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重陽節風俗習慣一覽

重陽節在每年的農曆九月九日, 又稱登高節、女兒節、重九節、重九、九月九、茱英節、菊花節。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 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下重陽節的習俗。

登高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代著名詩人王維這首膾炙人口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道出了重陽佳節濃烈的思鄉情感, 也講到了重陽節一大習俗——登高。

這原是我國古代的一項體育文娛活動, 早在西漢時就有登高之習俗了。 相傳西漢時長安城外有一高臺, 每年春節、重九, 人們都要登上高臺觀賞風景, 因為登的是高臺, 所以就叫“登高”。 到了三國和晉朝時,

這種活動更加普遍, 日期就固定在九月九日, 登高的範圍也擴大到高山。 在這一天裡, 年輕人往往伴老年人登高秋遊, 回歸大自然, 活動筋骨, 陶冶性情。

賞菊

重陽節恰逢一年的金秋時節, 菊花盛開。 農曆重陽, 正當橙黃橘綠、籬菊怒放之時, 而菊花獨傲秋霜,

晚節猶香, 素來就有花中隱士以及壽客的美譽。

觀賞菊花便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相傳賞菊習俗起源于晉代大詩人陶淵明。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回歸田園後, 以隱居出名, 以詩出名, 以酒出名, 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仿他, 於是就有重陽賞菊的風俗。

飲菊花酒

重陽節賞菊, 又派生出飲菊花酒的習俗。 唐朝詩人崔曙有“且欲近尋彭澤宰, 陶然共醉菊花杯”的詩句。 重陽節賞菊, 又派生出飲菊花酒的習俗。 唐朝詩人崔曙有“且欲近尋彭澤宰, 陶然共醉菊花杯”的詩句。

菊花酒的釀制過程是細膩而精緻的。 當菊花花蕾含苞待放,采花蕾葉莖和適當的茱萸葉莖,雜以黍米釀制,待次年九月九日開壇取飲。

品重陽糕

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九月九日重陽這一天,長輩會將片糕搭在孩子們的額頭上,口中念念有詞,希望子女百事俱高,這就是古人九月做糕的初衷。有些地方的重陽糕是比較講究的,一般重陽糕要做成九層,看上去就像一座座寶塔,上面還做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

在長江中上游地區,每到重陽節,民間都要蒸糕,迎接嫁女回家吃糕。孩子們臂系茱萸,手束菊花,口唱兒歌:“中秋才過有重陽,又見花糕金黃黃……”

佩茱萸

茱萸是茴香科落葉亞喬木,又名藥棗皮,果實可吃,莖葉入藥,古人將其為驅邪神物,美名“辟邪翁”。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

當菊花花蕾含苞待放,采花蕾葉莖和適當的茱萸葉莖,雜以黍米釀制,待次年九月九日開壇取飲。

品重陽糕

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九月九日重陽這一天,長輩會將片糕搭在孩子們的額頭上,口中念念有詞,希望子女百事俱高,這就是古人九月做糕的初衷。有些地方的重陽糕是比較講究的,一般重陽糕要做成九層,看上去就像一座座寶塔,上面還做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

在長江中上游地區,每到重陽節,民間都要蒸糕,迎接嫁女回家吃糕。孩子們臂系茱萸,手束菊花,口唱兒歌:“中秋才過有重陽,又見花糕金黃黃……”

佩茱萸

茱萸是茴香科落葉亞喬木,又名藥棗皮,果實可吃,莖葉入藥,古人將其為驅邪神物,美名“辟邪翁”。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