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同時向“五個國家”稱臣,史稱賴子國王

荊南王高季興去世後, 由他的兒子高從誨繼承王位。 高從誨, 高季興長子, 字遵聖, 出生於891年, 卒於948年。 即位前, 曾到後樑朝廷為供奉官, 歸國後任馬步軍都指揮史, 不久又加封為忠義節度使。 928年12月, 信武王高季興因病去世後, 吳國皇帝楊溥封高從誨為荊南節度使兼任侍中。

高從誨即位後, 鄰國都瞧不起他, 被稱之為“高賴子”, 這是怎麼回事呢?

據史書記載:荊南地狹、民窮、兵弱, 高季興對鄰國採取友善政策, 靠徵收過往商稅和鄰國的賞賜過日子。 而到了他的兒子高從誨即位後, 為了國家的存在, 對他父親友善鄰國的政策不僅發揚, 而且是“發揚光大”, 其靈活程度幾乎達到了賴皮的程度。 他的父親自後樑滅亡後, 對後唐稱臣, 不久後唐沒滿足高季興的要求, 又舍唐而對吳國稱臣。 到高從誨即位後, 他曾對其左右臣僚道:“唐近吳遠, 舍唐臣吳這不是好辦法。 ”於是,

便於929年5月, 便通過楚國國王馬殷說合, 像後唐謝罪, 並又通過山南車道節度使安天信寫信, 請其上奏後唐, 荊南重新對其稱臣納貢, 其目的是為了得到後唐在經濟上的賞賜, 以發展本國經濟。 為了得到鄰國的賞賜, 先後又舍著臉皮向吳國、楚國、蜀國、閩國、南漢國稱臣。 這就是說, “有奶便是娘”, 誰給他賞賜, 誰對他有好處, 他便對誰稱臣。 為此, 鄰國都瞧不起他, 稱他為“高賴子”。

“高賴子”對鄰國是有些依賴, 但對國內, 卻比較開明, 他把以“賴”換來的財富, 用到“省刑薄賦”上, 恢復生產, 發展經濟。 此外, 他對臣下通情達理, 禮賢下士, 因而君臣關係密切, 國內太平, 民眾無怨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