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紅色追尋丨黃埔“紅色家底”有多厚?現存多處黨史遺址!

在黃埔

總有一些地方讓記憶一再流連

總有一些身影在心中揮之不去

總有一些事件值得世代銘記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

今天

我們來細數黃埔黨史遺址“家底”

1

沙浦民眾夜校——彥貴岑公祠

沙浦民眾夜校舊址位於黃埔區紅山街雙沙社區沙浦村東八巷2號,建築占地面積487平方米。

紅色印跡

1947年春, 陳漢華(中共黨員)受中共黨組織委派, 從粵北北江支隊到禺東沙浦村, 利用教師身份在啟翔家塾任教,

宣傳教育群眾, 開展革命活動。

1948年春, 陳漢華在彥貴岑公祠內創辦了沙浦民眾夜校, 利用夜校陣地大力宣傳共產黨的方針政策, 揭露國民黨的腐敗、黑暗, 使沙浦夜校成為聯繫、發動群眾參加革命的陣地。

為擴大活動地區, 增強革命力量, 黨支部發動貧農團和少年團組織, 利用親戚朋友關係, 向村外周圍的劉村、江背、火村、夏園、文園、文沖等一帶鄉村建立交通聯絡關係, 開闢活動據點。 沙浦村這個一向不怎麼被人瞧不起的小村莊, 成為革命的溫床。

1949年4月間, 南京解放, 華南局勢日益緊張, 中共番禺縣工委決定, 在禺東蘿崗一帶山區建立遊擊根據地。 陳漢華和岑幹強等六人在沙浦建立了一個遊擊小組,

在山區一帶開展武裝鬥爭。 同年7月初, 在沙浦村舉行了農民武裝起義, 沙浦逐步成為禺東遊擊中心的活動基地。

2

海軍廣州烈士陵園

海軍廣州烈士陵園位於黃埔區長洲街軍校路170號大院內西側的山崗。

紅色印跡1950年5月25日至8月3日, 為解放華南沿海, 廣東軍區江防部隊(南海艦隊前身)協同陸軍131師對盤踞在萬山群島的國民黨守軍進行了著名的萬山群島戰役。

萬山群島位於珠江口外港澳之間, 共有48個島嶼, 是中國南部的一個海防要地。 是年5月1日海南島解放後, 國民黨軍以海軍第3艦隊及原第4 巡防處、海南島巡防處、海軍陸戰隊1個團及遊雜部隊共3000餘人, 艦艇30餘艘固守該群島, 企圖控制萬山, 封鎖海口。 中南軍區為解放華南沿海海上交通障礙, 令第44軍第131師、廣東軍區江防部隊及炮兵等部共1萬餘人和5艘炮艇、16艘登陸艦艇、8艘運輸船, 攻取萬山群島。 經過71天的激戰, 解放軍共擊沉國民黨軍隊艦艇4艘, 擊傷12艘, 繳獲各種艇船11艘, 斃、傷、俘國民黨軍隊八百余人, 解放了萬山群島, 創造了中國人民海軍戰史上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的光輝戰績。
毛澤東對此戰役評價指出:“這是人民海軍首次英勇戰例, 應予學習和表揚。 ”萬山群島戰役, 解放軍傷66人, 亡299人。

3

黃埔軍校舊址

黃埔軍校位於廣州市黃埔區長洲街梅園社區軍校路。

紅色印跡

黃埔軍校校本部始建於1924年6月,校門上掛“陸軍軍官學校”橫匾,為譚延愷先生的手筆。黃埔軍校在長洲島共辦了7期。

軍校大門圍牆東西兩側刷有醒目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孫中山遺訓。創校之始,孫中山任總理,蔣介石任校長,廖仲愷任校黨代表,組成校本部,為軍校的最高領導機構。軍校建校伊始,集中了當時在廣州的國共兩黨著名人物,組成軍校教育的強盛教官隊伍。中共派出大批重要幹部參加軍校的創建工作,擔任軍校的主要領導職務。中共各地黨組織還推薦、派出一批党、團員投考軍校。蘇聯政府對軍校給予了大力的支持,派出巴甫洛夫、加侖等任軍校顧問。

軍校以“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為辦校宗旨,實行軍事與政治並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針,教材新、方法活、重實踐、講效率,培養造就了國共兩黨大批的軍事政治人才,從一至五期共計:人民解放軍元帥5人,大將3人,上將、中將共33人(以1955年授銜為准),未授軍銜而擔任中共黨政領導職務的近40人。

1988年,黃埔軍校舊址被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被評為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5年被評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4

旺村革命烈士紀念碑

旺村革命烈士紀念碑位於黃埔區九龍鎮旺村北路。

紅色印跡:

1940年1月,國民黨出動大批軍警圍捕中共龍增縣委,10名地下黨骨幹轉移到福和佛子莊旺村,縣委派出劉志遠等人發展黨組織,各村發展了大批黨員,壯大了地方黨組織力量。在抗日戰爭即將勝利之時,國民黨反動勢力全面展開對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和革命老區進行大圍剿。1945年夏的佛子莊戰鬥中,我遊擊隊中隊長鐘西榮、隊員李光發、李宗甫、彭記全、鐘九如、林水長、湯庇祥等同志光榮犧牲。

1958年春,旺村人民為了緬懷革命烈士,在旺村村口建立了革命烈士碑,後由於區域發展需要,原紀念碑遷至旺村北路。

2006年,旺村革命烈士紀念碑被列為蘿崗區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5

橫沙農民協會舊址——磻江羅公祠

橫沙農民協會舊址(磻江羅公祠)位於黃埔區大沙街橫沙社區橫沙大街。

紅色印跡:

磻江羅公祠建于清咸豐六年(1856)。1925年5月,廣東省農民協會成立。當年,中共廣東區委農民運動委員會委員、省農民協會常務委員、第二屆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主任羅綺園受中共番禺縣委委派,到番禺縣鹿步司橫沙堡鄉,以教師為職業作掩護,秘密進行農民革命運動。他聯絡發動本村和附近各村鄉民,向他們宣傳革命道理,當時,橫沙、文沖、火村、夏園等鄉有不少農民參加。1925年,橫沙鄉附近幾個鄉的農民秘密在烏沖圩保約廟開會,成立了農民協會,制定以鐮刀、錘子圖案為標誌的會旗和會徽,選舉橫沙鄉人羅宇衡為農協主席,主要成員有羅卓卿、羅敦仁、羅清華等人。農民協會由羅綺園組織領導,會址設在橫沙鄉磻江公祠內,並因之稱為橫沙農民協會。

1926年4月26日,番禺縣農民協會在省農會召開第三次代表大會,大會選舉李惠覃、曾鐵生、羅宇衡為大會主席團成員。

1927年12月11日,廣州起義的槍聲打響。橫沙農民協會主席羅宇衡組織會員前往參加戰鬥,步行至石牌村時,聽說起義失敗,羅宇衡把隊伍撤回橫沙。廣州起義失敗後,國民黨反動派重占廣州,大肆捕殺革命群眾,橫沙鄉的地主惡霸四處搜捕羅宇衡等農民協會會員,橫沙農民協會受到破壞。

6

東江縱隊增、從、番獨立大隊

聯絡站舊址

東江縱隊增、從、番獨立大隊聯絡站舊址位於黃埔區蘿崗街水西社區元貝下街。

紅色印跡:

在抗日戰爭時期,元貝村不僅是一個抗日遊擊區,而且還是一個堡壘村。抗日遊擊隊的聯絡站就設立在中共黨員鐘金濤的家裡。這個聯絡站,從抗日戰爭時期開始一直到蘿崗解放。

1940年8月,中共增城縣淪陷區工委派人到禺東嶺頭一帶開展抗日鬥爭。

1941年4月,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增從番獨立大隊在增城縣福和地區花山肚成立。

1942年4月8日,日軍400多人從鐘陂頭、新增、李伯坳兵分三路合圍駐在增城縣黃旗山的增從番獨立大隊。當時,大隊長盧偉良、副大隊長魯峰、短槍隊長蕭光星等去東莞開會,大隊只有90多人,其中武裝人員70至80人,與日軍激戰一天,殺傷敵人10多人,大隊參謀劉德犧牲,副中隊長黃金水在戰鬥中受傷,後也犧牲。黃旗山戰鬥結束後,大隊撤出增城地區,到禺北蘿崗元貝村鐘金濤家隱蔽,整訓部隊。

1944年12月,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第四支隊成立後,支隊長兼政委蔡國良、第一大隊隊長阮海天、政治處主任陳練鐵等又回到元貝村一帶開展抗日遊擊活動,以元貝村為據點,佈置鐘金濤瞭解敵情,為部隊運送糧食、彈藥等。1945年9月“東縱”北撤後,此聯絡站仍然繼續工作,直至蘿崗解放。

7

油麻山地區革命烈士紀念碑

油麻山地區革命烈士紀念碑位於黃埔區九龍鎮均和村委會辦公大樓的東北側。

紅色印跡:

紀念碑是為了紀念蕭光星等同志而建立。

蕭光星(1910—1945),又名良應,廣東省大埔縣人。他少年去馬來亞謀生。1930年回國成婚。次年,他重返南洋,在馬來亞共產黨黨員楊林清的引導下,加入了馬來亞共產黨,從事工人運動,任柔佛地區工會副主席。1937年“七七事變”後,為了支援祖國抗戰,他發動捐款,又領導人民抵制日貨,並為改善華工的待遇而組織罷工鬥爭。

1939年2月,蕭光星被英殖民地當局“驅逐出境”,返回祖國。4月,經中共東江特委林平的介紹,他參加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海陸豐隊,後又到博羅縣參加了有進步力量的地方武裝陳文博大隊。8月,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40年, 陳文博大隊中的共產黨負責人被博羅縣國民黨當局殺害。蕭光星接受了上級黨組織的指示,與大隊的其他黨員一起組織武裝暴動,拉出 26人轉移到增城。在增從番邊界的福和、油麻山、永和、長平一帶開展遊擊活動。

1944年12月,東江縱隊第四支隊在永和成立,蕭光星任支隊參謀。1945年四支隊作戰參謀蕭光星等同志在戰鬥中英勇犧牲。戰鬥結束後,四支隊撤回油麻山休整,將犧牲烈士遺體葬于雞九地村附近的山坡上。

8

夏園農民協會舊址——南園徐公祠

夏園農民協會舊址(南園徐公祠)位於黃埔區穗東街夏園社區興賢坊街14號。

紅色印跡:

1924年7月初,廣東省農民運動特派員鄭千里介紹番禺縣鹿步司夏園鄉人(即今穗東街夏園社區)徐挺全參加了農會組織。同年11月,徐挺全組織本村農民,成立夏園農民協會。農民協會選舉徐挺全為農民協會主席兼會長,早期有會員118人,後發展到200多人,會員遍佈附近15個鄉村。

1925年6月15日,番禺縣夏園、珠村兩鄉組織農民自衛軍,徐挺全帶著夏園農民自衛軍,在鄭千里、潘文治率領下,配合孫中山革命政府成功肅清商團叛軍,當時的《民國日報》就此刊登了《番禺農民自衛軍殲敵殊功》進行表揚。

1927年,國民黨反動派在廣州發動“四一五”政變,大肆抓捕和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番禺縣各地農會先後被國民黨軍隊、地主武裝、民團圍攻摧殘,農民革命運動處於低潮,夏園農民協會也遭到破壞,為了避免受到更大的損失,農會採用隱藏、秘密的方式繼續開展活動。夏園農民協會會址初期設在夏園鄉黃灣祖(祠)(已拆除),後遷往南園徐公祠。

9

長洲農民協會舊址——曾氏宗祠

長洲農民協會舊址(曾氏宗祠)位於黃埔區長洲街長洲社區上莊村。

紅色印跡:

曾氏宗祠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並於2002年修葺。第一屆農民運動講習所學員在黃埔軍校接受軍訓後,偕同軍校國民黨特別黨部的軍人,于1924年8月17至19日在長洲、深井、魚珠、東圃等地向農民宣傳國民革命運動的道理,號召農民組織起來,向剝削制度宣戰,受到各村農民的歡迎。在廣州市郊農民協會的領導下,長洲農民協會於1924年9月28日在長洲上莊(即今長洲街長洲社區上莊)曾氏宗祠成立,曾鐵生為執行委員兼會長。長洲農民協會成立時,給每個會員發了一枚“長洲農民協會證章”。在曾鐵生的組織領導下,長洲上、下莊的會員發展到100多人。

1925年6月,長洲農會組織了部分會員參加了廣州省港大罷工示威遊行。曾鐵生除負責長洲農民協會工作外,還兼任番禺縣二區農會的工作。

1925年5月,上海發生“五卅慘案”;6月,中共廣東區委根據中共中央關於舉行援滬同胞大示威的電令,由中華全國總工會、廣州工代會、廣東省農民協會等團體發動,舉行援助滬案示威大遊行;長洲農會組織了部分會員參加了在廣州的示威遊行。

1927年4月15日,國民黨廣東省當局殘酷鎮壓工農運動,到處捕殺工人和共產黨員,實行白色恐怖。“四一五”後,番禺縣各地農會先後被國民黨軍隊、地主武裝、民團圍攻摧殘,曾鐵生等一批農會骨幹先後被殺害,長洲農民協會受到嚴重破壞。廣州起義失敗後,國民黨大肆捕殺革命群眾,長洲農民協會進一步遭到破壞。

10

九佛革命烈士紀念碑

九佛竹山革命烈士紀念碑矗立在黃埔區九龍鎮逕下村。

紅色印跡:

1949年7月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三支隊直屬先遣總隊(以下簡稱總隊)的領導幹部,在九佛竹山逕下村召開會議,研究迎接解放大軍南下事宜,遭國民黨軍廣州警備隊包圍。在突圍戰鬥中,隊長朱驥、政委崔楷權等7位同志壯烈犧牲。解放後,當地群眾為紀念先烈,在九佛竹山鄉逕下村東北約1公里的山邊,建立了一座混凝土紀念碑。

先遣總隊開會的舊址,竹山窿馮逕下村馮氏祠堂至今仍保存。該祠堂有一個外門,進入後通過內巷,最後的一間泥瓦房就是馮氏祠堂,有120平方米。這裡不僅是“7.21”烈士開會的地方,也是遊擊隊吃、住的地方。早在抗日戰爭時期,這裡就是遊擊隊重要的活動地。紀念碑的背面有先遣總隊在突圍戰鬥中的經過。該碑經過多次修整,到2003年4月,修通了水泥路,又擴建了紀念碑。

11

佛子莊革命烈士紀念碑

佛子莊革命烈士紀念碑位於黃埔區九龍鎮洋田村佛子莊。

紅色印跡洋田村佛子莊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于1939年積極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和國民黨反動派的壓迫,付出生命代價,創造英雄史跡。在華鬥山腳下建有烈士碑,占地約376平方米,碑上刻有革命烈士何光華、李明、何洪川、李利華、李政茲、廖木清、廖楊華、李錦淩等英雄的名字。

▍小編心語

黃埔區有著厚重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歷史遺存,“黨史遺址”是黃埔得天獨厚的革命歷史資源,每一處黨史遺址都必須好好保護和利用。

區委組織部充分挖掘紅色資源及背後真實感人的故事,務求使其融入到城市血脈中,代代薪火相傳,服務社會和諧,闡釋時代內涵。黃埔以史育人,必將更好地提升紅色基因的教育水準。

(Ps:受版面限制,我區黨史遺址不能一一列出,敬請諒解!)

素材來源丨黃埔區委組織部

圖文整理丨黃碧雲、美澤、一言

編輯丨一金

黃埔軍校校本部始建於1924年6月,校門上掛“陸軍軍官學校”橫匾,為譚延愷先生的手筆。黃埔軍校在長洲島共辦了7期。

軍校大門圍牆東西兩側刷有醒目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孫中山遺訓。創校之始,孫中山任總理,蔣介石任校長,廖仲愷任校黨代表,組成校本部,為軍校的最高領導機構。軍校建校伊始,集中了當時在廣州的國共兩黨著名人物,組成軍校教育的強盛教官隊伍。中共派出大批重要幹部參加軍校的創建工作,擔任軍校的主要領導職務。中共各地黨組織還推薦、派出一批党、團員投考軍校。蘇聯政府對軍校給予了大力的支持,派出巴甫洛夫、加侖等任軍校顧問。

軍校以“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為辦校宗旨,實行軍事與政治並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針,教材新、方法活、重實踐、講效率,培養造就了國共兩黨大批的軍事政治人才,從一至五期共計:人民解放軍元帥5人,大將3人,上將、中將共33人(以1955年授銜為准),未授軍銜而擔任中共黨政領導職務的近40人。

1988年,黃埔軍校舊址被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被評為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5年被評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4

旺村革命烈士紀念碑

旺村革命烈士紀念碑位於黃埔區九龍鎮旺村北路。

紅色印跡:

1940年1月,國民黨出動大批軍警圍捕中共龍增縣委,10名地下黨骨幹轉移到福和佛子莊旺村,縣委派出劉志遠等人發展黨組織,各村發展了大批黨員,壯大了地方黨組織力量。在抗日戰爭即將勝利之時,國民黨反動勢力全面展開對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和革命老區進行大圍剿。1945年夏的佛子莊戰鬥中,我遊擊隊中隊長鐘西榮、隊員李光發、李宗甫、彭記全、鐘九如、林水長、湯庇祥等同志光榮犧牲。

1958年春,旺村人民為了緬懷革命烈士,在旺村村口建立了革命烈士碑,後由於區域發展需要,原紀念碑遷至旺村北路。

2006年,旺村革命烈士紀念碑被列為蘿崗區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5

橫沙農民協會舊址——磻江羅公祠

橫沙農民協會舊址(磻江羅公祠)位於黃埔區大沙街橫沙社區橫沙大街。

紅色印跡:

磻江羅公祠建于清咸豐六年(1856)。1925年5月,廣東省農民協會成立。當年,中共廣東區委農民運動委員會委員、省農民協會常務委員、第二屆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主任羅綺園受中共番禺縣委委派,到番禺縣鹿步司橫沙堡鄉,以教師為職業作掩護,秘密進行農民革命運動。他聯絡發動本村和附近各村鄉民,向他們宣傳革命道理,當時,橫沙、文沖、火村、夏園等鄉有不少農民參加。1925年,橫沙鄉附近幾個鄉的農民秘密在烏沖圩保約廟開會,成立了農民協會,制定以鐮刀、錘子圖案為標誌的會旗和會徽,選舉橫沙鄉人羅宇衡為農協主席,主要成員有羅卓卿、羅敦仁、羅清華等人。農民協會由羅綺園組織領導,會址設在橫沙鄉磻江公祠內,並因之稱為橫沙農民協會。

1926年4月26日,番禺縣農民協會在省農會召開第三次代表大會,大會選舉李惠覃、曾鐵生、羅宇衡為大會主席團成員。

1927年12月11日,廣州起義的槍聲打響。橫沙農民協會主席羅宇衡組織會員前往參加戰鬥,步行至石牌村時,聽說起義失敗,羅宇衡把隊伍撤回橫沙。廣州起義失敗後,國民黨反動派重占廣州,大肆捕殺革命群眾,橫沙鄉的地主惡霸四處搜捕羅宇衡等農民協會會員,橫沙農民協會受到破壞。

6

東江縱隊增、從、番獨立大隊

聯絡站舊址

東江縱隊增、從、番獨立大隊聯絡站舊址位於黃埔區蘿崗街水西社區元貝下街。

紅色印跡:

在抗日戰爭時期,元貝村不僅是一個抗日遊擊區,而且還是一個堡壘村。抗日遊擊隊的聯絡站就設立在中共黨員鐘金濤的家裡。這個聯絡站,從抗日戰爭時期開始一直到蘿崗解放。

1940年8月,中共增城縣淪陷區工委派人到禺東嶺頭一帶開展抗日鬥爭。

1941年4月,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增從番獨立大隊在增城縣福和地區花山肚成立。

1942年4月8日,日軍400多人從鐘陂頭、新增、李伯坳兵分三路合圍駐在增城縣黃旗山的增從番獨立大隊。當時,大隊長盧偉良、副大隊長魯峰、短槍隊長蕭光星等去東莞開會,大隊只有90多人,其中武裝人員70至80人,與日軍激戰一天,殺傷敵人10多人,大隊參謀劉德犧牲,副中隊長黃金水在戰鬥中受傷,後也犧牲。黃旗山戰鬥結束後,大隊撤出增城地區,到禺北蘿崗元貝村鐘金濤家隱蔽,整訓部隊。

1944年12月,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第四支隊成立後,支隊長兼政委蔡國良、第一大隊隊長阮海天、政治處主任陳練鐵等又回到元貝村一帶開展抗日遊擊活動,以元貝村為據點,佈置鐘金濤瞭解敵情,為部隊運送糧食、彈藥等。1945年9月“東縱”北撤後,此聯絡站仍然繼續工作,直至蘿崗解放。

7

油麻山地區革命烈士紀念碑

油麻山地區革命烈士紀念碑位於黃埔區九龍鎮均和村委會辦公大樓的東北側。

紅色印跡:

紀念碑是為了紀念蕭光星等同志而建立。

蕭光星(1910—1945),又名良應,廣東省大埔縣人。他少年去馬來亞謀生。1930年回國成婚。次年,他重返南洋,在馬來亞共產黨黨員楊林清的引導下,加入了馬來亞共產黨,從事工人運動,任柔佛地區工會副主席。1937年“七七事變”後,為了支援祖國抗戰,他發動捐款,又領導人民抵制日貨,並為改善華工的待遇而組織罷工鬥爭。

1939年2月,蕭光星被英殖民地當局“驅逐出境”,返回祖國。4月,經中共東江特委林平的介紹,他參加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海陸豐隊,後又到博羅縣參加了有進步力量的地方武裝陳文博大隊。8月,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40年, 陳文博大隊中的共產黨負責人被博羅縣國民黨當局殺害。蕭光星接受了上級黨組織的指示,與大隊的其他黨員一起組織武裝暴動,拉出 26人轉移到增城。在增從番邊界的福和、油麻山、永和、長平一帶開展遊擊活動。

1944年12月,東江縱隊第四支隊在永和成立,蕭光星任支隊參謀。1945年四支隊作戰參謀蕭光星等同志在戰鬥中英勇犧牲。戰鬥結束後,四支隊撤回油麻山休整,將犧牲烈士遺體葬于雞九地村附近的山坡上。

8

夏園農民協會舊址——南園徐公祠

夏園農民協會舊址(南園徐公祠)位於黃埔區穗東街夏園社區興賢坊街14號。

紅色印跡:

1924年7月初,廣東省農民運動特派員鄭千里介紹番禺縣鹿步司夏園鄉人(即今穗東街夏園社區)徐挺全參加了農會組織。同年11月,徐挺全組織本村農民,成立夏園農民協會。農民協會選舉徐挺全為農民協會主席兼會長,早期有會員118人,後發展到200多人,會員遍佈附近15個鄉村。

1925年6月15日,番禺縣夏園、珠村兩鄉組織農民自衛軍,徐挺全帶著夏園農民自衛軍,在鄭千里、潘文治率領下,配合孫中山革命政府成功肅清商團叛軍,當時的《民國日報》就此刊登了《番禺農民自衛軍殲敵殊功》進行表揚。

1927年,國民黨反動派在廣州發動“四一五”政變,大肆抓捕和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番禺縣各地農會先後被國民黨軍隊、地主武裝、民團圍攻摧殘,農民革命運動處於低潮,夏園農民協會也遭到破壞,為了避免受到更大的損失,農會採用隱藏、秘密的方式繼續開展活動。夏園農民協會會址初期設在夏園鄉黃灣祖(祠)(已拆除),後遷往南園徐公祠。

9

長洲農民協會舊址——曾氏宗祠

長洲農民協會舊址(曾氏宗祠)位於黃埔區長洲街長洲社區上莊村。

紅色印跡:

曾氏宗祠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並於2002年修葺。第一屆農民運動講習所學員在黃埔軍校接受軍訓後,偕同軍校國民黨特別黨部的軍人,于1924年8月17至19日在長洲、深井、魚珠、東圃等地向農民宣傳國民革命運動的道理,號召農民組織起來,向剝削制度宣戰,受到各村農民的歡迎。在廣州市郊農民協會的領導下,長洲農民協會於1924年9月28日在長洲上莊(即今長洲街長洲社區上莊)曾氏宗祠成立,曾鐵生為執行委員兼會長。長洲農民協會成立時,給每個會員發了一枚“長洲農民協會證章”。在曾鐵生的組織領導下,長洲上、下莊的會員發展到100多人。

1925年6月,長洲農會組織了部分會員參加了廣州省港大罷工示威遊行。曾鐵生除負責長洲農民協會工作外,還兼任番禺縣二區農會的工作。

1925年5月,上海發生“五卅慘案”;6月,中共廣東區委根據中共中央關於舉行援滬同胞大示威的電令,由中華全國總工會、廣州工代會、廣東省農民協會等團體發動,舉行援助滬案示威大遊行;長洲農會組織了部分會員參加了在廣州的示威遊行。

1927年4月15日,國民黨廣東省當局殘酷鎮壓工農運動,到處捕殺工人和共產黨員,實行白色恐怖。“四一五”後,番禺縣各地農會先後被國民黨軍隊、地主武裝、民團圍攻摧殘,曾鐵生等一批農會骨幹先後被殺害,長洲農民協會受到嚴重破壞。廣州起義失敗後,國民黨大肆捕殺革命群眾,長洲農民協會進一步遭到破壞。

10

九佛革命烈士紀念碑

九佛竹山革命烈士紀念碑矗立在黃埔區九龍鎮逕下村。

紅色印跡:

1949年7月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三支隊直屬先遣總隊(以下簡稱總隊)的領導幹部,在九佛竹山逕下村召開會議,研究迎接解放大軍南下事宜,遭國民黨軍廣州警備隊包圍。在突圍戰鬥中,隊長朱驥、政委崔楷權等7位同志壯烈犧牲。解放後,當地群眾為紀念先烈,在九佛竹山鄉逕下村東北約1公里的山邊,建立了一座混凝土紀念碑。

先遣總隊開會的舊址,竹山窿馮逕下村馮氏祠堂至今仍保存。該祠堂有一個外門,進入後通過內巷,最後的一間泥瓦房就是馮氏祠堂,有120平方米。這裡不僅是“7.21”烈士開會的地方,也是遊擊隊吃、住的地方。早在抗日戰爭時期,這裡就是遊擊隊重要的活動地。紀念碑的背面有先遣總隊在突圍戰鬥中的經過。該碑經過多次修整,到2003年4月,修通了水泥路,又擴建了紀念碑。

11

佛子莊革命烈士紀念碑

佛子莊革命烈士紀念碑位於黃埔區九龍鎮洋田村佛子莊。

紅色印跡洋田村佛子莊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于1939年積極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和國民黨反動派的壓迫,付出生命代價,創造英雄史跡。在華鬥山腳下建有烈士碑,占地約376平方米,碑上刻有革命烈士何光華、李明、何洪川、李利華、李政茲、廖木清、廖楊華、李錦淩等英雄的名字。

▍小編心語

黃埔區有著厚重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歷史遺存,“黨史遺址”是黃埔得天獨厚的革命歷史資源,每一處黨史遺址都必須好好保護和利用。

區委組織部充分挖掘紅色資源及背後真實感人的故事,務求使其融入到城市血脈中,代代薪火相傳,服務社會和諧,闡釋時代內涵。黃埔以史育人,必將更好地提升紅色基因的教育水準。

(Ps:受版面限制,我區黨史遺址不能一一列出,敬請諒解!)

素材來源丨黃埔區委組織部

圖文整理丨黃碧雲、美澤、一言

編輯丨一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