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為什麼明朝官員工資是歷史上最低的

這是唐朝官員的:唐朝前期正三品京官(相當於今國務院各部部長、北京市市長級別)為例:每年祿米400石, 職田9頃, 雜役38人, 每日發常食料九盤(細米二升二合,

粳米八合, 面二升四合, 酒一升半, 羊肉四分, 醬四合, 醋四合, 瓜三顆, 鹽、豉、蔥、薑、葵、韭之類各有差;木橦、春二分, 冬三分五厘;炭、春三斤, 冬五斤), 大概約合每月8000文;每日可享受免費工作午餐, 每年元正冬至各賜絹5匹、金銀器、雜彩不等(包括夫人), 依據品級國家配發至少五種不同場合的服裝(包括全套衣帽鞋帶配飾);本人或祖父母、父母亡故, 給營墓夫60人役使10天, 按品級配給喪葬所需一應器物, 贈絹、布、綿等100段, 粟百石。 遇有特殊情況, 還有賞賜。 一般官吏每三年考核一次, 業績突出者可加俸祿, 反之則減扣。 由於唐朝官員的俸祿內容繁複,在此不一一列舉,僅計算其中俸錢,俸料和職田三種,其中職田收入主要靠官員自己定的租稅決定收入高低,在此以唐朝政府規定的稅收額度計算:即每畝1石(108斤).根據前面博文<古代一兩銀子值多少錢>可知,唐太宗年間,一兩銀子相當於現在4248元人民幣.

此表為貞觀(唐太宗)年間的官員收入:

俸錢(兩/年) 俸料(石) 職田(畝) 僕役(兩/年) 收入(元/年)

一品 81.6 650 1200 240 172.6萬

二品 72 470 1000 180 135.6萬

三品 61.2 370 900 120 101.6萬

四品 50.4 280 700 79.3 74.1萬

五品 43.2 180 600 60 59.0萬

六品 28.8 95 400 26.4 33.1萬

七品 25.2 75 350 19.2 27.1萬

八品 19.2 64.5 250 7.5 17.5萬

九品 15.6 54.5 200 5 13.7萬

再看明朝明朝官員的俸祿是制定得很低的, 很多低級官員靠官俸很難維持生活, 而高級官員則根本不可能靠官俸維持其豪華生活。 所以地方官的實際收入大多來自地方稅收的截流(俗稱“火耗”), 而京官的很多收入來自地方官饋贈。 舉例來說, 一個縣官, 正七品, 年俸90石米, 也就是6372公斤米, 每人1年就算吃掉180公斤米(在這個時候不可能那麼少),

這些米也只夠35個人吃一年。 更可怕的是, 有40%的米他是拿不到的, 那一部分就光明正大地被皇帝折換成別的東西, 例如絹布、棉布, 甚至一些零碎的小東西。 難怪, 當初洪武年間, 宏文館學士羅複仁過得很清廉, 因為沒錢買不起房子因此只能住在郊外一座破房子裡, 朱元璋有次跑到他家裡去看, 看見兩間破瓦房外一個民工正在提著桶刷牆, 他就問了, 羅複仁在哪裡?沒想到這位仁兄一見皇帝大驚失色, 跪下來說道:“臣就是羅複仁!” 這令朱元璋也感覺到尷尬和驚訝。 可想而知, 如果都按照明朝制訂的官俸標準, 十個大臣有十個吃不飽穿不暖。 所以大多數官員不得不去靠以權謀私來混點吃喝的銀子。

品級 月俸(米) 月收入(元) 具體官員

正一品 87石 11087 太師太傅太保 宗人令 左右宗正 左右都督 左右宗人

從一品 72石 9175 少師少傅少保 太子太師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都督同知

正二品 61石 7773 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尚書 左右都禦使

都督儉事正留守都指揮使 襲封衍行公

從二品 48石 6117 布政使都指揮同知

正三品 35石 4460 太子賓客侍郎副都禦使 通政使 大理寺卿

太常寺卿詹事府尹 按察使 副留守

都指揮僉事使指揮事

從三品 26石 3313 光祿寺卿太僕寺卿行太僕寺卿 苑馬寺卿 參政

都轉運鹽使留守司指揮同知宣慰使

正四品 24石 3058 僉都禦史通政大理寺少卿 太常寺少卿 太僕少卿

少詹事鴻臚寺卿京府丞 按察司副使 行太僕寺少卿

苑馬寺少卿知府衛指揮僉事 宣慰司同知 提督四夷館少卿

從四品 20石 2548 國子監祭酒布政司參議鹽運司同知 宣慰司副使 宣撫司宣撫

正五品 16石 2039 華蓋殿大學士 謹身殿大學士 武英殿大學士 文淵閣大學士

東閣大學士 春坊大學士翰林院學士庶子 通政司參議

大理寺丞 尚寶寺卿 光祿寺少卿 六部郎中 欽天監正

太醫院使 京府治中 宗人府經歷 上林院監正 按察使

僉事府同知 王府長史 儀衛 正千戶 宣撫使同知

從五品 14石 1784 侍讀侍講學士諭德洗馬 尚寶少卿 鴻臚少卿

部員外郎 五府經歷 知州鹽運司副使 鹽課提舉 衛鎮撫

副千戶 儀衛 副招討 宣撫司副使 安撫使安撫

正六品 10石 1274 大理寺正 詹事 丞 中允 侍讀 侍講 司業 太常寺丞 尚寶司丞

太僕寺丞 行太僕寺丞 主事 太醫院判 都督院經歷 京縣知縣

府通判 上林苑監副 欽天監副 五官正 兵馬指揮

留守司經歷 都司經歷 斷事 百戶 典仗正

神樂觀提點 長官司副詔討 宣撫儉事 安撫同知 善世正

從六品 8石 1019 贊善 司直郎 修撰 光祿寺丞 光祿寺署正

鴻臚寺丞 大理寺副 京府推官 布政司經歷 布政司理問

鹽運同判官 州同知 鹽課司提舉 市舶司提舉 河梁副提舉

安撫司副使

正七品 7.5石 955 都給事中 監察禦使編修 大理寺評事 行人司正 五府都事

都察院都事 通政司經歷 太常寺傅士 大常寺典簿 兵馬副指揮

營膳司所正 京縣丞 府推官 知縣 按察司經歷

留守司,都司都事,副斷事 審理 安撫司儉事 蠻夷長官

從七品 7石 892 翰林院檢討 左右給事中 中書舍人 行人司副 光祿寺典簿

光祿寺署丞 詹事府主薄 詹事府主簿 京府經歷 靈台郎

祠祭署奉祀 州判官 鹽課司副提舉 布政司都事 副理問

鹽運司經歷衛經歷宣慰經歷 招討司經歷 蠻夷副長官

正八品 6.5石 828 國子監丞 五經博士 行人 部照磨 通政司佑事

京主簿 保章正 御醫 協律郎 典牧所提領

營繕司所副 衛知事 府經歷 縣丞 煎鹽司提舉

按察司知事宣慰都事王府典簿正 王府典寶正 王府奉祀正

王府良醫正王府典膳正講經 大通關寶鈔,龍江司提舉

至靈元府崇真宮靈官

從八品 6石 764 清紀郎翰林院典藉 國子監助教 國子監典簿 國子監博士正九品 5.5石 700 校書 侍書 國子監學正 部檢校 鴻臚寺署丞

五官監候 五官司曆 營繕所丞 府知事 龍江寶鈔副提舉

縣主簿 長史司主簿 長史司典儀正 長史司典樂 牧監正

茶馬大使 贊禮郎 奉鑾知事 宣撫知事 安撫知事

從九品 5石 637 待詔 司諫 通事舍人 正字 詹事府彔事 司務 學彔 典籍 鳴贊

序班司晨漏刻博士 司牧局大使 牧監副 圉長 大醫院吏目

提舉司吏目 鹽課司吏目 州所吏目 副教授 染造大使

織染局大使府倉大使司庫司大使 司獄副使 巡檢副使 未入流 3石 383

洪武二十五年八月,朱元璋頒佈了一份反腐教材《醒貪簡要錄》。這份教材詳細記載了朱元璋制定官吏俸祿標準的理論依據。明朝正一品官員的俸祿是每月支米87石,一年1044石。明朝的一石米大約是現在的155市斤,按現在一斤米值2元錢算,年薪大概是32萬元。在明朝,正一品官員相當於現在的總理副總理一級,一個大國總理,年薪32萬元不能算高。

4、 但《醒貪簡要錄》米來自稻穀,加工1044石米需要2620石稻穀。而要生產2620石的稻穀,則需要用田873畝。種田需要耕牛,按一頭牛耕地50畝計算,需用牛17頭。田間勞作方面的人力花費,按一個人種田15畝計算,需要57個人耕種。收割之後,農夫挑一擔未脫粒的稻禾只能出4鬥稻穀,所以1044石米需要6550挑。如果從田裡把稻禾挑到打穀場是一裡路,再回去挑也要走一裡路,來回就是2裡,這樣算下來為了挑擔就得走13100裡。因此,正一品官員俸祿每月87石米看起來似乎不多,但為了這份俸祿,老百姓卻不知要花費多少勞力和辛苦。光是挑擔就是一個萬里長征的路程,如此說來這份俸祿並不少。

5、 “如此筋骨勞苦,方得許多糧米。”朱元璋反問道,“為官者既受朝廷重祿,尚無饜足,不肯為民造福,專一貪贓壞法,亡家果可怨乎?” 由此可知,朱元璋在制定官吏俸祿標準時並沒有讓官吏空著肚子幹革命的意思,相反,他認為官員“若將所得俸祿養家,儘自有餘”。

朱元璋在歷史上留下的形象至為冷酷。他對百姓、對大臣、對故交、對妻妾,都冷血無情。唯有在自己的子孫面前,他卻滿面慈祥,溫柔體貼得無以復加。為了確保子孫們生活幸福,他絞盡了腦汁。

開國不久,還沒來得及大封功臣,他便急不可待地把所有兒子都封為親王,雖然他最小的兒子那一年剛剛一歲。他規定皇族子孫不受普通法律約束,不歸當地官府管制。諸王的府第、服飾和軍騎,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見了都要“伏而拜謁”。

朱元璋給大明王朝的官員們制定了中國歷史上最低的工資標準,給自己兒孫們制定的俸祿標準卻唯恐不厚:皇子封為親王後年俸萬石,是最高官員的近七倍,還不包括大量的土地等其他各種賞賜。為了讓後代們充分享受幸福,他規定皇族不必從事任何職業。每一個皇族後代,所有消費需要都由國家承擔:10歲起開始領工資享受俸祿,結婚時國家發放房屋、冠服、婚禮費用。死時還有一筆厚厚的喪葬費。這種無微不至的“愛護”,在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以至於明人不禁感慨,“我朝親親之恩,可謂無所不用,其厚遠過前代矣”。

朱元璋的皇族政策,只有一個漏洞,那就是他幻想著可以通過藩王掌握軍隊來捍衛朱家天下的安全,結果自永樂年間起,親王引兵作亂不斷。此狀況導致明朝歷代皇帝不斷致力彌補這個漏洞。皇帝們一方面保證皇族生活的窮奢極欲,另一方面則極力強化對皇族特別是藩王的控制。到明代中後期,這種控制達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為了怕王爺們聯合地方勢力作亂,後代皇帝規定,親王們終生只能生活在王府裡,若想出城遛遛彎,得專門派人千里迢迢向皇帝本人遞出申請。如果沒有皇帝的親自許可,親王連出城掃墓都不行。為了防止親王們有串通的機會,後代皇帝又規定,親王們終生不得相互見面,這就是著名的“二王不相見”。

在這種情況下,各地王爺們被剝奪了幾乎所有的自由,成了高級囚徒。由於不能從事任何社會職業,他們增加收入只有一個管道,那就是多生孩子。因為多生一個孩子,國家就按等級多發放一份俸祿。所謂“宗室年生十歲,即受封支祿。如生一鎮國將軍,即得祿千石。生十將軍,即得祿萬石矣……利祿之厚如此,於是莫不廣收妾媵,以圖則百斯男。”

太僕寺丞 行太僕寺丞 主事 太醫院判 都督院經歷 京縣知縣

府通判 上林苑監副 欽天監副 五官正 兵馬指揮

留守司經歷 都司經歷 斷事 百戶 典仗正

神樂觀提點 長官司副詔討 宣撫儉事 安撫同知 善世正

從六品 8石 1019 贊善 司直郎 修撰 光祿寺丞 光祿寺署正

鴻臚寺丞 大理寺副 京府推官 布政司經歷 布政司理問

鹽運同判官 州同知 鹽課司提舉 市舶司提舉 河梁副提舉

安撫司副使

正七品 7.5石 955 都給事中 監察禦使編修 大理寺評事 行人司正 五府都事

都察院都事 通政司經歷 太常寺傅士 大常寺典簿 兵馬副指揮

營膳司所正 京縣丞 府推官 知縣 按察司經歷

留守司,都司都事,副斷事 審理 安撫司儉事 蠻夷長官

從七品 7石 892 翰林院檢討 左右給事中 中書舍人 行人司副 光祿寺典簿

光祿寺署丞 詹事府主薄 詹事府主簿 京府經歷 靈台郎

祠祭署奉祀 州判官 鹽課司副提舉 布政司都事 副理問

鹽運司經歷衛經歷宣慰經歷 招討司經歷 蠻夷副長官

正八品 6.5石 828 國子監丞 五經博士 行人 部照磨 通政司佑事

京主簿 保章正 御醫 協律郎 典牧所提領

營繕司所副 衛知事 府經歷 縣丞 煎鹽司提舉

按察司知事宣慰都事王府典簿正 王府典寶正 王府奉祀正

王府良醫正王府典膳正講經 大通關寶鈔,龍江司提舉

至靈元府崇真宮靈官

從八品 6石 764 清紀郎翰林院典藉 國子監助教 國子監典簿 國子監博士正九品 5.5石 700 校書 侍書 國子監學正 部檢校 鴻臚寺署丞

五官監候 五官司曆 營繕所丞 府知事 龍江寶鈔副提舉

縣主簿 長史司主簿 長史司典儀正 長史司典樂 牧監正

茶馬大使 贊禮郎 奉鑾知事 宣撫知事 安撫知事

從九品 5石 637 待詔 司諫 通事舍人 正字 詹事府彔事 司務 學彔 典籍 鳴贊

序班司晨漏刻博士 司牧局大使 牧監副 圉長 大醫院吏目

提舉司吏目 鹽課司吏目 州所吏目 副教授 染造大使

織染局大使府倉大使司庫司大使 司獄副使 巡檢副使 未入流 3石 383

洪武二十五年八月,朱元璋頒佈了一份反腐教材《醒貪簡要錄》。這份教材詳細記載了朱元璋制定官吏俸祿標準的理論依據。明朝正一品官員的俸祿是每月支米87石,一年1044石。明朝的一石米大約是現在的155市斤,按現在一斤米值2元錢算,年薪大概是32萬元。在明朝,正一品官員相當於現在的總理副總理一級,一個大國總理,年薪32萬元不能算高。

4、 但《醒貪簡要錄》米來自稻穀,加工1044石米需要2620石稻穀。而要生產2620石的稻穀,則需要用田873畝。種田需要耕牛,按一頭牛耕地50畝計算,需用牛17頭。田間勞作方面的人力花費,按一個人種田15畝計算,需要57個人耕種。收割之後,農夫挑一擔未脫粒的稻禾只能出4鬥稻穀,所以1044石米需要6550挑。如果從田裡把稻禾挑到打穀場是一裡路,再回去挑也要走一裡路,來回就是2裡,這樣算下來為了挑擔就得走13100裡。因此,正一品官員俸祿每月87石米看起來似乎不多,但為了這份俸祿,老百姓卻不知要花費多少勞力和辛苦。光是挑擔就是一個萬里長征的路程,如此說來這份俸祿並不少。

5、 “如此筋骨勞苦,方得許多糧米。”朱元璋反問道,“為官者既受朝廷重祿,尚無饜足,不肯為民造福,專一貪贓壞法,亡家果可怨乎?” 由此可知,朱元璋在制定官吏俸祿標準時並沒有讓官吏空著肚子幹革命的意思,相反,他認為官員“若將所得俸祿養家,儘自有餘”。

朱元璋在歷史上留下的形象至為冷酷。他對百姓、對大臣、對故交、對妻妾,都冷血無情。唯有在自己的子孫面前,他卻滿面慈祥,溫柔體貼得無以復加。為了確保子孫們生活幸福,他絞盡了腦汁。

開國不久,還沒來得及大封功臣,他便急不可待地把所有兒子都封為親王,雖然他最小的兒子那一年剛剛一歲。他規定皇族子孫不受普通法律約束,不歸當地官府管制。諸王的府第、服飾和軍騎,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見了都要“伏而拜謁”。

朱元璋給大明王朝的官員們制定了中國歷史上最低的工資標準,給自己兒孫們制定的俸祿標準卻唯恐不厚:皇子封為親王後年俸萬石,是最高官員的近七倍,還不包括大量的土地等其他各種賞賜。為了讓後代們充分享受幸福,他規定皇族不必從事任何職業。每一個皇族後代,所有消費需要都由國家承擔:10歲起開始領工資享受俸祿,結婚時國家發放房屋、冠服、婚禮費用。死時還有一筆厚厚的喪葬費。這種無微不至的“愛護”,在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以至於明人不禁感慨,“我朝親親之恩,可謂無所不用,其厚遠過前代矣”。

朱元璋的皇族政策,只有一個漏洞,那就是他幻想著可以通過藩王掌握軍隊來捍衛朱家天下的安全,結果自永樂年間起,親王引兵作亂不斷。此狀況導致明朝歷代皇帝不斷致力彌補這個漏洞。皇帝們一方面保證皇族生活的窮奢極欲,另一方面則極力強化對皇族特別是藩王的控制。到明代中後期,這種控制達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為了怕王爺們聯合地方勢力作亂,後代皇帝規定,親王們終生只能生活在王府裡,若想出城遛遛彎,得專門派人千里迢迢向皇帝本人遞出申請。如果沒有皇帝的親自許可,親王連出城掃墓都不行。為了防止親王們有串通的機會,後代皇帝又規定,親王們終生不得相互見面,這就是著名的“二王不相見”。

在這種情況下,各地王爺們被剝奪了幾乎所有的自由,成了高級囚徒。由於不能從事任何社會職業,他們增加收入只有一個管道,那就是多生孩子。因為多生一個孩子,國家就按等級多發放一份俸祿。所謂“宗室年生十歲,即受封支祿。如生一鎮國將軍,即得祿千石。生十將軍,即得祿萬石矣……利祿之厚如此,於是莫不廣收妾媵,以圖則百斯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