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雪藏30年,罕見照片揭示你未曾見過的唐人街生活景象

日升月落, 無數人在晨光中, 在鬧鐘的催促下掀開被子, 洗漱完畢, 乘坐地鐵, 開始工作。 這是每一個北漂的小夥伴每天都要經歷的過程。

北漂很多, 但是你聽過“美漂”嗎?還是30年前的‘美漂’。 攝影君也很好奇, 他們以前是如何在美國生存的呢?

讓我們通過一組老照片, 去認識一下30年前美國紐約唐人街的生活吧!

中國新年, 巴亞街, 1984

中國新年, 莫特街, 1984

中國新年, 莫特街, 1984

20世界80年代, 美國紐約唐人街有大批移民者湧入, 這些華人在異國他鄉同舟共濟,形成一個個獨特的中國文化地帶。

來自美國的攝影師巴德·格裡克(Bud Glick)為了拍攝這一社會現象, 在唐人街進行了長達四年的影像記錄。 這組照片旨在記錄這個由曾經遭到移民法歧視而導致老齡化及男性為主的社區逐步向以年輕家庭為主的新社區轉變過程。

如今30年過去了, 巴德·格裡克把底片重新整理然後進行掃描, 再次公佈於眾。 他說:“我能夠賦予這些老照片新的生命。 更重要的是, 歲月已經改變了我和我看待我這些作品的角度。

它們不僅代表了歷史, 更能讓現在的人們瞭解過去。 ”

單身公寓, 吳先生, 巴亞街

大學時期, 巴德·格裡克主修歷史專業, 也是在那時熱愛上了攝影。 也許是專業的原因, 巴德·格裡克對當時的紐約唐人街產生巨大好奇心, 他想瞭解當地華人的生活與故事。

剛開始拍攝這個專案的時候, 語言是最大的障礙, 拍攝者們都躲避他的鏡頭。

不過, 格裡克並沒有因為這些而放棄, 時常遊蕩在唐人街的大街小巷, 把拍攝的肖像照片送給拍攝者。 久而久之, 格裡克獲得當地華人的信任, 能夠進入他們家裡拍攝, 為那個時代的唐人街留下了寶貴的影像資料。

隨著時間的推移, 這些照片擁有了新的意義, 這些肖像是華人在美國社會經歷的一個縮影。 近期, 這組照片在美國的一些美術館展出, 再次引起人們關注, 將人們帶回了三十多年前紐約華人生活的歷史河流中。

三十年前的紐約華人過著怎樣的生活?這些照片為我們提供了線索。

托尼和奶奶,凱薩琳街,1981年

祖父和他的孫子,埃爾德里奇街,1983年

遊樂場,1982年

亨利街,1982

凱薩琳街,198

看出來了啥

托尼和奶奶,凱薩琳街,1981年

祖父和他的孫子,埃爾德里奇街,1983年

遊樂場,1982年

亨利街,1982

凱薩琳街,198

看出來了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