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太極拳的“重意不重形”

太極拳意與形的關係, 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說得明白些, 意, 就是大腦思維, 是意念;形, 是人的肢體和太極拳動作。 這兩方面結合形成太極拳套路。 筆者自50年代末就學練楊式太極拳, 至今尚在認真的練習, 而且是風雨無阻。 拳齡10年之後, 在鍛煉的同時, 還對太極拳“重意與重形”問題抱著不斷地探索的態度, 今將意與形的關係淺述如下幾點見解:

一、意念是練好太極拳的靈魂

練拳要“重意”, 這對練拳多年、拳架定型、有了一定練拳經驗和心得的人, 一般的都有這樣的認識。 太極拳是個意念拳, 走架緩慢,

綿綿不斷, 起伏平穩, 前進後退, 出拳出掌, 折迭轉換, 意念自始至終貫穿著整個套路的運行之中。 對每一個細節的變化也不容絲毫斷意, 不致失控, 做到意念貫勁無微不至。

由於意念領先, 它能起到意、氣、形融貫一體, 對氣敷全身起到極其良好的作用。

所以在走架中如能用意得法、架勢正確、運氣順暢, 一旦氣血貫通, 全身內外會有一種與平時完全不同的感受:百會透氣, 脊柱自下而上有一股暖流上升, 手指有針刺感, 而發麻發跳, 手臂沉重, 全身皮膚有膨脹之感。 冬天寒風吹襲毫無冷感, 似有一個氣體圈護住全身周圍, 出現一種用言語難以形容, 極其良好的精神享受。 那時候就覺得情意濃濃、妙趣橫生、心曠神怡, 有神聖不可侵犯的心理狀態。 不去"重意"就得不到上述的東西。

如果意念不集中, 心猿意馬, 走架失控, 兩手胡亂劃圈, 上身東歪西斜, 下肢走無定向, 運轉失去生理運動規律和不合拳理要求, 人就會動無循序, 寒氣逼身, 心中空空, 情緒低落, 達不到鍛煉的效果。 以上是有相當的練拳經驗的人共有的體會。

正因為如此, 所以就產生了一種太極拳是"重意不重形"的說法。

二、意的來源是什麼

“重意不重形”, 這是對拳練多年, 動作(形)正確, 而在練拳中已取得一定經驗的人而言之。 對於拳齡不長, 動作(形)還不夠規範, 正在不斷糾正, 拳理欠通, 拳義貧乏, 特別對初學者來說“重意不重形”之詞言之過早。 如果要將“重意不重形”強加予初學者身上的人, 叫初學者去重意, 那麼他本人就不會太極拳規範的拳架(形), 不明白形與意的關係, 所以用“重意”之詞去嚇唬初學者。

太極拳是具有文化內涵, 富有哲理性的拳術。 其中“意與形”的關係。 如將其提高到認識論的高度去分析, 它們是一個存在與意識, 實踐與理論的關係。 “重意”二字是抽象的;"重形"是具體的。 抽象的“意”, 來源於具體的形, 這就叫做存在決定意識。 有規範端正的太極拳架勢(形), 才會有正確、端正的太極拳之“意”。 符合生理運動規律和拳術原理的動作(形), 就是意的基礎, 沒“形”的基礎, 那末“皮已不存, 毛何焉之”。

就以85式楊式太極拳而言, 你想得到這套拳中的知識, 必須從頭至尾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地去認識學習, 並要反復揣摩。 只有學會和掌握了每個動作(形), 以及招法要領, 十指的領勁方法, 技擊的實用含義和其總體的結構, 才可初步對這套拳有所認識, 這就是一個實踐過程。 這一過程是相當長的, 也是相當艱苦的, 費心機的。 只有經過反復實踐、艱苦努力、細心揣摩, 熟悉其動作(形)的基本內在, 對五步八門, 內外三合, 虛實變化, 身型身法, 步型步法, 手法眼法, 頂勁上領, 收胯頸臂……方面有了一定的認識, 唯有穩定、明白了上述(形)的要求, 然後才能逐步地“重意”。

練正“形”, 是“重意”的前提。 如果不去重視形的規範, 練拳搖頭晃腦、前俯後仰、東歪西斜的話, 他的意就隨形而亂,假想有意,也不可算為太極拳之意,只能算別的什麼……。太極拳"形"的品質,決定於意的品質,形正,意就正,形亂意必邪。

由於太極拳動作(形)舒展大方,文明典雅,起伏平穩,走架瀟灑,再有其良好的保健功能,攻防含義,所以不僅是國內廣大群眾喜學愛練,連海外友人也紛紛到中國拜師求藝。太極拳如沒有形美和拳藝感染力,人家就會賞你的光嗎?一九九八年十月十五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的萬人太極拳表演就是最有力的說明。

三、太極拳的意與形相輔相成的關係

綜上兩點所述,太極拳的意與形均為重要,那末兩者以何側重。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練拳的體會:要想重意先去重形,不去重形,意卻成為無源之水,“重意”之詞無稽之談。一切真知來源於實踐,不去實踐一無所知。練正拳架(形),反復練習,這就是實踐的過程,也是求“意”的過程。祛病健身,懂勁技擊,松體運氣,明理識道之知識,統統都要從長期認真的練架(形)中去獲得。在走架時(練形)把每一個動作的起承轉合,不論是大弧劃圈或小關過角,將一個個細節(感性認識)記意下來,加深印象,並要將它們積聚起來貫入腦海,日積月累形成概念,逐一增強識其整個拳套的全面,靜靜思考,理出其循序變為理性認識。這個理性認識,就是通常所說的所謂太極拳“意”。這個“意”,它已經不是雜亂無規的東西了,而是一種循理成章有邏輯規律的寶貴經驗(理論)。意念這個詞,初聽似乎是抽象的,既看不見又摸不著。懂得了上述道理之後,它就不是空洞的抽象了,他是對整個拳套各方面的完整的理性認識,而是一種指揮動作(形)進一步精益求精和發展的高度的抽象(靈魂)。也就是太極的“意”。

拳架(形)基本拉正,意念也能貫了套路之時,是否已達到登峰造極地步了,不能這樣去理解。假使是這樣,那麼這個意念就僵滯,再不可能提高和發展了。太極之理博大精深,對這門學問的探求是學無止境。雖然基本上達到形正意領完整的程度,但還得由淺入深地以探索,並不是一步到位。當然,這個階段的探索,與前一階段糾形悟意的階段有質的區別。

後一階段的“意”,他雖是來源於形,但他已經是有了品質的意了,反過來他又能去指揮和促進形的提高。隨著這個提高,“形”又上了新的臺階,再回饋於“意”,意念又增添了新的內容,回過去再去推動形的品質。這樣迴圈無窮沒有止息。練五年拳,有五年形和意的品質,十年有十年形與意的品質,二十年三十年均以如此類推。

太極拳內涵博大精深,求知面極廣,有人認為自己已到頂了,可以說他在練拳中就老化了。只有抱著一種練到老學到老的態度,不斷揣摩,不斷認識,不斷提高,唯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的生命處於生生不息之中。這種精神,著名太極拳師吳圖南老先生為我們樹立了可貴的榜樣。因吳老先生對太極拳抱有不斷深入探索、研究的精神,所以其壽命能活到105歲的高齡,他為練太極能益壽延年樹立了一個榜樣。

關於“重意與重形”的迴圈促進和提高情況,這裡闡明如下:練拳到了後期,意與形的相互促進、提高,再不要從僕步有多低,分腳有多高,發勁推人有多遠的那些單項性,表面顯能或達標的角度去識其水準優劣,而是要從練拳者的素質和氣節上的提高這個高度上去要求。到了這個階段,一般的從外表上是不易看出的,他是一種內視,就是意念控制人體之內外一切,即人體的各大系統,特別是運動系統,臟腑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默默地去追求“拳論”所說的:“意氣君來骨肉臣”的這一練拳境界。

四、意不達形與形不合意

意不達形,形不合意,這二個問題要從練拳者的年齡、拳令、體力和太極拳的研究、體會談起。

(1)意不達形。這一般的出現在練拳者的年紀過大,體力衰退,六十歲以上的老拳師而言。他們對太極文化內涵雖有較高的底蘊,因年時過高、動作難免會力不從心,特別是對平衡動作做得不夠到位的現象出現,形不夠完整美觀。這是一種意不達形的狀況。

(2)形不合意。這一情況一般出自拳令不長,體會不深的練拳者身上。有的中青年很聰敏,身體強壯,手腳步拉得開,老師教他們的拳架基本上可以接受,走架還算漂亮,可是有相當一部分人只知其形,不明拳架動作之意義。由於,因意念不懂拳義,所以有形缺意,這叫做“形不合意”。

五、老不保守,新不驕傲

太極拳義代代相傳,只有做到老不保守,新不驕傲才是發展太極拳運動後繼有人的良好途徑。老拳師有豐富的經驗,應將拳理、拳義、意與形的關係,拳中的知識,無保守地傳教予新一代,使新一代繼承老一輩的寶貴經驗;新一代不能產生以為自己拳已經練得不差了,認為某些方面形可能已超過前輩,練太極拳不過如此的驕傲情緒。殊不知拳中有深奧的內涵,驕傲是進步、提高的最大阻礙。為了推動太極拳運動向前發展,不斷提高,“形、意”並進,可以說,老不保守,新不驕傲是發展和提高太極拳的良好途徑。

武術大師們一致推崇的練武要訣請點擊:練武要訣。擇得好師——站的好樁 他的意就隨形而亂,假想有意,也不可算為太極拳之意,只能算別的什麼……。太極拳"形"的品質,決定於意的品質,形正,意就正,形亂意必邪。

由於太極拳動作(形)舒展大方,文明典雅,起伏平穩,走架瀟灑,再有其良好的保健功能,攻防含義,所以不僅是國內廣大群眾喜學愛練,連海外友人也紛紛到中國拜師求藝。太極拳如沒有形美和拳藝感染力,人家就會賞你的光嗎?一九九八年十月十五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的萬人太極拳表演就是最有力的說明。

三、太極拳的意與形相輔相成的關係

綜上兩點所述,太極拳的意與形均為重要,那末兩者以何側重。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練拳的體會:要想重意先去重形,不去重形,意卻成為無源之水,“重意”之詞無稽之談。一切真知來源於實踐,不去實踐一無所知。練正拳架(形),反復練習,這就是實踐的過程,也是求“意”的過程。祛病健身,懂勁技擊,松體運氣,明理識道之知識,統統都要從長期認真的練架(形)中去獲得。在走架時(練形)把每一個動作的起承轉合,不論是大弧劃圈或小關過角,將一個個細節(感性認識)記意下來,加深印象,並要將它們積聚起來貫入腦海,日積月累形成概念,逐一增強識其整個拳套的全面,靜靜思考,理出其循序變為理性認識。這個理性認識,就是通常所說的所謂太極拳“意”。這個“意”,它已經不是雜亂無規的東西了,而是一種循理成章有邏輯規律的寶貴經驗(理論)。意念這個詞,初聽似乎是抽象的,既看不見又摸不著。懂得了上述道理之後,它就不是空洞的抽象了,他是對整個拳套各方面的完整的理性認識,而是一種指揮動作(形)進一步精益求精和發展的高度的抽象(靈魂)。也就是太極的“意”。

拳架(形)基本拉正,意念也能貫了套路之時,是否已達到登峰造極地步了,不能這樣去理解。假使是這樣,那麼這個意念就僵滯,再不可能提高和發展了。太極之理博大精深,對這門學問的探求是學無止境。雖然基本上達到形正意領完整的程度,但還得由淺入深地以探索,並不是一步到位。當然,這個階段的探索,與前一階段糾形悟意的階段有質的區別。

後一階段的“意”,他雖是來源於形,但他已經是有了品質的意了,反過來他又能去指揮和促進形的提高。隨著這個提高,“形”又上了新的臺階,再回饋於“意”,意念又增添了新的內容,回過去再去推動形的品質。這樣迴圈無窮沒有止息。練五年拳,有五年形和意的品質,十年有十年形與意的品質,二十年三十年均以如此類推。

太極拳內涵博大精深,求知面極廣,有人認為自己已到頂了,可以說他在練拳中就老化了。只有抱著一種練到老學到老的態度,不斷揣摩,不斷認識,不斷提高,唯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的生命處於生生不息之中。這種精神,著名太極拳師吳圖南老先生為我們樹立了可貴的榜樣。因吳老先生對太極拳抱有不斷深入探索、研究的精神,所以其壽命能活到105歲的高齡,他為練太極能益壽延年樹立了一個榜樣。

關於“重意與重形”的迴圈促進和提高情況,這裡闡明如下:練拳到了後期,意與形的相互促進、提高,再不要從僕步有多低,分腳有多高,發勁推人有多遠的那些單項性,表面顯能或達標的角度去識其水準優劣,而是要從練拳者的素質和氣節上的提高這個高度上去要求。到了這個階段,一般的從外表上是不易看出的,他是一種內視,就是意念控制人體之內外一切,即人體的各大系統,特別是運動系統,臟腑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默默地去追求“拳論”所說的:“意氣君來骨肉臣”的這一練拳境界。

四、意不達形與形不合意

意不達形,形不合意,這二個問題要從練拳者的年齡、拳令、體力和太極拳的研究、體會談起。

(1)意不達形。這一般的出現在練拳者的年紀過大,體力衰退,六十歲以上的老拳師而言。他們對太極文化內涵雖有較高的底蘊,因年時過高、動作難免會力不從心,特別是對平衡動作做得不夠到位的現象出現,形不夠完整美觀。這是一種意不達形的狀況。

(2)形不合意。這一情況一般出自拳令不長,體會不深的練拳者身上。有的中青年很聰敏,身體強壯,手腳步拉得開,老師教他們的拳架基本上可以接受,走架還算漂亮,可是有相當一部分人只知其形,不明拳架動作之意義。由於,因意念不懂拳義,所以有形缺意,這叫做“形不合意”。

五、老不保守,新不驕傲

太極拳義代代相傳,只有做到老不保守,新不驕傲才是發展太極拳運動後繼有人的良好途徑。老拳師有豐富的經驗,應將拳理、拳義、意與形的關係,拳中的知識,無保守地傳教予新一代,使新一代繼承老一輩的寶貴經驗;新一代不能產生以為自己拳已經練得不差了,認為某些方面形可能已超過前輩,練太極拳不過如此的驕傲情緒。殊不知拳中有深奧的內涵,驕傲是進步、提高的最大阻礙。為了推動太極拳運動向前發展,不斷提高,“形、意”並進,可以說,老不保守,新不驕傲是發展和提高太極拳的良好途徑。

武術大師們一致推崇的練武要訣請點擊:練武要訣。擇得好師——站的好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