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有了它們,你擁有的不只是狂拽酷炫

改車分為兩類:外觀派和實力派。 性能派完全沒有理由瞧不起外觀黨, 繡花枕頭未必裡面一包草, 原因何在, 待我慢慢道來。

文 | 吃蘿蔔的娃娃魚

狂拽酷炫的改裝風格當然不是我所推崇的, 除非搭配上直通排氣和三流音響迴圈播放《最炫民族風》, 當然, 還有車主的殺馬特造型。 總之, 一個原則:改裝要有改裝的成效, 不以提升車輛戰鬥力的改裝都屬於對著牆壁耍流氓。

無論哪一類改裝形式,

都會打破車輛原有平衡, 結果的好與壞, 完全取決於個人改裝取向。

曾幾何時被詬病最多的“外觀黨”, 造型張牙舞爪實卻徒有其表, 大尾翼、包圍、前唇、側裙、擴散器, 一套下來搞得跟裝甲車似的(三菱翼神車主此時微微一笑)。 但如果正確使用改裝品牌產出的配件, 愛車經過這些元素的加持, 那你所獲得的就絕不僅僅是酷炫了。

這就涉及到空氣動力學, 是從賽用至民用, 每家主機廠都竭盡全力優化優化再優化的課題。 想要遊刃有餘地貼地飛行並保持良好的車身姿態, 減輕車輛自重外, 風阻和下壓力同樣至關重要。 理論上, 風阻與下壓力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這也就考驗主機廠對於車身造型以及空氣動力學的研發造詣了。

首先, 最值得說道的:尾翼。 尾翼幾乎成為最具辨識度的改裝配件。 隨著科技發展, 固定式尾翼提升下壓力的同時, 隨之而來高風阻的弊病已是不爭的事實(代表車型911 GT3), 由此, 我們看到更為多元化的尾翼設計。

可伸縮式尾翼和可調節角度尾翼。 前者代表車型為邁凱輪系列, MP4 12C到650S再到尾翼設計更為精密的P1, 不過僅有結構最為複雜的P1能做到類似F1 DRS的效果, 其餘量產車在彎道的尾翼升起過程中會打破空氣原有流動方向, 引起亂流, 增加下壓力的同時, 高速穩定性變差了。 它至少做到了風阻可變的使用需求。

角度可調節尾翼同樣可拆分為手動和自動調節兩種,手動調節顧名思義在上賽道之前根據賽場彎道分佈和路況選好最佳尾翼角度,比賽開始後便與固定式尾翼無任何區別;而自動調節尾翼則是在駕駛過程中,根據所需下壓力大小,做到自我調整角度變化。

更為極致的,尾翼可切分為左右半邊,分別進行角度調節,根據左右彎道兩側輪胎的附著力不同,保證高速過彎的車輛平衡,這似乎是至今為止看到過最科學的尾翼設計方式。

擾流板和側裙。同樣是提高視覺效果的方式,實際用途是切割空氣。在車輛高速行駛過程中,減少亂流,抑制向上的升力,穩定地盤之下的空氣流動。當然,在原車上前擾流板和側裙,便人為降低的離地間隙,因此在上下坡道和不平整路面駕駛時需要倍加小心。

底盤護板。底盤的平整度是降低風阻係數的因素,不規則形狀產生的亂流對車輛高速穩定性影響頗大,有些改裝玩家會人為加裝護板,保護底盤同時,降低風阻係數。

擴散器。同樣是源自於賽道技術的改裝。車尾擴散器的加裝,能直接加快尾部排除空氣的流速,換言之,車底空氣流速將高於車身上方,氣流密度更低的情況下,車身本體將被牢牢摁在地上。擴散器配合尾翼帶來的下壓效果尤為明顯。

最後,還有包括進氣口、氣動輪圈、雨刮等各種元素,或多或少都會對車輛風阻係數產生影響,而這些基本不在普通消費者改裝範圍內。

角度可調節尾翼同樣可拆分為手動和自動調節兩種,手動調節顧名思義在上賽道之前根據賽場彎道分佈和路況選好最佳尾翼角度,比賽開始後便與固定式尾翼無任何區別;而自動調節尾翼則是在駕駛過程中,根據所需下壓力大小,做到自我調整角度變化。

更為極致的,尾翼可切分為左右半邊,分別進行角度調節,根據左右彎道兩側輪胎的附著力不同,保證高速過彎的車輛平衡,這似乎是至今為止看到過最科學的尾翼設計方式。

擾流板和側裙。同樣是提高視覺效果的方式,實際用途是切割空氣。在車輛高速行駛過程中,減少亂流,抑制向上的升力,穩定地盤之下的空氣流動。當然,在原車上前擾流板和側裙,便人為降低的離地間隙,因此在上下坡道和不平整路面駕駛時需要倍加小心。

底盤護板。底盤的平整度是降低風阻係數的因素,不規則形狀產生的亂流對車輛高速穩定性影響頗大,有些改裝玩家會人為加裝護板,保護底盤同時,降低風阻係數。

擴散器。同樣是源自於賽道技術的改裝。車尾擴散器的加裝,能直接加快尾部排除空氣的流速,換言之,車底空氣流速將高於車身上方,氣流密度更低的情況下,車身本體將被牢牢摁在地上。擴散器配合尾翼帶來的下壓效果尤為明顯。

最後,還有包括進氣口、氣動輪圈、雨刮等各種元素,或多或少都會對車輛風阻係數產生影響,而這些基本不在普通消費者改裝範圍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