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他是在位最久的太子之一,卻是唯一死于太完美的儲君!

蕭統(501年―531年5月7日), 字德施, 小字維摩。 南蘭陵(祖籍江蘇武進)人。 南朝梁代文學家, 梁武帝蕭衍長子, 梁簡文帝蕭綱、梁元帝蕭繹長兄, 母為丁貴嬪(丁令光)。

天監元年(502年)十一月, 蕭統被立為太子, 然英年早逝, 未及即位即於中大通三年(531年)去世, 諡號“昭明”, 葬安寧陵, 故後世稱其為“昭明太子”。 天正元年(551年), 侯景立豫章王蕭棟即位, 追尊蕭統為昭明皇帝。 大定元年(555年), 其子蕭詧建立西梁, 又追尊蕭統為昭明皇帝, 廟號高宗 。 曾主持編撰中國現存的最早一部漢族詩文總集《文選》(又稱《昭明文選》)。

昭明太子做太子29年, 僅次於清太子愛新覺羅·胤礽和漢武帝衛太子劉據。

清太子愛新覺羅·胤礽(1674-1725年), 乳名保成, 清聖祖玄燁第七子, 母為仁孝皇后赫舍裡氏。 除康熙早殤諸皇子外序齒為皇次子。 因其胞兄、嫡長子承祜幼殤, 故在胤礽剛滿周歲時即被確立為皇太子。 他是清代歷史上唯一一位、也是中國官方正史上最後一位明立皇太子。

幼聰慧好學, 文武兼備, 代為祭祀、監國, 頗具令名, 康熙帝對皇太子最為重視與寵愛, 卻因教子失當、兼之康熙朝後期黨爭紛亂, 致太子人格分裂, 歷經兩立兩廢, 終以幽死禁宮收場, 被追封為親王。 康熙十四年十二月立為皇太子,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一廢, 共33年, 加上康熙四十八年三月複立到康熙五十年再次被廢2年, 總共是33+2=35年。

衛太子劉據(前128年—前91年), 漢武帝劉徹嫡長子, 漢昭帝劉弗陵異母兄。

母為衛皇后。 劉據生於元朔元年(前128年)春, 于元狩元年(前122年)夏立為皇太子。 劉據成年後, 漢武帝每每巡遊天下, 便以國事交付太子劉據。 太子為政寬厚, 屢屢平反冤案, 深得民心。 征和二年(前91年), 劉據在巫蠱之禍中被江充、韓說等人誣陷, 因不能自明而起兵反抗誅殺江充等人, 漢武帝誤信謊情, 以為太子劉據謀反, 遂發兵鎮壓, 劉據兵敗逃亡, 最終因拒絕被捕受辱而自殺。

元狩元年獲立為皇太子,征和二年(前91年)被殺,總共是32年。不過後來孫子劉病已當了皇帝,泉下安慰了。

昭明太子蕭統尊寵地位,文學編纂家的闊大胸襟,加之“美姿貌,善舉止”的風雅氣度,使得昭明太子成為歷史夜空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然而,人們在欣賞明珠光芒的同時,卻常常忽略了那醞釀明珠的蚌的痛苦。

昭明太子的一生,可謂至善至美。他聰穎好學、博古通今、孝順父母、寬政愛民。 昭明太子聰明早慧,讀書過目不忘。三歲“受《孝經》《論語》,五歲遍讀五經,悉能諷誦”,八歲“于壽安殿講《孝經》,盡通大義”。 昭明太子天性仁愛,又加上熟讀經書,研習佛經,他能夠切身體會民間疾苦,竭盡所能幫助百姓。普通年間,梁軍北伐,京城米價暴漲,昭明太子便下令宮中節衣縮食,賑濟百姓。每逢雨雪綿綿之際,照明太子都要派人仔細體察民情,遇到困窘之人,便拿米和衣物接濟他們。對於罪犯,他也要求從輕發落。

這樣的儲君,無疑將是梁朝的大幸,是百姓的大幸。 然而,這種完美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使得昭明太子成為一具澄明的偶像,不能有一點兒瑕疵,否則就會成為眾矢之的,從高高的聖壇跌下,摔得粉身碎骨。昭明是太子,更是人,他盡可能地臻于完美,但他也越來越感到肩頭擔子的重量,他知道,終有一天,那擔子會像泰山壓頂一樣,將他永遠地壓在下面,他不敢想像下去……

在《梁書》中,昭明像聖人,通體光明,彪炳千秋,我們找不到一絲煙火氣息。倒是在《南史》中,我們終於看到一片祥和中的一朵小小的烏雲,這朵烏雲迅即幻化為昭明頭頂的利劍。 那就是蠟鵝厭禱事件。這宮廷之爭中頻頻上演的悲劇,居然又一次拉開了帷幕,而主角就是昭明太子。 丁貴嬪去世時,昭明已為母親選好了墓地,但宦官俞三副因受另一賣地人賄賂,以昭明所選墓地對武帝不吉利為由,勸武帝更換。晚年迷信的武帝自然聽信了其佞言妄語,將丁貴嬪葬于俞三副推薦的“風水寶地”。

但此時,另一位道士也胡言亂語,他對昭明說,俞三副所選墓不利於太子,如果將蠟鵝及諸物埋在墓側的太子位,便能逃過此劫。昭明自然照辦—他在最不該犯錯的時候犯下了大錯。武帝得知後,大為震驚,認為此舉當屬忤逆,從此對昭明心存芥蒂。昭明大悔,以他的純孝,竟當此惡名,他無法辯解,更無法排遣,唯有憂傷以終老。

在一個陽春三月,昭明太子和姬妾一起蕩舟采荷,墜水感病,一個月後,鬱鬱而終。《昭明文選》裡有我們耳熟能詳的《涉江采芙蓉》,那朵純潔的蓮花,不知他采之欲遺誰,是遠道的戀人,還是憂傷的自己?但他終於自由了,連他的死法都這麼唯美。 昭明死于自己的優秀,如此優秀的人,是不會,也不應當犯錯的。他的父親不允許,他自己也不允許。理解他的唯有那朵將他引度的蓮花,它知道他曾經怎樣深陷在污泥裡,而現在又是怎樣的潔淨無塵。

傳統史學界稱蕭統英年早逝為“受人誣害至死”。《資治通鑒》亦將責任推于服侍太子之宮監鮑邈。然竊以之為非。何哉?其根本之原因在以蕭統之賢而有才,已威脅其父蕭衍之威望和統治基礎。蕭衍雖以多次“出家”而向天下詔告自己“不戀權力”、“一心向善”,但一旦自己的親生兒子有可能挑戰自己的“權威”時,便醜態畢露,窮凶極惡地向兒子興師問罪,可見權力毒藥之深而烈。然而後世所悲者,一為梁失明君,是以梁祚于武帝餓死台城之後不久即告消亡,江南人民行將再一次陷入萬劫不復之戰亂與改朝換代的無所適從之中;二為蕭統早亡,中華民族失卻了一個文化再造的良好機會。

元狩元年獲立為皇太子,征和二年(前91年)被殺,總共是32年。不過後來孫子劉病已當了皇帝,泉下安慰了。

昭明太子蕭統尊寵地位,文學編纂家的闊大胸襟,加之“美姿貌,善舉止”的風雅氣度,使得昭明太子成為歷史夜空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然而,人們在欣賞明珠光芒的同時,卻常常忽略了那醞釀明珠的蚌的痛苦。

昭明太子的一生,可謂至善至美。他聰穎好學、博古通今、孝順父母、寬政愛民。 昭明太子聰明早慧,讀書過目不忘。三歲“受《孝經》《論語》,五歲遍讀五經,悉能諷誦”,八歲“于壽安殿講《孝經》,盡通大義”。 昭明太子天性仁愛,又加上熟讀經書,研習佛經,他能夠切身體會民間疾苦,竭盡所能幫助百姓。普通年間,梁軍北伐,京城米價暴漲,昭明太子便下令宮中節衣縮食,賑濟百姓。每逢雨雪綿綿之際,照明太子都要派人仔細體察民情,遇到困窘之人,便拿米和衣物接濟他們。對於罪犯,他也要求從輕發落。

這樣的儲君,無疑將是梁朝的大幸,是百姓的大幸。 然而,這種完美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使得昭明太子成為一具澄明的偶像,不能有一點兒瑕疵,否則就會成為眾矢之的,從高高的聖壇跌下,摔得粉身碎骨。昭明是太子,更是人,他盡可能地臻于完美,但他也越來越感到肩頭擔子的重量,他知道,終有一天,那擔子會像泰山壓頂一樣,將他永遠地壓在下面,他不敢想像下去……

在《梁書》中,昭明像聖人,通體光明,彪炳千秋,我們找不到一絲煙火氣息。倒是在《南史》中,我們終於看到一片祥和中的一朵小小的烏雲,這朵烏雲迅即幻化為昭明頭頂的利劍。 那就是蠟鵝厭禱事件。這宮廷之爭中頻頻上演的悲劇,居然又一次拉開了帷幕,而主角就是昭明太子。 丁貴嬪去世時,昭明已為母親選好了墓地,但宦官俞三副因受另一賣地人賄賂,以昭明所選墓地對武帝不吉利為由,勸武帝更換。晚年迷信的武帝自然聽信了其佞言妄語,將丁貴嬪葬于俞三副推薦的“風水寶地”。

但此時,另一位道士也胡言亂語,他對昭明說,俞三副所選墓不利於太子,如果將蠟鵝及諸物埋在墓側的太子位,便能逃過此劫。昭明自然照辦—他在最不該犯錯的時候犯下了大錯。武帝得知後,大為震驚,認為此舉當屬忤逆,從此對昭明心存芥蒂。昭明大悔,以他的純孝,竟當此惡名,他無法辯解,更無法排遣,唯有憂傷以終老。

在一個陽春三月,昭明太子和姬妾一起蕩舟采荷,墜水感病,一個月後,鬱鬱而終。《昭明文選》裡有我們耳熟能詳的《涉江采芙蓉》,那朵純潔的蓮花,不知他采之欲遺誰,是遠道的戀人,還是憂傷的自己?但他終於自由了,連他的死法都這麼唯美。 昭明死于自己的優秀,如此優秀的人,是不會,也不應當犯錯的。他的父親不允許,他自己也不允許。理解他的唯有那朵將他引度的蓮花,它知道他曾經怎樣深陷在污泥裡,而現在又是怎樣的潔淨無塵。

傳統史學界稱蕭統英年早逝為“受人誣害至死”。《資治通鑒》亦將責任推于服侍太子之宮監鮑邈。然竊以之為非。何哉?其根本之原因在以蕭統之賢而有才,已威脅其父蕭衍之威望和統治基礎。蕭衍雖以多次“出家”而向天下詔告自己“不戀權力”、“一心向善”,但一旦自己的親生兒子有可能挑戰自己的“權威”時,便醜態畢露,窮凶極惡地向兒子興師問罪,可見權力毒藥之深而烈。然而後世所悲者,一為梁失明君,是以梁祚于武帝餓死台城之後不久即告消亡,江南人民行將再一次陷入萬劫不復之戰亂與改朝換代的無所適從之中;二為蕭統早亡,中華民族失卻了一個文化再造的良好機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