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清朝年號全解讀:光緒無奈保慶胡鬧,時勢難違宣統垮掉?

最近在看股市, 悅史君收到兩方面的回饋:一種是進吧, 看那起起伏伏但往上爬的曲線, 賺的;一種是千萬不要沾染, 一個跌停板, 絕對欲哭無淚。

在悅史君看來, 清朝皇帝們在生育子女的數量比較上, 還真的就像是一張股票趨勢圖:

清太祖高皇帝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天命”時期, 共生育子女24人, 其中兒子16人, 女兒8人。 這個開局是比較高的。

清太宗文皇帝愛新覺羅·皇太極的“天聰”、“崇德”時期, 共生育子女25人, 其中兒子11人, 女兒14人。 比之前略有上升, 有盼頭。

清世祖章皇帝愛新覺羅·福臨的“順治”時期, 共生育子女14人,

其中兒子8人, 女兒6人。 一下子比前面跌了近一半, 桑心。

清聖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的“康熙”時期, 共生育子女55人, 其中兒子35人, 女兒20人。 這拉抬力度驚人, 也是最高點了。

清世宗憲皇帝愛新覺羅·胤禛的“雍正”時期, 共生育子女14人, 其中兒子10人, 女兒4人。 再次遭遇斷崖式下跌,

心涼啊。

清高宗純皇帝愛新覺羅·弘曆的“乾隆”時期, 共生育子女27人, 其中兒子17人, 女兒10人。 又一次拉抬起來了, 開熏。

清仁宗睿皇帝愛新覺羅·顒琰的“嘉慶”時期, 共生育子女14人, 其中兒子5人, 女兒9人。 跌幅太過明顯, 想哭哭。

清宣宗成皇帝愛新覺羅·旻甯的“道光”時期, 共生育子女19人, 其中兒子9人, 女兒10人。 雖然略有上升, 但也很開熏。

清文宗顯皇帝愛新覺羅·奕詝的“咸豐”時期, 共生育子女3人, 其中兒子2人, 女兒1人。 又一次斷崖式下跌, 傷到了。

清穆宗毅皇帝愛新覺羅·載淳的“祺祥”、“同治”時期, 沒有生育子女。 是的, 你要的跌停板來啦!(已然是哭暈在廁所……)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 年僅19歲的同治帝載淳病逝於養心殿。

由於同治帝本身沒有留下子嗣,

而他又是咸豐帝奕詝的獨子, 這也意味著咸豐帝一脈絕嗣, 皇位繼承人得從道光帝旻寧的其他子孫中來挑選。

經過幾番劍拔弩張的爭鬥, 慈安太后鈕祜祿氏和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否定了為同治帝立嗣、從溥字輩中選人的提議(若此, 兩宮皇太后將成為太皇太后, 失去實權, 垂簾聽政者當為同治帝的皇后阿魯特氏), 選定道光帝的第七子、和碩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的嫡次子愛新覺羅·載湉入承大統, 過繼于咸豐帝, 登基為帝, 以明年為光緒元年, 是為清德宗景皇帝。

光緒:幼齡登基, 慈禧專權宏志難抒

光緒是載湉使用的年號, 也是清朝的第十一個年號, 存在時間為1875年—1908年, 凡34年。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 清廢帝愛新覺羅·溥儀繼位後沿用。

光緒, 光指“光明、光輝”, 緒指“頭緒、開端”, 寓意“光輝事業的開始”, 也有“光宗耀祖、重鑄輝煌”的意思。

光緒帝載湉可謂是慈禧太后繼續掌權最合適的人選:

其一, 即位那年光緒帝才4歲, 年紀小好控制;

其二, 光緒帝身份非常特殊, 不僅是咸豐帝的七弟和碩醇親王奕譞的嫡次子, 也是慈禧太后的胞妹葉赫那拉·婉貞的兒子, 可謂血脈尊貴。

由於慈禧太后的權欲極強, 光緒帝的皇宮生涯可謂一波三折, 清朝國運也愈加風雨飄搖了。

光緒元年(1875年)正月, 兩宮皇太后頒佈懿旨, 光緒帝在太和殿舉行即位大禮, 這時他才5歲, 實際年齡只有3周歲半。 之後, 兩宮皇太后繼續垂簾聽政。

光緒二年(1876年)四月, 光緒帝開始在毓慶宮讀書,

師傅為署侍郎、內閣學士翁同龢和侍郎夏同善。

光緒四年(1878年)二月, 新疆除俄國佔領區外, 全部被清軍收復, 匪患被徹底平定, 欽差大臣、陝甘總督左宗棠論功被封為二等侯, 雲騎尉、署理甘肅西寧道劉錦棠被封為二等男。

光緒五年(1879年)四月, 日本侵佔琉球, 改置沖繩縣, 清朝總理衙門照會日使, 反對廢琉球改置沖繩縣。

同年八月, 出使俄國大臣、左都禦史完顏·崇厚在沙俄脅迫下, 于克裡米亞半島的裡瓦幾亞, 擅自與沙俄代理外交大臣吉爾斯簽訂《裡瓦幾亞條約》, 內有大量割地賠款要求。 條約簽訂後, 清廷以此約“流弊甚大”, 拒絕批准, 並將崇厚革職拿問。

光緒六年(1880年)正月, 兩宮皇太后、光緒帝命一等毅勇侯、大理寺少卿曾紀澤(曾國藩的長子)為出使俄國大臣, 與沙俄改議崇厚之前簽訂的條約。

光緒七年(1881年)正月,曾紀澤與沙俄代理外交大臣吉爾斯在彼得堡簽訂了《中俄伊犁條約》,中國收回伊犁,取消了之前割讓特克斯河流域的條款,但仍割棄了霍爾果斯以西及北疆齋桑湖以東地區。

同年三月,慈安太后病逝于鐘粹宮,上諡為孝貞顯皇后。此後,慈禧太后開始一人垂簾聽政。

光緒九年(1883)十一月,法軍六千人在孤拔率領下,向駐防山西(今河內西北)的清軍和黑旗軍陣地發動進攻,中法戰爭正式爆發。

光緒十年(1884年)三月,慈禧太后以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因循貽誤”,罷免以他為首的5名軍機大臣,同時任命和碩禮親王愛新覺羅·世鐸、工部侍郎孫毓汶等5人為軍機大臣,和碩醇親王奕譞深度參與其中。史稱“甲申易樞”。

同年七月,停泊馬尾軍港的法國軍艦突然襲擊福建水師,艦隊倉促應戰,終遭全軍覆滅,清政府被迫對法宣戰。

光緒八年(1882年)至光緒十年(1884年),沙俄通過五個邊界議定書,共割占了中國七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光緒十一年(1885年),清軍接連擊敗法軍,清廷乘勝求和,授權李鴻章在天津與法國駐華公使巴德諾簽訂了《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十款》。

同年九月,清廷為收回海軍統一指揮權,設立總理海軍事務衙門,以和碩醇親王奕譞為總理大臣,多羅慶郡王愛新覺羅·奕劻、北洋大臣李鴻章為會辦,正紅旗漢軍都統善慶、兵部右侍郎曾紀澤為幫辦,節制調遣沿海水師等。實權仍由李鴻章掌握。

光緒十二年(1886年)六月,光緒帝虛齡16歲,慈禧太后在“懿旨”中重申,垂簾聽政為“一時權宜”之舉,保證“一俟嗣皇帝典學有成,即行歸政”,並宣佈“著欽天監選擇吉期,于明年舉行親政典禮”。

五天后,和碩醇親王奕譞上奏,懇請慈禧太后“訓政”,並表示光緒帝“將來大婚後,一切典禮規模,咸賴訓教飭誡”。

奕譞提出的訓政模式為:“必須永照現在規制,一切事件,先請懿旨,再于皇帝前奏聞”。慈禧太后表示接受奕譞的訓政請求。

同年十月,和碩禮親王世鐸就訓政的細則奏報慈禧太后允准,其中“凡遇召見引見,皇太后升座訓政”一條,實質上與垂簾聽政無異。

光緒十三年(1887年)正月,光緒帝開始親政,但慈禧太后通過訓政的方式,控制著朝廷大權。

九月,閩浙總督楊昌浚與福建巡撫劉銘傳會奏朝廷,力陳臺灣建省的必要性。清廷採納了這一建議,在臺灣正式建省,首任巡撫為劉銘傳。

光緒十四年(1888年),清廷制定《北洋海軍章程》,編成了北洋艦隊,任命丁汝昌為北洋海軍提督,林泰曾為左翼總兵,劉步蟾為右翼總兵。至此,北洋海軍正式成立。

光緒十五年(1889年)正月二十六日,光緒帝冊封慈禧太后的侄女、三等承恩公葉赫那拉·桂祥的次女葉赫那拉·靜芬為皇后,二十七日兩人大婚。

同年二月,慈禧太后宣佈歸政,搬出皇宮到頤和園去“頤養天年”,但光緒帝每日須到頤和園向她請安,還得將朝中大事向她“稟白而後行”。

光緒十八年(1892年),沙俄出兵帕米爾,強佔了薩雷闊勒嶺以西二萬多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

光緒二十年(1894年)六月,日本海軍挑起豐島海戰,清廷發佈對日宣戰的“上諭”。但在後來的戰役中,清軍初於牙山戰役失利,繼于平壤之戰中戰敗。鴨綠江江防之戰失利,日本乘勢發起遼東戰役,連陷九連、鳳凰諸城。大連、旅順相繼失守。複據威海衛、劉公島。在威海衛戰役中日軍奪中國兵艦,中國海軍覆喪殆盡。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三月,李鴻章在日本抱著“宗社為重,邊徼為輕”的宗旨,與日方草簽了《馬關條約》。

同年四月初八日,光緒帝“繞殿急步約時許,乃頓足流涕”,被迫在《馬關條約》上簽了字。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沙皇尼古拉二世舉行加冕典禮,清廷應沙俄的要求,任命李鴻章為“欽差頭等出使大臣”,前赴俄國慶賀沙皇加冕。

同年四月,沙俄以中俄共同防止日本侵略為詞,並以三百萬盧布給李鴻章作報酬,透迫李鴻章於四月二十二日同俄國財政大臣維持、外交大臣羅拔諾夫在莫斯科簽訂了中俄《禦敵互相援助條約》(法文本稱為《防禦同盟條約》),即《中俄密約》,攫取中東鐵路權,將侵略勢力伸入東北三省。

五月,光緒帝的生母、和碩醇親王奕譞的嫡福晉、慈禧太后的胞妹婉貞病重,光緒帝多次和慈禧太后一起親臨醇王府邸探視。

婉貞病逝後,光緒帝十一日沒有上朝。

六月,光緒帝親自去送生母婉貞的靈柩出殯。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十月,巨野教案發生,德國傳教士能方濟和韓·理加略二人途經張家莊,為大刀會眾所殺。德國政府以教案為藉口,於十月二十日出兵強佔膠州灣,奪取青島炮臺。

光緒二十四年(1898)二月,德國政府強迫清廷簽訂《膠澳租界條約》,強租膠州灣九十九年,並攫取了在山東的路礦特權。

同年四月,光緒帝召見康有為,命充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頒佈“定國是詔”,開始維新變法。但新政詔令遭到封建守舊勢力的抵制和反對,光緒帝的變法詔書大多成了一紙空文。

四月二十一日,李鴻章等與英國駐華公使竇納樂在北京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位於深圳河以南、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及附近島嶼的中國領土,即所謂“新界”,租借給英國,租期九十九年;租期內該地區完全歸英國管轄。

五月十三日,和碩慶親王奕劻與英國駐華公使竇納樂在北京簽訂《訂租威海衛專條》,規定將威海衛及其附近海面(包括劉公島、威海灣之群島及沿岸十英里地方)租與英國,租期二十五年,期滿經兩國相商仍可延長。

八月初六,慈禧太后宣佈重新訓政,下令緝捕康有為等維新派人士,囚光緒帝於中南海瀛台涵元殿,戊戌政變發生,轟動一時的“百日維新”被扼殺。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十二月,慈禧太后頒佈懿旨,由多羅端郡王愛新覺羅·載漪的兒子、15歲的愛新覺羅·溥儁,入繼同治帝為嗣,賞頭品頂戴,號“大阿哥”,以取代載湉,史稱己亥建儲。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正月初一日,大阿哥溥儁恭代光緒帝到大高殿、奉先殿行禮。

同年八月,八國聯軍攻破北京,光緒帝在慈禧太后的帶領下逃往西安。

十月,因載漪支持義和團,是庚子事變的禍首,其子溥儁被撤去大阿哥稱號,光緒帝的皇位保住了。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慈禧太后下詔變法,要“取外國之長”、“去中國之短”,開始實行“新政”。

同年七月,清廷全權談判大臣奕劻、李鴻章,與英、美、俄、德、日、法、意奧、西、荷、比十一國公使在北京簽訂《辛丑合約》。賠款四億五千萬兩白銀,分三十九年還清,本息合計白銀九億八千余萬兩,被稱為“庚子賠款”。

光緒三十四年(1908)八月初一,清廷頒佈《欽定憲法大綱》,明文規定“大清皇帝統治大清帝國,萬世一系,永遠尊戴”;“君上神聖尊嚴,不可侵犯”;皇帝總攬國家立法、行政、司法大權;統率陸海軍;親自裁決對外宣戰、媾和、簽訂條約等。實質是假立憲之名,強迫國民繼續忍受君主專制制度。

同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緒帝去世,享年38歲,後葬於崇陵。

保慶:光緒被棄,慈禧謀劃遇變夭折

保慶是溥儁的年號,也是清朝的第十二個年號,但沒來得及使用。

保慶,按字面意思即為“保佑、慶祝”,又因“慶”同“清”,因此也有“保佑大清”的意思。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八月,慈禧太后宣佈重新訓政,下令緝捕康有為等維新派人士,囚光緒帝於中南海瀛台涵元殿,史稱“戊戌政變”。

隨後,慈禧太后與親信軍機大臣、文淵閣大學士瓜爾佳·榮祿等人商議,從皇室子弟中另選皇位繼承人,謀求廢黜光緒帝。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十二月,慈禧太后頒佈懿旨,由多羅端郡王載漪的兒子溥儁入繼同治帝為嗣,賞頭品頂戴,號“大阿哥”,以取代載湉,史稱己亥建儲。

接著,大阿哥溥儁進入弘德殿讀書,師傅為同治帝的岳父、承恩公、尚書崇綺和大學士徐桐。

慈禧太后預定庚子年(1900年)舉行光緒帝禪位典禮,讓大阿哥繼位,改年號為“保慶”。但京師內外議論紛紛,國內各種勢力和國外公使也表示反對,建議此事停止。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正月初一,大阿哥恭代光緒帝到大高殿、奉先殿行禮。

不久,義和團紛紛湧入京師附近地區,大阿哥的父親多羅端郡王載漪篤信義和團,認為義和團可以用來對付洋人,導致局面愈發複雜。

八月,八國聯軍攻破北京,光緒帝在慈禧太后的帶領下一行西逃,載漪、溥儁父子隨駕從行。

十月,因載漪支持義和團,是庚子事變的禍首,獲罪祖宗,其子溥儁被撤去大阿哥稱號,仍然歸宗,還是載漪的兒子。

“保慶”年號也就成為泡影,光緒帝的皇位保住了,才有了後面的故事。

宣統:父為依靠,大勢所趨無力回天

光緒三十四年(1908)十月,光緒帝病入膏肓,慈禧太后經與軍機大臣張之洞、索勒豁金·世續,和碩醇親王愛新覺羅·載灃等人商議,確定立和碩醇親王載灃的長子、年僅3歲的愛新覺羅·溥儀繼嗣,其生父載灃為監國攝政王。

十月二十一日,光緒帝去世,沒有留下任何子嗣,慈禧太后命溥儀繼承皇統,過繼于同治帝,同時兼承光緒帝之祧,一人祧兩房。

十月二十二日,慈禧太后在儀鸞殿病逝,享年74歲。二十五日,監國攝政王載灃等定建元年號為“宣統”。

十一月初九,清廷舉行溥儀登基大典,先由監國攝政王載灃抱著溥儀在中和殿接受侍衛大臣們叩拜,續而由載灃扶著溥儀坐在太和殿龍椅上接受文武百官朝賀,定明年為宣統元年。

宣統是溥儀使用的年號,也是清朝的第十三個年號,存在時間為1909年—1912年。

宣統三年(1911年)十一月,中華民國成立,宣佈廢除“宣統”年號,改為“中華民國”紀元。

宣統,寓意“宣告天下王朝大統”,有為王朝統治的正當性辯護之意。

宣統帝溥儀也是慈禧太后精挑細選的繼承者:

其一,宣統帝的父親監國攝政王載灃,是光緒帝的異母弟,也是同治帝的堂弟;

其二,宣統帝的母親瓜爾佳·幼蘭,是慈禧太后的心腹重臣榮祿之女,被慈禧太后收為養女,可謂是多方最合適的人選。

不過,由於宣統帝即位時年紀太小,實權掌握在他的父親、26歲的監國攝政王載灃手中。

宣統元年(1909年)閏二月,清廷下詔責成預備立憲,避免立憲派的責難。

宣統二年(1910年)三月,革命党人汪兆銘(即汪精衛)、黃複生、羅世勳等人密謀以炸藥刺殺監國攝政王載灃,被發覺後逮捕下獄。

宣統三年(1911年)四月,清廷頒佈新訂內閣官制,設責任內閣,因閣員中滿族占九人,其中皇族就有六人,而漢人僅有四人,引起國內輿論大嘩,被外間譏為“皇族內閣”。

10月,武昌起義爆發,袁世凱暗中操縱北洋軍怠戰,迫使載灃辭去監國攝政王職務,總攬政府大權,最後孫中山與袁世凱密約,若袁能使溥儀退位,就讓他擔任大總統。

1912年2月,在南北雙方議定了溥儀退位的優待條件後,隆裕皇太后臨朝稱制,以太后名義頒佈《退位詔書》,溥儀退位。

悅史君點評:光緒時期,光緒帝一直都在慈禧太后的陰影之下,中間還冒出個“保慶”鬧劇,可謂悲劇十足,最後都沒能掌握實權,也未留下子嗣,飲恨離世。

宣統時期,清朝已是風雨飄搖,雖然以宣統帝的父親監國攝政王載灃為首的皇族少壯派,迅速貶斥袁世凱,掌握朝政大權,但時勢所趨,根本無力回天,最終在南方革命党,自身袁世凱挾軍隊倒逼的窘境中,宣統帝退位,結束了清朝的統治。

由於同治帝、光緒帝皆無子嗣,最後兩任皇帝都出自和碩醇親王家族,然而,連續的跌停板顯然無法持久,只能由隆裕皇太后一個弱女子“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立憲共和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

至此,清朝年號全部盤點完畢,加上後金時期的一共15個,分別是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祺祥、同治、光緒、保慶、宣統。

與沙俄改議崇厚之前簽訂的條約。

光緒七年(1881年)正月,曾紀澤與沙俄代理外交大臣吉爾斯在彼得堡簽訂了《中俄伊犁條約》,中國收回伊犁,取消了之前割讓特克斯河流域的條款,但仍割棄了霍爾果斯以西及北疆齋桑湖以東地區。

同年三月,慈安太后病逝于鐘粹宮,上諡為孝貞顯皇后。此後,慈禧太后開始一人垂簾聽政。

光緒九年(1883)十一月,法軍六千人在孤拔率領下,向駐防山西(今河內西北)的清軍和黑旗軍陣地發動進攻,中法戰爭正式爆發。

光緒十年(1884年)三月,慈禧太后以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因循貽誤”,罷免以他為首的5名軍機大臣,同時任命和碩禮親王愛新覺羅·世鐸、工部侍郎孫毓汶等5人為軍機大臣,和碩醇親王奕譞深度參與其中。史稱“甲申易樞”。

同年七月,停泊馬尾軍港的法國軍艦突然襲擊福建水師,艦隊倉促應戰,終遭全軍覆滅,清政府被迫對法宣戰。

光緒八年(1882年)至光緒十年(1884年),沙俄通過五個邊界議定書,共割占了中國七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光緒十一年(1885年),清軍接連擊敗法軍,清廷乘勝求和,授權李鴻章在天津與法國駐華公使巴德諾簽訂了《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十款》。

同年九月,清廷為收回海軍統一指揮權,設立總理海軍事務衙門,以和碩醇親王奕譞為總理大臣,多羅慶郡王愛新覺羅·奕劻、北洋大臣李鴻章為會辦,正紅旗漢軍都統善慶、兵部右侍郎曾紀澤為幫辦,節制調遣沿海水師等。實權仍由李鴻章掌握。

光緒十二年(1886年)六月,光緒帝虛齡16歲,慈禧太后在“懿旨”中重申,垂簾聽政為“一時權宜”之舉,保證“一俟嗣皇帝典學有成,即行歸政”,並宣佈“著欽天監選擇吉期,于明年舉行親政典禮”。

五天后,和碩醇親王奕譞上奏,懇請慈禧太后“訓政”,並表示光緒帝“將來大婚後,一切典禮規模,咸賴訓教飭誡”。

奕譞提出的訓政模式為:“必須永照現在規制,一切事件,先請懿旨,再于皇帝前奏聞”。慈禧太后表示接受奕譞的訓政請求。

同年十月,和碩禮親王世鐸就訓政的細則奏報慈禧太后允准,其中“凡遇召見引見,皇太后升座訓政”一條,實質上與垂簾聽政無異。

光緒十三年(1887年)正月,光緒帝開始親政,但慈禧太后通過訓政的方式,控制著朝廷大權。

九月,閩浙總督楊昌浚與福建巡撫劉銘傳會奏朝廷,力陳臺灣建省的必要性。清廷採納了這一建議,在臺灣正式建省,首任巡撫為劉銘傳。

光緒十四年(1888年),清廷制定《北洋海軍章程》,編成了北洋艦隊,任命丁汝昌為北洋海軍提督,林泰曾為左翼總兵,劉步蟾為右翼總兵。至此,北洋海軍正式成立。

光緒十五年(1889年)正月二十六日,光緒帝冊封慈禧太后的侄女、三等承恩公葉赫那拉·桂祥的次女葉赫那拉·靜芬為皇后,二十七日兩人大婚。

同年二月,慈禧太后宣佈歸政,搬出皇宮到頤和園去“頤養天年”,但光緒帝每日須到頤和園向她請安,還得將朝中大事向她“稟白而後行”。

光緒十八年(1892年),沙俄出兵帕米爾,強佔了薩雷闊勒嶺以西二萬多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

光緒二十年(1894年)六月,日本海軍挑起豐島海戰,清廷發佈對日宣戰的“上諭”。但在後來的戰役中,清軍初於牙山戰役失利,繼于平壤之戰中戰敗。鴨綠江江防之戰失利,日本乘勢發起遼東戰役,連陷九連、鳳凰諸城。大連、旅順相繼失守。複據威海衛、劉公島。在威海衛戰役中日軍奪中國兵艦,中國海軍覆喪殆盡。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三月,李鴻章在日本抱著“宗社為重,邊徼為輕”的宗旨,與日方草簽了《馬關條約》。

同年四月初八日,光緒帝“繞殿急步約時許,乃頓足流涕”,被迫在《馬關條約》上簽了字。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沙皇尼古拉二世舉行加冕典禮,清廷應沙俄的要求,任命李鴻章為“欽差頭等出使大臣”,前赴俄國慶賀沙皇加冕。

同年四月,沙俄以中俄共同防止日本侵略為詞,並以三百萬盧布給李鴻章作報酬,透迫李鴻章於四月二十二日同俄國財政大臣維持、外交大臣羅拔諾夫在莫斯科簽訂了中俄《禦敵互相援助條約》(法文本稱為《防禦同盟條約》),即《中俄密約》,攫取中東鐵路權,將侵略勢力伸入東北三省。

五月,光緒帝的生母、和碩醇親王奕譞的嫡福晉、慈禧太后的胞妹婉貞病重,光緒帝多次和慈禧太后一起親臨醇王府邸探視。

婉貞病逝後,光緒帝十一日沒有上朝。

六月,光緒帝親自去送生母婉貞的靈柩出殯。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十月,巨野教案發生,德國傳教士能方濟和韓·理加略二人途經張家莊,為大刀會眾所殺。德國政府以教案為藉口,於十月二十日出兵強佔膠州灣,奪取青島炮臺。

光緒二十四年(1898)二月,德國政府強迫清廷簽訂《膠澳租界條約》,強租膠州灣九十九年,並攫取了在山東的路礦特權。

同年四月,光緒帝召見康有為,命充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頒佈“定國是詔”,開始維新變法。但新政詔令遭到封建守舊勢力的抵制和反對,光緒帝的變法詔書大多成了一紙空文。

四月二十一日,李鴻章等與英國駐華公使竇納樂在北京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位於深圳河以南、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及附近島嶼的中國領土,即所謂“新界”,租借給英國,租期九十九年;租期內該地區完全歸英國管轄。

五月十三日,和碩慶親王奕劻與英國駐華公使竇納樂在北京簽訂《訂租威海衛專條》,規定將威海衛及其附近海面(包括劉公島、威海灣之群島及沿岸十英里地方)租與英國,租期二十五年,期滿經兩國相商仍可延長。

八月初六,慈禧太后宣佈重新訓政,下令緝捕康有為等維新派人士,囚光緒帝於中南海瀛台涵元殿,戊戌政變發生,轟動一時的“百日維新”被扼殺。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十二月,慈禧太后頒佈懿旨,由多羅端郡王愛新覺羅·載漪的兒子、15歲的愛新覺羅·溥儁,入繼同治帝為嗣,賞頭品頂戴,號“大阿哥”,以取代載湉,史稱己亥建儲。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正月初一日,大阿哥溥儁恭代光緒帝到大高殿、奉先殿行禮。

同年八月,八國聯軍攻破北京,光緒帝在慈禧太后的帶領下逃往西安。

十月,因載漪支持義和團,是庚子事變的禍首,其子溥儁被撤去大阿哥稱號,光緒帝的皇位保住了。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慈禧太后下詔變法,要“取外國之長”、“去中國之短”,開始實行“新政”。

同年七月,清廷全權談判大臣奕劻、李鴻章,與英、美、俄、德、日、法、意奧、西、荷、比十一國公使在北京簽訂《辛丑合約》。賠款四億五千萬兩白銀,分三十九年還清,本息合計白銀九億八千余萬兩,被稱為“庚子賠款”。

光緒三十四年(1908)八月初一,清廷頒佈《欽定憲法大綱》,明文規定“大清皇帝統治大清帝國,萬世一系,永遠尊戴”;“君上神聖尊嚴,不可侵犯”;皇帝總攬國家立法、行政、司法大權;統率陸海軍;親自裁決對外宣戰、媾和、簽訂條約等。實質是假立憲之名,強迫國民繼續忍受君主專制制度。

同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緒帝去世,享年38歲,後葬於崇陵。

保慶:光緒被棄,慈禧謀劃遇變夭折

保慶是溥儁的年號,也是清朝的第十二個年號,但沒來得及使用。

保慶,按字面意思即為“保佑、慶祝”,又因“慶”同“清”,因此也有“保佑大清”的意思。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八月,慈禧太后宣佈重新訓政,下令緝捕康有為等維新派人士,囚光緒帝於中南海瀛台涵元殿,史稱“戊戌政變”。

隨後,慈禧太后與親信軍機大臣、文淵閣大學士瓜爾佳·榮祿等人商議,從皇室子弟中另選皇位繼承人,謀求廢黜光緒帝。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十二月,慈禧太后頒佈懿旨,由多羅端郡王載漪的兒子溥儁入繼同治帝為嗣,賞頭品頂戴,號“大阿哥”,以取代載湉,史稱己亥建儲。

接著,大阿哥溥儁進入弘德殿讀書,師傅為同治帝的岳父、承恩公、尚書崇綺和大學士徐桐。

慈禧太后預定庚子年(1900年)舉行光緒帝禪位典禮,讓大阿哥繼位,改年號為“保慶”。但京師內外議論紛紛,國內各種勢力和國外公使也表示反對,建議此事停止。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正月初一,大阿哥恭代光緒帝到大高殿、奉先殿行禮。

不久,義和團紛紛湧入京師附近地區,大阿哥的父親多羅端郡王載漪篤信義和團,認為義和團可以用來對付洋人,導致局面愈發複雜。

八月,八國聯軍攻破北京,光緒帝在慈禧太后的帶領下一行西逃,載漪、溥儁父子隨駕從行。

十月,因載漪支持義和團,是庚子事變的禍首,獲罪祖宗,其子溥儁被撤去大阿哥稱號,仍然歸宗,還是載漪的兒子。

“保慶”年號也就成為泡影,光緒帝的皇位保住了,才有了後面的故事。

宣統:父為依靠,大勢所趨無力回天

光緒三十四年(1908)十月,光緒帝病入膏肓,慈禧太后經與軍機大臣張之洞、索勒豁金·世續,和碩醇親王愛新覺羅·載灃等人商議,確定立和碩醇親王載灃的長子、年僅3歲的愛新覺羅·溥儀繼嗣,其生父載灃為監國攝政王。

十月二十一日,光緒帝去世,沒有留下任何子嗣,慈禧太后命溥儀繼承皇統,過繼于同治帝,同時兼承光緒帝之祧,一人祧兩房。

十月二十二日,慈禧太后在儀鸞殿病逝,享年74歲。二十五日,監國攝政王載灃等定建元年號為“宣統”。

十一月初九,清廷舉行溥儀登基大典,先由監國攝政王載灃抱著溥儀在中和殿接受侍衛大臣們叩拜,續而由載灃扶著溥儀坐在太和殿龍椅上接受文武百官朝賀,定明年為宣統元年。

宣統是溥儀使用的年號,也是清朝的第十三個年號,存在時間為1909年—1912年。

宣統三年(1911年)十一月,中華民國成立,宣佈廢除“宣統”年號,改為“中華民國”紀元。

宣統,寓意“宣告天下王朝大統”,有為王朝統治的正當性辯護之意。

宣統帝溥儀也是慈禧太后精挑細選的繼承者:

其一,宣統帝的父親監國攝政王載灃,是光緒帝的異母弟,也是同治帝的堂弟;

其二,宣統帝的母親瓜爾佳·幼蘭,是慈禧太后的心腹重臣榮祿之女,被慈禧太后收為養女,可謂是多方最合適的人選。

不過,由於宣統帝即位時年紀太小,實權掌握在他的父親、26歲的監國攝政王載灃手中。

宣統元年(1909年)閏二月,清廷下詔責成預備立憲,避免立憲派的責難。

宣統二年(1910年)三月,革命党人汪兆銘(即汪精衛)、黃複生、羅世勳等人密謀以炸藥刺殺監國攝政王載灃,被發覺後逮捕下獄。

宣統三年(1911年)四月,清廷頒佈新訂內閣官制,設責任內閣,因閣員中滿族占九人,其中皇族就有六人,而漢人僅有四人,引起國內輿論大嘩,被外間譏為“皇族內閣”。

10月,武昌起義爆發,袁世凱暗中操縱北洋軍怠戰,迫使載灃辭去監國攝政王職務,總攬政府大權,最後孫中山與袁世凱密約,若袁能使溥儀退位,就讓他擔任大總統。

1912年2月,在南北雙方議定了溥儀退位的優待條件後,隆裕皇太后臨朝稱制,以太后名義頒佈《退位詔書》,溥儀退位。

悅史君點評:光緒時期,光緒帝一直都在慈禧太后的陰影之下,中間還冒出個“保慶”鬧劇,可謂悲劇十足,最後都沒能掌握實權,也未留下子嗣,飲恨離世。

宣統時期,清朝已是風雨飄搖,雖然以宣統帝的父親監國攝政王載灃為首的皇族少壯派,迅速貶斥袁世凱,掌握朝政大權,但時勢所趨,根本無力回天,最終在南方革命党,自身袁世凱挾軍隊倒逼的窘境中,宣統帝退位,結束了清朝的統治。

由於同治帝、光緒帝皆無子嗣,最後兩任皇帝都出自和碩醇親王家族,然而,連續的跌停板顯然無法持久,只能由隆裕皇太后一個弱女子“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立憲共和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

至此,清朝年號全部盤點完畢,加上後金時期的一共15個,分別是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祺祥、同治、光緒、保慶、宣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