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六十多年前三百餘噸的紀念碑巨型石料如何輾轉千里運抵天安門?

每個到北京旅遊的人, 最首要的選擇, 肯定是天安門廣場, 而位於天安門廣場中心的人民英雄紀念碑, 則是每個到天安門廣場的遊客必然要拜謁的。

人民英雄紀念碑

1949年9月30日,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 為了紀念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 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 當天下午, 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全體代表, 在天安門前廣場上舉行了建立紀念碑的奠基典禮。 人民英雄紀念碑, 1952年8月1日開工, 到1958年5月1日正式落成, 歷時近3年。 人民英雄紀念碑是新中國成立後首個國家級公共藝術工程, 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紀念碑。

人民英雄紀念碑

紀念碑由17000塊花崗石和漢白玉砌成, 其中采自青島浮山的紀念碑碑心石, 是建碑中最主要的大石料, 是中國建築史上極為罕見的完整花崗石, 其石坯長14.4米, 寬2.72米, 厚3米, 重達320噸以上。 這樣一個龐然大物, 在當時的開採與運輸都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采運工作歷時7個半月, 於1953年4月1日動工至10月16日大石料運抵天安門廣場工地, 從開採到運輸共計7116名工人參與其中。

青島浮山

為了選擇合適的石料, 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心石在全國範圍內“海選”。 自1952年起, 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在全國進行了 3個多月的實地調查, 經過採樣分析, 最終確定從青島浮山開採花崗岩, 作為紀念碑的碑心。

人民英雄紀念碑

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心石的原石料重約320噸。 如今憑藉現代化的挖掘和運輸工具, 要從山上開採一塊300噸重的石頭並不是難事。 但當時採石工藝十分落後, 整個料石廠連電都沒有, 於是出現了“百人揮錘鑿巨碑”的宏大場面。 由於工藝水準有限, 當年碑身的打磨, 也全憑一錘一鑿手工操作。

1953年,青島浮山,在山坡上鋪上路基、枕木、鋼軌,再墊上木板,托著石料慢慢滑動運出

1953年8月10日, 碑心石的大石料, 由開採地運至山場, 經過轉向、翻身, 第二次加工以後, 這塊長14.7米, 寬2.92米, 中間厚1米, 兩邊厚0.8米的石料, 終於打磨成型, 重量也隨之減為102噸。

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心石搬運途中

要想把這樣一個大傢伙安全的運抵北京,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確實是一大難題。要運到北京,首先得從料石場運到青島市最大的貨運站——大港貨運站。大港貨運站距浮山料石場大約有15公里的距離。這期間所經之地大多為丘陵,途中需要經過1座山嶺、4個村落、十餘處橋樑,以及青島市內交通最為繁華的街道。以當時的運輸條件,想搬運這塊巨石,幾乎難於上青天。

人民英雄紀念碑

經過考慮,施工組決定修建一條臨時重軌鐵路,專門用來運輸這塊巨石。可是,經過技術人員一測算,說要想修建這樣一條鐵路,光路基就要花費21萬元。這個辦法肯定不行,後來,集眾人智慧,決定採用最古老的辦法來運輸:先鋪設一個移動“鐵軌”,以松木作枕木,上面再滿滿地鋪上一層鋼管。為保證萬無一失,又在鋼管上墊上了四根寬約半米的大方木,在其上面再加上一層鋼板和一層木板,這個複雜的“寶座”安裝完畢後,工人們花了一天的時間用千斤頂把大石料放了上去。

碑心石運輸專列到達北京的報導

運輸途中,工人們在鐵軌前方用推土機當牽引,拉著輪滑組中的一根鋼索前進。每前進一段距離,就要把原來在最後面的枕木移到最前面去。如此循環往復,巨石途經王家麥島、徐家麥島、辛家莊、浮山所、湛山、延安三路、走到了遼寧路最後到達大港火車站。王文健至今還對這些場面記憶猶新,當時一天走不到一裡地,15公里的路總共走了 35天。途中不光有“拆遷拆房隊”開道,還有員警站崗放哨……隊伍走到哪裡,帳篷就搭到哪裡,一行人就這樣在路邊睡了35個夜晚。

人民英雄紀念碑

1953年10月13日,運石專列抵達北京。工人們又用老辦法,花了3天時間把石料運到了天安門廣場的紀念碑工地。最後一次加工完成的碑心石,長14.4米,寬2.72米、厚0.6米、重約60噸。由青島抵北京的巨石,就是那塊整體鑲嵌在紀念碑正面的長14.7米、寬2.9米、厚1米,鐫刻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鎏金大字的碑心石。

1958年4月22日,人民英雄紀念碑正式落成,5月1日舉行揭幕儀式。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送給青島料石廠14匹紅布作為特殊獎勵。

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心石搬運途中

要想把這樣一個大傢伙安全的運抵北京,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確實是一大難題。要運到北京,首先得從料石場運到青島市最大的貨運站——大港貨運站。大港貨運站距浮山料石場大約有15公里的距離。這期間所經之地大多為丘陵,途中需要經過1座山嶺、4個村落、十餘處橋樑,以及青島市內交通最為繁華的街道。以當時的運輸條件,想搬運這塊巨石,幾乎難於上青天。

人民英雄紀念碑

經過考慮,施工組決定修建一條臨時重軌鐵路,專門用來運輸這塊巨石。可是,經過技術人員一測算,說要想修建這樣一條鐵路,光路基就要花費21萬元。這個辦法肯定不行,後來,集眾人智慧,決定採用最古老的辦法來運輸:先鋪設一個移動“鐵軌”,以松木作枕木,上面再滿滿地鋪上一層鋼管。為保證萬無一失,又在鋼管上墊上了四根寬約半米的大方木,在其上面再加上一層鋼板和一層木板,這個複雜的“寶座”安裝完畢後,工人們花了一天的時間用千斤頂把大石料放了上去。

碑心石運輸專列到達北京的報導

運輸途中,工人們在鐵軌前方用推土機當牽引,拉著輪滑組中的一根鋼索前進。每前進一段距離,就要把原來在最後面的枕木移到最前面去。如此循環往復,巨石途經王家麥島、徐家麥島、辛家莊、浮山所、湛山、延安三路、走到了遼寧路最後到達大港火車站。王文健至今還對這些場面記憶猶新,當時一天走不到一裡地,15公里的路總共走了 35天。途中不光有“拆遷拆房隊”開道,還有員警站崗放哨……隊伍走到哪裡,帳篷就搭到哪裡,一行人就這樣在路邊睡了35個夜晚。

人民英雄紀念碑

1953年10月13日,運石專列抵達北京。工人們又用老辦法,花了3天時間把石料運到了天安門廣場的紀念碑工地。最後一次加工完成的碑心石,長14.4米,寬2.72米、厚0.6米、重約60噸。由青島抵北京的巨石,就是那塊整體鑲嵌在紀念碑正面的長14.7米、寬2.9米、厚1米,鐫刻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鎏金大字的碑心石。

1958年4月22日,人民英雄紀念碑正式落成,5月1日舉行揭幕儀式。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送給青島料石廠14匹紅布作為特殊獎勵。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