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家居>正文

揭秘八十年代的大學生宿舍,這裡成就的博士和知名教授一籮筐

20世紀80年代的大學生從沒住過學生公寓。 那時的學生宿舍大都是清一色的火車廂式的“筒子樓”:東西走向, 上下四層, 兩個入口及樓梯分設東西兩側;樓內每層的格局完全一樣:寢室南北相對, 過道東西貫通, 公共盥洗間和廁所居於樓層的中部。 每層樓有32間學生寢室, 每間寢室的空間大小完全相同, 與過道相連的雙開木門正好對著寢室的大玻璃窗, 通風採光, 各得其所。

寢室內部的裝飾非常簡略, 白色吊頂和石灰牆壁配置深紅色油漆木地板, 乾淨整潔;室內擺設著與學生生活和學習有關的傢俱:四張木制上下床兩廂靠牆而立,

八張小型自修桌兩兩一字並列中央, 桌子上方吊著兩根平時照明用的日光燈管。 每張桌子還配備了一把輕巧的“骨牌凳”, 不用時放置在桌子下面, 自習時坐著也不占地方, 開會或者去操場看露天電影也便於攜帶;靠門左右兩側餘下的空間放置一個木書架。 書架並不用來擺放書籍, 而是擺放著同學們的日常生活用品, 如飯盆、杯子、熱水瓶之類。 各人的衣服都放在自己的衣箱內, 衣箱塞進各自的床底下。 總之, 寢室的空間利用率達到了極致, 儘管擁擠, 但也井井有條。

剛入學的年級通常被安排住一樓。 一樓通風採光差, 春天潮濕, 夏天蚊子多, 樓內廁所和盥洗室散發的氣味不易排散;而且一樓離馬路近, 易受各種雜訊的干擾和灰塵污染。 正因為這樣, 大一學生住一樓顯得理所當然!不過, 住一樓也有住一樓的好處:白天去教室上課或者去食堂吃飯不用爬樓梯, 可以節省時間和體力;晚上賣小吃的一來, 可以立即沖出去, 保證能優先挑選。

特別是炎熱的夏天, 一樓是最涼爽的, 容易睡著。

學校後勤部門規定, 學生每升一個年級就要搬一次寢室, 上一個樓層, 直至大四才可以住到通風採光條件較好的四樓。 在我的印象中, 四年裡也搬過三次寢室, 具體搬到哪棟哪間已經記不起來了。 但記得清楚的是, 學生三舍是女生宿舍樓。 那時, 全校女生數量不多, 只有一棟樓就夠住。 女生宿舍是開放的, 不僅男生可以隨便進出, 而且也不像現在用鐵柵欄圍著, 不過, 男生一般都很“紳士”, 不會有事沒事往女生宿舍跑。 只有幹一些體力活, 如挑開水、搬運樓層垃圾等, 需要男生説明時, 才會有人往女生樓跑。

寢室雖然每年換一次, 但無論搬到哪, 室友總是固定的, 大家都彼此瞭解和習慣了,

都不願意分開。 四年的大學生活, 不同寢室形成了各自特有的“寢室文化”和相互默契的生活習慣, 甚至影響到了各自以後的人生。

男生寢室中, “沙和尚”所在的寢室文化屬於“刻苦學習型”。 “八大金剛”個個都剃著光頭, 以便節約梳頭洗髮的時間, 同時也省了一筆理髮錢。 他們的一天是典型的“三點式”:寢室——教室——圖書館。 因此, 這個寢室後來成就的博士和知名教授最多。

“方丈”所在的寢室文化屬於“傳統正版型”。 室友們聚在一起, 從不談女生, 從不說“痞話”, 待人彬彬有禮。 班上訂的報紙《中國青年報》《參考消息》等, 基本上就留在了這個寢室。 因此, 這個寢室後來從政的最多, 其中, 官至省級、廳級就有3人, 而且現在仍然擔任重要職務。

“孫猴子”所在的寢室文化屬於“活潑創新型”, 室友們個個愛說愛笑, 而且每人都有一些看家的“段子”, 學校規定晚11:00必須熄燈睡覺, 可他們寢室不到12:00絕不會安靜。 他們中, 有圍棋“業餘四段”、國際象棋高手、校籃球隊隊長、校園情歌王子……。 因此, 這個寢室後來“下海”的最多, 現在既有知名企業家,也有市級圍棋教練。

班長所在的寢室文化屬於“不拘一格型”,有的喜歡哲學和歷史;有的愛好吉他和音樂;有的從一進大學就開始追女生,到畢業時的記錄是16:0;有的喜歡收集郵票、“火花”(火柴盒上面的貼畫)之類。因此,這個寢室的室友後來服務于各行各業,有教師、詩人、哲學家、收藏家。

總之,各具特色的寢室文化造就了各有特色的人才。這正是:

筒子樓中事,青蔥歲月痕。最憶同窗夢,浪漫又溫馨。

來源丨湘嶽散人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繫!

現在既有知名企業家,也有市級圍棋教練。

班長所在的寢室文化屬於“不拘一格型”,有的喜歡哲學和歷史;有的愛好吉他和音樂;有的從一進大學就開始追女生,到畢業時的記錄是16:0;有的喜歡收集郵票、“火花”(火柴盒上面的貼畫)之類。因此,這個寢室的室友後來服務于各行各業,有教師、詩人、哲學家、收藏家。

總之,各具特色的寢室文化造就了各有特色的人才。這正是:

筒子樓中事,青蔥歲月痕。最憶同窗夢,浪漫又溫馨。

來源丨湘嶽散人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