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上苑桃花朝日明,蘭閨豔妾動春情——一天一首古詩詞

春遊曲

唐代:長孫氏

上苑桃花朝日明, 蘭閨豔妾動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 簷邊嫩柳學身輕。

花中來去看舞蝶, 樹上長短聽啼鶯。

林下何須逺借問, 出眾風流舊有名。

譯文

園林裡的桃花向著太陽開的很明豔, 深閨裡美麗的女子漾起思春的情意。

那初綻的桃花仿佛是偷偷借取她面色的紅潤, 那屋簷邊新發的柳枝仿佛是學她輕盈的身姿。

她在花間徘徊看那款款飛舞的蝴蝶, 聽取枝頭黃鶯的歌唱。

何必遠遠地打聽她的林下風致, 她的風流出眾早已聞名於世。

注釋

1、上苑:即皇家的園林。

2、新桃:一作杏。

3、蘭閨:古代女子居室的美稱。 因女子多喜置蘭花, 故稱。

4、偷面色:偷得豔妾的美容。

5、學身輕:學到了豔妾曼妙的身姿。

6、來去:指舞蝶來去。

7、長短:指鶯啼聲長短。

8、“林下”兩句:林下、風流:舉止瀟灑, 品格高雅。 反映出一種志得意滿、躊躇灑脫的情態。

9、逺(yuǎn), 古同“遠”。

賞析

桃紅柳綠, 鶯歌蝶舞是詩人筆下常狀之景,

這首詩不同流俗的是寫桃, 首句“上苑桃花朝日明”不用其紅, 而是用一“明”字, 突出了桃花的鮮豔, 也點出了陽光的明媚。 宋代陸遊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明”字, 或許也借鑒了此詩吧。 “蘭閨豔妾動春情”, 身居“蘭閨”的“豔妾”, 是詩人自稱, “豔”既說她姿色的美麗, 又示她盛裝的打扮, 或許可以理解為她賞花前特意梳妝, 心情極佳的狀態, 也映證了萌動的“春情”, 又或許她潛意識裡刻意盛裝打扮, 豔壓滿苑春色。 可以想見, 春和日麗, 上林苑中桃花明豔, 滿苑飛花澹蕩, 喚起了端莊美貌的大唐皇后那顆爛漫的少女心。

泉井上剛剛綻放的桃花灼豔明媚, 好似敷上了胭脂, 驕傲的皇后認為那定是偷了她的面色;飛簷邊剛剛發芽的禦柳纖細漫脫,

自負的皇后認為那必是學了她曼妙的身姿。 “井”有指泉水之意, 《呂氏春秋·本味》曰“水之美者, 三危之露, 昆侖之井”, 高誘則注“井, 泉”, 故“井上新桃”可想像上苑泉水叮咚, 桃花臨水開放的含露嬌態, 嫺靜而美好。 “偷”與“學”採用了擬人手法, 也對照了上句的“豔”。 與“人面桃花相映紅”不同, 人面桃花是人花相映, 花照人紅, 而“偷面色”則是說桃花是偷得了自己的面色才如此豔麗, 人比花紅, 這是何等的自信!“簷”, 房頂伸出牆壁的部分, 當處於高處, “嫩柳”, 始發新芽的柳枝, 少了柳葉的累贅, 更顯纖瘦, 可見簷邊垂掛的柳枝不僅纖細而且修長, 同時“簷”的呆板襯托了“柳”的靈動, 靜中有動。 這兩句不禁令人想起《紅樓夢》中關於黛玉的容貌描寫——“閒靜似嬌花照水,
行動如弱柳扶風”, 可見這位大唐皇后不僅豔比夭桃、身材高挑, 而且靜如處子、動如脫兔。

更為新穎的是以她的紅潤臉色喻桃花顏色, 以她的輕盈腰身喻柳樹的纖細, 一反以桃面喻人面, 以柳腰喻人腰的寫法, 新鮮活潑, 生動形象。 既頌了桃柳之美, 更贊了人之美。 構思巧妙, 一舉兩得。 中唐詩人李賀的“小紅長白越女腮”《南園十三首其一》的比喻, 或許就是受了此詩的啟迪吧。

滿苑桃花競綻, 萬枝紅雪繁極, 迷蝶流連翩躚, 悠然自得;禦樓細柳依依, 千條軟絲無力, 流鶯繞樹清啼, 閒散自在。 “來去”二字形容她花間穿行如蝶, “長短”明寫柳枝繁多, 暗指啼鶯和鳴, 清亮的鶯啼, 猶言她歡笑如鶯。 “看”、“聽”二字,

讓讀者時時感到游春之人充滿感情地欣賞美景的情形。 詩歌就這樣以美人喻美景, 以美景襯美人, 突出了人之美。 可以想見, 大唐皇后流連于桃樹下拈花弄蝶, 拂了一身衣香, 發乎內心的吟吟笑語如林間宛轉的鶯啼般動聽。 其悠然肆情之狀, 無不彰顯她身為上苑女主之尊。

“不必向遠處打聽這林下之人是誰, 她出眾的風韻情致早已聞名”。 結句含而不露, 耐人尋味, 須細參“林下”、“風流”二詞, 意即林下之風。 《世說新語·賢媛》有言“王夫人神情散朗, 故有林下風氣。 ”王夫人指謝道韞, 東晉王凝之妻, 被時人譽為“有林下風氣”, 後因稱婦女態度閒雅、舉止大方為林下之風。 魏晉人物神情散朗的風采, 為唐人所推許, 這當是初唐貴婦的一種追求與考評。 結尾以問答形式誇耀了這裡的出眾風流,而這“風流”二字,既指景又指人,一語雙關,讚美這裡的景好人美,點出題旨。

這首詩名為“春遊”,實際是借春遊寫一位美女,很有特色。詩中明寫春色,卻暗喻人物,非常巧妙。桃花偷色,暗示她人面桃花;嫩柳學身輕,隱喻她身柔似柳;花中舞蝶,兼示她穿行如蝶;樹上啼鶯,猶言她歡笑如鶯。前兩句是景的人化,後兩句則是人的景化,從而將景美、人美、情美合二為一。結句長孫皇后以“林下”、“風流”自許,反映出一種志得意滿、躊躇灑脫及與她皇后身份地位完全吻合的心態。加之正值韶華芳齡,一時忘情,一時收斂,含而不露,耐人尋味。就連唐太宗也覺著妻子的描寫很是貼切、生動,“見而誦之,嘖嘖稱美”。

創作背景

春遊曲當作于長孫氏當上皇后期間,因為詩中提到的“上苑”本是皇家林園,又有唐太宗曾對此詩“帝見而誦之,嘖嘖稱美”的記載。貞觀初的某年春,長孫皇后在上苑遊玩,寫下了一首抒發她春遊的歡樂心情的詩作。

結尾以問答形式誇耀了這裡的出眾風流,而這“風流”二字,既指景又指人,一語雙關,讚美這裡的景好人美,點出題旨。

這首詩名為“春遊”,實際是借春遊寫一位美女,很有特色。詩中明寫春色,卻暗喻人物,非常巧妙。桃花偷色,暗示她人面桃花;嫩柳學身輕,隱喻她身柔似柳;花中舞蝶,兼示她穿行如蝶;樹上啼鶯,猶言她歡笑如鶯。前兩句是景的人化,後兩句則是人的景化,從而將景美、人美、情美合二為一。結句長孫皇后以“林下”、“風流”自許,反映出一種志得意滿、躊躇灑脫及與她皇后身份地位完全吻合的心態。加之正值韶華芳齡,一時忘情,一時收斂,含而不露,耐人尋味。就連唐太宗也覺著妻子的描寫很是貼切、生動,“見而誦之,嘖嘖稱美”。

創作背景

春遊曲當作于長孫氏當上皇后期間,因為詩中提到的“上苑”本是皇家林園,又有唐太宗曾對此詩“帝見而誦之,嘖嘖稱美”的記載。貞觀初的某年春,長孫皇后在上苑遊玩,寫下了一首抒發她春遊的歡樂心情的詩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