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覺得日本人“變態”的,看看這些細思極恐的細節

這些年我去過幾次日本, 有些旅行記憶。 其中最難忘的一次, 是在6年前, 3.11海嘯地震之後一個月去的。

那是一次特殊的旅行。 一般來說, 理解日本人, 一定要使用“細節”這個通道, 而就是那次日本行看到的細節, 讓我能夠理解, 為什麼他們會做出能燒制特殊香味米飯的電飯煲, 同時為這些米飯第二天的去處, 準備那麼誇張的馬桶蓋兒, 為什麼MUJI會想到在衣架上製作小缺口, 滿足消費者不同方向掛衣服的需要……


細節。

1

第一次觸動,

日本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思維方式?

2011年4月16日, 日本3.11海嘯一個月後, 我用了一周左右時間, 跟隨一個志願者團隊, 到日本東北災區, 包括石卷、仙台, 等地方。

第一個讓我震驚的細節是, 志願者的任務是給災民做足浴……我調動所有腦細胞, 災區, 災民, 地震, 海嘯, 死人, 按摩, 泡腳, 怎麼會連到一起?

我可以理解, 災民很辛苦, 但無法理解, 死了那麼多人,

心還這麼大?

仔細瞭解後知道, 原來是一系列的設計:泡腳目的表面上是緩解災民的疲勞, 但主要目的, 卻是收集災民需求, 那為什麼通過捏腳丫子收集需求?


什麼牌子的指甲油, 這麼亮!

因為背後有心理學支撐, 就是因為人和人之間, 肌膚的接觸最容易建立情感和信任。

而日本人平時都非常內向, 在日本文化裡, 有個支柱性的教條, 就是“不能麻煩人”。 理解日本人, 就要理解他們從小到大, 被強行灌輸的“不能麻煩人”的堅固心理。 以致在災難來臨的時候, 他們不知道怎麼表達需求。

於是, 給災民做足浴, 就成為解決方案, 而且, 培訓師要求, 最好能異性按摩, 會更容易產生情感和信任…

肌膚接觸產生信任, 災民會告訴志願者, 我需要一條毛毯, 一把梳子, 一個剪刀, 洗一次頭……

這是第一次觸動, 他們做一件事情, 可以分解到這麼細微的細節。


2

第二次觸動, 培訓中的細節無處不在

瞭解到按摩的意義後, 開始旁聽培訓。 在日本, 做什麼事情, 似乎都必須有培訓。

培訓內容首先是熟悉使用液化煤氣罐, 操作非常實用。 重點是:什麼話該說, 什麼話不該說, 什麼事可做, 什麼事不可以做。 核心是, 幫助別人的同時, 不要給別人添麻煩。

比如, 千萬不要有這樣的對話過程:“家裡受災情況怎麼樣?”“很慘。 ”“大人孩子呢?”“都死了。 ”“財產損失情況怎麼樣?”“都沖沒了。

”在日本人看來, 這樣就是給災民添麻煩, 增加心理負擔, 如果按摩中氣氛融洽了, 對方主動談, 才可以談。

按摩時間到了, 誰來提醒他們“到點了”?要讓送水送毛巾的志願者說, 負責按摩的人不可以趕人, 因為會讓對方很尷尬很失望, 我剛和你聊這麼火熱, 你現在就趕我走, 太破壞氣氛。

去災區都要戴口罩, 但什麼時候摘, 什麼時候戴, 也是有規矩的, 和災民見面打招呼要摘下來, 泡腳時要戴上, 但要很自然地戴上, 不要讓對方察覺, 否則就是不禮貌。

看到災民家小孩沒人管, 可不可以幫忙?也要分情況, 在日本, 很多工種都是有執照的, 看孩子也有執照, 如果沒有執照, 想都不要想, 即使對方讓你看孩子, 你也要告訴對方, 我沒有執照。

如果有執照,也不要主動說有,否則災民會出於照顧你的感受,為了給你提供“獻愛心”的機會,把孩子交給你,其實他未必放心給你,這就是添麻煩。

​

好慘,一個人都沒有······

還有一件事不要做,災區都很慘,幾乎所有家庭都有死人,你可能被刺激,覺得我來了,一定賣命幹活才對得起災民——這也不可以,因為你會感染其他人一起拼命幹活,這就會形成一種悲壯情緒,會增加災民的心理負擔。

最後,如果志願者有心理不適,可以給心理康復中心打電話。發給志願者的資料上,有康復中心的電話。

其實,這些細節,足以讓我第二次觸動,日本人的情緒顆粒度,太小了。


3

第三次觸動,

一盤散沙樣的人們迅速組織起來,細思恐極

也有讓我覺得可怕的地方,就是快速組織能力。

200個志願者,半小時後,就變成一支軍隊。

在日本,不用擔心排隊有人加塞,因為,誰要是敢加塞,分分鐘會被其他人用眼神秒殺。

首先,領隊告訴大家,現在分成三個大組,每個大組選一個大組長,每大組再分成若干小組,每組四到五個人,每個小組選一個小組長。

大約半小時,一盤散沙樣的200人,迅速變成一支成建制,有幹部隊伍、有普通成員、有組織、有行動力、有執行力、下級絕對服從上級的團隊。

領隊告訴大家,每天白天按摩完,各組成員把收集到的災民需求回饋給小組長,小組組長匯總後,告訴大組長,大組長匯總後告訴領隊,領隊匯總後,告訴志願者中心,志願者中心匯總後,安排下一批志願者滿足災民需求……

於是,新一批志願者,可能帶著毛毯,帶著梳子就來了。

這是第三個觸動,我既羡慕他們的效率,同時又覺得這是一個細思極恐的細節,不展開說了。


4

第四次觸動,志願者的工作細到了骨子裡

4月18日晚6點,我們到了石卷市志願者接待站,這是個卡拉OK店。

地震後沒幾天,很多商店就開張了,不但不大幅漲價,反而和平時相當,甚至低於平時,他們的邏輯是:迅速營業可以讓大家買到東西,就意味著有了生氣,而不營業,就是給大家添麻煩。

“麻煩”作為關鍵字,又跳出來了。

但卡拉OK店沒開張,因為店主覺得死這麼多人還卡拉OK,是不合適的,而閑著也是閑著,給志願者中心免費用了。

第二天,到了泡腳現場。志願者們找到一個倉庫,放好煤氣罐,擺好大盆,打好涼水燒開,鋪好塑膠布。一個多小時後,開門接客。

和設想不同的是,有好幾對同性按摩,我問日本朋友:“不是說最好異性按嗎?”他說,同性太多,總不能等著吧,“自然就好”。

晚上我出去轉,發現這裡不僅僅有泡腳志願者,還有理髮志願者,清除淤泥志願者,等不同專業分工的志願者。

因為是週末,清泥志願者數量創紀錄,有1580人,是平時的2倍多。

晚上,旁聽他們的工作總結,除了工作分工,還會想到能否雇傭當地人幹活,這樣可以增加當地就業機會,還有很多細節,忘了。

能回憶起的是,居然不斷傳來笑聲和掌聲,笑聲是因為有個志願者說,“爛泥臭了,比屎還臭”,大家也會哄堂大笑。

掌聲是因為有個100人小隊清理了12棟房,而一個40人小隊,清理了35棟,前面的被笑了,後面的被鼓掌了。

還有人說,有個寺院地下室都是屍骨,他們要把遺骨取出來,但地下室洞口很小,只能小個子下去,這人在裡面待了好久,跟大家說,“裡面像恐怖電影現場,可怕極了。”

我有那麼可怕嗎?人家生前可是帥哥呢!

這是第四個觸動,細節在延續。


5

第五次觸動,他們的經驗還在不斷反覆運算

其實,日本志願者這麼有效率,也是吸取教訓的結果。

1995年,日本發生阪神地震,也有很多無規則獻愛心的人進入災區,但大家來了反而造成混亂。

志願者們來了,發現什麼忙也幫不上,只能在避難所找閒人收集資訊,問題是災區的閒人都是小孩,小孩能有什麼需求,都是些我要回家、我要媽媽……根本滿足不了。

沒人陪我玩,自己翻個跟頭。

偶然的機會發現,泡腳可以收集到資訊,還能給災民提供直接幫助。

當時,神戶有個大爺,災後全家就剩他一個人,但在接受一個女孩的按摩後,打開心扉提了很多需求,臨了還說了句,“有這麼漂亮的女孩兒給我按摩,死也值了。”

“按摩拿需求”,就是這麼總結出來的。

後來,日本志願者組織在全國建立志願者接待中心,整理成一套工作方法,無數人獻愛心的衝動,變成一個有效率的工作。

這是第五個觸動,他們非常重視對教訓的總結,而且避免兩次跳進同一條河裡。

6

第六次觸動,把最好的全都投入未來

日本的學校最堅固,去之前我就知道,但親眼看到,還是巨大的觸動。

4月19號下午,我去看海邊一所學校,只有兩棟孤零零的樓,當時的中國媒體報導很多,就是石卷市立大川小學。

海嘯來了,學生們沒來得及往高處跑,於是,13個老師遇難,108個孩子,有74個被卷走。

學校周圍卻沒有民宅,當地人說被沖走了。

那一刻,算是深刻體會到了日本人的,“什麼都可以倒,學校不能倒”。

我在女川町的廢墟上,居然找到一張當地保育所的班報,班報時間是昭和六十年,1985年的,班報上有太陽、向日葵,還有孩子們的生活安排表:

9號,乘涼晚會,12號,避難訓練,24號,看幻燈片,30號,生日晚會。

這是主人的童年回憶,3.11海嘯,女川町有800多人遇難,幾乎死光了,班報的主人不知在哪裡,也不知當年的避難訓練有沒有幫到他。

日本人從小就要演習,無數次演習,所以,即使恐懼到極點,也都很有秩序。

前首相吉田茂在1967年出版的《激蕩的百年史》中說,“日本為了興邦,大力普及教育,幾乎每個村莊最好的建築物,就是那裡小學的校舍。”

日本文部省的一份檔,提及加固校舍時寫道,因為“學校是承擔著日本未來的孩子們託付生命的地方”。

但遺憾的是,3.11如果只是地震,就不會死人,但偏偏是海嘯,房子不怕震,但人類怕洪水。

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那次旅行看到的細節,一直刻印在我的記憶裡,這些細節是理解日本的維度,儘管很觸動,但我覺得這些細節,和日本人的道德感無關,反而他們的文化裡,道德感一直是短板,更多的是讓我細思極恐的邏輯。有機會,我會寫寫這些邏輯,今天不展開說了。

如果有執照,也不要主動說有,否則災民會出於照顧你的感受,為了給你提供“獻愛心”的機會,把孩子交給你,其實他未必放心給你,這就是添麻煩。

​

好慘,一個人都沒有······

還有一件事不要做,災區都很慘,幾乎所有家庭都有死人,你可能被刺激,覺得我來了,一定賣命幹活才對得起災民——這也不可以,因為你會感染其他人一起拼命幹活,這就會形成一種悲壯情緒,會增加災民的心理負擔。

最後,如果志願者有心理不適,可以給心理康復中心打電話。發給志願者的資料上,有康復中心的電話。

其實,這些細節,足以讓我第二次觸動,日本人的情緒顆粒度,太小了。


3

第三次觸動,

一盤散沙樣的人們迅速組織起來,細思恐極

也有讓我覺得可怕的地方,就是快速組織能力。

200個志願者,半小時後,就變成一支軍隊。

在日本,不用擔心排隊有人加塞,因為,誰要是敢加塞,分分鐘會被其他人用眼神秒殺。

首先,領隊告訴大家,現在分成三個大組,每個大組選一個大組長,每大組再分成若干小組,每組四到五個人,每個小組選一個小組長。

大約半小時,一盤散沙樣的200人,迅速變成一支成建制,有幹部隊伍、有普通成員、有組織、有行動力、有執行力、下級絕對服從上級的團隊。

領隊告訴大家,每天白天按摩完,各組成員把收集到的災民需求回饋給小組長,小組組長匯總後,告訴大組長,大組長匯總後告訴領隊,領隊匯總後,告訴志願者中心,志願者中心匯總後,安排下一批志願者滿足災民需求……

於是,新一批志願者,可能帶著毛毯,帶著梳子就來了。

這是第三個觸動,我既羡慕他們的效率,同時又覺得這是一個細思極恐的細節,不展開說了。


4

第四次觸動,志願者的工作細到了骨子裡

4月18日晚6點,我們到了石卷市志願者接待站,這是個卡拉OK店。

地震後沒幾天,很多商店就開張了,不但不大幅漲價,反而和平時相當,甚至低於平時,他們的邏輯是:迅速營業可以讓大家買到東西,就意味著有了生氣,而不營業,就是給大家添麻煩。

“麻煩”作為關鍵字,又跳出來了。

但卡拉OK店沒開張,因為店主覺得死這麼多人還卡拉OK,是不合適的,而閑著也是閑著,給志願者中心免費用了。

第二天,到了泡腳現場。志願者們找到一個倉庫,放好煤氣罐,擺好大盆,打好涼水燒開,鋪好塑膠布。一個多小時後,開門接客。

和設想不同的是,有好幾對同性按摩,我問日本朋友:“不是說最好異性按嗎?”他說,同性太多,總不能等著吧,“自然就好”。

晚上我出去轉,發現這裡不僅僅有泡腳志願者,還有理髮志願者,清除淤泥志願者,等不同專業分工的志願者。

因為是週末,清泥志願者數量創紀錄,有1580人,是平時的2倍多。

晚上,旁聽他們的工作總結,除了工作分工,還會想到能否雇傭當地人幹活,這樣可以增加當地就業機會,還有很多細節,忘了。

能回憶起的是,居然不斷傳來笑聲和掌聲,笑聲是因為有個志願者說,“爛泥臭了,比屎還臭”,大家也會哄堂大笑。

掌聲是因為有個100人小隊清理了12棟房,而一個40人小隊,清理了35棟,前面的被笑了,後面的被鼓掌了。

還有人說,有個寺院地下室都是屍骨,他們要把遺骨取出來,但地下室洞口很小,只能小個子下去,這人在裡面待了好久,跟大家說,“裡面像恐怖電影現場,可怕極了。”

我有那麼可怕嗎?人家生前可是帥哥呢!

這是第四個觸動,細節在延續。


5

第五次觸動,他們的經驗還在不斷反覆運算

其實,日本志願者這麼有效率,也是吸取教訓的結果。

1995年,日本發生阪神地震,也有很多無規則獻愛心的人進入災區,但大家來了反而造成混亂。

志願者們來了,發現什麼忙也幫不上,只能在避難所找閒人收集資訊,問題是災區的閒人都是小孩,小孩能有什麼需求,都是些我要回家、我要媽媽……根本滿足不了。

沒人陪我玩,自己翻個跟頭。

偶然的機會發現,泡腳可以收集到資訊,還能給災民提供直接幫助。

當時,神戶有個大爺,災後全家就剩他一個人,但在接受一個女孩的按摩後,打開心扉提了很多需求,臨了還說了句,“有這麼漂亮的女孩兒給我按摩,死也值了。”

“按摩拿需求”,就是這麼總結出來的。

後來,日本志願者組織在全國建立志願者接待中心,整理成一套工作方法,無數人獻愛心的衝動,變成一個有效率的工作。

這是第五個觸動,他們非常重視對教訓的總結,而且避免兩次跳進同一條河裡。

6

第六次觸動,把最好的全都投入未來

日本的學校最堅固,去之前我就知道,但親眼看到,還是巨大的觸動。

4月19號下午,我去看海邊一所學校,只有兩棟孤零零的樓,當時的中國媒體報導很多,就是石卷市立大川小學。

海嘯來了,學生們沒來得及往高處跑,於是,13個老師遇難,108個孩子,有74個被卷走。

學校周圍卻沒有民宅,當地人說被沖走了。

那一刻,算是深刻體會到了日本人的,“什麼都可以倒,學校不能倒”。

我在女川町的廢墟上,居然找到一張當地保育所的班報,班報時間是昭和六十年,1985年的,班報上有太陽、向日葵,還有孩子們的生活安排表:

9號,乘涼晚會,12號,避難訓練,24號,看幻燈片,30號,生日晚會。

這是主人的童年回憶,3.11海嘯,女川町有800多人遇難,幾乎死光了,班報的主人不知在哪裡,也不知當年的避難訓練有沒有幫到他。

日本人從小就要演習,無數次演習,所以,即使恐懼到極點,也都很有秩序。

前首相吉田茂在1967年出版的《激蕩的百年史》中說,“日本為了興邦,大力普及教育,幾乎每個村莊最好的建築物,就是那裡小學的校舍。”

日本文部省的一份檔,提及加固校舍時寫道,因為“學校是承擔著日本未來的孩子們託付生命的地方”。

但遺憾的是,3.11如果只是地震,就不會死人,但偏偏是海嘯,房子不怕震,但人類怕洪水。

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那次旅行看到的細節,一直刻印在我的記憶裡,這些細節是理解日本的維度,儘管很觸動,但我覺得這些細節,和日本人的道德感無關,反而他們的文化裡,道德感一直是短板,更多的是讓我細思極恐的邏輯。有機會,我會寫寫這些邏輯,今天不展開說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