會讓你覺得過於油膩,顏色過於濃豔(過飽和),嚴重甚至可能出現丟失灰階的情況,而且如果你真的很較真要做這個色彩管理以保證色彩精度,廣色域機器的軟體設置也是很蛋疼的事情(這個色彩精度不是說你買個好顯示器或買個校色儀能解決的);另外一點就是並不是色域越高色彩就越好,很多人都說原來CRT色彩好,實際上那和CRT的超高色深有關,據我所知,目前為止世界上只有一款CRT是廣色域的,印象中是三菱的一個型號,非常小眾,絕大多數人見都沒見過,因為本身技術原因,CRT很難做高色域,廣色域都是近幾年LCD技術發達了才流行起來的,所以想看看所謂色彩好我個人更推薦找台真正8Bit面板的機器看看。

注:看色域一定要看標準是什麼,如果標準不明不要妄下結論或者主觀猜測,比如說顯示器參數的色域一欄標個百分之多少,這時候你就要看單位了,他如果啥都沒標就標個百分之多少並不代表就是sRGB,就拿Dell來說,我沒記錯他給顯示器標的是CIE1976標準,有很多接近100% sRGB機器色域一欄才標了83%,如果你直接認為這是sRGB,那一定是錯的。

上面說完了色域,再來說說色深:

很多人都把色深搞不清楚,最常見的我們普通的顯示器說的多少位(bit)是指色深,這個跟色域不是一樣的東西。我們最常看到的說明是:彩色影像是由藍、綠、紅三原色依不同比例及加上亮度混合而成,10位元之影像是由藍綠紅各1024階層組合而成,可產生1024×1024×1024=10.7億之顏色組合,比起8位元256×256×256=16.7百萬色,足足多出了64倍之顏色組合,而6位元只有64×64×64=26萬色。看到這是不是已經暈了?感覺啥也沒說?其實理解的話我個人更喜歡把色深叫色階,你可以把不同顏色座標之間的過度的顏色數量按階梯排布,而這個階梯的數量就是色深的高低,比如有兩種紅色在色域空間的不同位置,這兩種紅色之間由一種變到另一種之間的過渡顏色的數量就是色深大小的具體表現。換句話說,色深越高過渡色彩就越多,顏色過渡也就越平滑,而實際顯示效果來說就會越好,這個能明顯從主觀上感覺出來,如果給你相同色域的一個6Bit和一個8Bit的機器,你稍微對比下就能明顯看出差別。

這裡就帶來一個小測試(不完全準確):就拿這張圖來說,如果你的顯示器能看清裡面每一種顏色的花紋(所有顏色的花紋都非常清晰)就表示你的顯示器色深很高(至少原生8Bit),而如果有顏色花紋糊到一起看不清,或者很勉強那就說明面板色深不夠高,而如果出現看起來都比較清晰,沒有糊成一團但藍色和紅色不是特別明顯的話,說明有可能面板是8Bit的,但驅動電路優化比較差。這張圖也能讓很多自稱顏色很牛的手機露出原形(好吧。。其實是大部分廣色域手機基本都要出事,因為Android神一樣的優化)。

注:這個圖其實更多的是測試顯示器驅動板的優化,在大多情況下8Bit以上的高色深顯示器能很清楚的看到裡面每種顏色的花紋,而6Bit的機器難以顯示藍色和紅色花紋,但是我也發現,少數高色深面板優化很差的機器看這個花紋並不是那麼的清晰或者優化很好的6Bit機器一樣可以看清裡面紅色和藍色的花紋(比如Apple的部分6Bit IPS產品),所以此圖並不100%準確,並不排除有有的機器驅動板太差不能發揮出面板能力或者有的機器靠優化能通過這張圖的檢驗的情況。而且這張圖本身也不是來測試顯示器用的,只不過被無意發現的可以看一下,測試結果僅供參考。如果想很準確瞭解自己機器的面板情況,最好還是知道真實的面板型號比較好。

接下來再說一下色准的問題:

關於DeltaE :

DeltaE(ΔE)是專業領域用來衡量顯示器色彩精准程度的通用標準(色彩偏離度),簡單說就是軟體給顯示器的顏色參數和顯示器實際表現出來的顏色的差別,DeltaE值越小,色彩越準確。一般情況下DeltaE值可以用校色儀測得。

可以說DeltaE是衡量顯示器色彩表現的終極指標之一,印刷行業螢幕軟打樣一般要求DeltaE 小於6(實際要求比這個高得多,大多數最高DeltaE都在2甚至1內)。

有些低端顯示器即使在用校色儀校色之後,其DeltaE 仍然是不堪入目的,很難勝任專業應用。

而專業顯示器在校色之後,DeltaE 一般都能達到小於3的水準,甚至有小於1的。關於這個參數大家看的話要看兩個,一個是平均ΔE,一個是最大ΔE:ΔE並不簡單是一個參數,它是通過測量不同顏色的顏色精度獲得的,換句話說如果校色儀測量了255種顏色,他就會獲得255個ΔE,而顯示器的平均ΔE就是這些參數的平均值,有平均自然就有可能有個別顏色有重大誤差,如果某個顏色跑偏嚴重而其他顏色表現不賴,這個跑偏你是用平均ΔE看不出來的,這時候就要看看最大ΔE了,如果最大ΔE都能控制在2以內,基本上這個色准是很不錯的,肉眼基本不可能察覺了,至少99%以上的用戶不會再有色差的問題。(其實關於色彩管理這方面是一門很抽象和深奧的學問,這個都不是一時半會能說清楚的,而且內容抽象複雜難以理解,如果想深入瞭解建議吧友們可以看看這方面的專業書籍)

關於大小的概念:

當ΔE 在1.6-3.2之間時,人眼基本上分辨不出色彩的差異,通常被認為是相同的顏色;

當ΔE 在3.2-6.5之間時,多數人感到色彩是相同的,但經過專業的訓練可以辨別其不同,色彩的差別是可以看到的,但色彩給人的印象是基本相同;

當ΔE 在 6.5-13之間時,色彩的差別是可以判別的,但色調本身仍然相同;

當ΔE 在13-25之間時,可以確認是不同的色調,但也可以辨別出色彩的從屬;

當ΔE 超過25,則被認為是另一種不同的顏色。

一般顯示器是不會標這個值的,一般專業領域才會用到。

注:為了保證光度和色度精准可靠,專業色彩領域普遍要把顯示器精確地調校到120cd/m的亮度和6500K色溫上再實現顏色的校正;如果拿著校色儀想折騰可以考慮用dispcalGUI這個軟體進行校色,這是一款免費且開源的跨平臺軟體,支援各類校色儀,功能強大。

既然都談到色准了就在這裡再說一下關於專業顯示器的問題,很多人都對此有疑問,為什麼專業顯示器賣那麼貴,包括一些型號的顯示器面板很爛但是價格不低,這裡就來說下這些專業顯示器的差別:

首先專業機器是商用機器,商用機器價格普遍不低(看看移動工作站,如果你覺得Alienware筆記本很高端很貴的話,你和商用筆記本——移動工作站比一比,你會發現AW完全就是小巫見大巫),當然,除了商用本身的因素外,“專業”就一定有“專業”的地方:

首先就是驅動板的技術,驅動板研發是一個非常尖端的技術,目前世界上也就日本的幾個廠商能做得非常好,這就是為什麼LG生產液晶面板,但是自己的顯示器不如很多用自己面板生產的顯示器,(當年LG進軍專業領功能變數結果完敗給用自己面板的日系老牌廠商)日本在這方面目前還是世界頂尖的,也就是說普通我們買來中低端廣色域機器不用校色儀效果並沒有多好,色彩不准是一方面,驅動電路無法駕馭面板也是一方面。而這個深層次的原因就是我們日常軟體包括作業系統都是預設使用的sRGB色域,如果你的顯示器色域過高又沒有矯正的話,偏色是不可避免的,而這些廠商LUT編制水準也有限,甚至有的機器根本沒有LUT,這也是我不推薦普通人買廣色域的原因之一,好的廣色域機器價格非常高,入門的機器又有這種問題。另外還有就是深層次的優化,比如FRC抖動(怎麼把低色深面板儘量表現的好)、輸入延遲的控制(面板的理論回應速度和實際回應速度儘量接近)、對各種參數的控制、高色深的表現能力、灰階能力、影像處理晶片以及內置的功能(比如內建硬解校色等)專業機器都是很有有優勢的。(當然,這個專業只是泛泛的概念,每個專業廠商都有其具體定位的產品給專門的行業,它們各有特點來適應行業要求,比如醫療顯示器要求和印刷行業的肯定是不一樣)

專業顯示器對其亮度控制也是很精確的,而且它能把亮度搞很低還對色彩損失較小,也可以設置在不刺眼的最佳工作亮度上(120cd/m),這些方面普通顯示器很難做到。還有不少專業機器都有內建LUT(Look-Up Table),一般LUT都被置於顯卡驅動或作業系統色彩管理模組內,有的專業顯示器會內建LUT,LUT簡單來說就是一個調色盤,用內部演算法來補償色彩損失、均衡度和提高色彩精度的一個東西,對於廣色域顯示器來說LUT是必不可少的,有了LUT顯示器色彩精度會高很多,例如EV2336W就有一個10Bit的LUT;不同廠商編制的LUT即使Bit相同實際性能也可能不同,這也是一個考驗廠商技術積澱的地方。

接下來再來說說背光:

目前顯示器背光有兩種,CCFL和LED,這兩種背光模組各有各的好處,總體來說是這樣的:

CCFL是一個比較老的技術了,原來的顯示器和現在一些高端顯示器還在用它(現在高端顯示器也開始不用CCFL了,CCFL馬上就要絕跡的節奏),它的優勢是短波藍光比較少,加上相比之下亮度低,CCFL對眼睛的刺激較少,而且因為CCFL的餘暉效應,即使是低頻PWM調光(其實可以說所有的CCFL顯示器都是低頻PWM,你拿手機都能看到波紋的),給人也不會有閃的感覺;但是缺點也很明顯,CCFL的壽命較LED要短很多,而且功耗很高,發熱非常大,壽命也短,時間長了會光衰,太冷開機也要預熱,還要最重要的就是環境問題,LED可回收而CCFL會有汞殘留污染環境。對於普通使用者來說CCFL也就是這麼多缺點換了一個對眼睛好、看得舒服的優點。

而LED背光分W-LED(白光)、GB-LED和RGB-LED(三基色),其中大家平時買的LED顯示基本都是W-LED顯示器,他們的區別上還是跟色彩有關係,一般W-LED能覆蓋滿sRGB空間,再高的話就沒辦法了(這也是為什麼實際測試市面上大部分機器到100% sRGB就上不去了,都沒有出現過101%sRGB,因為背光限制了面板的色域),而GB-LED基本上覆蓋Adobe RGB沒什麼問題,一般中高端LED顯示器用的這種背光,而RGB-LED就非常厲害了,支持超過完整NTSC色域範圍,但是RGB-LED成本很高,而GB-LED是一個折中的替代方案,所以,目前只有超高色域的頂級LED顯示器上能看到他的身影,大多情況下我們甚至能認為我們看到的顯示器非廣色域就是W-LED,廣色域就是GB-LED;他們光譜沒有大變化,短波藍光依然非常高,而且因為沒有餘暉效應,低頻PWM調光會閃屏,而且閃的比較厲害。優點上,LED功耗小,發熱小,壽命長亮度高。

注:其實亮度高也不算優點,在照明上亮度高絕對是優點,但是作為背光來說,首先就是上面說的,專業的色彩管理都要求精准的120cd/m的亮度(這就是為什麼很多高端顯示器會有遮光罩,因為如果環 境光太亮而顯示器要使用工作亮度120cd/m的話。。那就不得不用遮光罩了),否則色溫和工作環境不易控制,既然這樣我們又有什麼理由要求長開200cd/m以上的亮度呢?再一個,LED的藍光只是相對高,實際總量還是要看亮度,如果LED亮度開很高,光通量上去了,本來藍光問題不是問題就變成嚴重的問題了,對眼睛刺激很大,低端顯示器亮度搞不低再加上PWM的原因,LED感覺刺眼/眼累的人不在少數。

關於護眼:

並不是說LED損害眼睛而CCFL不會,CCFL也包含短波藍光,但是比較少,光譜集中在綠色,但是過高的亮度藍光也會很多,依然會損害視網膜。所以調低亮度和適當用眼才能保護眼睛,護眼只是相對的,但是LED你把亮度弄高絕對累眼,因為藍光量高得多了。如果想過濾短波藍光可以去買個專門的眼鏡,Gunnar為代表品牌,價格不算太貴但也不便宜,一般幾百塊錢的樣子,效果還可以,如果是戴眼鏡的可以試試夾片,比如Blaulock的,效果還都湊合。(如果是土豪的話可以定做Gunnar的近視片)包括還有些醫用級別的能保證過濾97%的藍光,實際那種偏黃太厲害了,我親身來說我覺得Gunnar戴的最舒服,包括比濾藍光效果好的眼鏡也要舒服,可能和鏡架設計和他的琥珀色鏡片有關吧。

接下來再說說顯示器介面的問題

現在買的顯示器無非這四種介面:VGA(D-Sub)、DVI、HDMI、DP(DisplayPort)

其中除了VGA外都是數位介面

VGA介面:

VGA是在1987年隨PS/2機一起推出的一種視頻傳輸標準,當時具有解析度高、顯示速率快、顏色豐富等優點,在彩色顯示器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他的最高解析度2560x160060Hz(不確定,但至少這個解析度能帶起來,4k還不詳)

VGA介面由三排針每排五個共十五個針組成,顯卡會將數位信號轉換成類比信號發給VGA介面輸出,由於技術原因,CRT顯示器都是VGA介面

DVI介面:

DVI是1999年由Silicon Image、Intel、Compaq、IBM、HP、NEC、Fujitsu等公司共同組成DDWG推出的介面標準。

DVI介面分DVI-A、DVI-I、DVI-D三種,目前DVI-A已經淘汰(因為只支援類比信號,和VGA幾乎沒有區別),DVI-D是純數位介面,無法轉換VGA信號,而DVI-I可以(其實就是DVI-I的針腳裡附帶了幾根類比信號的針腳,DVI-D沒有這些針腳)

另外DVI還分雙通道和單通道,雙通道的針腳更多,頻寬更高,單通道DVI-D只能最大支持1920 x120060Hz,雙通道DVI-D可支援2560 x160060Hz或1920 x1200 120Hz(3D顯示器)

注:此介面需要擰螺絲固定,官方說明支持熱插拔(但不建議)

HDMI介面:

HDMI介面是首個支援在單線纜上傳輸,不經過壓縮的全數位高清晰度、多頻道音訊和智慧格式與控制命令資料的數位介面。HDMI介面由Silicon Image美國晶像公司宣導,聯合索尼、日立、松下、飛利浦、湯姆遜、東芝等八家著名的消費類電子製造商聯合成立的工作組共同開發,它擁有介面簡單,支援音訊廣播、3D顯示、互聯網連接等諸多優點。

他的版本經過多次修訂,目前主流的是1.4版本(10.2Gbps頻寬)

目前顯示器上最常見的是一種19Pin的HDMI線,最大解析度實測2560x144075Hz(再高的我沒測試,但可以確定的是4K是不能支援60Hz的),支持音訊廣播,但是我親測好的線材也能保證2560x1440 75Hz的頻寬。。。還有一種為29Pin的HDMI(好像從來都沒見過,感覺是不是什麼原因沒流行起來,印象中HDMI 1.4的線材根本沒有這種),擁有與雙通道DVI相同的最大解析度,也支持音訊廣播,而MiniHDMI、Micro HDMI現在的顯示器上不多見(就不是顯示器上用的好嗎),內部也為19Pin;HDMI介面一般在顯示器上是為了方便接入藍光機、遊戲機等設備(要支援HDCP才行),當然,接到電腦上也是完全可以的,不過這個介面經常有相容性問題,具體表現就是顯示不全或顯示超出邊界、灰階範圍不正常、用隔行掃描等,反正不到萬不得已不建議PC用這個介面接顯示器。

注:HDMI可以傳輸4k解析度,但是只有24Hz或30Hz,如果傳輸3D信號的話1.4標準普通19pin頻寬都不足,刷不到1080P 120Hz,買120Hz的3D顯示器別用HDMI傳輸,否則會強制壓到720P上;此介面不需要擰螺絲固定,隨插即用,官方說明支持熱插拔(但不建議)。

DisplayPort介面:

DisplayPort是由VESA批准的介面規範。DisplayPort無版權費,他擁有高頻寬、支持音訊廣播、支持3D等諸多優點,經過多次修訂,目前主流的DP介面是1.3版本(21.6Gbps頻寬)

注:此介面不需要擰螺絲固定,隨插即用,而且不同於HDMI,此介面有一個卡子説明固定,以防介面鬆動,官方說明支援熱插拔(但不建議)

對這四個介面進行排序的話:Display Port > HDMI > DVI > VGA

不過還是上面說的,建議接PC如果有DVI-D就別用HDMI了

在效果上目前顯示器上VGA介面是最差的,1080P下DVI、HDMI、DP幾乎沒差別,DVI沒有音訊輸出,而在高分屏上,DisplayPort介面根據其超高頻寬、方便的介面插槽,而且授權免費,在各方面都優於其他介面

關於漏光:

成天聽別人漏光漏光,漏光是什麼?螢幕邊框不好把背光燈的光漏出來了嗎?當然不是,工藝還不至於這麼差,漏光是指在顯示全黑下,背光管沒辦法均勻把光打在螢幕上,就會顯示出背光管的輪廓或光源的位置,為了好理解,附幾張圖:

這種情況就屬於漏光了,一個比較一般,一個就是大家所謂的亮瞎了。漏光多見於LED+IPS,漏光廠商並不保證,也就是說上面那種漏光程度或更嚴重一些都屬於正常現象,不算品質問題,不給于包換(有的商家可以換),對於這個實際也因人而異,有的人就受不了一點漏光,心裡就是不舒服,對於這種人,最好遠離低端IPS;漏光對顯示有沒有影響呢?實際上不嚴重的漏光對顯示沒什麼影響,只有在全黑的時候才能看到,而稍微為嚴重的比如上面那張,對顯示會有輕微影響:在顯示黑色的時候顏色會不純正,而且顯示黑色較多的時候的時候會影響可視角度,但日常用基本沒影響。

注:自動模式相機以及手機拍的漏光跟人眼有差別,普遍會放大漏光的效果,就算看的沒怎麼漏光的顯示器靠自動相機照還是有可能會看到漏光,甚至拍出來漏光嚴重,而且同一個顯示器同樣的環境改一下相機就能拍出來完全不同的效果(漏出翔/完全不漏)所以吧友們拿個手機拍個漏光出來求鑒定是很不科學的,我建議你真要拍找個好點的相機自己設參數,保證拍出來效果和肉眼的效果差不多。

關於鏡面屏 Or 霧面屏的選擇:

先來瞭解一下這兩種

霧面屏:螢幕表面粗糙、摸上去帶有磨砂質感,這種顯示器沒有眩光(不會鏡面反射)在房間採光非常好的情況下不會影響顯示(不會把坐在電腦跟前的自己投射到螢幕上)也不會沾指紋,但是這層霧面處理會對透光造成影響,有可能造成顯示器油膩質感、銳利度較低

鏡面屏:螢幕表面光滑如玻璃,非常平整,透光率高,顯示較霧面屏銳利,但是如果房間採光較好,顯示器又顯示以黑色為主的內容的話就會出現鏡面反射,螢幕表面就像鏡子一樣會把自己投射到螢幕上,影響顯示,而且容沾指紋,搞不好顯示器就大花臉啦。

其實這倆的差距就好比手機貼膜的磨砂膜和高透膜的效果一樣,如果既想要高透又想不被反光打擾怎麼辦?其實市面上有的顯示器外部有一層防眩光玻璃(產品比較少),比如CinemaDisplay、惠科的一些產品,這種雖然也是鏡面,但是這層玻璃會濾掉反光(不可能完全濾掉,但是在非常亮的房間裡也基本不會影響顯示,我試過,只有在螢幕顯示全黑且光線非常強烈(拿手電筒直射)才能看到較明顯的光反射),而且還能保護液晶不易受到劃傷,不過這種也有兩個問題,就是如果外殼密封不嚴的話有可能在液晶面板和防眩光玻璃之間積起灰塵,這樣就不太好了,另外因為外面還是鏡面玻璃,所以指紋當然就沒辦法防啦!

總之呢,大家根據自己的需要來挑選是鏡面屏還是霧面屏或是有防眩光玻璃的螢幕,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關於對比度:

對比度實際最直觀可以表現顯示器顯示“黑不黑”高對比能讓畫面層次分明,看起來更純正,演算法是顯示器顯示純白最高亮度時的亮度值除以顯示純黑亮度最低時的亮度值,這個得數換成XX:1就是對比度了,這個參數當然越高越好沒什麼說的,但是這幾年廠商拋掉節操搞了個動態對比度,正常IPS面板能到800:1已經很厲害了,VA能到1000多:1甚至3000:1,結果動態對比度動輒上百萬比一、上千萬比一,甚至某些廠商搞了幾億比一的產品,實際這東西也很簡單,按照演算法是白比黑,那好,我把黑度降低是不是對比度就能提高?於是廠商在驅動電路裡搞了個小程式,在畫面大部分顯示黑色的時候驅動板自動控制降低背光亮度,甚至關掉背光,這樣黑色的亮度就會非常低,分母趨近無限小,結果比值當然就非常大了,可是這項技術沒任何意義,而且在黑色的時候還有可能因為亮度過低丟失一些細節,所以這項技術比較忽悠,沒什麼意義,大家如果去比較的話這個參數可以忽略,看這個還不如看看面板是素質更實在。

注:對比度比較科學的測量方式是在同一個螢幕上顯示灰階圖,然後測量純白和純黑的亮度差;有人說我前後矛盾,說低端顯示器搞不低亮度怎麼現在亮度又低了來滿足動態對比度;我前面的意思是這些廠商沒辦法再低亮度下保持一定程度的色彩表現以及暗部細節,這裡面還有一些背光控制精度的問題,最後他們沒辦法就把最低亮度弄高了,並不是做不到,如果以動態對比度下那個最低亮度來顯示的話。。基本上看不到啥了。

關於刷新率:

要知道,CRT時代電子束在螢幕上掃描,刷新率是指重複掃描的次數,如果過低的話人眼能感覺出來就會感到顯示器螢幕很閃,看起來很難受,所以那時候刷新率普遍都很高,低於75Hz基本上都沒法看。但是進入了LCD時代之後,不存在這個問題了,就算你用1Hz刷新率,顯示器的閃與不閃也和60Hz是一樣的,因為LCD閃不閃說到底還是背光的問題;那麼這個刷新率代表什麼呢?實際上,CRT刷新率就代表了電子束的掃描次數,電腦為了減輕負擔,掃描幾次就讓顯卡輸出多少幅畫面,這個是一直沒變的,也就是因為相容性原因把這個保留了下來,對於顯卡來說在LCD時代和CRT時代也是一樣的,你如果調75Hz,那麼顯示器就會從顯卡每秒收到75幅畫面,如果60Hz就收到60幅畫面;有沒有覺得很像幀率(fps)呢?實際上有條件你可以做個試驗,用顯卡驅動強行設置解析度,把其他參數不變,把刷新率降低到24Hz試試,你會發現畫面會變得很卡,就和遊戲的卡頓一樣,如果用軟體測試幀率,你會發現這些視窗幀率都不會超過24(3D軟體除外)而視窗跑一些FurMark一類的3D軟體雖然幀率很高但是畫面依然很卡,測試顯示器回應時間卻發現影響沒那麼大。這就說明選擇24Hz之後,顯卡給顯示器每秒只輸出24幅畫面,這時候不是顯示器卡了,而是顯示器接到的信號回饋出來的圖像變卡了,對於電腦來說要考慮幀生成時間等等問題,就不能像電影24幀還很流暢了(遊戲裡也是一樣,一般情況下至少跑30才會覺得沒有明顯卡頓)於是可以得出結論:液晶顯示器刷新率還是有實際用途的,但作用沒有那麼明顯,大多數顯示器都是60Hz的,對普通人來說完全足夠了,不需要那麼高刷新率,打遊戲的話高刷新率才能顯示出高幀率,例如你那60Hz的顯示器玩遊戲超過60幀實際上顯示器已經顯示不出來了,依然按照60幀走,如果你是144Hz的顯示器,你就能最大顯示144幀的遊戲畫面,對於一些發燒友來說,這能看出細微差別,60-144遠沒有30-60的差別明顯,主要差別就是高刷新率配合高速面板能讓動態畫面更平滑。刷新率這個參數對目前LCD顯示器來說只是一個錦上添花的參數,如果你響應時間能跟上,刷新率足夠高,那對遊戲會有一些幫助,如果刷新率只有60Hz的話的話對普通人影響也不是很大,基本上不會影像顯示,顯示效果還是要看那幾個關鍵參數。另外有人說你強制往上調刷新率會燒壞顯示器,實際上不會,這是以訛傳訛,原來CRT會,但現在LCD根本沒這個問題,最多就是驅動板不支持會黑屏,如果不黑屏長時間用沒任何問題。(大多數60Hz的顯示器強制設置都能支持75Hz)

關於顯示器比例:

顯示器發展到現在主流的方向還是4:3到16:10到16:9到21:9,目前16:9為多數,最開始4:3用得好好的,結果廠商跑來號召16:10接近黃金比,看得舒服,寬屏是最合適的,實際上寬屏因為面積小,同尺寸能切割更多面板,所以為了降低成本,才這樣號召,不過16:10確實還可以,但廠商又不滿足了,搞了16:9又來說最適合黃金比,遊戲電影最好了,實際上因為16:9在液晶基板上能切割更多面板,又一次節省了成本,就這廠商還不滿足,又搞個21:9,美其名曰寬銀幕2.35:1=21.5:9,所以21:9更適合影音,實際還是為了多切面板降低成本(24寸16:9比16:10多切3塊,24寸16:10的切割數量和29寸21:9數量一致)我個人推薦優先考慮16:10,買1920X1200或2560X1600的產品,其次考慮16:9,至於21:9,你最好親自去看看產品,褒貶不一,有的人喜歡有的人不喜歡,視野確實很寬。

關於回應時間:

回應時間簡單地說就是液晶變化的速度,黑白回應時間是指液晶由灰階0到灰階255(純黑到純白)轉換的時間,灰階回應時間(即G2G時間或GTG時間:grey to grey)就是其他灰階之間進行轉換,灰階肯定比黑白快,而且灰階實用意義更大(我們不可能老讓顯示器在黑白之間轉換,其他色彩轉換更多),所以廠商都喜歡用灰階來表示回應時間。但是要注意,原則上這個參數越低越好,但是因為各個廠商測試方法不一樣,測試標準也不一樣,而且RTC技術也不同,大家都在想辦法弄快一點,取的也都是最快值,所以從這個層面參考不一定100%準確,也就是說直接拿兩個顯示器直接橫向對比回應時間數值沒有任何意義。如果有協力廠商的測試那是再好不過了。前面大家也知道了,TN面板是速度最快的,這點沒有任何爭議,原來VA面板和IPS面板是非常慢的,慢到拖尾很嚴重,回應基本都是25ms左右,現在回應時間快了除了面板工藝改進以外,還引入了RTC技術,這樣寫的肯定用了這項技術,這項技術現在絕大多數機器上都有,它也是靠加電壓來實現的,這項技術把控不好的話會影響顯示,不過現在廠商做得還算可以,這個一般來說問題不大,是利大於弊的,可以靠這個加快面板灰階回應時間。

而關於玩遊戲不要有延遲的方面也和驅動板有關,驅動板優化除了和RTC的表現有關外,還和最後的表現有關,例如顯示器的輸入延遲就會影響最後的表現

關於輸入延遲:

輸入延遲即inputlag,這也是CRT時代玩fps玩慣了到LCD時代不適應的原因之一,這是除了面板回應時間外對延遲影響最大的一個參數,這個很少有人關注,別說國內,就是國外很多測評網站都不會測量這個數值,這個最早被傳開其實不是從顯示器這邊,而是家用遊戲機,眾所周知Xbox360和PS3時代的手柄是無線手柄,部分玩家在很激烈的動作遊戲上發現了有延遲;後來發現,不光是這些輸入裝置,包括電視機、顯示器在內都包含輸入延遲,其產生的原因就是這些產品還是數位化的產品,可以說裡面基本都有類似SoC的晶片來處理信號、控制OSD、甚至優化處理圖像(比如很多品牌的電視的各種所謂的圖像引擎),而這些晶片工作的處理速度以及一些信號上的延遲都會在在一定程度上使輸入信號和輸出信號之間產生時間差,這就是顯示器的輸入延遲;而CRT因為本身是純類比的,不存在數位電路(意思就是CRT從原理上沒有這一步處理,包括CRT的OSD調節等本身都是改變電子束而不是靠數位電路進行控制),更不可能有什麼影像處理引擎之類的,所以CRT是不存在輸入延遲的;利用這一點,測試輸入延遲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讓電腦運行一個碼錶程式開始讀秒,並且這個碼錶精確到毫秒級,然後接入兩台顯示器:待測顯示器和無輸入延遲的CRT,並在Windows解析度選項內用“複製”選項,讓兩台機器都顯示讀秒的畫面,拍下照片,用CRT顯示的的時間減去LCD顯示的時間就是顯示器的輸入延遲時間了,這個意義重大,因為據我所知某些顯示器輸入延遲很高,很多機器平均甚至有30ms,相比現在面板不足10ms的回應時間足足高了好幾倍,而顯示器的真實延遲時間就是輸入延遲+回應時間,而目前做的比較好的電競機器可以把這個控制在不到10ms,也就是說電競顯示器一定要有一個高速面板和超低的輸入延遲,否則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但看這個參數最大的絆腳石就是。。根本沒有測評,國外只有很少的幾家網站注意到這個並對這個有測試,國內幾乎沒有,而讓大家自己測的話。。現在還有CRT的人不多了。。。至於廠商,恐怕根據已知的測試結果,輸入延遲方面測試並不樂觀,廠商如果沒有壓力的話是不會宣傳這個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至有很多人關注才會撼動廠商(比如調光,顯示器討論基本都在說,所以這兩年廠商才有所動作),所以廠商這邊恐怕要有足夠的關注度才行。

關於亮度:

有些人總覺得顯示器不夠亮,比如Zol上見評論顯示器的缺點:顯示器亮度太低了,才300cd/m。實際上顯示器亮度根本沒必要整那麼高,一個是刺眼,一個是前面說的LED短波藍光的問題,亮度越高對眼睛刺激越大,看的也越累,我個人建議顯示80-120cd/m就可以了(當然因為一些技術原因,某些顯示器亮度是0都有130cd/m2)亮度越低顯示效果越差是一定的,低亮度下還能有很好表現的顯示器一般東西都不會差,所以大家找這個平衡點吧,儘量在自己能接受的範圍內弄暗一點,對自己眼睛好,120cd/m的色溫是容易控制在5000-7000k之間的,對於尋找CIE的白點有幫助,對色彩要求高要校色的吧友強烈建議把亮度搞到120cd/m左右。

關於校色儀:

這東西說實話一般人用不上,而且爛顯示器也別指望弄一次就能脫胎換骨,這個主要看用途,如果你專業領域用途,顯示器也不錯或你對色彩要很高的發燒友,可以考慮入一台,因為正常人用不了這麼高的色彩要求,對普通人來說這點差別根本沒影響,而一台能看得過去的校色儀少說也近1k,拿來用兩下也挺划不來的,看自己的用途了,普通人不建議買這個,如果朋友有可以借一個用,如果實在想用又覺得貴的話可以去租一個,不過比較麻煩,看自己了。。如果有專業用途建議更換使用環境就要校一次色,即使沒更換環境建議定期校色,而非廣色域機器用DatacolorSpyder,也就是大家俗稱的蜘蛛校色儀就可以了,如果是廣色域,尤其還要在印刷行業用,我個人還是建議買比較好的EIZO的顯示器,配合以Xrite(愛色麗)i1Publish Pro 2級別的產品專門給顯示器校色。

還了,就說到這了。下麵推薦一款遊戲筆記本,炫龍炎魔T50ti,強悍的配置,炫酷的外觀,有紅綠兩個版本,遊戲愛好者的首選:

不說和TN比,和IPS比有時候都略遜色,整體上和現在消費類的IPS面板回應差不多;不過也有優秀的,比如EIZOFG2421上面的夏普的一款MVA,那款面板回應堪比TN,還是上面說的,具體面板具體分析。就日常我們能看到的低端機器來說,大概參數就是原生8Bit色深,100% sRGB,這個面板適合預算又不多,又不能容忍IPS的漏光,TN的色彩的吧友。

PS:實際上之前MVA的回應時間一直很差,原來基本在25ms左右徘徊,現在的友達的AMVA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通過加壓來提升回應時間,所以現在的MVA面板回應時間短了很多,但技術是有缺陷的,雖然解決了回應時間問題,可是這項技術不能解決灰階過度的問題,處理的時候會導致面板灰階過度不自然,色彩比較奇怪,所以即使是8bit面板,低端MVA的色彩效果還是不出眾,大家可以把這些低端的MVA機器劃在E-IPS的等級。

然後就是PVA(PatternedVertical Alignment)面板:

PVA技術由三星研發,實際是改良MVA的一種面板,正常也是原生8bit面板,這種面板用透明的ITO電極代替MVA中的液晶層凸起物,這樣一來就大大增高了背光的利用率和對比度;但是他在視角比較偏的時候色彩變化相對比較高,廣視角來說就屬於比較差了,而C-PVA面板屬於閹割版的PVA,他只有原生6bit,其他各方面表現近似於MVA,一般是低端PVA顯示器會採用;另外因為PVA和MVA很相似,所以MVA那種回應時間問題PVA也存在,PVA也是靠加壓來提高回應時間,犧牲的也是色彩,不過高端PVA還是以色彩為重,製造的用途主要還是作圖,對於低端C-PVA面板,基本上可以等價MVA去看。之前三星一直在搞這個,後來沒做起來又去推PLS去了,這個面板總之越來越少見了,但是高端機器上依然存在而且表現不差。

注:VA面板普遍對比度較高,至少都是1000:1這方面比普通IPS表現要好得多,IPS標就標1000:1或800:1,實際上有600:1都不錯了,加上漏光,黑色肯定不如VA系列那麼純正。

接下來就是PLS面板了:

PLS是三星近幾年剛弄的面板,減少了PVA的投資來研發這個,此面板比較新,技術上結合了VA和IPS技術,這方面資料比較空白,而且之前用的人並不多,這個面板資料非常少,我最後都沒查到比較具體的東西,不過無意間在國外的一家論壇上看到老外一語道破天機:“Samsungis keeping their PLS technology a secret.... we don't know how many bits thepanel is actually.”最後這個老外得出來的結論是PLS就是三星造的E-IPS。但我看了幾個面板,差一點的就是原生6Bit,好一點的是原生8Bit的。而且根據目前機器的實際表現,我個人認為這個面板就是三星自己的IPS,用的類似的技術做的類似的東西,只不過為了避開IPS的專利,相比IPS來說漏光有所改善但也沒到VA那種程度,其他方面基本和IPS相同,也是有好的有壞的,低端機上和E-IPS一個級別,高端機上表現不差,整體表現偏向同價位的IPS。

注:有些27寸1440P的機器用的是8Bit的PLS面板,這個還是很推薦的,因為相比同價位IPS,這種大尺寸上普遍PLS漏光還是小很多的,而且效果沒有太大的差別。

最後還是TN面板:

這個面板真沒啥說的,幾乎大家都見過,記得幾年前數碼產品都喜歡標TFT螢幕,基本上都是TN。(TN面板、IPS面板等都是TFT技術的分支,TFT不是面板)作為6bit的入門面板,抖動到8bit效果也很一般,廣色域TN價格也不低,但是因為色深跟不上,只是色域高而已,普通人更用不上了,但是因為廣色域偏色給人主觀感受不錯(參考三星手機),所以筆記本上廣色域TN倒是很受玩家追捧,不少准系統玩家甚至買停產的二手面板。。。一般來說大家買的TN就是最普通的TN面板了,特點上回應速度極快,遠超上面幾種面板,成本很低,技術成熟,很多東西上都用的這種面板,但是缺陷也很明顯,對於一般的TN來說,色域一般,接近sRGB,但視角窄,對比度也低,色深只有6Bit,相比上面幾種色彩是最差的了,但是價格便宜,800以下都能拿到,對於預算不寬裕的吧友來說,提供了一個低價顯示器的方案;而且對於發燒級遊戲玩家的話,TN還是有用武之地的,之前CRT打電競的用不了LCD就是因為回應慢刷新低,玩遊戲跟不上節奏,現在部分電競顯示器的高速TN面板+超高刷新率就能滿足這些遊戲發燒玩家,當然寫本帖的這個時間來說,FG2421其實是發燒玩家的不二選擇,家用神器,拿來家用的話缺點只有價格高,堪稱完美的機器。

面板方面就說完了,接下來說說色域

大家聽百分之多少多少色域好像沒概念,事實上色域在大多情況下可被認為是色彩空間,RGB色域代表了一個色彩影像所能表現RGB色彩空間的色彩具體情況。換句話說就是一個範圍內有什麼顏色,而範圍的不同就造就了不同的色域標準,就說說買顯示器最常見的三種色域標準吧:

sRGB、AdobeRGB、NTSC(NTSC實際上已經很少見了,大家都不用了,筆記本上比較喜歡用;而印刷行業更多的是用CMYK色域標準,影視行業則是YUV標準,這些離普通人太遠了,就不討論了,我們主要看RGB系列)

sRGB是由惠普與微軟公司於1977年共同開發的,AdobeRGB是由Adobe公司推出的色域標準,而NTSC制式,是1952年12月由美國國家電視標準委員會制定的彩色電視廣播標準,他們色域範圍大概是這樣子的

換算的話大概是:

100%sRGB=72% NTSC,100% Adobe RGB=95% NTSC

注:這個不是等價換算關係,只是在面積的對應,比如100%Adobe RGB=95% NTSC,而有的顯示器103% NTSC卻是99% Adobe RGB,這個就要看上面CIE XYZ色彩空間內的面積對應了。

sRGB實際是現在的標準顏色標準,對於普通用戶來說,覆蓋滿sRGB實際上已經夠你用了,但對於部分專業設計(比如印前)才需要非常高的色域以至於超出了sRGB,所以Adobe公司推出Adobe RGB標準來應對這部分使用者。

至於廣色域顯示器(一般指大幅超越100%sRGB色域的機器)如果你用不上,我個人建議你就不要買,還是上面說的原因:因為作業系統大多都是sRGB的,因為色彩座標參數的轉換帶來的相容性問題,經常能看到有人說廣色域機器偏紅、過飽和;如果你用不上廣色域還對色彩很有要求(比如你要專門修圖要減少色差)廣色域基本上就是噩夢,校色很麻煩,除非你是土豪,否則用不上廣色域還要修圖一類的同價位普通sRGB的更適合你,因為廣色域機器的成本要高得多;而普通用戶對色差沒要求有興趣和能力可以嘗試廣色域,但要最好心理準備,有時候偏色給人主觀帶來的感受也是很好的(三星手機的SA那類螢幕都是故意偏色的廣色域螢幕,結果給人帶來色彩豔麗的感覺)但對於入門廣色域顯示器來說,這種偏色絕大對數時候會讓你覺得過於油膩,顏色過於濃豔(過飽和),嚴重甚至可能出現丟失灰階的情況,而且如果你真的很較真要做這個色彩管理以保證色彩精度,廣色域機器的軟體設置也是很蛋疼的事情(這個色彩精度不是說你買個好顯示器或買個校色儀能解決的);另外一點就是並不是色域越高色彩就越好,很多人都說原來CRT色彩好,實際上那和CRT的超高色深有關,據我所知,目前為止世界上只有一款CRT是廣色域的,印象中是三菱的一個型號,非常小眾,絕大多數人見都沒見過,因為本身技術原因,CRT很難做高色域,廣色域都是近幾年LCD技術發達了才流行起來的,所以想看看所謂色彩好我個人更推薦找台真正8Bit面板的機器看看。

注:看色域一定要看標準是什麼,如果標準不明不要妄下結論或者主觀猜測,比如說顯示器參數的色域一欄標個百分之多少,這時候你就要看單位了,他如果啥都沒標就標個百分之多少並不代表就是sRGB,就拿Dell來說,我沒記錯他給顯示器標的是CIE1976標準,有很多接近100% sRGB機器色域一欄才標了83%,如果你直接認為這是sRGB,那一定是錯的。

上面說完了色域,再來說說色深:

很多人都把色深搞不清楚,最常見的我們普通的顯示器說的多少位(bit)是指色深,這個跟色域不是一樣的東西。我們最常看到的說明是:彩色影像是由藍、綠、紅三原色依不同比例及加上亮度混合而成,10位元之影像是由藍綠紅各1024階層組合而成,可產生1024×1024×1024=10.7億之顏色組合,比起8位元256×256×256=16.7百萬色,足足多出了64倍之顏色組合,而6位元只有64×64×64=26萬色。看到這是不是已經暈了?感覺啥也沒說?其實理解的話我個人更喜歡把色深叫色階,你可以把不同顏色座標之間的過度的顏色數量按階梯排布,而這個階梯的數量就是色深的高低,比如有兩種紅色在色域空間的不同位置,這兩種紅色之間由一種變到另一種之間的過渡顏色的數量就是色深大小的具體表現。換句話說,色深越高過渡色彩就越多,顏色過渡也就越平滑,而實際顯示效果來說就會越好,這個能明顯從主觀上感覺出來,如果給你相同色域的一個6Bit和一個8Bit的機器,你稍微對比下就能明顯看出差別。

這裡就帶來一個小測試(不完全準確):就拿這張圖來說,如果你的顯示器能看清裡面每一種顏色的花紋(所有顏色的花紋都非常清晰)就表示你的顯示器色深很高(至少原生8Bit),而如果有顏色花紋糊到一起看不清,或者很勉強那就說明面板色深不夠高,而如果出現看起來都比較清晰,沒有糊成一團但藍色和紅色不是特別明顯的話,說明有可能面板是8Bit的,但驅動電路優化比較差。這張圖也能讓很多自稱顏色很牛的手機露出原形(好吧。。其實是大部分廣色域手機基本都要出事,因為Android神一樣的優化)。

注:這個圖其實更多的是測試顯示器驅動板的優化,在大多情況下8Bit以上的高色深顯示器能很清楚的看到裡面每種顏色的花紋,而6Bit的機器難以顯示藍色和紅色花紋,但是我也發現,少數高色深面板優化很差的機器看這個花紋並不是那麼的清晰或者優化很好的6Bit機器一樣可以看清裡面紅色和藍色的花紋(比如Apple的部分6Bit IPS產品),所以此圖並不100%準確,並不排除有有的機器驅動板太差不能發揮出面板能力或者有的機器靠優化能通過這張圖的檢驗的情況。而且這張圖本身也不是來測試顯示器用的,只不過被無意發現的可以看一下,測試結果僅供參考。如果想很準確瞭解自己機器的面板情況,最好還是知道真實的面板型號比較好。

接下來再說一下色准的問題:

關於DeltaE :

DeltaE(ΔE)是專業領域用來衡量顯示器色彩精准程度的通用標準(色彩偏離度),簡單說就是軟體給顯示器的顏色參數和顯示器實際表現出來的顏色的差別,DeltaE值越小,色彩越準確。一般情況下DeltaE值可以用校色儀測得。

可以說DeltaE是衡量顯示器色彩表現的終極指標之一,印刷行業螢幕軟打樣一般要求DeltaE 小於6(實際要求比這個高得多,大多數最高DeltaE都在2甚至1內)。

有些低端顯示器即使在用校色儀校色之後,其DeltaE 仍然是不堪入目的,很難勝任專業應用。

而專業顯示器在校色之後,DeltaE 一般都能達到小於3的水準,甚至有小於1的。關於這個參數大家看的話要看兩個,一個是平均ΔE,一個是最大ΔE:ΔE並不簡單是一個參數,它是通過測量不同顏色的顏色精度獲得的,換句話說如果校色儀測量了255種顏色,他就會獲得255個ΔE,而顯示器的平均ΔE就是這些參數的平均值,有平均自然就有可能有個別顏色有重大誤差,如果某個顏色跑偏嚴重而其他顏色表現不賴,這個跑偏你是用平均ΔE看不出來的,這時候就要看看最大ΔE了,如果最大ΔE都能控制在2以內,基本上這個色准是很不錯的,肉眼基本不可能察覺了,至少99%以上的用戶不會再有色差的問題。(其實關於色彩管理這方面是一門很抽象和深奧的學問,這個都不是一時半會能說清楚的,而且內容抽象複雜難以理解,如果想深入瞭解建議吧友們可以看看這方面的專業書籍)

關於大小的概念:

當ΔE 在1.6-3.2之間時,人眼基本上分辨不出色彩的差異,通常被認為是相同的顏色;

當ΔE 在3.2-6.5之間時,多數人感到色彩是相同的,但經過專業的訓練可以辨別其不同,色彩的差別是可以看到的,但色彩給人的印象是基本相同;

當ΔE 在 6.5-13之間時,色彩的差別是可以判別的,但色調本身仍然相同;

當ΔE 在13-25之間時,可以確認是不同的色調,但也可以辨別出色彩的從屬;

當ΔE 超過25,則被認為是另一種不同的顏色。

一般顯示器是不會標這個值的,一般專業領域才會用到。

注:為了保證光度和色度精准可靠,專業色彩領域普遍要把顯示器精確地調校到120cd/m的亮度和6500K色溫上再實現顏色的校正;如果拿著校色儀想折騰可以考慮用dispcalGUI這個軟體進行校色,這是一款免費且開源的跨平臺軟體,支援各類校色儀,功能強大。

既然都談到色准了就在這裡再說一下關於專業顯示器的問題,很多人都對此有疑問,為什麼專業顯示器賣那麼貴,包括一些型號的顯示器面板很爛但是價格不低,這裡就來說下這些專業顯示器的差別:

首先專業機器是商用機器,商用機器價格普遍不低(看看移動工作站,如果你覺得Alienware筆記本很高端很貴的話,你和商用筆記本——移動工作站比一比,你會發現AW完全就是小巫見大巫),當然,除了商用本身的因素外,“專業”就一定有“專業”的地方:

首先就是驅動板的技術,驅動板研發是一個非常尖端的技術,目前世界上也就日本的幾個廠商能做得非常好,這就是為什麼LG生產液晶面板,但是自己的顯示器不如很多用自己面板生產的顯示器,(當年LG進軍專業領功能變數結果完敗給用自己面板的日系老牌廠商)日本在這方面目前還是世界頂尖的,也就是說普通我們買來中低端廣色域機器不用校色儀效果並沒有多好,色彩不准是一方面,驅動電路無法駕馭面板也是一方面。而這個深層次的原因就是我們日常軟體包括作業系統都是預設使用的sRGB色域,如果你的顯示器色域過高又沒有矯正的話,偏色是不可避免的,而這些廠商LUT編制水準也有限,甚至有的機器根本沒有LUT,這也是我不推薦普通人買廣色域的原因之一,好的廣色域機器價格非常高,入門的機器又有這種問題。另外還有就是深層次的優化,比如FRC抖動(怎麼把低色深面板儘量表現的好)、輸入延遲的控制(面板的理論回應速度和實際回應速度儘量接近)、對各種參數的控制、高色深的表現能力、灰階能力、影像處理晶片以及內置的功能(比如內建硬解校色等)專業機器都是很有有優勢的。(當然,這個專業只是泛泛的概念,每個專業廠商都有其具體定位的產品給專門的行業,它們各有特點來適應行業要求,比如醫療顯示器要求和印刷行業的肯定是不一樣)

專業顯示器對其亮度控制也是很精確的,而且它能把亮度搞很低還對色彩損失較小,也可以設置在不刺眼的最佳工作亮度上(120cd/m),這些方面普通顯示器很難做到。還有不少專業機器都有內建LUT(Look-Up Table),一般LUT都被置於顯卡驅動或作業系統色彩管理模組內,有的專業顯示器會內建LUT,LUT簡單來說就是一個調色盤,用內部演算法來補償色彩損失、均衡度和提高色彩精度的一個東西,對於廣色域顯示器來說LUT是必不可少的,有了LUT顯示器色彩精度會高很多,例如EV2336W就有一個10Bit的LUT;不同廠商編制的LUT即使Bit相同實際性能也可能不同,這也是一個考驗廠商技術積澱的地方。

接下來再來說說背光:

目前顯示器背光有兩種,CCFL和LED,這兩種背光模組各有各的好處,總體來說是這樣的:

CCFL是一個比較老的技術了,原來的顯示器和現在一些高端顯示器還在用它(現在高端顯示器也開始不用CCFL了,CCFL馬上就要絕跡的節奏),它的優勢是短波藍光比較少,加上相比之下亮度低,CCFL對眼睛的刺激較少,而且因為CCFL的餘暉效應,即使是低頻PWM調光(其實可以說所有的CCFL顯示器都是低頻PWM,你拿手機都能看到波紋的),給人也不會有閃的感覺;但是缺點也很明顯,CCFL的壽命較LED要短很多,而且功耗很高,發熱非常大,壽命也短,時間長了會光衰,太冷開機也要預熱,還要最重要的就是環境問題,LED可回收而CCFL會有汞殘留污染環境。對於普通使用者來說CCFL也就是這麼多缺點換了一個對眼睛好、看得舒服的優點。

而LED背光分W-LED(白光)、GB-LED和RGB-LED(三基色),其中大家平時買的LED顯示基本都是W-LED顯示器,他們的區別上還是跟色彩有關係,一般W-LED能覆蓋滿sRGB空間,再高的話就沒辦法了(這也是為什麼實際測試市面上大部分機器到100% sRGB就上不去了,都沒有出現過101%sRGB,因為背光限制了面板的色域),而GB-LED基本上覆蓋Adobe RGB沒什麼問題,一般中高端LED顯示器用的這種背光,而RGB-LED就非常厲害了,支持超過完整NTSC色域範圍,但是RGB-LED成本很高,而GB-LED是一個折中的替代方案,所以,目前只有超高色域的頂級LED顯示器上能看到他的身影,大多情況下我們甚至能認為我們看到的顯示器非廣色域就是W-LED,廣色域就是GB-LED;他們光譜沒有大變化,短波藍光依然非常高,而且因為沒有餘暉效應,低頻PWM調光會閃屏,而且閃的比較厲害。優點上,LED功耗小,發熱小,壽命長亮度高。

注:其實亮度高也不算優點,在照明上亮度高絕對是優點,但是作為背光來說,首先就是上面說的,專業的色彩管理都要求精准的120cd/m的亮度(這就是為什麼很多高端顯示器會有遮光罩,因為如果環 境光太亮而顯示器要使用工作亮度120cd/m的話。。那就不得不用遮光罩了),否則色溫和工作環境不易控制,既然這樣我們又有什麼理由要求長開200cd/m以上的亮度呢?再一個,LED的藍光只是相對高,實際總量還是要看亮度,如果LED亮度開很高,光通量上去了,本來藍光問題不是問題就變成嚴重的問題了,對眼睛刺激很大,低端顯示器亮度搞不低再加上PWM的原因,LED感覺刺眼/眼累的人不在少數。

關於護眼:

並不是說LED損害眼睛而CCFL不會,CCFL也包含短波藍光,但是比較少,光譜集中在綠色,但是過高的亮度藍光也會很多,依然會損害視網膜。所以調低亮度和適當用眼才能保護眼睛,護眼只是相對的,但是LED你把亮度弄高絕對累眼,因為藍光量高得多了。如果想過濾短波藍光可以去買個專門的眼鏡,Gunnar為代表品牌,價格不算太貴但也不便宜,一般幾百塊錢的樣子,效果還可以,如果是戴眼鏡的可以試試夾片,比如Blaulock的,效果還都湊合。(如果是土豪的話可以定做Gunnar的近視片)包括還有些醫用級別的能保證過濾97%的藍光,實際那種偏黃太厲害了,我親身來說我覺得Gunnar戴的最舒服,包括比濾藍光效果好的眼鏡也要舒服,可能和鏡架設計和他的琥珀色鏡片有關吧。

接下來再說說顯示器介面的問題

現在買的顯示器無非這四種介面:VGA(D-Sub)、DVI、HDMI、DP(DisplayPort)

其中除了VGA外都是數位介面

VGA介面:

VGA是在1987年隨PS/2機一起推出的一種視頻傳輸標準,當時具有解析度高、顯示速率快、顏色豐富等優點,在彩色顯示器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他的最高解析度2560x160060Hz(不確定,但至少這個解析度能帶起來,4k還不詳)

VGA介面由三排針每排五個共十五個針組成,顯卡會將數位信號轉換成類比信號發給VGA介面輸出,由於技術原因,CRT顯示器都是VGA介面

DVI介面:

DVI是1999年由Silicon Image、Intel、Compaq、IBM、HP、NEC、Fujitsu等公司共同組成DDWG推出的介面標準。

DVI介面分DVI-A、DVI-I、DVI-D三種,目前DVI-A已經淘汰(因為只支援類比信號,和VGA幾乎沒有區別),DVI-D是純數位介面,無法轉換VGA信號,而DVI-I可以(其實就是DVI-I的針腳裡附帶了幾根類比信號的針腳,DVI-D沒有這些針腳)

另外DVI還分雙通道和單通道,雙通道的針腳更多,頻寬更高,單通道DVI-D只能最大支持1920 x120060Hz,雙通道DVI-D可支援2560 x160060Hz或1920 x1200 120Hz(3D顯示器)

注:此介面需要擰螺絲固定,官方說明支持熱插拔(但不建議)

HDMI介面:

HDMI介面是首個支援在單線纜上傳輸,不經過壓縮的全數位高清晰度、多頻道音訊和智慧格式與控制命令資料的數位介面。HDMI介面由Silicon Image美國晶像公司宣導,聯合索尼、日立、松下、飛利浦、湯姆遜、東芝等八家著名的消費類電子製造商聯合成立的工作組共同開發,它擁有介面簡單,支援音訊廣播、3D顯示、互聯網連接等諸多優點。

他的版本經過多次修訂,目前主流的是1.4版本(10.2Gbps頻寬)

目前顯示器上最常見的是一種19Pin的HDMI線,最大解析度實測2560x144075Hz(再高的我沒測試,但可以確定的是4K是不能支援60Hz的),支持音訊廣播,但是我親測好的線材也能保證2560x1440 75Hz的頻寬。。。還有一種為29Pin的HDMI(好像從來都沒見過,感覺是不是什麼原因沒流行起來,印象中HDMI 1.4的線材根本沒有這種),擁有與雙通道DVI相同的最大解析度,也支持音訊廣播,而MiniHDMI、Micro HDMI現在的顯示器上不多見(就不是顯示器上用的好嗎),內部也為19Pin;HDMI介面一般在顯示器上是為了方便接入藍光機、遊戲機等設備(要支援HDCP才行),當然,接到電腦上也是完全可以的,不過這個介面經常有相容性問題,具體表現就是顯示不全或顯示超出邊界、灰階範圍不正常、用隔行掃描等,反正不到萬不得已不建議PC用這個介面接顯示器。

注:HDMI可以傳輸4k解析度,但是只有24Hz或30Hz,如果傳輸3D信號的話1.4標準普通19pin頻寬都不足,刷不到1080P 120Hz,買120Hz的3D顯示器別用HDMI傳輸,否則會強制壓到720P上;此介面不需要擰螺絲固定,隨插即用,官方說明支持熱插拔(但不建議)。

DisplayPort介面:

DisplayPort是由VESA批准的介面規範。DisplayPort無版權費,他擁有高頻寬、支持音訊廣播、支持3D等諸多優點,經過多次修訂,目前主流的DP介面是1.3版本(21.6Gbps頻寬)

注:此介面不需要擰螺絲固定,隨插即用,而且不同於HDMI,此介面有一個卡子説明固定,以防介面鬆動,官方說明支援熱插拔(但不建議)

對這四個介面進行排序的話:Display Port > HDMI > DVI > VGA

不過還是上面說的,建議接PC如果有DVI-D就別用HDMI了

在效果上目前顯示器上VGA介面是最差的,1080P下DVI、HDMI、DP幾乎沒差別,DVI沒有音訊輸出,而在高分屏上,DisplayPort介面根據其超高頻寬、方便的介面插槽,而且授權免費,在各方面都優於其他介面

關於漏光:

成天聽別人漏光漏光,漏光是什麼?螢幕邊框不好把背光燈的光漏出來了嗎?當然不是,工藝還不至於這麼差,漏光是指在顯示全黑下,背光管沒辦法均勻把光打在螢幕上,就會顯示出背光管的輪廓或光源的位置,為了好理解,附幾張圖:

這種情況就屬於漏光了,一個比較一般,一個就是大家所謂的亮瞎了。漏光多見於LED+IPS,漏光廠商並不保證,也就是說上面那種漏光程度或更嚴重一些都屬於正常現象,不算品質問題,不給于包換(有的商家可以換),對於這個實際也因人而異,有的人就受不了一點漏光,心裡就是不舒服,對於這種人,最好遠離低端IPS;漏光對顯示有沒有影響呢?實際上不嚴重的漏光對顯示沒什麼影響,只有在全黑的時候才能看到,而稍微為嚴重的比如上面那張,對顯示會有輕微影響:在顯示黑色的時候顏色會不純正,而且顯示黑色較多的時候的時候會影響可視角度,但日常用基本沒影響。

注:自動模式相機以及手機拍的漏光跟人眼有差別,普遍會放大漏光的效果,就算看的沒怎麼漏光的顯示器靠自動相機照還是有可能會看到漏光,甚至拍出來漏光嚴重,而且同一個顯示器同樣的環境改一下相機就能拍出來完全不同的效果(漏出翔/完全不漏)所以吧友們拿個手機拍個漏光出來求鑒定是很不科學的,我建議你真要拍找個好點的相機自己設參數,保證拍出來效果和肉眼的效果差不多。

關於鏡面屏 Or 霧面屏的選擇:

先來瞭解一下這兩種

霧面屏:螢幕表面粗糙、摸上去帶有磨砂質感,這種顯示器沒有眩光(不會鏡面反射)在房間採光非常好的情況下不會影響顯示(不會把坐在電腦跟前的自己投射到螢幕上)也不會沾指紋,但是這層霧面處理會對透光造成影響,有可能造成顯示器油膩質感、銳利度較低

鏡面屏:螢幕表面光滑如玻璃,非常平整,透光率高,顯示較霧面屏銳利,但是如果房間採光較好,顯示器又顯示以黑色為主的內容的話就會出現鏡面反射,螢幕表面就像鏡子一樣會把自己投射到螢幕上,影響顯示,而且容沾指紋,搞不好顯示器就大花臉啦。

其實這倆的差距就好比手機貼膜的磨砂膜和高透膜的效果一樣,如果既想要高透又想不被反光打擾怎麼辦?其實市面上有的顯示器外部有一層防眩光玻璃(產品比較少),比如CinemaDisplay、惠科的一些產品,這種雖然也是鏡面,但是這層玻璃會濾掉反光(不可能完全濾掉,但是在非常亮的房間裡也基本不會影響顯示,我試過,只有在螢幕顯示全黑且光線非常強烈(拿手電筒直射)才能看到較明顯的光反射),而且還能保護液晶不易受到劃傷,不過這種也有兩個問題,就是如果外殼密封不嚴的話有可能在液晶面板和防眩光玻璃之間積起灰塵,這樣就不太好了,另外因為外面還是鏡面玻璃,所以指紋當然就沒辦法防啦!

總之呢,大家根據自己的需要來挑選是鏡面屏還是霧面屏或是有防眩光玻璃的螢幕,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關於對比度:

對比度實際最直觀可以表現顯示器顯示“黑不黑”高對比能讓畫面層次分明,看起來更純正,演算法是顯示器顯示純白最高亮度時的亮度值除以顯示純黑亮度最低時的亮度值,這個得數換成XX:1就是對比度了,這個參數當然越高越好沒什麼說的,但是這幾年廠商拋掉節操搞了個動態對比度,正常IPS面板能到800:1已經很厲害了,VA能到1000多:1甚至3000:1,結果動態對比度動輒上百萬比一、上千萬比一,甚至某些廠商搞了幾億比一的產品,實際這東西也很簡單,按照演算法是白比黑,那好,我把黑度降低是不是對比度就能提高?於是廠商在驅動電路裡搞了個小程式,在畫面大部分顯示黑色的時候驅動板自動控制降低背光亮度,甚至關掉背光,這樣黑色的亮度就會非常低,分母趨近無限小,結果比值當然就非常大了,可是這項技術沒任何意義,而且在黑色的時候還有可能因為亮度過低丟失一些細節,所以這項技術比較忽悠,沒什麼意義,大家如果去比較的話這個參數可以忽略,看這個還不如看看面板是素質更實在。

注:對比度比較科學的測量方式是在同一個螢幕上顯示灰階圖,然後測量純白和純黑的亮度差;有人說我前後矛盾,說低端顯示器搞不低亮度怎麼現在亮度又低了來滿足動態對比度;我前面的意思是這些廠商沒辦法再低亮度下保持一定程度的色彩表現以及暗部細節,這裡面還有一些背光控制精度的問題,最後他們沒辦法就把最低亮度弄高了,並不是做不到,如果以動態對比度下那個最低亮度來顯示的話。。基本上看不到啥了。

關於刷新率:

要知道,CRT時代電子束在螢幕上掃描,刷新率是指重複掃描的次數,如果過低的話人眼能感覺出來就會感到顯示器螢幕很閃,看起來很難受,所以那時候刷新率普遍都很高,低於75Hz基本上都沒法看。但是進入了LCD時代之後,不存在這個問題了,就算你用1Hz刷新率,顯示器的閃與不閃也和60Hz是一樣的,因為LCD閃不閃說到底還是背光的問題;那麼這個刷新率代表什麼呢?實際上,CRT刷新率就代表了電子束的掃描次數,電腦為了減輕負擔,掃描幾次就讓顯卡輸出多少幅畫面,這個是一直沒變的,也就是因為相容性原因把這個保留了下來,對於顯卡來說在LCD時代和CRT時代也是一樣的,你如果調75Hz,那麼顯示器就會從顯卡每秒收到75幅畫面,如果60Hz就收到60幅畫面;有沒有覺得很像幀率(fps)呢?實際上有條件你可以做個試驗,用顯卡驅動強行設置解析度,把其他參數不變,把刷新率降低到24Hz試試,你會發現畫面會變得很卡,就和遊戲的卡頓一樣,如果用軟體測試幀率,你會發現這些視窗幀率都不會超過24(3D軟體除外)而視窗跑一些FurMark一類的3D軟體雖然幀率很高但是畫面依然很卡,測試顯示器回應時間卻發現影響沒那麼大。這就說明選擇24Hz之後,顯卡給顯示器每秒只輸出24幅畫面,這時候不是顯示器卡了,而是顯示器接到的信號回饋出來的圖像變卡了,對於電腦來說要考慮幀生成時間等等問題,就不能像電影24幀還很流暢了(遊戲裡也是一樣,一般情況下至少跑30才會覺得沒有明顯卡頓)於是可以得出結論:液晶顯示器刷新率還是有實際用途的,但作用沒有那麼明顯,大多數顯示器都是60Hz的,對普通人來說完全足夠了,不需要那麼高刷新率,打遊戲的話高刷新率才能顯示出高幀率,例如你那60Hz的顯示器玩遊戲超過60幀實際上顯示器已經顯示不出來了,依然按照60幀走,如果你是144Hz的顯示器,你就能最大顯示144幀的遊戲畫面,對於一些發燒友來說,這能看出細微差別,60-144遠沒有30-60的差別明顯,主要差別就是高刷新率配合高速面板能讓動態畫面更平滑。刷新率這個參數對目前LCD顯示器來說只是一個錦上添花的參數,如果你響應時間能跟上,刷新率足夠高,那對遊戲會有一些幫助,如果刷新率只有60Hz的話的話對普通人影響也不是很大,基本上不會影像顯示,顯示效果還是要看那幾個關鍵參數。另外有人說你強制往上調刷新率會燒壞顯示器,實際上不會,這是以訛傳訛,原來CRT會,但現在LCD根本沒這個問題,最多就是驅動板不支持會黑屏,如果不黑屏長時間用沒任何問題。(大多數60Hz的顯示器強制設置都能支持75Hz)

關於顯示器比例:

顯示器發展到現在主流的方向還是4:3到16:10到16:9到21:9,目前16:9為多數,最開始4:3用得好好的,結果廠商跑來號召16:10接近黃金比,看得舒服,寬屏是最合適的,實際上寬屏因為面積小,同尺寸能切割更多面板,所以為了降低成本,才這樣號召,不過16:10確實還可以,但廠商又不滿足了,搞了16:9又來說最適合黃金比,遊戲電影最好了,實際上因為16:9在液晶基板上能切割更多面板,又一次節省了成本,就這廠商還不滿足,又搞個21:9,美其名曰寬銀幕2.35:1=21.5:9,所以21:9更適合影音,實際還是為了多切面板降低成本(24寸16:9比16:10多切3塊,24寸16:10的切割數量和29寸21:9數量一致)我個人推薦優先考慮16:10,買1920X1200或2560X1600的產品,其次考慮16:9,至於21:9,你最好親自去看看產品,褒貶不一,有的人喜歡有的人不喜歡,視野確實很寬。

關於回應時間:

回應時間簡單地說就是液晶變化的速度,黑白回應時間是指液晶由灰階0到灰階255(純黑到純白)轉換的時間,灰階回應時間(即G2G時間或GTG時間:grey to grey)就是其他灰階之間進行轉換,灰階肯定比黑白快,而且灰階實用意義更大(我們不可能老讓顯示器在黑白之間轉換,其他色彩轉換更多),所以廠商都喜歡用灰階來表示回應時間。但是要注意,原則上這個參數越低越好,但是因為各個廠商測試方法不一樣,測試標準也不一樣,而且RTC技術也不同,大家都在想辦法弄快一點,取的也都是最快值,所以從這個層面參考不一定100%準確,也就是說直接拿兩個顯示器直接橫向對比回應時間數值沒有任何意義。如果有協力廠商的測試那是再好不過了。前面大家也知道了,TN面板是速度最快的,這點沒有任何爭議,原來VA面板和IPS面板是非常慢的,慢到拖尾很嚴重,回應基本都是25ms左右,現在回應時間快了除了面板工藝改進以外,還引入了RTC技術,這樣寫的肯定用了這項技術,這項技術現在絕大多數機器上都有,它也是靠加電壓來實現的,這項技術把控不好的話會影響顯示,不過現在廠商做得還算可以,這個一般來說問題不大,是利大於弊的,可以靠這個加快面板灰階回應時間。

而關於玩遊戲不要有延遲的方面也和驅動板有關,驅動板優化除了和RTC的表現有關外,還和最後的表現有關,例如顯示器的輸入延遲就會影響最後的表現

關於輸入延遲:

輸入延遲即inputlag,這也是CRT時代玩fps玩慣了到LCD時代不適應的原因之一,這是除了面板回應時間外對延遲影響最大的一個參數,這個很少有人關注,別說國內,就是國外很多測評網站都不會測量這個數值,這個最早被傳開其實不是從顯示器這邊,而是家用遊戲機,眾所周知Xbox360和PS3時代的手柄是無線手柄,部分玩家在很激烈的動作遊戲上發現了有延遲;後來發現,不光是這些輸入裝置,包括電視機、顯示器在內都包含輸入延遲,其產生的原因就是這些產品還是數位化的產品,可以說裡面基本都有類似SoC的晶片來處理信號、控制OSD、甚至優化處理圖像(比如很多品牌的電視的各種所謂的圖像引擎),而這些晶片工作的處理速度以及一些信號上的延遲都會在在一定程度上使輸入信號和輸出信號之間產生時間差,這就是顯示器的輸入延遲;而CRT因為本身是純類比的,不存在數位電路(意思就是CRT從原理上沒有這一步處理,包括CRT的OSD調節等本身都是改變電子束而不是靠數位電路進行控制),更不可能有什麼影像處理引擎之類的,所以CRT是不存在輸入延遲的;利用這一點,測試輸入延遲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讓電腦運行一個碼錶程式開始讀秒,並且這個碼錶精確到毫秒級,然後接入兩台顯示器:待測顯示器和無輸入延遲的CRT,並在Windows解析度選項內用“複製”選項,讓兩台機器都顯示讀秒的畫面,拍下照片,用CRT顯示的的時間減去LCD顯示的時間就是顯示器的輸入延遲時間了,這個意義重大,因為據我所知某些顯示器輸入延遲很高,很多機器平均甚至有30ms,相比現在面板不足10ms的回應時間足足高了好幾倍,而顯示器的真實延遲時間就是輸入延遲+回應時間,而目前做的比較好的電競機器可以把這個控制在不到10ms,也就是說電競顯示器一定要有一個高速面板和超低的輸入延遲,否則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但看這個參數最大的絆腳石就是。。根本沒有測評,國外只有很少的幾家網站注意到這個並對這個有測試,國內幾乎沒有,而讓大家自己測的話。。現在還有CRT的人不多了。。。至於廠商,恐怕根據已知的測試結果,輸入延遲方面測試並不樂觀,廠商如果沒有壓力的話是不會宣傳這個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至有很多人關注才會撼動廠商(比如調光,顯示器討論基本都在說,所以這兩年廠商才有所動作),所以廠商這邊恐怕要有足夠的關注度才行。

關於亮度:

有些人總覺得顯示器不夠亮,比如Zol上見評論顯示器的缺點:顯示器亮度太低了,才300cd/m。實際上顯示器亮度根本沒必要整那麼高,一個是刺眼,一個是前面說的LED短波藍光的問題,亮度越高對眼睛刺激越大,看的也越累,我個人建議顯示80-120cd/m就可以了(當然因為一些技術原因,某些顯示器亮度是0都有130cd/m2)亮度越低顯示效果越差是一定的,低亮度下還能有很好表現的顯示器一般東西都不會差,所以大家找這個平衡點吧,儘量在自己能接受的範圍內弄暗一點,對自己眼睛好,120cd/m的色溫是容易控制在5000-7000k之間的,對於尋找CIE的白點有幫助,對色彩要求高要校色的吧友強烈建議把亮度搞到120cd/m左右。

關於校色儀:

這東西說實話一般人用不上,而且爛顯示器也別指望弄一次就能脫胎換骨,這個主要看用途,如果你專業領域用途,顯示器也不錯或你對色彩要很高的發燒友,可以考慮入一台,因為正常人用不了這麼高的色彩要求,對普通人來說這點差別根本沒影響,而一台能看得過去的校色儀少說也近1k,拿來用兩下也挺划不來的,看自己的用途了,普通人不建議買這個,如果朋友有可以借一個用,如果實在想用又覺得貴的話可以去租一個,不過比較麻煩,看自己了。。如果有專業用途建議更換使用環境就要校一次色,即使沒更換環境建議定期校色,而非廣色域機器用DatacolorSpyder,也就是大家俗稱的蜘蛛校色儀就可以了,如果是廣色域,尤其還要在印刷行業用,我個人還是建議買比較好的EIZO的顯示器,配合以Xrite(愛色麗)i1Publish Pro 2級別的產品專門給顯示器校色。

還了,就說到這了。下麵推薦一款遊戲筆記本,炫龍炎魔T50ti,強悍的配置,炫酷的外觀,有紅綠兩個版本,遊戲愛好者的首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