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同治帝死因之謎:到底是死於天花還是梅毒?

清入關後第八代皇帝同治, 是葉赫那拉氏(慈禧)于咸豐六年(西元1856年)所生, 同時也是咸豐皇帝(奕)的獨子。 同治六歲時即咸豐十一年(西元1861年)登基稱帝, 同治十二年(西元1873年)親政。 但他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即病逝, 此時距其親政日期不到兩年。

對於載淳的死因, 眾說紛紜, 有的說載淳是死於天花, 有的說是死於梅毒。

近來, 在清代檔案中發現了屬於清代皇帝脈案檔簿(以下簡稱“脈案”)的《萬歲爺進藥用藥底簿》一份。

據記載, 載淳于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得病臥床。 當天下午, 太醫院判李德立和御醫莊守和診斷, 結果是:“脈息浮數而細。 系風瘟閉來, 陰氣不足, 不能外透之症, 以致發熱頭眩, 胸滿煩悶, 身酸腿軟, 皮膚發出疹形未透, 有時氣堵作厥。 ”御醫只請第一次脈就能做出上述的明確診斷, 主要是因為載淳之病來勢很凶, “疹形”表發得較顯著。 御醫對此開出了用生地、元參、牛蒡子、蘆根等十二味藥配製的“益陰清解飲”,

進行避風調理。 同治僅服了一次藥, 效果便顯出來了。 第二天早上, 夾雜著瘟痘的疹形即透出, 也不似昨日那樣煩悶堵厥了。 但是, 疹痘初發, 未至出透, 致使“瘟熱薰蒸肺胃, 以致咽喉幹痛, 胸滿作嘔, 頭眩身熱, 氣顫譫言”。 御醫議用“清解利咽湯”對此進行調理。 巳初三刻服藥後, 效果明顯, 是日午刻即“脈息浮洪, 頭面周身疹中夾雜之痘顆粒透出”。

這樣, 經御醫們精心醫治護理不足兩天, 痘顆雖然開始表發了, 有些症狀也有減退的跡象, 但是由於瘟熱毒滯過盛, 以致頭面、頸項發出的痘粒很稠密, 而且痘顆顏色紫滯, 又有咽痛作嘔, 身顫口幹, 便秘溺赤之內症。 很明顯, 痘料透出後過盛的毒滯並沒完全隨之表發出來,

最後用藥無效, 以致於身亡。

根據這些記載, 有人便認為同治是死於天花, 但這些記載只是宮廷裡的片面記載, 而民間的大多傳聞卻說同治帝是死於梅毒。

在一些正規學術著作裡都記載著同治帝微服出宮,

嬉戲遊樂, 甚至出入煙館妓院的故事, 如蕭一山所著《清代通史》中就有同治因出遊而患梅毒終致死亡的記載。

據記載, 同治帝與皇后阿魯特氏相親相愛, 但慈禧太后不喜歡阿魯特氏。 慈禧開始常命皇后等人陪她看戲。 但皇后文靜、不愛熱鬧, 每次看到男女私情, 則面壁而坐。 慈禧本來對皇后就不滿意, 這樣就更加不喜歡她了。 皇后多次受責怪, 依舊我行我素, 慈禧便覺皇后故意不給她面子。 而皇后對同治帝則是笑臉相迎, 慈禧更認為她狐媚惑主, 於是限制同治帝寵愛皇后, 強令其移愛慧妃。 而同治偏偏討厭慈禧所喜歡的慧妃。 於是, 同治帝與太監佞臣常常微服外出尋花問柳。 但同治怕臣下看見, 不敢去京中較大的妓院名樓,

專門找隱蔽的小妓院、暗娼等處。 起初, 人們對他的身份毫無所知, 後來知道了也佯裝不知。

一些王公大臣注意到同治帝微行紛傳於內外, 屢次勸諫同治而毫無成效。 一次, 同治帝對醇親王奕當面勸諫一再抵賴, 醇親王只好把時間、地點一一指明, 同治帝卻一再追問他消息的來源。

雖然這些傳聞的真實性還有待考證, 但這些傳聞傳揚甚廣, 而同治帝又死得可疑, 因此許多人懷疑他死於梅毒也就不奇怪了。

據說,載淳從煙花巷院染上梅毒,開始時毫無察覺,後來臉面、背部顯出斑點,才召太醫診治。御醫一見大驚,不知如何是好,因此請命於慈禧。慈禧傳旨,向外界宣佈說皇上只是染上天花。於是,御醫們按照出痘的醫法開藥,沒有效果。皇帝大怒,責問:“為何不按我的病醫治我?”太醫回奏:“太后命之。”而且《翁同和日記》中記載說:“風聲過大,且非兩宮聖意。”載淳憤恨不已。梅毒在當時是絕症,以天花治之,顯然是為了掩蓋醜聞,以免丟皇家臉面。所以同治後來就日益病重,下部潰爛而死。

同治究竟是死於天花還是死於梅毒,這兩種說法各有各的來源,而且都能找出各自的證據,讓人難以辨明,遂成清宮又一疑案。

據說,載淳從煙花巷院染上梅毒,開始時毫無察覺,後來臉面、背部顯出斑點,才召太醫診治。御醫一見大驚,不知如何是好,因此請命於慈禧。慈禧傳旨,向外界宣佈說皇上只是染上天花。於是,御醫們按照出痘的醫法開藥,沒有效果。皇帝大怒,責問:“為何不按我的病醫治我?”太醫回奏:“太后命之。”而且《翁同和日記》中記載說:“風聲過大,且非兩宮聖意。”載淳憤恨不已。梅毒在當時是絕症,以天花治之,顯然是為了掩蓋醜聞,以免丟皇家臉面。所以同治後來就日益病重,下部潰爛而死。

同治究竟是死於天花還是死於梅毒,這兩種說法各有各的來源,而且都能找出各自的證據,讓人難以辨明,遂成清宮又一疑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