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聊城梁閘下唱響“運河夯號”

3月5日, 東昌府區梁水鎮梁閘下, 八位身穿白色對襟衣服、頭戴白底藍邊毛巾、腰系大紅腰帶的老人在夕陽中為非遺紀錄片拍攝表演起了“打夯”。 他們中間, 一人不停地喊號子, 剩餘的七人不斷地合力“打夯”, 號子聲和不斷落地的打夯聲匯成一曲鏗鏘有力的“運河夯號”。

千百年來, 由於運河兩岸地勢低窪, 民間建房需要墊房基, 運河沿岸需要加固河堤, 這兩項建築都需要夯實土層, “打夯”就成了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勞動。 據介紹, “打夯”是一個群體勞動, 為使大家步調一致、齊心協力, 必須有人唱“夯歌”來指揮, 夯歌就這樣在勞動中產生了。

新中國成立以後, 特別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 直到七十年代是夯歌的鼎盛時期。 當年, 夯歌不僅僅是一種勞動號子, 還是人民群眾的一個娛樂節目。河堤上有夯歌聲,會引來行路人的駐足傾聽;農家小院裡有夯歌聲,會引來數百鄉親的圍觀,廣大群眾不只是在觀看簡單、重複的勞動——打夯,而是在觀看一種文藝表演。到八十年代以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重體力勞動逐漸被各式機械操作取代,夯歌的演唱機會少了,隨之走向衰落,至今夯歌已30多年無人應唱。

還是人民群眾的一個娛樂節目。河堤上有夯歌聲,會引來行路人的駐足傾聽;農家小院裡有夯歌聲,會引來數百鄉親的圍觀,廣大群眾不只是在觀看簡單、重複的勞動——打夯,而是在觀看一種文藝表演。到八十年代以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重體力勞動逐漸被各式機械操作取代,夯歌的演唱機會少了,隨之走向衰落,至今夯歌已30多年無人應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