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漢高祖劉邦的身世之謎,他是私生子嗎?他是龍之子的傳說怎麼來的

史海爭鳴44:劉邦身世之謎

漢高祖劉邦是我國歷史上的一位十分著名的皇帝, 他以四十多歲的高齡參加秦末農民起義, 以一介布衣最終平定天下, 開創了大漢四百多年的天下。 他生於西元前256年, 卒於西元前195年, 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三。 因為他被項羽封在漢地, 所以定國號為“漢”。

漢高祖劉邦像

然而對於這樣的一位帝王, 關於他的出身, 歷來都是史學界爭論的焦點。

關於劉邦的身世和其出生的經過, 《史記》和《漢書》都有類似記載, 是說劉母生他之前, 曾在大澤的堤岸上休息, 霎時間電閃雷鳴、天昏地暗, 當劉父前來巡視之時, 卻見一條蛟龍臥在妻子身上, 不久後劉母懷孕, 生下了劉邦。

在一般人看來, 這個故事只不過是劉邦為了神話自己而編造出來的一個神話, 為了證明自己是龍之子, 並非一般之人。 大凡開國之君的誕生, 總會要編造出一些非凡的神話故事來,

以凸顯皇帝出身高貴, 自己的權力是上天賜予的。

但在一些史學家眼裡, 這個問題顯然沒這麼簡單。

有學者認為, 劉邦其實是非婚生子, 他是在大家歧視的眼光下長大的。 正因為這樣, 所以他才形成了與眾兄弟迥然不同的豁達性格和反抗精神, 並促使其在天下大亂的時候成就了一番非凡的事業。

縱觀《史記》裡面確實有一些關於部族先祖出生的神話, 如記載段的先祖契的母親是吞食鳥蛋而生。 但那是在蒙昧的遠古時代, 先民們只知有母, 不知有父, 所以才會有這樣的神話, 是可以理解的。

而劉邦則不同, 他生活的時候, 早就進入了既知其母、又知其父的文明時代, 這時的文人如要神話皇帝的出生, 是不會在文字中留下直接的非婚生育的痕跡的。

在這些史學家來看, 司馬遷則是一個陰謀論者, 他採取了婉轉的敘述手法, 曲折地表達了這樣的場景:雷雨交加的野外, 劉母與一避雨的過路人春風一度, 懷上了劉邦。 而這一切正好被丈夫看在眼裡。 在這裡, 司馬遷一面“神話”皇帝, 一面依然堅持了自己的“春秋筆法”的創作手法。 假如司馬遷純粹出於神化皇帝出生的需要, 那就不會赤裸裸地記載劉母與“蛟龍”(他人)發生婚外性關係的真實情景了。

劉邦斬蛇起義

如此看來, “蛟龍”確實是有其人的。 《史記》中記載劉邦生得儀錶非凡、相貌堂堂, 卻始終不討父親劉太公的喜歡, 常被其指責為無賴, 認為其不能“治產業”, 等到了三十歲的時候, 他才能與好友一起“學書”, “試為吏, 為泗水亭長。 ”

由於劉邦的成長過程與眾兄弟的截然不同, 可以看出他其實是受歧視的, 太公親眼見到妻子有外遇, 所以將這種不愉快的情緒自然而然發洩到劉邦身上。

就連他的嫂子也厭惡這個小叔子。 《史記·楚元王世家》記載,

劉邦曾帶領一大幫朋友來哥哥家吃飯。 嫂子很討厭他, 客人來的時候, 嫂子就假裝羹湯已經吃完了, 用勺子刮鍋。 但賓客離去的時候, 劉邦卻發現其實鍋裡是有東西可吃的, 劉邦因此特別討厭這個嫂子。 等到自己當了皇帝之後, 別的兄長的兒子都封王封侯, 唯獨這個嫂子的兒子“獨不得封”, 直到劉太公出來說情, 劉邦這才勉為其難地給封了一個“羹頡侯”, 用來諷刺當年嫂子對自己的舉動。

從這些事情可以看出, 劉邦在家中得不到溫暖, 這才促使他去社會上廣交朋友, 成為“仁而愛人, 喜施, 患豁如也, 常有大度, 不事家人生產作業”, 也成了一位有遠見卓識的非凡人物, 與他後來成就一番帝王之業有著直接的關係。

電視劇中的劉太公形象

當然,這樣的觀點只是一家之言,許多學者並不認同這樣的一廂情願的解讀。他們認為,農民出身的劉邦登上帝位之後,對自己卑微的出身耿耿於懷,害怕自己不能服眾。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劉邦就急需要神話自己。《史記》中那樣描繪劉母懷孕的情景,正順應了劉邦神話自己的需要。從司馬遷來說,他與當時的儒士們一樣,要服務於皇權,積極參與對劉邦的造神運動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因此,《史記》對劉邦出生的記載應該只是神話,為了證實劉邦統治的合法性,這在遠古神話中並不鮮見,並沒有別的什麼意圖,沒有必要過度解讀。

由此看來,劉邦的身世之謎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電視劇中的劉太公形象

當然,這樣的觀點只是一家之言,許多學者並不認同這樣的一廂情願的解讀。他們認為,農民出身的劉邦登上帝位之後,對自己卑微的出身耿耿於懷,害怕自己不能服眾。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劉邦就急需要神話自己。《史記》中那樣描繪劉母懷孕的情景,正順應了劉邦神話自己的需要。從司馬遷來說,他與當時的儒士們一樣,要服務於皇權,積極參與對劉邦的造神運動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因此,《史記》對劉邦出生的記載應該只是神話,為了證實劉邦統治的合法性,這在遠古神話中並不鮮見,並沒有別的什麼意圖,沒有必要過度解讀。

由此看來,劉邦的身世之謎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