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馬謖是如何一步步葬送自己的前途的?

揮淚斬馬謖是《三國演義》中非常經典的典故。 西元228年諸葛亮發動了北伐曹魏戰爭, 他命令馬謖帥軍鎮守戰略要地街亭, 並囑咐馬謖街亭雖小,

但至關重要, 乃漢中咽喉, 街亭失守, 我軍必敗, 並指示馬謖在靠山近水處安營紮寨。 事實上當馬謖到達街亭後沒有按照諸葛亮的指示在依山傍水的地帶安營紮寨, 反而跑到高高的街亭山上駐紮, 結果曹軍切斷水源斬斷糧道, 將其圍困於街亭山上, 縱火燒之, 使得大軍人心渙散, 不戰自亂, 最終街亭失守。

街亭失守使得戰局突變, 諸葛亮不得已退回漢中。 作為將領, 馬謖要為街亭失守負主要的責任。 而馬謖又是諸葛亮最為賞識的人, 因街亭失守是整個蜀國就處在危險中, 諸葛亮為了安撫朝野上下不得不殺馬謖來來威懾。 在馬謖被推走的那一刻, 諸葛亮百感交集, 心若刀絞。

說到馬謖這個人, 起初是以從事的身份隨劉備入蜀地, 接連任縣令、太守。 由於馬謖不同常人的才氣, 有很喜歡談論軍事謀略, 深的諸葛亮的器重, 但劉備認為馬謖言語浮誇, 實際才能平平, 臨終前叮囑諸葛亮不可委以重任。 但諸葛亮並不這樣認為, 北伐時力排眾議讓馬謖擔任參軍,

並時常與其一起討論軍事謀略至深夜。 諸葛亮在識人用人這方面有著別人不及的能力, 為何在馬謖這就栽了這麼大的跟頭呢?事實上馬謖是一個有著過人才華的人, 在用兵上也是非常智慧的, 可以說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而劉備為何就不看好馬謖呢?

在劉備看來馬謖是典型的紙上談兵, 他雖然對兵法是非常的熟悉, 但是要與真正的實戰自然要差很多很多。 而劉備是一個實戰經驗豐富的人, 劉備十分清楚的看到馬謖差在哪裡, 而一介書生的諸葛亮無法看出來的, 這就是為什麼劉備並不看好馬謖而諸葛亮一直很重視馬謖的根源。 再者馬謖與諸葛亮是同鄉, 原本就重視人才的諸葛亮如今有了這樣的一層關係自然對馬謖十分的器重。 但是對於劉備來顯然構成了某種程度上的威脅, 諸葛亮對馬謖的態度致使劉備有一些忐忑而已。 另外馬謖還是很年輕的, 他對所謂的政治完全不瞭解, 小白一個, 更別說玩政治了。

在當時的形勢下, 讓帝王最賞識的臣子不是臣子多麼的有優秀,

而是在於你對帝王是否足夠的忠誠, 作為帝王的劉備是一個非常謹慎小心之人, 當他看到馬謖與諸葛亮的關係非常密切的時候, 他覺得馬謖不是忠誠於他, 而是忠誠於諸葛亮, 同時他會擔心他們兩個人在一起總會有意想不到的力量聚集。 也因此劉備一直不看好馬謖, 也一直不重用馬謖。

所以說劉備不重用馬謖,並不是完全馬謖本身孤傲的性格原因所在,更多的是外部的環境因素影響著他,是被當時他所處的的環境所迫。

所以說劉備不重用馬謖,並不是完全馬謖本身孤傲的性格原因所在,更多的是外部的環境因素影響著他,是被當時他所處的的環境所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