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古時候沒有普通話,那皇帝上朝時如何面對各地方言的“轟炸”?

我們平常看電視, 看到皇帝跟眾大臣交流, 都是一口流利標準的普通話, 不過這是演員為了讓觀眾能夠看得懂, 而故意做出來的效果。

實際上, 在中國古代, 朝廷官員都是從各地選拔上來的, 而皇帝在跟他們討論國家大事的時候, 面對的是各地方言的“轟炸”, 那皇帝又是如何應對的呢?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 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 於是他頒佈了“書同文”這一政令,

這是他的一大功績, 讓後代的統治者意識到了語言統一的重要性。

於是, 後代統治者也紛紛對這個問題作出了合乎時代跟環境的約束與規定。 根據歷史資料的記載, 當朝統治者會發明了一種“官話”, 這種“官話”跟我們現在的普通話類似。 入朝為官的人必須先學習這種“官話”,

這樣不管是哪個地方的官員, 跟皇帝交流起來就毫無障礙了。

關於“官話”的制定, 既不是件小事, 也不是件容易事, 一般都會有以下三個參照作為制定標準:一是老祖宗們流傳下來的說法;二是當朝首都流行的方言;三是當朝文化經濟中心地區的方言。

中國雖然有著幾千年的歷史, 不過從西周到宋朝這兩千多年間, “官話”一直都是以洛陽發音為基礎。 宋朝以後, 經濟中心北移, 首都也轉移到北京地區, “官話”也隨之變化以北京音為主。 有了這一規定, 皇帝與大臣之間的交流,

基本上暢通無礙。

“官話”除了針對臣子外, 對皇帝也有很大的要求。 比如在清朝的時候, 皇位繼承人必須要會滿漢蒙藏四種語言, 而且是要達到精通的地步, 這相當於要學至少三門外語, 這個課業, 可以說相當不輕鬆了。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而中國語言更是異彩紛呈、魅力十足,它作為我們交流溝通的工具,既有它的特性,也有它的共性,帶給我們許多便利,從古至今都是文化中的一大瑰寶,各地方言也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結晶,值得發揚光大。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而中國語言更是異彩紛呈、魅力十足,它作為我們交流溝通的工具,既有它的特性,也有它的共性,帶給我們許多便利,從古至今都是文化中的一大瑰寶,各地方言也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結晶,值得發揚光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