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為何一定要允許孩子犯錯?這有4個偉大意義,你肯定想不到是什麼

在街頭的一個飯館裡, 有一對來吃飯的母子。

在等著上菜的時間裡, 小男孩閒不住的四下張望。 觀看了一番之後, 突然一邊大笑一邊大聲地對說:“媽媽,

我看這裡這麼多人為什麼只有你一個人胖得像大笨熊呢?”

這時, 周圍吃飯的人, 都突然都停了下來, 眼睛“唰唰”地看著那媽媽——臃腫的身材、粗粗的胳膊——果然是一個像大笨熊一樣的女人啊!

“哈哈、嘻嘻……”大家有的哈哈大笑, 有的捂著嘴偷笑……

“你這孩子怎麼說話的!”媽媽怒斥, “啪”隨著一聲怒喝, 媽媽就給了男孩一個響亮的耳光。

“哇哇……”小男孩大哭著跑了出去。

“你……”媽媽只好追了出去, 飯館裡尷尬的氣氛, 使她無法再待下去——

那麼, 當然, 他們點的飯菜也沒有吃成!

細想上文中的情況, 其實那個小男孩很無辜, 他或許根本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麼錯。 如果那個媽媽不大發雷霆, 而是將兒子的話當成“童言無忌”, 自嘲的一笑, 那麼, 後面的情況就不會發生, 他們仍然可以快樂地在飯館裡吃上一頓美餐。 但是, 她的行為卻……

所以, 我們一定要原諒一個童言無忌的孩子, 因為孩子就是孩子, 他們的行為本來就屬於“童言無忌”。 其實, 很多時候, 往往是大人誇大了孩子的錯誤, 把不嚴重的事弄得像什麼似的,

讓孩子無辜地受很多責駡, 這是非常不理智的。

發展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小時候就像一盤錄影帶, 需要預演與體驗自己所有的情緒與行為, 以留下適當的印痕, 而這些印痕便是他們以後成長路上可利用的資源。 ”對一件事情,

孩子可以通過“心理反芻”, 找到較為合適的應對方法。 所以, 孩子犯一些錯誤, 再通過錯誤來認知與外界或他人的關係, 這通常就是他們成長的方式。

那麼, 允許孩子犯些小錯誤, 究竟對孩子的成長發展有哪些重要的意義呢?下面我們來瞭解一下:

1、讓孩子在感受過失中獲得新知

對孩子來說, 每一次犯錯都是獲得新知的契機。 因為成長本身就是一個犯錯與改錯的過程, 品嘗錯誤的後果, 感受的過失結局, 無疑是一種難得的人生體驗。 只要我們合理引導, 孩子就能在知錯改過的經驗中不斷的去成長進步。

2、讓孩子明白自己錯在哪裡

當孩子不聽勸告,一意孤行而犯了錯誤時,不要多加指責,可以借此機會激發他的擔當心理。比如,孩子在遊樂場裡,不遵守規定,受到看守人員的懲罰,這時就讓他自己去承擔後果。當他受到了批評,他就會明白自己的不對,思想會在內疚中不斷的歷練。從而瞭解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錯在哪裡。

3、讓孩子明白損失與愛惜

如果孩子故意搞破壞,損壞了一些物品時,可以不責駡他,但也不要立刻給他換好的。當由於沒有這個物品給他的生活帶來不便時,他就會明白自己不應該將該物損壞。於是在感受自己所犯的過錯而帶來的損失時,他的內心就會經過一次自我反省的洗禮,從而學會愛惜物品。

4、讓孩子獲得成長的快感

當孩子做錯了事情之後,你不但沒有責駡他,也沒有替他承擔過失。這時,孩子的不安心理就會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成長的驅動力就會驅使他向成熟的人生邁進,從而努力地糾正自己的錯誤或想出正確的做法。當他真的修正了錯誤的地方時,他的心裡就會產生一種改過自新的快樂感。

2、讓孩子明白自己錯在哪裡

當孩子不聽勸告,一意孤行而犯了錯誤時,不要多加指責,可以借此機會激發他的擔當心理。比如,孩子在遊樂場裡,不遵守規定,受到看守人員的懲罰,這時就讓他自己去承擔後果。當他受到了批評,他就會明白自己的不對,思想會在內疚中不斷的歷練。從而瞭解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錯在哪裡。

3、讓孩子明白損失與愛惜

如果孩子故意搞破壞,損壞了一些物品時,可以不責駡他,但也不要立刻給他換好的。當由於沒有這個物品給他的生活帶來不便時,他就會明白自己不應該將該物損壞。於是在感受自己所犯的過錯而帶來的損失時,他的內心就會經過一次自我反省的洗禮,從而學會愛惜物品。

4、讓孩子獲得成長的快感

當孩子做錯了事情之後,你不但沒有責駡他,也沒有替他承擔過失。這時,孩子的不安心理就會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成長的驅動力就會驅使他向成熟的人生邁進,從而努力地糾正自己的錯誤或想出正確的做法。當他真的修正了錯誤的地方時,他的心裡就會產生一種改過自新的快樂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