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逐條反駁“羅振宇的騙局”,羅胖到底有沒有耍流氓?

2016年, 被稱為知識付費元年。

這一年, 知識付費開始呈井噴態勢, 也漸漸出現了一些“小巨頭”, 很多人認為, 是用戶養活了小巨頭們, 我覺得不是, 其實是這些小巨頭們“馴化”了用戶。

亨利福特說, 如果我當年去問顧客他們想要什麼, 他們肯定會告訴我“一匹更快的馬”。

用戶真的想要知識付費嗎?不, 絕大多數人都只想要免費的知識, 但免費的知識太多了, 相對而言, 時間成本難道不是更可怕嗎?

絕大部分人是意識不到的, 就像他們更願意排2個小時的隊領免費的霜淇淋, 不好吃, 扔了就行了, 反正他們覺得自己的時間不值錢。

不過事實是這樣的, 你越不改變這個觀念, 你就越容易不把時間當回事兒, 結果時間當然是更不值錢, 這是一個正反兩面都能自證的迴圈。

當羅胖開始切入這塊的時候, 其實用戶的知識付費習慣還不怎麼有, 從這個角度來講, 羅胖並不是收割了用戶,

因為收割的前提是你得有啊。

羅胖是向用戶植入了“觀念病毒”, 告訴你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 以及要得到真正的好東西, 哪怕它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知識, 你也必須跟在商場時一樣, 花錢買。

這是很了不起的, “馴化”用戶要比收割用戶難上一百倍, 因為你在挖掘一種更深層次的需求, 而不僅僅是滿足表層的、顯性的東西。

所以當我看到《羅振宇的騙局!大部分的知識付費其實都是大忽悠》這個刷屏標題以後, 我就饒有興致地點開了, 我想是誰敢寫這標題呢, 看完之後我才明白為什麼它會刷屏。

首先, 不學的人占大多數。 他們天天被朋友圈那些愛學習的朋友襯托得好像自己多不上進似的, 好不容易有一篇這樣的文章,

還不死命轉給這些“假努力”的人看?

其次, 學了覺得沒卵用的人占付費學習裡的大多數。 絕大多數人在絕大多數課程裡, 都是掉隊了的, 也就是根本都沒學完, 正在自責為什麼自己的自製力如此之差的時候, 猛然間看到這篇文章, 於是醒悟, 真TM有道理啊, 原來不是我有問題, 是那幫騙子太壞, 一下子責任就沒了, 不狂轉更待何時。

作為認知系的作者, 糾偏是我的本職, 我覺得我有必要站出來, 幫大家還原一個真實的知識付費世界。

01

知識焦慮症

“時代變化太快, 擔心自己的東西不夠用。 ”

“別人懂的東西自己不懂, 怕落後於他人。 ”

“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 害怕自己被社會淘汰。 ”

文章裡提到了這三個焦慮, 被稱為“知識焦慮症”的典型表現。

這三個表現有問題嗎?有問題嗎?我覺得一點問題沒有, 任何一個積極向上的人都會有這三種焦慮, 只有那些混日子的人才會對這三個問題持無所謂態度。

所以知識焦慮根本不是一種"症", 我不覺得對知識沒有焦慮的人會有追求知識的動力, 而如果對知識都沒有追求的動力也無所謂的話, 那不就等於跟宣揚“知識無用論”一樣傻?

02

無法改變生活狀態

“一開始, 覺得很有啟發很有用, 看完的一瞬間覺得自己受益匪淺。 可時間長了, 我才發現:我的認知並沒有由此而提高, 我的思維並沒有由此而升級, 我的知識和技能依然在原地踏步。 ”

古時候很多文人讀書比你多吧?照現在的話來講, 讀的都是經典書、系統書, 還都能背, 也沒見他們都改變了自己的生活狀態, 可見讀書或者吸收知識這件事跟改變生活狀態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

都說國人的碎片化閱讀量全球領銜, 我倒是想問問, 既然有這麼大的閱讀量, 那麼好內容究竟有多少呢?

你想提升認知, 那你知不知道全網只有多少真正跟底層認知相關的內容?

得罪人地說一句,跟認知相關的,80%以上的付費內容,99%以上的免費內容,都是狗屎,你能不能在裡面挑選出真正有用的東西?如果連挑選的能力都沒有,隨便按名氣大小抓一把來看,還談什麼有用沒用。

03

知道不是掌握

“學了一大堆新名詞、新概念、新思維,看似什麼都知道,其實一點卵用也沒有。”

跟大部分人一樣,我也對一大堆新名詞、新概念、新思維感到厭煩,因為老記不住,有一次有個實習生在公司裡問我,蔡叔,XX該怎麼做。

我心說XX是什麼玩意兒,但又不好意思當著人家的面兒百度,只能問她什麼是XX,後來才知道,哦,原來就是這個,幹嘛整得神秘兮兮的。

出於強烈的好奇心理,我讓助理把市面上最近出現的很多“大神”的語錄進行了一次整理,發現他們講的竟然大都是一樣的東西,可你聽他們每個人嘴裡講出來的,都是不一樣的,所以這就是我說的,其實沒有幾個人在講底層邏輯,而你跟風去學新概念、新名詞,本身就證明你學錯了東西。

“一付費一收聽,就誤以為學到了知識,其實離真正的掌握知識差了十萬八千里,你以為買到的是知識,其實買到的是知道。”

學到了面兒上的東西和能夠熟練運用、融會貫通完全是兩碼事,這一點是正確的,但誰也沒說知識付費就是一付費一收聽就完事兒了啊?

拿我訂閱羅永浩的專欄來說,我付費了,收聽了,我還將很多內容用到了創業當中,甚至他提供的BP範本我就直接修改了拿來用了,這是用來融千萬以上資金的,怎麼付費199就沒用了?我給你跪好不好。

是的,大家要的都是掌握知識,運用知識,但基礎不還是先得“知道”麼?知都不知道,談何融會貫通?

至於能不能把“知道”轉化為“掌握”,那是你自個兒的事,怎麼還能怪到知識傳授者身上來呢?你有錢可以雇他做保姆手把手教你嘛。

04

羅胖是二道販子

“羅胖子、吳曉波自己不生產基礎產品,他們建立在市場上的基礎材料,然後再加工,這樣相對簡單,也可規模化複製。但是因為不是自己生產,所以很多東西都不嚴謹甚至還很淩亂。對於絕大多數人,聽再多羅胖子都不可能成功,因為都是二道販子的產品,聽著很高大上,但是都不夠系統,且失真。”

羅胖在很久以前就表示了自己不生產知識,只是知識的搬運工,其實也就是作者所說的二道販子,沒錯。

但二道販子就沒有價值了?我很難想像商業世界裡沒有二道販子會怎麼樣。吃飯,去田裡問農民伯伯買;吃魚,去海邊問漁民買……你覺得這個成本高,還是二道販子那兒成本高?我可以告訴你,雖然就東西本身來講,肯定是問生產者買更便宜,但所有費用加起來一定比問二道販子買要高,否則他的規模化運營節省了什麼成本呢?這道中間環節就被市場淘汰了呀。

知識也是一樣的,沒有二道販子,你知道哪兒有你要的原創作者麼?哪兒有優秀的原創作者在輸出麼?我現在讓你說幾個好的作者,你能搜到他們幾句有用的話?

二道販子做得好,也可以做出品牌,大家不用費勁去搜那些根本喊不出名字但可能很牛的作者各自說過什麼,聽一個有品牌保障的二道販子的東西就行了,節省成本。

至於他說的東西是不是系統,你得看他說的東西有沒有邏輯,有邏輯的東西是否系統都能添加到你的大腦裡,你的“系統”不就是這樣拼拼湊湊組合起來的麼?

薛兆豐說了一句話我很認同,他說學員們讓我推薦一些系統的經濟學書籍,說我們是碎片化學習,我告訴他們,咱們這就是系統學習,傳授的就是系統知識。

的確聽再多的羅胖子都不能成功,因為聽當然不能成功,誰也不是用耳朵成功。

05

藥不對症

“知識付費傳授的知識往往藥不對症,我不管你是哪一種病人,我就開這一種藥方。”

知識付費課程通常有兩種,一種是思維類的,一種是技能類的。

對於思維類的來說,但凡正確的通識就是全場通用、老少鹹宜的,因為通識提供的是一種視角,是任何人在任何事裡都可能用到的。就算細分到某領域,比如職場思維,誰說職場新人這樣的病人就不能開老闆思維這樣的藥了?

如果你只想量身定做,那當然也可以,付費諮詢多得很,一個小時3000,不也是知識付費麼,這下可對症了?

其實你一直都在為知識付費,你說的那一類知識付費只是填補了市場,卻並沒有完全要替換掉某塊市場,選擇權依然在你自己手裡。

再說說技能類,那就更不存在藥不對症的情況了,學什麼都是你自個兒根據自個兒情況挑的,說只有一種藥方不是胡說八道麼?

06

未經你思考的

“知識付費傳授的知識是未經你思考的,而未經你思考的知識是不屬於你的。”

知識的來源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外在吸收,另一個是內生。

內生的知識是需要基礎素材的,就像你往上搭房子,你得要鋼筋、水泥,那你哪兒來的鋼筋水泥呢?肯定也得從外面運才行,你不能所有的東西都無中生有自己造啊。

人類建造知識體系永遠是搭建在前人的知識上的,如果畢氏定理你也必須自己推導出來,那麼以人類有限的生命,知識將永遠停留在一個非常狹窄的範圍。

但是呢,如果隨便吸收外在的知識,那就還沒弄明白先被“毒”死了。所以正確吸收的方法是什麼?是吸收那些你能推導的,你能用邏輯驗證的,或者是本來對方就給了證明過程,只需要你去檢驗的。

你們會發現我的絕大部分文章都會把底層的東西給講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這樣耍不了詐,你夾帶私貨,人家一下就看明白了。

而底層的東西有時候又很赤裸,很殘酷,有些讀者接受不了,那你就走嘛,你去繼續接受那些麻痹心智的東西不就好了,但你選擇了那些,回過頭來就別說知識沒用,這不地道。

07

“我在學習”的幻覺

“那些知識付費所販賣的知識速成,其實質賣的不是某一領域的知識,而是一種讓你感覺很努力的幻覺,是一種精神慰藉,讓你感覺自己隨時隨地都能得到些什麼有用的東西,從而有一種收穫知識的滿足感。”

作者提到了一些類似學習應該怎麼學的方法論,比如要有目標定位,不能看見人家學什麼你學什麼,比如要問題導向,學習要分輕重緩急,不能人家塞給你什麼你吃什麼。

對,挺對的,但這跟知識付費有什麼關係呢?誰也沒有強買強賣塞你嘴裡。市面上沒有真正的好內容麼?這些好內容不值得付費學習麼?它們就靜靜躺在那裡等你要的時候上去拿,多點這樣的知識付費內容難道不好麼?

還是說有大牛幫你整理了東西你就一定不要,非得自己從頭開始看那些看了兩頁就找個藉口去睡覺了的晦澀內容,騙自己說這才是專業內容,系統內容,這樣就能讓你變得更好?

知識付費元年以前,你是什麼狀態相信你自己最清楚。

有人拿羅振宇稱自己是個商人來說事兒,想說他唯利是圖,我覺得實在是太好笑了,這世上能長期給你提供好東西的,只有“唯利是圖”的商人,只有他們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儘量滿足你的需求。

難道這還不夠麼?

(完)

作者:蔡壘磊

《認知突圍》作者,公眾號【請辯】主理人,思維工坊CEO,讀書平臺【螞蟻私塾】和新零售品牌【顏控】創始人,一個游走於真理邊緣的思考者。

如果你也喜歡看理性、思辨的文章,請關注公號“請辯”(luojiyingshang),有任何事,歡迎來後臺找我。

ps:關注微信公眾號【請辯】luojiyingshang

後臺回復“思考,快與慢”,可領取《思考快與慢》書籍私塾拆解版本PDF一份;

後臺回復“黑天鵝”,可領取《黑天鵝》書籍私塾拆解版本PDF一份;

後臺回復“精華”,可領取小密圈(現知識星球)一周精華。

我是蔡叔,我的新書叫:

《認知突圍:做複雜時代的明白人》

上市2月加印十幾萬冊

當人手一冊的認知書籍

讓認知優勢成為你先人一步的競爭力!

那你知不知道全網只有多少真正跟底層認知相關的內容?

得罪人地說一句,跟認知相關的,80%以上的付費內容,99%以上的免費內容,都是狗屎,你能不能在裡面挑選出真正有用的東西?如果連挑選的能力都沒有,隨便按名氣大小抓一把來看,還談什麼有用沒用。

03

知道不是掌握

“學了一大堆新名詞、新概念、新思維,看似什麼都知道,其實一點卵用也沒有。”

跟大部分人一樣,我也對一大堆新名詞、新概念、新思維感到厭煩,因為老記不住,有一次有個實習生在公司裡問我,蔡叔,XX該怎麼做。

我心說XX是什麼玩意兒,但又不好意思當著人家的面兒百度,只能問她什麼是XX,後來才知道,哦,原來就是這個,幹嘛整得神秘兮兮的。

出於強烈的好奇心理,我讓助理把市面上最近出現的很多“大神”的語錄進行了一次整理,發現他們講的竟然大都是一樣的東西,可你聽他們每個人嘴裡講出來的,都是不一樣的,所以這就是我說的,其實沒有幾個人在講底層邏輯,而你跟風去學新概念、新名詞,本身就證明你學錯了東西。

“一付費一收聽,就誤以為學到了知識,其實離真正的掌握知識差了十萬八千里,你以為買到的是知識,其實買到的是知道。”

學到了面兒上的東西和能夠熟練運用、融會貫通完全是兩碼事,這一點是正確的,但誰也沒說知識付費就是一付費一收聽就完事兒了啊?

拿我訂閱羅永浩的專欄來說,我付費了,收聽了,我還將很多內容用到了創業當中,甚至他提供的BP範本我就直接修改了拿來用了,這是用來融千萬以上資金的,怎麼付費199就沒用了?我給你跪好不好。

是的,大家要的都是掌握知識,運用知識,但基礎不還是先得“知道”麼?知都不知道,談何融會貫通?

至於能不能把“知道”轉化為“掌握”,那是你自個兒的事,怎麼還能怪到知識傳授者身上來呢?你有錢可以雇他做保姆手把手教你嘛。

04

羅胖是二道販子

“羅胖子、吳曉波自己不生產基礎產品,他們建立在市場上的基礎材料,然後再加工,這樣相對簡單,也可規模化複製。但是因為不是自己生產,所以很多東西都不嚴謹甚至還很淩亂。對於絕大多數人,聽再多羅胖子都不可能成功,因為都是二道販子的產品,聽著很高大上,但是都不夠系統,且失真。”

羅胖在很久以前就表示了自己不生產知識,只是知識的搬運工,其實也就是作者所說的二道販子,沒錯。

但二道販子就沒有價值了?我很難想像商業世界裡沒有二道販子會怎麼樣。吃飯,去田裡問農民伯伯買;吃魚,去海邊問漁民買……你覺得這個成本高,還是二道販子那兒成本高?我可以告訴你,雖然就東西本身來講,肯定是問生產者買更便宜,但所有費用加起來一定比問二道販子買要高,否則他的規模化運營節省了什麼成本呢?這道中間環節就被市場淘汰了呀。

知識也是一樣的,沒有二道販子,你知道哪兒有你要的原創作者麼?哪兒有優秀的原創作者在輸出麼?我現在讓你說幾個好的作者,你能搜到他們幾句有用的話?

二道販子做得好,也可以做出品牌,大家不用費勁去搜那些根本喊不出名字但可能很牛的作者各自說過什麼,聽一個有品牌保障的二道販子的東西就行了,節省成本。

至於他說的東西是不是系統,你得看他說的東西有沒有邏輯,有邏輯的東西是否系統都能添加到你的大腦裡,你的“系統”不就是這樣拼拼湊湊組合起來的麼?

薛兆豐說了一句話我很認同,他說學員們讓我推薦一些系統的經濟學書籍,說我們是碎片化學習,我告訴他們,咱們這就是系統學習,傳授的就是系統知識。

的確聽再多的羅胖子都不能成功,因為聽當然不能成功,誰也不是用耳朵成功。

05

藥不對症

“知識付費傳授的知識往往藥不對症,我不管你是哪一種病人,我就開這一種藥方。”

知識付費課程通常有兩種,一種是思維類的,一種是技能類的。

對於思維類的來說,但凡正確的通識就是全場通用、老少鹹宜的,因為通識提供的是一種視角,是任何人在任何事裡都可能用到的。就算細分到某領域,比如職場思維,誰說職場新人這樣的病人就不能開老闆思維這樣的藥了?

如果你只想量身定做,那當然也可以,付費諮詢多得很,一個小時3000,不也是知識付費麼,這下可對症了?

其實你一直都在為知識付費,你說的那一類知識付費只是填補了市場,卻並沒有完全要替換掉某塊市場,選擇權依然在你自己手裡。

再說說技能類,那就更不存在藥不對症的情況了,學什麼都是你自個兒根據自個兒情況挑的,說只有一種藥方不是胡說八道麼?

06

未經你思考的

“知識付費傳授的知識是未經你思考的,而未經你思考的知識是不屬於你的。”

知識的來源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外在吸收,另一個是內生。

內生的知識是需要基礎素材的,就像你往上搭房子,你得要鋼筋、水泥,那你哪兒來的鋼筋水泥呢?肯定也得從外面運才行,你不能所有的東西都無中生有自己造啊。

人類建造知識體系永遠是搭建在前人的知識上的,如果畢氏定理你也必須自己推導出來,那麼以人類有限的生命,知識將永遠停留在一個非常狹窄的範圍。

但是呢,如果隨便吸收外在的知識,那就還沒弄明白先被“毒”死了。所以正確吸收的方法是什麼?是吸收那些你能推導的,你能用邏輯驗證的,或者是本來對方就給了證明過程,只需要你去檢驗的。

你們會發現我的絕大部分文章都會把底層的東西給講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這樣耍不了詐,你夾帶私貨,人家一下就看明白了。

而底層的東西有時候又很赤裸,很殘酷,有些讀者接受不了,那你就走嘛,你去繼續接受那些麻痹心智的東西不就好了,但你選擇了那些,回過頭來就別說知識沒用,這不地道。

07

“我在學習”的幻覺

“那些知識付費所販賣的知識速成,其實質賣的不是某一領域的知識,而是一種讓你感覺很努力的幻覺,是一種精神慰藉,讓你感覺自己隨時隨地都能得到些什麼有用的東西,從而有一種收穫知識的滿足感。”

作者提到了一些類似學習應該怎麼學的方法論,比如要有目標定位,不能看見人家學什麼你學什麼,比如要問題導向,學習要分輕重緩急,不能人家塞給你什麼你吃什麼。

對,挺對的,但這跟知識付費有什麼關係呢?誰也沒有強買強賣塞你嘴裡。市面上沒有真正的好內容麼?這些好內容不值得付費學習麼?它們就靜靜躺在那裡等你要的時候上去拿,多點這樣的知識付費內容難道不好麼?

還是說有大牛幫你整理了東西你就一定不要,非得自己從頭開始看那些看了兩頁就找個藉口去睡覺了的晦澀內容,騙自己說這才是專業內容,系統內容,這樣就能讓你變得更好?

知識付費元年以前,你是什麼狀態相信你自己最清楚。

有人拿羅振宇稱自己是個商人來說事兒,想說他唯利是圖,我覺得實在是太好笑了,這世上能長期給你提供好東西的,只有“唯利是圖”的商人,只有他們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儘量滿足你的需求。

難道這還不夠麼?

(完)

作者:蔡壘磊

《認知突圍》作者,公眾號【請辯】主理人,思維工坊CEO,讀書平臺【螞蟻私塾】和新零售品牌【顏控】創始人,一個游走於真理邊緣的思考者。

如果你也喜歡看理性、思辨的文章,請關注公號“請辯”(luojiyingshang),有任何事,歡迎來後臺找我。

ps:關注微信公眾號【請辯】luojiyingshang

後臺回復“思考,快與慢”,可領取《思考快與慢》書籍私塾拆解版本PDF一份;

後臺回復“黑天鵝”,可領取《黑天鵝》書籍私塾拆解版本PDF一份;

後臺回復“精華”,可領取小密圈(現知識星球)一周精華。

我是蔡叔,我的新書叫:

《認知突圍:做複雜時代的明白人》

上市2月加印十幾萬冊

當人手一冊的認知書籍

讓認知優勢成為你先人一步的競爭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