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天之驕子(匈奴)的興衰

以前在上歷史課時瞭解到, 司馬遷是受過腐刑後才寫的史記, 原來是李陵被匈奴單于率領的8萬騎兵包圍, 由於李陵部人少弓箭也用完了,

兵敗被俘還投降了匈奴, 漢武帝非常震怒, 司馬遷因為替李陵說公道話, 被憤怒漢武帝施以腐刑。 後來又慢慢瞭解到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 李廣、衛青、霍去病、蔡文姬都跟這個匈奴有關, 於是就對這個匈奴產生了好奇, 查閱了好多有關匈奴的資料, 最近有時間我們一起瞭解瞭解, 這個曾經讓秦始皇、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頭痛不已的匈奴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民族。

匈奴強盛時期的範圍以蒙古高原為中心, 東至內蒙古東部一帶。 南沿長城與秦漢相鄰, 並一度控有河套及鄂爾多斯一帶。 向西以阿爾泰山為界, 深入中亞的鹹海、黑海一帶, 北達貝加爾湖周邊。 以大戈壁為中心分為南、北。 與現今不同的是, 在漠南一帶的山區, 如陰山, 當時尚有數量眾多的樹木, 而平地有面積廣大的草原, 為匈奴人狩獵的場地。 而漠北一帶, 地平又少樹木, 多大砂, 生活較不易。 氣候方面, 冬季比夏季還長。 在冬季零下20度很為普遍。 霜雪在九月上旬就己下降。 在烏蘭巴托一帶,

可達零下40度以下。 一年之中, 植物能生長的時間約百日左右。 到夏天, 平均溫度雖為17.1度, 但有時可達到34.3度。 一日之中氣溫也相差很多, 白天類似炎夏, 夜間則類似嚴冬。 可以看出匈奴人的生存環境非常惡略, 遇到自然災害, 牛羊大批死亡, 匈奴人就成群結隊的出去搶掠, 這就可以理解他們為什麼老是南下跟漢人打仗。

匈奴人主要以狩獵、遊牧及畜牧為主, 依靠的畜牧主要有馬、牛、羊三種, 其中又以馬最為重要。 在飲食當中, 肉、乳品尤為普遍, 有時會食用魚類。 其生活地點常隨著季節轉移至其他地方。 匈奴人用畜衣作衣服, 他們很早就製作褲子、長靴、長袍、尖帽或風帽, 無論在行重或保暖方面, 都很適應當地的生活。 住的地方叫穹廬, 是氈帳所制的帳幕, 需以木條作柱梁。 並使用各種陶器及金屬器。 匈奴人不僅有耕田產穀, 還建有穀倉來藏穀。 除在本部耕種外, 在西域還有騎田。 匈奴人也十分重視商業交換, 以牲畜去換取奢侈品。 常與漢人互市交易, 並將漢人物品轉買運到西域各國並包括羅馬。

匈奴的人口有多少, 根據對冒頓縱精兵30余萬圍困劉邦于白登推算, 以五口出一介卒, 則匈奴人口應當在150萬至200萬之間。 匈奴人祭天地, 拜日月, 崇祖先, 信鬼神。 在他們的生活中, 無論是平時還是戰時, 都與宗教意識有密切的關係, 並且相當迷信。 匈奴每年有規定的日子舉行集體的祭祀。 每年三次集會的日期。

軍事上匈奴民族有完善的軍事裝備。優良的戰馬,矯健的騎士,堅固的盔甲,加上鋒利無比的兵器。 馬匹在匈奴人的生活中扮演著雙重角色,平時是作為交通工具,戰時則成為戰馬。從出土實物看,匈奴馬匹身體略矮,頭部偏大,應屬於蒙古馬。蒙古馬雖不十分高大,但體能充沛,耐力持久,行動迅速,非常適應高原環境,再配上禦馬工具——馬籠頭和馬鞍,大大增強匈奴軍隊的戰力。《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兵“盡為甲騎”、“控弦之士三十余萬”。匈奴兵器“其長兵則弓矢,短兵則刀鋋”,考古發掘資料與此正相吻合。匈奴墓地發掘情況顯示,兵器一般出土於男性墓葬中,以銅、鐵、骨、木質地為主,主要有弓、箭鏃、弩機、刀、劍、戈、矛、斧、流星錘等。匈奴人不像中原士兵靠盾牌保護自己,而代之以更省勁、更堅固的盔甲來裝備自身,形成“盡為甲騎”、機動靈活而又強大的匈奴騎兵。

匈奴統一前,東北亞草原被許多大小不同的氏族部落割據著。那時的部落和部族聯盟的情況是“時大時小,別散分離”;是“各分散居溪谷,自幼軍長,往往而聚者百有餘,然莫能相一”。當時分佈在草原東南西喇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的,是東胡部落聯盟;分佈在貝加爾湖以西和以南色楞格河流域的,是丁零部落聯盟;分佈在陰山南北包括河套以南所謂“河南”(鄂爾多斯草原)一帶的,是匈奴部落聯盟。此外還有等部落集團分散在草原各地。後來的匈奴國,就是以匈奴部落聯盟為基礎,征服了上述諸部落聯盟、部落以及其他一些小國而建立起來的。到商朝時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時的獫狁,春秋時的戎、狄,戰國時的胡,都是後世所謂的匈奴。自西周起,戎族開始威脅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後,犬戎部落攻陷鎬京,迫使平王東遷。戰國時林胡、樓煩多次侵擾趙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驅逐林胡、樓煩,在北邊新開闢的地區設置了雲中等縣。林胡、樓煩北遷融入新崛起的匈奴。在戰國末期,趙國大將李牧曾大敗匈奴。前3世紀匈奴統治結構分為中央王庭、東部的左賢王、和西部的右賢王,控制著從裡海到長城的廣大地域,包括今蒙古國、俄羅斯的西伯利亞、中亞北部、中國東北等地區。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前214年,命蒙恬率領30萬秦軍北擊匈奴,收河套,屯兵上郡(今陝西省榆林市東南)。“卻匈奴七百餘裡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蒙恬從榆中(今屬甘肅)沿黃河至陰山構築城塞,連接秦、趙、燕5000余裡舊長城,據陽山(陰山之北)逶迤而北,並修築北起九原、南至雲陽的直道,構成了北方漫長的防禦線。蒙恬守北防十餘年,匈奴懾其威猛,不敢再犯。

西元前3世紀後半葉,冒頓單于統一匈奴各部、使匈奴成為一個強大的民族,在單于之下,有兩個最大的官職,即屠耆王,意為左右賢王。意思是正直的”忠實的”。就基本上以遊牧生活為主的民族所能談到的固定居住地而言,單于住在鄂爾渾河上游的山區,左賢王——原則上是單于的繼承人——住在東面,可能在克魯倫高地。右賢王住在西面,可能像阿爾伯特·赫爾曼認為的那樣,在杭愛山區、今烏裡雅蘇台附近。接下去,匈奴統治集團內依次有: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然後是千夫長、百夫長,十夫長。這個遊牧民族,在行進時被組織得像一支軍隊。一般行進的方向是朝南。

匈奴肖像上的特徵,我們在他們的繼承者突厥人和蒙古人身上也可以看到。威格爾概括道:“他們的身材矮而粗壯,頭大而圓,闊臉,顴骨高,鼻翼寬,上鬍鬚濃密,而領下僅有一小撮硬須,長長的耳垂上穿著孔,佩戴著一隻耳環。頭部除了頭頂上留著一束頭髮外,其餘部分都剃光。厚厚的眉毛,杏眼,目光炯炯有神。身穿長齊小腿的、兩邊開叉的寬鬆長袍,腰上系有腰帶,腰帶兩端都垂在前面,由於寒冷,袖子在手腕處收緊。一條短毛皮圍在肩上,頭戴皮帽。鞋是皮制的,寬大的褲子用一條皮帶在踝部捆紮緊。弓箭袋系在腰帶上,垂在左腿的前面,箭筒也系在腰帶上橫吊在腰背部,箭頭朝著右邊。”裹齊踝部的褲子,如葬禮上的犧牲。匈奴在酋長(或首領)的墓上,割開其妻子及隨從們的喉嚨,至於匈奴人,其人數達到上百或者上千。將敵人的頭蓋骨在沿眉毛平處鋸開,在外面用皮套蒙上,裡面嵌上金片,作為飲器使用。這一習慣特別是從老上單于用月氏女王的頭蓋骨來飲酒的例子中可以看到。確實,匈奴把頭看作戰利品的。在戰利品中展示他們砍下的敵人的頭顱以及掛在馬韁繩上的頭皮,以示誇耀。

冒頓單于繼位後,開始對外擴張。在大敗東胡王之後,隨即併吞了樓煩、白羊河南王(匈奴別部,居河套以南),並收復了蒙恬所奪的匈奴地及漢之朝那(今寧夏固原東南)、膚施(今陝西榆林東南)等郡縣。並對漢之燕、代等地進行侵掠。向西進擊月氏,老上單于繼位後,大敗並殺死了月氏王,迫使月氏向西域遷徒。北方及西北一帶的丁零、渾庾、屈射、鬲昆、薪犁等部族先後臣服於匈奴。冒頓單于時的匈奴匈奴國的全盛時期從前209年至前128年,即冒頓、老上、軍臣三單于時期,相當於中國從秦二世元年到漢武帝元朔元年。在伊稚斜單于時期,國力被漢軍打擊由盛轉衰。

前58年,匈奴東部姑夕王等人共立虛閭權渠單于子稽侯柵為呼韓邪單于,擊敗握衍朐鞮單于,握衍朐鞮自殺身亡。都隆奇等人共立日逐王薄胥堂為屠耆單于,擊敗呼韓邪。此時呼揭王自立為呼揭單于,右奧鞮王自立為車犁單于,烏籍都尉亦自立為烏籍單于,是為五單于爭立時期。屠耆單于先後攻擊烏籍、車犁,烏籍、車犁皆敗走西北與呼揭合兵,呼揭、烏籍皆去單于稱號,擁車犁為單于,為屠耆所敗。呼韓邪乘機進攻,屠耆大敗自殺,車犁也率部投降。不久,呼韓邪兄呼屠吾斯自立為郅支單于,居東邊。屠耆從弟休旬王也自立為閏振單于。前54年,閏振率軍東擊郅支,兵敗被殺。郅支乘勝擊破呼韓邪,據漠北王庭。呼韓邪單于南下投靠漢朝。後來郅支單于則率部眾退至中亞康居(今巴爾喀什湖與鹹海之間,即哈薩克一帶),呼韓邪單于佔據漠北王庭。前36年,為了清除匈奴在西域的影響,甘延壽、陳湯遠征康居的匈奴,擊殺郅支單于。

在東漢初年,匈奴就大量進入塞內。46年前後,匈奴國內發生嚴重的自然災害,人畜饑疫,死亡大半。而統治階級因爭權奪利,發生分裂。48年,匈奴八部族人共立呼韓邪單于之孫日逐王比為單于,與蒲奴單于分庭抗禮,匈奴分裂為兩部。後日逐王比率4萬多人南下附漢稱臣稱為南匈奴,被漢朝安置在河套地區。而留居漠北的稱為北匈奴。留居漠北的北匈奴,連年遭受嚴重天災,又受到南匈奴、烏桓、鮮卑的攻擊,退居漠北後社會經濟極度萎縮,力量大大削弱,多次遣使向東漢請求和親。其一怕東漢北伐,其二想挑撥破壞東漢與南匈奴的關係;其三想在西域抬高自己聲望,其四想通過和親與東漢互市交換所需物資。東漢政府沒有答應和親,僅同意雙方人民互市。北匈奴從65年至72年不斷入侵東漢漁陽至河西走廊北部邊塞,隨著東漢的政治穩定和經濟得到恢復發展,國力增強,在南匈奴的支援下,開始了征伐北匈奴的戰爭 89年(東漢永元元年)夏六月開始,竇憲、耿秉率軍與南匈奴軍隊在涿邪山會合(今蒙古國滿達勒戈壁附近),與北單于戰于稽落山(今蒙古國額布根山),北單于大敗逃走,漢軍追擊,俘殺一萬三千餘人,北匈奴先後有二十余萬人歸附。竇憲、耿秉登燕然山(今蒙古國杭愛山)刻石紀功而還。明年再出擊北匈奴,北單于受傷逃走。91年東漢軍又出擊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大敗北匈奴軍,北單于迫使其西遷,率殘部西逃烏孫與康居。 擊敗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呼衍王率北匈奴又向西撤退。

錫爾河是中亞的內陸河,流經今天的烏茲別克、哈薩克等國,注入鹹海。在漢時,這裡是康居國。北匈奴在西域遭到漢朝的反擊,已無法立足,大約在160年左右,北匈奴的一部分又開始了西遷,來到了錫爾河流域的康居國。至於北匈奴人在康居的活動,因為缺乏史料記載,就不得而知了。現代中文書籍有時也把4世紀西遷到了歐洲東部,並入侵東、西羅馬帝國的匈人(Hun)譯為“匈奴人”。歐洲的古文獻對此一民族及其在歐洲的事蹟有若干敘述。但中國古代的匈奴和歐洲的匈人(匈奴)是否有血緣關係或系同一民族尚無定論。近年來使用DNA等測試手段也未能回答這一問題。認為這兩個民族系出同源的最主要證據是北匈奴西遷和三百年後在歐洲出現的匈人時間上的吻合。兩個匈奴的種族、語系,至今仍未能考證。現代考古學只透過歐亞草原和中國北方出土的文物,瞭解此一(或二)古民族的歷史。

依附漢朝的南匈奴人,被漢朝安置在河套地區。借著漢朝的軍力多次大敗北匈奴,接納大量降眾,勢力大增。但因部族成分複雜,難以駕馭控制,造成內部不隱,時有叛亂,多位南單于被殺。而後漢朝對南匈奴的管理越加嚴厲。在東漢中期以後一再發生南單于被漢官員拘補、更換、逼死甚至殺害。187年,東漢末年黃巾起義、董卓專權之際,南匈奴發生內訌,國人殺死單于羌渠,子左賢王於夫羅即位。而參與者恐被報復不認可新單于,另立一位單于,於夫羅只得前往漢朝申訴求助。正值漢末大亂,只好留在河東。195年,南匈奴參與了中原混戰,東漢蔡邕之女蔡文姬被擄掠去匈奴。202年,南匈奴首領歸附漢丞相曹操,蔡文姬歸漢。216年,曹操拘留呼廚泉單于,而派右賢王去卑監國,並將南匈奴分成五部,安置在平陽郡,匈奴單于王朝終結。

漢化的南匈奴,一直居住在河套一帶,三國時期曹操把匈奴分成五個部,即左、右、南、北、中,分別安置在陝西、山西、河北一帶。各部貴者為帥,後改稱都尉;以漢人為司馬以監督。於夫羅子劉豹為左部帥。 東漢末年以來,周邊各民族紛紛湧入中原。其中以匈奴人人數最多,史稱“關中人口百余萬,戎狄居半,匈漢雜居”。而西晉因賈後亂政,引起了八王之亂,混戰延續長達16年之久,給予了匈奴人介入的機會。4世紀初,於夫羅之孫匈奴族的五部大都督劉淵在成都王司馬穎手下為將。乘西晉八王之亂之後的混亂時期,劉淵在並州離石起兵立漢國,稱漢王,後稱帝,佔領了北中國的大部分地區。311年劉淵子劉聰攻佔洛陽,316年攻佔長安,滅西晉。318年,匈奴貴族靳准殺死劉聰子劉粲及其家族,自立為漢天王。劉聰族弟劉曜在長安稱帝,改國號為趙,消滅了靳氏。因百姓負擔極重,民怨沸騰,引起大規模反抗。328年,羯人石勒擒殺劉曜,次年在上邽殺其太子劉熙及其將相公卿等三千余人,趙亡。史稱前趙或漢趙。

匈奴與烏桓、鮮卑的混血後代稱為鐵弗人。鐵弗人劉勃勃被鮮卑拓跋氏擊敗後投奔羌人的後秦。後自認為是末代的匈奴王,改姓赫連,在河套地區創立夏國,史稱胡夏。之後擊敗東晉軍隊,奪下了關中地區,以長安為都。425年赫連勃勃卒,子赫連昌繼位。428年北魏俘赫連昌。赫連昌弟赫連定在平涼自稱夏皇帝。431年北魏俘赫連定,夏亡。夏國的國都統萬城是作為遊牧民族的匈奴在東亞留下的唯一的遺跡。融入匈奴人中的月氏人,稱為匈奴別部盧水胡。其中沮渠家族推後涼漢官段業為主,在現甘肅地區建立政權,史稱北涼。後沮渠蒙遜殺段業,自立為北涼主。433年蒙遜子沮渠牧犍繼位。439年被鮮卑人拓跋氏北魏所滅。牧犍弟沮渠無諱西行至高昌,建立高昌北涼。460年,高昌北涼為柔然所攻滅。融入靠近高句麗的宇文鮮卑部落的一小支匈奴,進入遼東半島。後來宇文氏篡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權,後被隋文帝楊堅所篡。楊堅創立隋朝,統一中原。五胡亂華及南北朝時代是匈奴在中國歷史舞臺上進行了最後一場演出。從此匈奴退出了歷史舞臺。

成為中國居民1世紀—2世紀時的南匈奴內附期間,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從中國歷史中逐漸黯淡。 匈奴後裔成為中國居民之後,逐漸改為漢姓,其後裔多生活在今天的陝西、山西、山東和福建等地。

軍事上匈奴民族有完善的軍事裝備。優良的戰馬,矯健的騎士,堅固的盔甲,加上鋒利無比的兵器。 馬匹在匈奴人的生活中扮演著雙重角色,平時是作為交通工具,戰時則成為戰馬。從出土實物看,匈奴馬匹身體略矮,頭部偏大,應屬於蒙古馬。蒙古馬雖不十分高大,但體能充沛,耐力持久,行動迅速,非常適應高原環境,再配上禦馬工具——馬籠頭和馬鞍,大大增強匈奴軍隊的戰力。《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兵“盡為甲騎”、“控弦之士三十余萬”。匈奴兵器“其長兵則弓矢,短兵則刀鋋”,考古發掘資料與此正相吻合。匈奴墓地發掘情況顯示,兵器一般出土於男性墓葬中,以銅、鐵、骨、木質地為主,主要有弓、箭鏃、弩機、刀、劍、戈、矛、斧、流星錘等。匈奴人不像中原士兵靠盾牌保護自己,而代之以更省勁、更堅固的盔甲來裝備自身,形成“盡為甲騎”、機動靈活而又強大的匈奴騎兵。

匈奴統一前,東北亞草原被許多大小不同的氏族部落割據著。那時的部落和部族聯盟的情況是“時大時小,別散分離”;是“各分散居溪谷,自幼軍長,往往而聚者百有餘,然莫能相一”。當時分佈在草原東南西喇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的,是東胡部落聯盟;分佈在貝加爾湖以西和以南色楞格河流域的,是丁零部落聯盟;分佈在陰山南北包括河套以南所謂“河南”(鄂爾多斯草原)一帶的,是匈奴部落聯盟。此外還有等部落集團分散在草原各地。後來的匈奴國,就是以匈奴部落聯盟為基礎,征服了上述諸部落聯盟、部落以及其他一些小國而建立起來的。到商朝時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時的獫狁,春秋時的戎、狄,戰國時的胡,都是後世所謂的匈奴。自西周起,戎族開始威脅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後,犬戎部落攻陷鎬京,迫使平王東遷。戰國時林胡、樓煩多次侵擾趙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驅逐林胡、樓煩,在北邊新開闢的地區設置了雲中等縣。林胡、樓煩北遷融入新崛起的匈奴。在戰國末期,趙國大將李牧曾大敗匈奴。前3世紀匈奴統治結構分為中央王庭、東部的左賢王、和西部的右賢王,控制著從裡海到長城的廣大地域,包括今蒙古國、俄羅斯的西伯利亞、中亞北部、中國東北等地區。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前214年,命蒙恬率領30萬秦軍北擊匈奴,收河套,屯兵上郡(今陝西省榆林市東南)。“卻匈奴七百餘裡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蒙恬從榆中(今屬甘肅)沿黃河至陰山構築城塞,連接秦、趙、燕5000余裡舊長城,據陽山(陰山之北)逶迤而北,並修築北起九原、南至雲陽的直道,構成了北方漫長的防禦線。蒙恬守北防十餘年,匈奴懾其威猛,不敢再犯。

西元前3世紀後半葉,冒頓單于統一匈奴各部、使匈奴成為一個強大的民族,在單于之下,有兩個最大的官職,即屠耆王,意為左右賢王。意思是正直的”忠實的”。就基本上以遊牧生活為主的民族所能談到的固定居住地而言,單于住在鄂爾渾河上游的山區,左賢王——原則上是單于的繼承人——住在東面,可能在克魯倫高地。右賢王住在西面,可能像阿爾伯特·赫爾曼認為的那樣,在杭愛山區、今烏裡雅蘇台附近。接下去,匈奴統治集團內依次有: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然後是千夫長、百夫長,十夫長。這個遊牧民族,在行進時被組織得像一支軍隊。一般行進的方向是朝南。

匈奴肖像上的特徵,我們在他們的繼承者突厥人和蒙古人身上也可以看到。威格爾概括道:“他們的身材矮而粗壯,頭大而圓,闊臉,顴骨高,鼻翼寬,上鬍鬚濃密,而領下僅有一小撮硬須,長長的耳垂上穿著孔,佩戴著一隻耳環。頭部除了頭頂上留著一束頭髮外,其餘部分都剃光。厚厚的眉毛,杏眼,目光炯炯有神。身穿長齊小腿的、兩邊開叉的寬鬆長袍,腰上系有腰帶,腰帶兩端都垂在前面,由於寒冷,袖子在手腕處收緊。一條短毛皮圍在肩上,頭戴皮帽。鞋是皮制的,寬大的褲子用一條皮帶在踝部捆紮緊。弓箭袋系在腰帶上,垂在左腿的前面,箭筒也系在腰帶上橫吊在腰背部,箭頭朝著右邊。”裹齊踝部的褲子,如葬禮上的犧牲。匈奴在酋長(或首領)的墓上,割開其妻子及隨從們的喉嚨,至於匈奴人,其人數達到上百或者上千。將敵人的頭蓋骨在沿眉毛平處鋸開,在外面用皮套蒙上,裡面嵌上金片,作為飲器使用。這一習慣特別是從老上單于用月氏女王的頭蓋骨來飲酒的例子中可以看到。確實,匈奴把頭看作戰利品的。在戰利品中展示他們砍下的敵人的頭顱以及掛在馬韁繩上的頭皮,以示誇耀。

冒頓單于繼位後,開始對外擴張。在大敗東胡王之後,隨即併吞了樓煩、白羊河南王(匈奴別部,居河套以南),並收復了蒙恬所奪的匈奴地及漢之朝那(今寧夏固原東南)、膚施(今陝西榆林東南)等郡縣。並對漢之燕、代等地進行侵掠。向西進擊月氏,老上單于繼位後,大敗並殺死了月氏王,迫使月氏向西域遷徒。北方及西北一帶的丁零、渾庾、屈射、鬲昆、薪犁等部族先後臣服於匈奴。冒頓單于時的匈奴匈奴國的全盛時期從前209年至前128年,即冒頓、老上、軍臣三單于時期,相當於中國從秦二世元年到漢武帝元朔元年。在伊稚斜單于時期,國力被漢軍打擊由盛轉衰。

前58年,匈奴東部姑夕王等人共立虛閭權渠單于子稽侯柵為呼韓邪單于,擊敗握衍朐鞮單于,握衍朐鞮自殺身亡。都隆奇等人共立日逐王薄胥堂為屠耆單于,擊敗呼韓邪。此時呼揭王自立為呼揭單于,右奧鞮王自立為車犁單于,烏籍都尉亦自立為烏籍單于,是為五單于爭立時期。屠耆單于先後攻擊烏籍、車犁,烏籍、車犁皆敗走西北與呼揭合兵,呼揭、烏籍皆去單于稱號,擁車犁為單于,為屠耆所敗。呼韓邪乘機進攻,屠耆大敗自殺,車犁也率部投降。不久,呼韓邪兄呼屠吾斯自立為郅支單于,居東邊。屠耆從弟休旬王也自立為閏振單于。前54年,閏振率軍東擊郅支,兵敗被殺。郅支乘勝擊破呼韓邪,據漠北王庭。呼韓邪單于南下投靠漢朝。後來郅支單于則率部眾退至中亞康居(今巴爾喀什湖與鹹海之間,即哈薩克一帶),呼韓邪單于佔據漠北王庭。前36年,為了清除匈奴在西域的影響,甘延壽、陳湯遠征康居的匈奴,擊殺郅支單于。

在東漢初年,匈奴就大量進入塞內。46年前後,匈奴國內發生嚴重的自然災害,人畜饑疫,死亡大半。而統治階級因爭權奪利,發生分裂。48年,匈奴八部族人共立呼韓邪單于之孫日逐王比為單于,與蒲奴單于分庭抗禮,匈奴分裂為兩部。後日逐王比率4萬多人南下附漢稱臣稱為南匈奴,被漢朝安置在河套地區。而留居漠北的稱為北匈奴。留居漠北的北匈奴,連年遭受嚴重天災,又受到南匈奴、烏桓、鮮卑的攻擊,退居漠北後社會經濟極度萎縮,力量大大削弱,多次遣使向東漢請求和親。其一怕東漢北伐,其二想挑撥破壞東漢與南匈奴的關係;其三想在西域抬高自己聲望,其四想通過和親與東漢互市交換所需物資。東漢政府沒有答應和親,僅同意雙方人民互市。北匈奴從65年至72年不斷入侵東漢漁陽至河西走廊北部邊塞,隨著東漢的政治穩定和經濟得到恢復發展,國力增強,在南匈奴的支援下,開始了征伐北匈奴的戰爭 89年(東漢永元元年)夏六月開始,竇憲、耿秉率軍與南匈奴軍隊在涿邪山會合(今蒙古國滿達勒戈壁附近),與北單于戰于稽落山(今蒙古國額布根山),北單于大敗逃走,漢軍追擊,俘殺一萬三千餘人,北匈奴先後有二十余萬人歸附。竇憲、耿秉登燕然山(今蒙古國杭愛山)刻石紀功而還。明年再出擊北匈奴,北單于受傷逃走。91年東漢軍又出擊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大敗北匈奴軍,北單于迫使其西遷,率殘部西逃烏孫與康居。 擊敗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呼衍王率北匈奴又向西撤退。

錫爾河是中亞的內陸河,流經今天的烏茲別克、哈薩克等國,注入鹹海。在漢時,這裡是康居國。北匈奴在西域遭到漢朝的反擊,已無法立足,大約在160年左右,北匈奴的一部分又開始了西遷,來到了錫爾河流域的康居國。至於北匈奴人在康居的活動,因為缺乏史料記載,就不得而知了。現代中文書籍有時也把4世紀西遷到了歐洲東部,並入侵東、西羅馬帝國的匈人(Hun)譯為“匈奴人”。歐洲的古文獻對此一民族及其在歐洲的事蹟有若干敘述。但中國古代的匈奴和歐洲的匈人(匈奴)是否有血緣關係或系同一民族尚無定論。近年來使用DNA等測試手段也未能回答這一問題。認為這兩個民族系出同源的最主要證據是北匈奴西遷和三百年後在歐洲出現的匈人時間上的吻合。兩個匈奴的種族、語系,至今仍未能考證。現代考古學只透過歐亞草原和中國北方出土的文物,瞭解此一(或二)古民族的歷史。

依附漢朝的南匈奴人,被漢朝安置在河套地區。借著漢朝的軍力多次大敗北匈奴,接納大量降眾,勢力大增。但因部族成分複雜,難以駕馭控制,造成內部不隱,時有叛亂,多位南單于被殺。而後漢朝對南匈奴的管理越加嚴厲。在東漢中期以後一再發生南單于被漢官員拘補、更換、逼死甚至殺害。187年,東漢末年黃巾起義、董卓專權之際,南匈奴發生內訌,國人殺死單于羌渠,子左賢王於夫羅即位。而參與者恐被報復不認可新單于,另立一位單于,於夫羅只得前往漢朝申訴求助。正值漢末大亂,只好留在河東。195年,南匈奴參與了中原混戰,東漢蔡邕之女蔡文姬被擄掠去匈奴。202年,南匈奴首領歸附漢丞相曹操,蔡文姬歸漢。216年,曹操拘留呼廚泉單于,而派右賢王去卑監國,並將南匈奴分成五部,安置在平陽郡,匈奴單于王朝終結。

漢化的南匈奴,一直居住在河套一帶,三國時期曹操把匈奴分成五個部,即左、右、南、北、中,分別安置在陝西、山西、河北一帶。各部貴者為帥,後改稱都尉;以漢人為司馬以監督。於夫羅子劉豹為左部帥。 東漢末年以來,周邊各民族紛紛湧入中原。其中以匈奴人人數最多,史稱“關中人口百余萬,戎狄居半,匈漢雜居”。而西晉因賈後亂政,引起了八王之亂,混戰延續長達16年之久,給予了匈奴人介入的機會。4世紀初,於夫羅之孫匈奴族的五部大都督劉淵在成都王司馬穎手下為將。乘西晉八王之亂之後的混亂時期,劉淵在並州離石起兵立漢國,稱漢王,後稱帝,佔領了北中國的大部分地區。311年劉淵子劉聰攻佔洛陽,316年攻佔長安,滅西晉。318年,匈奴貴族靳准殺死劉聰子劉粲及其家族,自立為漢天王。劉聰族弟劉曜在長安稱帝,改國號為趙,消滅了靳氏。因百姓負擔極重,民怨沸騰,引起大規模反抗。328年,羯人石勒擒殺劉曜,次年在上邽殺其太子劉熙及其將相公卿等三千余人,趙亡。史稱前趙或漢趙。

匈奴與烏桓、鮮卑的混血後代稱為鐵弗人。鐵弗人劉勃勃被鮮卑拓跋氏擊敗後投奔羌人的後秦。後自認為是末代的匈奴王,改姓赫連,在河套地區創立夏國,史稱胡夏。之後擊敗東晉軍隊,奪下了關中地區,以長安為都。425年赫連勃勃卒,子赫連昌繼位。428年北魏俘赫連昌。赫連昌弟赫連定在平涼自稱夏皇帝。431年北魏俘赫連定,夏亡。夏國的國都統萬城是作為遊牧民族的匈奴在東亞留下的唯一的遺跡。融入匈奴人中的月氏人,稱為匈奴別部盧水胡。其中沮渠家族推後涼漢官段業為主,在現甘肅地區建立政權,史稱北涼。後沮渠蒙遜殺段業,自立為北涼主。433年蒙遜子沮渠牧犍繼位。439年被鮮卑人拓跋氏北魏所滅。牧犍弟沮渠無諱西行至高昌,建立高昌北涼。460年,高昌北涼為柔然所攻滅。融入靠近高句麗的宇文鮮卑部落的一小支匈奴,進入遼東半島。後來宇文氏篡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權,後被隋文帝楊堅所篡。楊堅創立隋朝,統一中原。五胡亂華及南北朝時代是匈奴在中國歷史舞臺上進行了最後一場演出。從此匈奴退出了歷史舞臺。

成為中國居民1世紀—2世紀時的南匈奴內附期間,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從中國歷史中逐漸黯淡。 匈奴後裔成為中國居民之後,逐漸改為漢姓,其後裔多生活在今天的陝西、山西、山東和福建等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