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宋人軼事二 李沆的溫情,淡泊而綿長

【原作者:小麒涵】

李沆純良敦厚, 在宋朝以後有“聖相”之稱。 而這位賢相, 不僅有長遠的見識, 且有一顆仁厚的心, 正是這顆心穿越古今, 連通了後世的你我, 感受到了人世間真正的溫情。

李沆畫像

李沆對於北宋士大夫而言, 是一座不倒的豐碑。

“李文靖真聖人也!”晚年的首相王旦如是感歎道。 兩位相差十歲的名相, 在宋真宗時期結下了友誼。

當時宋朝北有遼朝(契丹)、西有李夏(李元昊祖父李繼遷), 邊事繁雜, 作為首相的李沆和副相王旦終日埋頭苦幹, 常常到日落以後才能吃飯(或至旰食)。 王旦禁不住抱怨起來, 李沆安慰道:“稍有邊事警戒也好, 將來四方安定, 難保不會發生大事。 ”

作為帝師的李沆, 常常拿著各地發生旱澇、起義、饑荒的奏報上呈真宗, 王旦認為不需要上陳如此小事, 李沆卻說:“皇帝年少, 應該讓他知道天下的困苦。 如若不然, 皇帝正血氣方剛。

定會留意聲色犬馬, 從此各類建造、征戰、祭祀的事便會紛紛到來。 我老了, 看不到這些事的發生了, 這些都是參政(王旦任參知政事)你日後的責任。 ”王旦當時並不以為然。

等到“澶淵之盟”簽訂後, 真宗聽信丁謂等人建議, “東封西祀”、大興土木, 日夜不止。 王旦進退不得, 苦悶不已, 至此才想起來當初李沆的告誡。 於是乎有了文章開頭的那句感歎, 而李沆也因此被稱頌為“聖相”。

王旦畫像

我關注的, 並非是政治上“守家法”的李沆, 而是從殘缺軼事中出現的李沆。 在我看來, 軼事(野史)固然真假難辨, 但其中反映的人物性格卻很是珍貴。 正是從那些吉光片羽當中, 我們才能瞭解真正的歷史人物, 他們有愛有憎, 有悲歡離合, 是有血有肉的形象。

李沆的溫情, 並不是平常士大夫的虛偽矯作。 而有發自真心的善良, 對“弱者”的憐憫。

李沆有一位僕人, 欠下李沆數萬金的鉅款。 僕人無力償還, 只能獨自逃走。 而他十歲的女兒極為堅強, 自願賣身以贖罪。 李沆非常同情女孩, 在一番思量後, 他對妻子說:“希望夫人你把這個女孩當作自己的孩子,

養在內室中, 教授給她婦德。 待到她長成之後, 我們為她求取一個好夫君嫁了。 只是還要求夫人親自為她結縭(古代女子臨嫁, 由母親為其戴上佩巾), 主持婚禮, 但婚事要簡潔明瞭。 ”夫人允諾下來, 悉心照顧了女孩數年。

女孩十五歲及笄那年, 李沆和夫人不僅親自為她擇了一位優秀的好夫君, 還像親生父母一樣, 為女孩置辦了許多嫁妝, 將她嫁了出去。 喜堂之上, 夫人作為女方的代表出席。 而女孩也沒有辜負李沆夫婦的期望, 是一位好妻子。

多年後, 女孩的雙親終於返回了汴梁。 四方打聽後, 聽說了李沆為其養女的事情, 感恩銘刻入骨。 李沆患病之後, 女孩的雙親甚至割下大腿肉(刲股)作羹給李沆食用,

以報答其恩德。 李沆逝世之後, 夫婦二人為他戴孝, 遵守古禮守喪三年。

景德元年(1004年)七月初四, 李沆在患病之後與世長辭。 而剛剛探望完自己老師的宋真宗心中萬分悲痛, 再次前往李沆的靈前祭拜痛哭。 真宗感傷不止, 對侍從說:“李沆作為大臣, 始終忠良淳厚, 我怎麼會想到, 他這樣的人竟然無法長壽!”說罷, 又流淚不止。

景德二年(1005年)五月, 李沆回到了河南洛陽的積潤裡, 這位一生溫良的賢相, 靜靜躺在了父親李炳的墓旁, 長眠於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