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十八路諸侯討董卓會失敗,是因為實力和人數都不如對方

《三國演義》第五回說道曹操“發矯詔諸鎮”, 號召天下興義師討伐董卓, 檄文一發, 十八路諸侯就此產生。 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郡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喬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北海太守孔融、廣陵太守張超、北平太守公孫瓚、上党太守張楊、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驍騎校尉曹操、西涼太守馬騰、徐州刺史陶謙。

這十八路諸侯兵力多少不等, 多者三萬餘, 少則一二萬, 如果按照推理, 關東聯軍大概有三十萬餘人附近, 這三十萬大軍裡, 有很多猛人, 理論上說他們對付董卓不成問題, 可是令人大跌眼鏡的是看似比較熱鬧, 沒多久就曲終人散。

為何會有這種結局呢?演義和史書給的答案都比較一致, 就是關東聯軍人心不齊, 大家各懷鬼胎, 都不願意沖在前面, 都怕自己的實力遭到損失,

大家心不齊, 最終被各個擊破, 聯盟討伐最終不了了之, 令人惋惜。 可是實際上並非如此, 即使沒有那些事情, 關東聯軍也未必會勝, 十八路諸侯的失敗其實在實力和人數上並不占優。

《三國志》記載:所謂的十八路諸侯並沒有那麼多, 實際上只有十一路,

他們是:袁術, 韓馥, 孔怞, 劉岱, 王匡, 袁紹, 張邈, 喬瑁, 袁遺, 鮑信, 曹操。 他們的職務大多數是刺史, 太守, 他們是地方的行政長官。 按照當時的規定, 州郡長官不掌管兵權, 他們沒有軍權, 很少掌握軍隊, 這樣就在實力上和董卓有差距。

這些刺史、太守大都是不久前何進、袁紹為在地方奪權而任命的官員, 任職時間稍長些的韓馥到任也頂多一年多, 其他人多是幾個月, 他們雖然有朝廷頒發的委任詔書, 但在豪強大族左右地方政局的漢末時期, 他們在地方上的影響力十分有限。

這些刺史、太守為參加會盟都帶來了一些人馬, 《三國志》說“眾各數萬”, 這個說法比演義還誇張, 像張超、袁遺、孔伷這些人手裡如果真有“數萬”人, 那就是陶謙、公孫瓚一級的角色了, 他們充其量只有幾千人, “眾各數萬”一句應該當“眾數萬”理解, 指的是酸棗諸軍的總數。 曹操後來在酸棗看到“諸軍兵十余萬”也略有誇張, 或者是把各支人馬負責後勤保障運輸的人數都計算進去的結果。

這些關東聯軍的人馬,

大多是臨時召募的新兵, 缺乏訓練, 曹操在已吾募兵一下子就召來了數千人, 也根本來不及訓練, 讓這些人上戰場與強悍的涼州軍正面交鋒只能是送死。 長沙郡太守孫堅是個老牌軍人, 很有軍事才幹, 手下的人馬戰鬥力也最強, 但他是後來參加討董的, 關東聯軍會盟時並沒有主動聯絡他。

另外,聯軍在酸棗會盟的時間是初平元年(190年)正月,這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突然有許多人馬聚集在一塊,軍糧供應就是個難題,由於聯軍首領大多缺乏自身積累,大部分人只能靠作為“東道主”的冀州刺史韓馥、陳留郡太守張邈提供後勤供應,他們二人顯然也沒有這麼大的能力。

也就是說,面對總兵力10萬左右、以騎兵為主且久經戰陣的涼州軍,關東聯軍不僅在素質、裝備和後勤上沒法比,就連數量上也不占明顯優勢,涼州軍在守、關東聯軍在攻,攻守之勢也有利於涼州軍。關東聯軍的失敗也是必然的。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訂閱“源稚生”。本文系作者原創,不盡之處請指正,希望大家多多點贊和評論。

另外,聯軍在酸棗會盟的時間是初平元年(190年)正月,這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突然有許多人馬聚集在一塊,軍糧供應就是個難題,由於聯軍首領大多缺乏自身積累,大部分人只能靠作為“東道主”的冀州刺史韓馥、陳留郡太守張邈提供後勤供應,他們二人顯然也沒有這麼大的能力。

也就是說,面對總兵力10萬左右、以騎兵為主且久經戰陣的涼州軍,關東聯軍不僅在素質、裝備和後勤上沒法比,就連數量上也不占明顯優勢,涼州軍在守、關東聯軍在攻,攻守之勢也有利於涼州軍。關東聯軍的失敗也是必然的。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訂閱“源稚生”。本文系作者原創,不盡之處請指正,希望大家多多點贊和評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