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作家馬克吐溫的育兒經驗

馬克·吐溫對孩子的教育就像他寫的小說一樣,充滿了幽默、輕鬆的情趣,馬克·吐溫從來不擺出一副做長輩的架子,從不嚴厲訓斥女兒,父母和女兒之間始終保持著一種平等、民主和相互尊重的關係,家庭中總洋溢著和睦融洽的氣氛。 但是在孩子有了過失時,馬克·吐溫也決不姑息,他會讓孩子們記住教訓,不再重犯。 只是,馬克·吐溫懲罰女兒的方式與眾不同,但是卻非常奏效。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馬克·吐溫夫婦想帶著孩子們到農莊度假。 一家人都非常嚮往著能坐在堆滿乾草的大車上,緩緩地向郊外行駛,一路上歡聲笑語,還可以飽覽美麗的田園風光,這是多麼愜意的時刻啊,因此,馬克·吐溫和孩子們都非常興奮,等待著出發的那一刻。 可是就在大車出發前,出了一點小差錯,大女兒蘇西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動手把妹妹打得哇哇大哭,這在馬克·吐溫的家裡是明令禁止的事情。

事後,蘇西主動向母親承認錯誤,按照馬克·吐溫制定的家規,蘇西必須受到懲罰。 但是懲罰的方式可以讓女兒自己提出來,母親同意後,就可以施行。 猶豫了很久,蘇西終於下了決心以不坐乾草車為懲罰,她對母親說:“今天我不坐乾草車了,它會讓我永遠記住,不再重犯今天的錯誤。 ”

蘇西在以後的日子裡果然沒有再犯這樣的錯誤,並且對妹妹非常呵護。 馬克·吐溫非常理解女兒自己決定的受罰方式對她究竟有多大的分量,他後來在回憶這件事時說:“並不是我讓蘇西做這件事的,想起可憐的蘇西失去了坐乾草車的機會,至今仍讓我感到痛苦———即使在26年後的今天。 ”

寫給父母的話

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但如果沒有懲罰,吃再多的塹,也不能長智。 一提到懲罰,很多父母往往聯想到打罵等體罰手段,但懲罰絕不等於體罰或變相體罰,更不是心靈傷害和人格歧視。 法國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中寫道:“我們不能為了懲罰孩子而懲罰孩子,應當使他們覺得這些懲罰正是他們不良行為的自然後果。 ”

適度的懲罰可以使孩子把自己的錯誤行為與這種行為造成的不良後果聯繫起來,從而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克服不好的行為習慣。

適當的懲罰也是對孩子的愛,但懲罰遠遠不是打幾下屁股那麼簡單,懲罰是一門藝術。 教育專家指出,懲罰需要有技巧地實施。

(1)懲罰要以尊重為前提,不可傷害孩子的尊嚴

在日本家庭中,父母對孩子雖然很嚴厲,但如果孩子在公共場所犯錯,父母一般不會當眾處罰孩子,以防傷了孩子的自尊心。 一般來說,兩歲以上的孩子,就不要當眾懲罰。 特別要依據孩子的氣質特點對孩子給予適當懲罰,對於敏感的孩子不能懲罰得過於嚴厲。

(2)懲罰應及時

一旦發現孩子的行為有錯,只要情況許可,應立即給予相應的懲罰。 不要說什麼“等你爸爸回來再說”、“你媽回來後讓她管教你”。 如果不能及時懲罰,一般就不要再懲罰了。 孩子的思維簡單,忘得也快,如果事情過去幾天再懲罰,或幾件事情加起來一起懲罰,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3)要在適宜的時間懲罰

不宜在飯前、飯後訓斥孩子,這樣容易影響孩子的食欲,情緒。

(4)一次只說一件事

懲罰要就事論事,不要把之前的事兒再翻出來。

(5)講清楚理由

要給孩子講清楚為什麼要懲罰他,他錯在哪裡。

(6)不要說氣話,比如說一些“你氣死我了,早知道就不該生你”之類的話,這樣會讓孩子覺得爸爸媽媽不愛自己了。

(7)不要太頻繁

該懲罰就懲罰,但次數不可過多,否則就失去了意義。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在阻止兒童不正確的行為方面,懲罰能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教育不可一味賞識也不能一味懲罰,唯有將二者結合起來,才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教育專家孫雲曉認為:“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也有人說,沒有批評的教育是“缺鈣”的教育,是不負責任的教育,是危險的教育。 對於孩子來說,批評也是一種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