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劉備死之前曾計畫除掉諸葛亮以絕後患

永安托孤

章武三年春, 先主于永安病篤, 召亮于成都, 屬以後事, 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

永安托孤

翻譯:

關羽被東吳殺害以後, 劉備報仇心切, 竟不聽諸葛亮勸告, 親自率軍出征, 攻打東吳, 結果大敗, 自己也病倒在白帝城的永安宮。

劉備知道自己病難以治好, 便派人日夜兼程趕到成都, 請諸葛亮來囑託後事。

諸葛亮留太子劉禪守住成都, 帶劉備的另外兩個兒子劉永、劉理來到白帝城, 進了永安宮, 看到劉備病得不成樣子, 慌忙拜倒在劉備跟前。 劉備叫諸葛亮坐在旁邊, 用手摸著他的肩背說:“自從得了丞相, 我發展了自己的事業, 只是由於知識淺薄, 沒聽丞相的話, 遭到今天的失敗, 實在後悔萬分。 看來我這病是難好了, 我兒子能力太弱, 不得不將大事托你。 ”劉備說完, 淚流滿面。 諸葛亮也哭著說:“望陛下保重身體。 ”劉備用眼睛看了看左右的將官, 見馬謖也在身邊, 就叫暫時退出, 對諸葛亮說:“這人言過其實, 不能重用, 對於他, 丞相要慎重考察。 ”說完, 劉備召集眾將官到齊,

拿筆寫了遺囑, 交給諸葛亮, 感歎地說:“我本想和你們一同消滅曹丕, 不幸中途分手。 麻煩丞相把我的遺囑交給太子劉禪, 以後一切事情, 都望丞相指點。 ”諸葛亮拜倒在地上說:“望陛下好好安息, 臣等一定全力效勞, 輔助太子。 ”劉備叫左右的人扶起諸葛亮, 一手掩蓋眼淚, 一手握住諸葛亮的手說:“我現在快要死了, 有心腹的話要說。 ”諸葛亮問:“有甚麼事吩咐?”劉備閉眼稍作休息, 然後微微張開雙眼, 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能要十倍于曹丕, 必能安定國家, 最終成就大事。 若劉禪可以輔佐的話就輔佐, 如果他不成器你就自己稱帝吧。 ”諸葛亮聽到這話, 立即哭拜在地說:“臣一定盡力輔助太子, 一直到死了為止。 ”說完, 叩頭不止。
一代梟雄劉備帶著滿腹憤恨與不甘心, 雙眼一閉, 撒手西去, 終年六十三歲。

以上內容記錄了當時劉備永安白帝城托孤時的感人場景, 被傳為君臣知遇的千古佳話。 然而, 這段記錄卻給後人留下了無盡的爭論, 而所有爭論基本都圍繞著“君可自取”這四個字。 現在主流學術界都解釋為取而代之, 即諸葛亮自己當皇帝。 現在所有的白話翻譯也都是取這個意思。

均可自取

方北辰和易中天的觀點是選取的意思, 就是從劉備其他兒子中再選取一個繼承皇位。

易中天的理由有三條:

(1)劉備四個兒子, 老大劉封領養的, 當然不算數。 長子劉禪, 還有兩個兒子魯王劉永和梁王劉理, 共三個, 劉禪不行, 再挑別的也是理所應當。

(2)據《三國志·先主傳》裴松之注引《諸葛亮集》,

劉備臨終時曾把魯王劉永叫到跟前, 對他說, 朕死了以後你們兄弟要“父事丞相, 令卿與丞相共事而已”。 這和劉備和劉禪說的話如出一轍, 也可以理解為已把劉永視為“第二梯隊”。

(3)賦予諸葛亮以廢立之權, 已是十分破格, 算是信任到家了, 不可能再說把皇位也讓出去的話, 這在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君臣最後一次見面

筆者分析

其實兵哥覺得劉備所說的“均可自取”並不是真的要把蜀國皇位讓給諸葛亮,他其實是耍了一個巨大的陰謀,以退為進,試探諸葛亮。

首先劉備說出這種話來,諸葛亮肯定感恩戴德,大哭不止,你想想,一個皇帝要把皇位讓給丞相,這可是亙古未有啊,諸葛亮能不感恩戴德,肝腦塗地嗎?即使劉備就是嘴上隨便客氣一下,那也是千古未見啊!歷史上從沒有皇帝實心實意要把政權讓給別人,哪怕他的兒子是腦殘,智障,他也不會讓出去。即使他沒有兒子,他還有侄子外甥呢,怎麼可能把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拱手讓與別人。

其次,即使諸葛亮真有這個心思,那劉備越說,諸葛亮就越不好意思了,這就好比兩人一起上公車,剛好有一個空座,甲禮貌的對乙說:您做吧。乙雖然很想坐,但是由於甲表現出了足夠的文明和大氣,因此他也不甘示弱,反而會更加文明的說:還是你做吧。最後爭執幾個回合,往往是先禮讓的人做了那個空位。如果甲一禮讓,乙就坐下了,在道德上就會被人譴責不要臉,車廂裡的人會說他沒素質,他坐著也很煎熬,還不如站著舒服。同理,劉備一說要讓給諸葛亮,諸葛亮反而慚愧不敢當,肯定會說出要死要活的話來。而說出去的話就是潑出去得水,不可反悔啊,畢竟當時很多大臣都在場。

跪拜陛下

再說了,劉備不可能是真心,我認為只是試探一下,賣草鞋的劉備為啥能召集到張飛關羽等大將,一路發展壯大,什麼講義氣,那都扯淡,還不是人家是皇叔,中山靖王之後,真假先不說,畢竟那個年代根本不可能考證出來。就像你說世界上有鬼,沒人能反駁你,因為沒人能拿出證據證明世界上沒有鬼,這就是一個偽命題。

劉備以匡扶漢室,聚集天下英傑。劉備扛起大漢這個大旗,確實管用。當然劉備的願望是匡扶漢室,名正而言順,他是大漢延續,他就是天下正統,他就有權利罵曹操曹賊,沒人會罵劉賊,因為劉備處在正義制高點上。

關羽降曹前提了三個條件,第一條就是我降漢不降曹,不要小看這一條,關羽為何把這一條放在第一位,因為這是原則問題,政治問題。降漢就是說頭像自己人,就是沒敗,這不丟人,降曹那就是真的污點了。再者說,降漢則說明關羽認為對方是正統漢朝的軍隊,如果降曹那可就是默認對方是曹操的軍隊,這就是表明你認為曹操是正統了。雖然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大漢天子只是傀儡,但是正統就是正統,這是原則問題。

關羽根本看不起曹操孫權,孫權提親,他說虎女難能陪犬子,你們算什麼,都是下三濫,看到你們,我能把快變成屎的東西都能吐出來,漢賊不兩立,我們是漢,你們是賊,你們刷完牙吃我的屎我都嫌你們嘴髒。他認為自己是大漢正統,根正苗紅,其他都是垃圾中的垃圾,不值一提。

出師未捷身先死

如果劉備真把政權讓給諸葛亮,那還叫匡扶漢室嗎?漢室政權豈是你劉備可以私相授受的!而且諸葛亮也是因為你劉備匡扶漢室才死心塌地跟你的,他能接受嗎?諸葛亮如果接受,那豈不是證明劉備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其實背後卻當成了自家產業。再說,諸葛亮此生最恨篡漢的曹賊,那個時代知識份子的局限性決定了他們的政治取向,他們不想死後背負逆賊的惡名。如果諸葛亮稱帝,那豈不是變成了自己最恨的人!劉備蜀漢集團的政治根基就是匡扶漢室,最恨的就是竊國反賊,如果諸葛亮繼承大位,那不就是大漢的竊國反賊嗎!諸葛亮也深知這一點。

諸葛亮也不傻,主公這麼一說,你這麼一聽就行了,也就當走個過場,盡一盡君臣之禮,把戲演好了,雙方皆大歡喜。

諸葛亮

劉備真不愧是千古梟雄,外表柔弱,實則內心強大。這人不僅會哭還很會揣摩心理,很會攻心。如果反過來,劉備對諸葛亮說我死後你一定要好好輔佐劉嬋,不能有二心,那你說這兩種說法,哪一個效果好?劉備心裡話其實是,我都敢把我的國家給你,你日後如果不好好輔佐劉禪,那可就天打五雷轟,不得好死。

有人說,劉備與諸葛亮相處這麼多年,諸葛亮為人,劉備還不清楚嗎?能這麼不信任諸葛亮,害怕他謀反?但是,別的事都行,把老婆送你都沒事,但就這事不行,政權問題比天大。況且歷史無數次證明在這至高無上的權利面前,啥都靠不住,包括自己的老婆和親生兒子。

只有自己能決定的事才最靠得住。在這一點上,劉備跟朱元璋很像,老朱兒子死後,他為了幫自己的孫子順利繼位掃清障礙,幾乎把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大臣削瓜切菜一樣都殺光了。這些大臣品德不好嗎,靠不住嗎?老朱都知道他們的為人,但是不知道自己死後他們的為人,所以為了自己死後能瞑目,就把忠臣趕盡殺絕,因為他內心很清楚這是我能控制的。當然,老朱那時國家基本安定了,這些大臣作用不明顯了,況且這些開國大臣如今都垂垂老矣,殺了也不會引起國家動盪。

但是劉備不敢,當時大敵當前,正值蜀國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諸葛亮威望巨大,才華出眾,深得益州本地士族支持。殺諸葛亮,蜀國必亂,然後就會走上死亡之路。不殺諸葛亮,劉備又不放心,畢竟丞相權勢太大,深得人心,振臂一呼,分分鐘能把小阿斗趕下臺,這些劉備心知肚明。劉備死之前,肯定在殺諸與不殺諸之間搖擺不定,焦灼萬分。

劉備托孤

他的鐵杆死黨關羽張飛都死了,朝野上下沒人能對諸葛亮產生威脅,劉備能放心嗎。如果關張在世,兩人保著阿斗,那劉備也不至於這麼不放心。諸葛亮再怎麼攻城拔寨,他始終進不了劉備朋友圈的最核心,劉備要為關羽報仇,諸葛亮知道必敗,但是他能極力阻攔嗎?人家是親兄弟,你算啥?疏不間親,你要是再阻攔,別說劉備,張飛就第一個把丞相的四輪車砸爛,一刀結果了你。畢竟人家關張跟劉備的時候,劉備還是賣草鞋的,貧賤之交,牢不可破。你諸葛亮再有能耐,也比不了這些骨灰級元老。

不過阿斗也確實太無能,但是阿斗無需才能,光一個漢室之後就夠了,誰敢挑釁?諸葛亮深知這一點,況且當年跟劉備打天下的大將的官二代們都在,他們耳濡目染,不可能眼看著諸葛亮稱帝而坐視不管。諸葛亮前腳稱帝,後腳就立馬形成聲勢浩大的倒諸聯盟。

劉備駕崩

只要皇帝認為你是不可缺少的,那你就死期不遠了。劉備不殺你諸葛亮已經是莫大的恩賜了,這又說把至高無上的皇位拱手讓給你,你只能肝腦塗地,怎麼會有半點不臣之心!

如果說劉備所說的“如若不才,君可自取”是讓諸葛亮從其他兒子裡選一個,那他肯定會告訴他哪個兒子可擔當大任,畢竟知子莫若父,可是他沒說啊。而且那時並不是必須長子繼位。

而且蜀國大敗之際,生死存亡之秋,劉備就要撒手人寰,如果非長子繼位,那他死後各個兒子之間爭奪皇位的內亂就能把蜀國消耗殆盡,不用魏國誤國攻打,就先自掛東南枝了。歷史上多少次這種教訓,所以劉備肯定不敢在這個節骨眼上傳位給非長子,因此蠢萌蠢萌的阿斗才登上了歷史舞臺,並留下了不少啼笑皆非的故事。

劉備這種假慈悲以前也用過,所以很擅長。趙雲救阿斗那次,劉備把阿斗摔在地上,你以為他不心疼啊,那可是親兒子啊,但是他依然這麼狠心,是因為他要讓趙雲知道,在我心裡我的兒子的命都沒你重要,就這個舉動,趙雲怎麼能不萬死不辭,誓死報效劉備!

其實劉備稱帝后,諸葛亮跟劉備的關係就很微妙了,因為當年諸葛亮是因為劉備志在匡扶漢室才死心塌地跟他幹的,現在劉備竟然自立為王,這是作為知識份子階層的諸葛亮不能容忍的。但礙於君臣知遇,又不能撕破臉皮。劉備能說出君可自取的話,當然如果他真的想禪位諸葛亮的話,一方面可以說明我劉備並不是為自家打天下,只要能恢復大漢,誰當皇上都沒問題。死前再一次表明立場,給諸葛亮吃定心丸,讓諸葛亮安心繼續輔佐蜀漢政權。但其實,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只是雙方都不想捅破。

但同時我覺得劉備肯定不會真心禪位,畢竟劉備作為一個上司,不聽下屬勸告,執意攻打吳國,最後落得兵敗身死,劉備滿腹憤懣,窩囊和羞愧,哪還有臉見諸葛亮!出於皇上的自尊心,他心裡肯定是記恨諸葛亮的。喧賓奪主,這在現代職場也是大忌!諸葛亮這次來永安之前,估計心裡也很膈應。他讓領導難堪了,他也尷尬啊。君臣關係本身就有裂縫,這次更是岌岌可危。所以在這種情境下,劉備肯定急於彌補這層關係,畢竟他死了,蜀國就靠諸葛亮了。因此說出那句不和身份,甚至有些過的"君可自取"也就是情理之中了。諸葛亮見劉備為了緩和君臣關係,都說出了這麼激進的話,他更是激進的說出了“繼之以死”的話,況且上司都快要死了。所以劉備能說出那句話,第一,出於掩蓋自己的尷尬和愚蠢。第二,急於緩和君臣關係,安定諸葛亮。

眾人跪拜

總之,通過以上分析,劉備其實是試探諸葛亮,他希望他死之後,諸葛亮能竭忠盡智輔佐太子劉禪,因此他希望看到諸葛亮的反應是痛哭流涕,發毒誓,什麼死啊活啊的,就像情侶吵架,男方總會說的那些悔罪話語一樣。彌留之際的劉備最吃這套,要不然他就無法瞑目。諸葛亮表現得越激動,發的誓越毒,他就越放心。諸葛亮這麼聰明,自然心知肚明,所以要跟主公配合好,演完這場大戲,說出了主公最想聽的“繼之以死”這句話,有了這句話,劉備心安地閉上了眼。所以兩人算是歷史上最會演戲的影帝級人物。但是政治這玩意,正所謂實實虛虛,虛虛實實,劉備當時心裡真正的想法只有穿越回三國去問他了,無頭官司,別無他法。

對於劉備所說的“君可自取”,你怎麼理解?

劉備所說的“君可自取”啥意思 (單選) 0人 0% 真情表露,禪位諸葛 0人 0% 言語試探,伺機行事 0人 0% 三子之中,自擇其一 投票

君臣最後一次見面

筆者分析

其實兵哥覺得劉備所說的“均可自取”並不是真的要把蜀國皇位讓給諸葛亮,他其實是耍了一個巨大的陰謀,以退為進,試探諸葛亮。

首先劉備說出這種話來,諸葛亮肯定感恩戴德,大哭不止,你想想,一個皇帝要把皇位讓給丞相,這可是亙古未有啊,諸葛亮能不感恩戴德,肝腦塗地嗎?即使劉備就是嘴上隨便客氣一下,那也是千古未見啊!歷史上從沒有皇帝實心實意要把政權讓給別人,哪怕他的兒子是腦殘,智障,他也不會讓出去。即使他沒有兒子,他還有侄子外甥呢,怎麼可能把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拱手讓與別人。

其次,即使諸葛亮真有這個心思,那劉備越說,諸葛亮就越不好意思了,這就好比兩人一起上公車,剛好有一個空座,甲禮貌的對乙說:您做吧。乙雖然很想坐,但是由於甲表現出了足夠的文明和大氣,因此他也不甘示弱,反而會更加文明的說:還是你做吧。最後爭執幾個回合,往往是先禮讓的人做了那個空位。如果甲一禮讓,乙就坐下了,在道德上就會被人譴責不要臉,車廂裡的人會說他沒素質,他坐著也很煎熬,還不如站著舒服。同理,劉備一說要讓給諸葛亮,諸葛亮反而慚愧不敢當,肯定會說出要死要活的話來。而說出去的話就是潑出去得水,不可反悔啊,畢竟當時很多大臣都在場。

跪拜陛下

再說了,劉備不可能是真心,我認為只是試探一下,賣草鞋的劉備為啥能召集到張飛關羽等大將,一路發展壯大,什麼講義氣,那都扯淡,還不是人家是皇叔,中山靖王之後,真假先不說,畢竟那個年代根本不可能考證出來。就像你說世界上有鬼,沒人能反駁你,因為沒人能拿出證據證明世界上沒有鬼,這就是一個偽命題。

劉備以匡扶漢室,聚集天下英傑。劉備扛起大漢這個大旗,確實管用。當然劉備的願望是匡扶漢室,名正而言順,他是大漢延續,他就是天下正統,他就有權利罵曹操曹賊,沒人會罵劉賊,因為劉備處在正義制高點上。

關羽降曹前提了三個條件,第一條就是我降漢不降曹,不要小看這一條,關羽為何把這一條放在第一位,因為這是原則問題,政治問題。降漢就是說頭像自己人,就是沒敗,這不丟人,降曹那就是真的污點了。再者說,降漢則說明關羽認為對方是正統漢朝的軍隊,如果降曹那可就是默認對方是曹操的軍隊,這就是表明你認為曹操是正統了。雖然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大漢天子只是傀儡,但是正統就是正統,這是原則問題。

關羽根本看不起曹操孫權,孫權提親,他說虎女難能陪犬子,你們算什麼,都是下三濫,看到你們,我能把快變成屎的東西都能吐出來,漢賊不兩立,我們是漢,你們是賊,你們刷完牙吃我的屎我都嫌你們嘴髒。他認為自己是大漢正統,根正苗紅,其他都是垃圾中的垃圾,不值一提。

出師未捷身先死

如果劉備真把政權讓給諸葛亮,那還叫匡扶漢室嗎?漢室政權豈是你劉備可以私相授受的!而且諸葛亮也是因為你劉備匡扶漢室才死心塌地跟你的,他能接受嗎?諸葛亮如果接受,那豈不是證明劉備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其實背後卻當成了自家產業。再說,諸葛亮此生最恨篡漢的曹賊,那個時代知識份子的局限性決定了他們的政治取向,他們不想死後背負逆賊的惡名。如果諸葛亮稱帝,那豈不是變成了自己最恨的人!劉備蜀漢集團的政治根基就是匡扶漢室,最恨的就是竊國反賊,如果諸葛亮繼承大位,那不就是大漢的竊國反賊嗎!諸葛亮也深知這一點。

諸葛亮也不傻,主公這麼一說,你這麼一聽就行了,也就當走個過場,盡一盡君臣之禮,把戲演好了,雙方皆大歡喜。

諸葛亮

劉備真不愧是千古梟雄,外表柔弱,實則內心強大。這人不僅會哭還很會揣摩心理,很會攻心。如果反過來,劉備對諸葛亮說我死後你一定要好好輔佐劉嬋,不能有二心,那你說這兩種說法,哪一個效果好?劉備心裡話其實是,我都敢把我的國家給你,你日後如果不好好輔佐劉禪,那可就天打五雷轟,不得好死。

有人說,劉備與諸葛亮相處這麼多年,諸葛亮為人,劉備還不清楚嗎?能這麼不信任諸葛亮,害怕他謀反?但是,別的事都行,把老婆送你都沒事,但就這事不行,政權問題比天大。況且歷史無數次證明在這至高無上的權利面前,啥都靠不住,包括自己的老婆和親生兒子。

只有自己能決定的事才最靠得住。在這一點上,劉備跟朱元璋很像,老朱兒子死後,他為了幫自己的孫子順利繼位掃清障礙,幾乎把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大臣削瓜切菜一樣都殺光了。這些大臣品德不好嗎,靠不住嗎?老朱都知道他們的為人,但是不知道自己死後他們的為人,所以為了自己死後能瞑目,就把忠臣趕盡殺絕,因為他內心很清楚這是我能控制的。當然,老朱那時國家基本安定了,這些大臣作用不明顯了,況且這些開國大臣如今都垂垂老矣,殺了也不會引起國家動盪。

但是劉備不敢,當時大敵當前,正值蜀國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諸葛亮威望巨大,才華出眾,深得益州本地士族支持。殺諸葛亮,蜀國必亂,然後就會走上死亡之路。不殺諸葛亮,劉備又不放心,畢竟丞相權勢太大,深得人心,振臂一呼,分分鐘能把小阿斗趕下臺,這些劉備心知肚明。劉備死之前,肯定在殺諸與不殺諸之間搖擺不定,焦灼萬分。

劉備托孤

他的鐵杆死黨關羽張飛都死了,朝野上下沒人能對諸葛亮產生威脅,劉備能放心嗎。如果關張在世,兩人保著阿斗,那劉備也不至於這麼不放心。諸葛亮再怎麼攻城拔寨,他始終進不了劉備朋友圈的最核心,劉備要為關羽報仇,諸葛亮知道必敗,但是他能極力阻攔嗎?人家是親兄弟,你算啥?疏不間親,你要是再阻攔,別說劉備,張飛就第一個把丞相的四輪車砸爛,一刀結果了你。畢竟人家關張跟劉備的時候,劉備還是賣草鞋的,貧賤之交,牢不可破。你諸葛亮再有能耐,也比不了這些骨灰級元老。

不過阿斗也確實太無能,但是阿斗無需才能,光一個漢室之後就夠了,誰敢挑釁?諸葛亮深知這一點,況且當年跟劉備打天下的大將的官二代們都在,他們耳濡目染,不可能眼看著諸葛亮稱帝而坐視不管。諸葛亮前腳稱帝,後腳就立馬形成聲勢浩大的倒諸聯盟。

劉備駕崩

只要皇帝認為你是不可缺少的,那你就死期不遠了。劉備不殺你諸葛亮已經是莫大的恩賜了,這又說把至高無上的皇位拱手讓給你,你只能肝腦塗地,怎麼會有半點不臣之心!

如果說劉備所說的“如若不才,君可自取”是讓諸葛亮從其他兒子裡選一個,那他肯定會告訴他哪個兒子可擔當大任,畢竟知子莫若父,可是他沒說啊。而且那時並不是必須長子繼位。

而且蜀國大敗之際,生死存亡之秋,劉備就要撒手人寰,如果非長子繼位,那他死後各個兒子之間爭奪皇位的內亂就能把蜀國消耗殆盡,不用魏國誤國攻打,就先自掛東南枝了。歷史上多少次這種教訓,所以劉備肯定不敢在這個節骨眼上傳位給非長子,因此蠢萌蠢萌的阿斗才登上了歷史舞臺,並留下了不少啼笑皆非的故事。

劉備這種假慈悲以前也用過,所以很擅長。趙雲救阿斗那次,劉備把阿斗摔在地上,你以為他不心疼啊,那可是親兒子啊,但是他依然這麼狠心,是因為他要讓趙雲知道,在我心裡我的兒子的命都沒你重要,就這個舉動,趙雲怎麼能不萬死不辭,誓死報效劉備!

其實劉備稱帝后,諸葛亮跟劉備的關係就很微妙了,因為當年諸葛亮是因為劉備志在匡扶漢室才死心塌地跟他幹的,現在劉備竟然自立為王,這是作為知識份子階層的諸葛亮不能容忍的。但礙於君臣知遇,又不能撕破臉皮。劉備能說出君可自取的話,當然如果他真的想禪位諸葛亮的話,一方面可以說明我劉備並不是為自家打天下,只要能恢復大漢,誰當皇上都沒問題。死前再一次表明立場,給諸葛亮吃定心丸,讓諸葛亮安心繼續輔佐蜀漢政權。但其實,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只是雙方都不想捅破。

但同時我覺得劉備肯定不會真心禪位,畢竟劉備作為一個上司,不聽下屬勸告,執意攻打吳國,最後落得兵敗身死,劉備滿腹憤懣,窩囊和羞愧,哪還有臉見諸葛亮!出於皇上的自尊心,他心裡肯定是記恨諸葛亮的。喧賓奪主,這在現代職場也是大忌!諸葛亮這次來永安之前,估計心裡也很膈應。他讓領導難堪了,他也尷尬啊。君臣關係本身就有裂縫,這次更是岌岌可危。所以在這種情境下,劉備肯定急於彌補這層關係,畢竟他死了,蜀國就靠諸葛亮了。因此說出那句不和身份,甚至有些過的"君可自取"也就是情理之中了。諸葛亮見劉備為了緩和君臣關係,都說出了這麼激進的話,他更是激進的說出了“繼之以死”的話,況且上司都快要死了。所以劉備能說出那句話,第一,出於掩蓋自己的尷尬和愚蠢。第二,急於緩和君臣關係,安定諸葛亮。

眾人跪拜

總之,通過以上分析,劉備其實是試探諸葛亮,他希望他死之後,諸葛亮能竭忠盡智輔佐太子劉禪,因此他希望看到諸葛亮的反應是痛哭流涕,發毒誓,什麼死啊活啊的,就像情侶吵架,男方總會說的那些悔罪話語一樣。彌留之際的劉備最吃這套,要不然他就無法瞑目。諸葛亮表現得越激動,發的誓越毒,他就越放心。諸葛亮這麼聰明,自然心知肚明,所以要跟主公配合好,演完這場大戲,說出了主公最想聽的“繼之以死”這句話,有了這句話,劉備心安地閉上了眼。所以兩人算是歷史上最會演戲的影帝級人物。但是政治這玩意,正所謂實實虛虛,虛虛實實,劉備當時心裡真正的想法只有穿越回三國去問他了,無頭官司,別無他法。

對於劉備所說的“君可自取”,你怎麼理解?

劉備所說的“君可自取”啥意思 (單選) 0人 0% 真情表露,禪位諸葛 0人 0% 言語試探,伺機行事 0人 0% 三子之中,自擇其一 投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