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哪件禮物毛主席珍藏在身邊22年?毛主席小女兒李訥的任務?

12月26日是毛澤東的生日, 在毛澤東逝世後的20個年頭裡, 前來毛澤東紀念堂, 瞻仰毛澤東遺容的長長佇列中, 總會有一個穿著樸素的中年婦女。

跟著人群一道排著隊, 按次序進入紀念堂。 然後再隨佇列出來, 消失在茫茫人流之中。

直到1998年, 毛澤東105周年誕辰前一天的清晨。 這位婦女仍像往常一樣來到紀念堂。 這一回, 一位曾在中南海工作過的值班人員從人群中認出了她。 連忙客氣地將她從佇列中清出來, 領進了紀念堂。

這位衣著樸素的婦女, 就是毛澤東的小女兒李訥。

數十年來, 李訥沒有一次忘記過父親的生日。 但在50多年前, 她卻為父親送上了一份遲到了兩個月的生日禮物。

李訥送父親什麼禮物?

那是1954年, 毛澤東61歲生日, 李訥想親手為父親準備一個禮物。 當時想來想去, 也做了幾個, 但心理就是不滿意。

也許是將這份禮物看得太重, 以至在李訥的反復思量間, 父親的生日已經遠去。

想到父親最大的愛好是讀書, 最後李訥決定做一個書簽。 書簽是用絲線在圓形的硬製片上編織而成的, 正面畫了兩個大壽桃, 壽桃寫了一個大大的熟字。 反面寫著送給親愛的爸爸, 女兒李訥。

一個多月後, 這份姍姍來遲的生日禮物,

連通李訥的一封生日賀信一起送到了毛澤東手中。

信中, 李訥這樣對父親說:親愛的爸爸, 這是我親手做出來的, 東西雖小, 但表示我的心意。 我願我最親的小爸爸, 永年年輕、慈祥、樂觀。 您教導我怎樣生活, 怎樣去做人, 我愛您呀。 小爸爸, 我願您永遠活著和我們在一起, 吻你, 熱烈愛著你的女兒, 李訥。

收到女兒這份遲到的禮物, 毛澤東的心裡非常的開心。

因為根據毛主席的生活管理員吳連登回憶, 當時, 主席經常收到各種各樣的禮物。 中國人也好, 外國人也好, 總是希望給主席送點東西來表達自己心中的感情。

但主席有個規矩, 凡是能夠保存的東西, 一律送到中南海的禮品庫統一保管。 唯獨這個女兒親手製作的壽桃圖書簽,

毛澤東從收到的那天起, 就一直珍藏在身邊, 直到他去世。 這個書簽, 整整陪伴了他21年。

顯然, 毛澤東所珍藏的, 不在於這件筆法稚嫩, 製作簡單的生日禮物本身。 而是婦女間那份數的濃的化不開的愛。

1940年8月3日, 沿岸楊家嶺窯洞, 47歲的毛澤東迎來了他人生中最小的女兒李訥的降生。

在此以前, 投身革命的動盪生涯, 曾讓毛澤東屢遭家庭不幸。 失去了好幾個孩子, 與毛岸英等幾個倖存的兒女, 也長期天各一方。 人到中年的毛澤東, 為了全中國所有家庭的平安幸福, 付出了個人一切。 而這份平安幸福的家庭生活, 離他自己卻是那樣遙遠。

而現在, 中年得女。 讓毛澤東重新找回了難得的天倫之樂。 女兒李訥從此成了毛澤東的心肝寶貝。

可能連毛澤東自己也沒有想到,他對於小女兒的寵愛,讓幼年的李衲成了主席身邊工作人員動員毛澤東放下工作,放鬆休息的一個“法寶”。

李訥回憶說:“父親因為工作很忙,要他休息,他也放不下手中的工作。就是反正我記得很小就是,我的任務就是讓他休息。就是他太累的時候,就把我推進去,小孩去了,他喜歡孩子嘛,他就不由自主地就跟孩子玩。”

就這樣,濃濃的父愛,讓年幼的李訥擔起了讓毛澤東休息的任務。

李訥回憶說:“我記得我最早學說話,有一句話就是,爸爸散步去,就這句話。我父親後來進城還說了,說你小的時候,就會說爸爸散步去。我很小啊,就是兩三歲,就只能拽住他一個手指頭,拉著他去散步。以後我逐漸長大,然後拉著他的兩個手指頭。”

寶塔山下,延河水邊,婦女倆手把手散佈的身影,成了延安的一道特殊風景。有了女兒的陪伴,五十而知天命的毛澤東,在日夜操勞地生活中,似乎也找回了久違的寧靜。飽經滄桑的心裡,從此擁有了一份難得的童趣天真。

李訥回憶說:“他對小孩的事情還很感興趣,你比如說我們在那裡自己蓋一個小房子,他進來幫助我一起蓋。這兒少個窗戶,又幫我們搞一個窗戶。完了說這家人還沒有水呢,那邊下雨了積了一灘水,弄一個溝把那個水引進來,也是玩得兩手都是泥的。他也挺投入的,因為有小孩嘛。”

因為受到國民黨的經濟封鎖,延安長長吃不上米和麵。很長一段時間,幹部與戰時的主食只有黑豆,李訥也不例外。總是和大人們一樣,在大食堂裡吃黑豆。

李訥回憶說:“沒有覺得什麼特別的艱苦,相反呢很高興,能跟大人一塊去打飯。覺得很好,很高興的。一點沒有什麼吃黑豆不好吃,胃受委屈。沒有,一點沒那個感覺。”

戰時的延安,在舉國抗戰的大背景下,人們已經習慣於將個人與家庭生活水準降低到最低程度。為了減輕大家的生活負擔,組織上辦起了托兒所和兒童保育院。

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員編審張民回憶說:“毛主席這時候已經年近半百了,所以他在戰爭歲月的時候,作為一位父親,作為一名領導。他也需要親情。”

小李訥慢慢張大了,到了該學習知識的年齡。但從小被父親留在身邊,誰來負責她的啟蒙教育呢。

李訥回憶說:“他有時候帶我散步,就教我念些詩,我稍微大一點。三四歲,他教我讀點詩什麼的,“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這不是杜甫的詩嗎,微風刮著燕子在飛,微風燕子斜,就是這樣慢慢地教小孩。就是潛移默化的,在這一邊玩的當中,就慢慢就教我讀一點這些,所以我十歲以前沒有上過什麼學,都是父親,家裡父母教。”

父女相伴的日子,是那樣平靜而美好。然而殘酷的戰火,卻打破了這份寧靜。

1947年3月延安的形勢驟然緊張。蔣介石調集23萬大軍,對陝甘寧邊區發動了重點進攻。當時,整個邊區僅有人民解放軍留守部隊兩萬餘人。審時度勢後,毛澤東決定,深入,主動撤離延安。

毛澤東的保健醫生 王鶴濱回憶說:“毛主席走的時候,國民黨的部隊已經打到了,離延安十幾裡的地方。”

3月18日,毛澤東最後一批撤離延安。6歲多的小李訥跟著父親開始了晝夜行軍,櫛沐風雨的轉戰生活。

毛澤東的衛士 石國瑞回憶說:“因為人多,老人多。連李訥都不能上汽車,李訥也比較跟著大家一塊爬山去。”

李訥回憶說:“1947年初,我才六歲多。就跟著一起撤出延安行軍,戰士背著我,都很緊急的。把那個馬的鞍子,就是馬的前後弄一個鐵架子,把我拿繩子捆在那個鐵架子上,效果她不會騎馬,就這樣撤出的延安。”

毛澤東將李衲送到了山西河東的興縣,後來後來又隨中央機關轉移到陝西。

在這期間,因為李衲的年齡實在太小,組織上就派了一位叫李若的阿姨去照顧她的生活。儘管戰事繁忙,毛澤東仍然牽掛著女兒的消息。

在一封給鄧穎超和康克清的電報中,他還專門說道:李若任保姆,及管理李訥的辦法很好。而在給長子毛岸英的家

書中,他也不忘提醒兒子:你給李訥寫信沒有,她和我們的距離已很近,時常有她畫的畫寄的,身體好。

雖然不過寥寥數語,我們卻能夠那樣親切地感受到,深處戰火中的毛澤東是多麼掛念自己的孩子。多麼希望一家人能和和睦睦,天倫共用。

而見畫如見人,小女兒塗鴉的河,也成了維繫父女感情的紐帶。給毛澤東艱苦的戰爭生活增添了何等的快樂。

分別了大半年之後,婦女倆才終於在黃河邊上的南河底村重新相聚。

那時候毛主席特別高興,一把就把李訥抱起來,說我的大娃娃。然後李訥說我的小爸爸。

一聲小爸爸,一聲大娃娃。那一刻,人世間再沒有比這更動聽的聲音了吧。

毛主席如何教育女兒?

然而,無論有多麼愛自己的幼女。但隨著女兒的長大,在對李訥的要求上,父親卻開始一天天,顯得“不近人情”。毛澤東喜歡游泳,尤其愛到大江大河裡去游泳。李訥很小的時候,就跟著父親一起游泳,但在游泳的時候,父親對女兒有一個特別的規定。不准用救生圈。

毛澤東的警衛員 張木奇回憶說:“一開始,這些孩子們有些害怕,都恐怕出事。說你不遊吧,這老爸讓我們去遊。遊吧,我們有點不夠保險,怎麼辦呢。主席說你游泳,要從游泳中學會游泳,喝兩口水怕什麼,你確會了。你這個怕那個怕,什麼都學不會。”

李訥回憶說:“他這樣做,不讓你用救生圈,他也是有道理的。一個是他對自己孩子的水性,他還是瞭解。再一個他也是有意識鍛煉你。比如說來了颱風了,白浪滔天,他讓我們都跳下去。首先他自己第一個跳下去,那我們還有什麼話可說的。那當然了,堅決跳下去,那個浪根本進不去啊,打得,巨浪拍下來,那人十幾次打到岸上,進不去那個浪裡,費好半天才能鑽進去。他自己就是這樣做,所以我們覺得,怎麼說呢?這種言傳身教,身教很重要。”

1960年到1963年,共和國迎來了最艱苦的“三年困難”時期。中國人民面臨著巨大的困難,正在北京大學讀書的李訥,和學校裡所有的學生一樣。只能依靠每月27斤定量糧食生活。當時毛澤東月薪404元,但他給李訥的每月生活費卻只有26元。

李訥回憶說:“飯費都交不上了,只有15塊錢飯費。所以緊緊巴巴,最近有一個同學看到回憶錄,跟我說。我真想不到啊,當年我跟你借錢,我還以為你多有錢呢,原來你也挺困難的。”

有一次週末,李訥回家晚飯。廚師程汝明特地煮了比平時多一倍的飯,全家在飯桌前剛坐定,李訥不顧飯燙,端起碗就往嘴裡扒。

主席和江青都愣住了,放下筷子看著她。李訥並沒在意,繼續埋頭吃,把全部飯菜掃得一乾二淨,連一片蔥花都不放過。還沒有吃飽,廚師又找出兩個冷饅頭,李訥就把饅頭就著涮盤子的水,全填進了肚子裡。

看到孩子餓成了這樣,在場的工作人員,都心疼得濕了眼眶。而身為父親的毛澤東,心中的滋味可想而知了。

張民回憶說:“在自然災害的時候,當時李訥也是吃不飽,也得了浮腫病,那麼他的衛士有時候,悄悄的接她的時候,給她送些餅乾,還有牛奶,毛主席發現了後,狠狠的把衛士批評了一頓。說全國人民都在抗三年自然災害,作為我的孩子不能特殊。要她跟其他的學生是完全一樣,不能有任何特殊。”

在北大讀書期間,他要求女兒與其他學生一樣。吃住在學校,只有週末才准回家。路上要花一個小時,冬天李訥常常天黑還到不了家,毛澤東卻從不准工作人員派車去接送。公家配發給自己的轎車,他規定只有一種情況下,女兒可以使用。生病去醫院時,而附加條件是,他自己支付汽油費。

李訥回憶說:“受他的影響,就是要勤儉、樸素,嚴格要求自己,和群眾打成一片,靠自己的能力學習知識,為國家做工作,自己養活自己,做一個自食其力的普通勞動者,和大家一樣的。”

做一個普通人,做一個自食其力的勞動者,這是毛澤東對子女的全部要求。

正如毛澤東所期望的那樣,在他離去後,李訥成了一個自食其力的普通勞動者。最困難的那些年月,她獨自帶著幼小的兒子,每天只買一毛錢的肉,家中僅有的兩條被子,一半鋪床,一半蓋,甚至將自己心愛的書,賣給舊書店,來維持生計。

儘管她的父親,在新中國成立後,擔任党和國家領導人,長達27年之久。但是最終沒有給兒女們留下一分錢遺產。

李訥回憶說:“他給我們最大的財富,就是他對我們的教導。這種精神上的財富,這是我們一生取之盡,用之不完的。假如他不那樣嚴格要求我的話,我後來我自己一個人帶著孩子過,恐怕很難過得來,他想他是早就預見到了,他那樣要求,完全不是過分的,而且是實事求是的,按照你將來要怎麼樣,你必須要過那樣的關,才那樣嚴格要求。並不是說隨便的那樣做,他那是真正的父愛,他愛我,真的。”

《檔案》播出時間:日常節目 週一,週二23:16 特別節目 週三21:20更多精彩內容 歡迎關注北京衛視官方微博編輯拉菲克

可能連毛澤東自己也沒有想到,他對於小女兒的寵愛,讓幼年的李衲成了主席身邊工作人員動員毛澤東放下工作,放鬆休息的一個“法寶”。

李訥回憶說:“父親因為工作很忙,要他休息,他也放不下手中的工作。就是反正我記得很小就是,我的任務就是讓他休息。就是他太累的時候,就把我推進去,小孩去了,他喜歡孩子嘛,他就不由自主地就跟孩子玩。”

就這樣,濃濃的父愛,讓年幼的李訥擔起了讓毛澤東休息的任務。

李訥回憶說:“我記得我最早學說話,有一句話就是,爸爸散步去,就這句話。我父親後來進城還說了,說你小的時候,就會說爸爸散步去。我很小啊,就是兩三歲,就只能拽住他一個手指頭,拉著他去散步。以後我逐漸長大,然後拉著他的兩個手指頭。”

寶塔山下,延河水邊,婦女倆手把手散佈的身影,成了延安的一道特殊風景。有了女兒的陪伴,五十而知天命的毛澤東,在日夜操勞地生活中,似乎也找回了久違的寧靜。飽經滄桑的心裡,從此擁有了一份難得的童趣天真。

李訥回憶說:“他對小孩的事情還很感興趣,你比如說我們在那裡自己蓋一個小房子,他進來幫助我一起蓋。這兒少個窗戶,又幫我們搞一個窗戶。完了說這家人還沒有水呢,那邊下雨了積了一灘水,弄一個溝把那個水引進來,也是玩得兩手都是泥的。他也挺投入的,因為有小孩嘛。”

因為受到國民黨的經濟封鎖,延安長長吃不上米和麵。很長一段時間,幹部與戰時的主食只有黑豆,李訥也不例外。總是和大人們一樣,在大食堂裡吃黑豆。

李訥回憶說:“沒有覺得什麼特別的艱苦,相反呢很高興,能跟大人一塊去打飯。覺得很好,很高興的。一點沒有什麼吃黑豆不好吃,胃受委屈。沒有,一點沒那個感覺。”

戰時的延安,在舉國抗戰的大背景下,人們已經習慣於將個人與家庭生活水準降低到最低程度。為了減輕大家的生活負擔,組織上辦起了托兒所和兒童保育院。

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員編審張民回憶說:“毛主席這時候已經年近半百了,所以他在戰爭歲月的時候,作為一位父親,作為一名領導。他也需要親情。”

小李訥慢慢張大了,到了該學習知識的年齡。但從小被父親留在身邊,誰來負責她的啟蒙教育呢。

李訥回憶說:“他有時候帶我散步,就教我念些詩,我稍微大一點。三四歲,他教我讀點詩什麼的,“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這不是杜甫的詩嗎,微風刮著燕子在飛,微風燕子斜,就是這樣慢慢地教小孩。就是潛移默化的,在這一邊玩的當中,就慢慢就教我讀一點這些,所以我十歲以前沒有上過什麼學,都是父親,家裡父母教。”

父女相伴的日子,是那樣平靜而美好。然而殘酷的戰火,卻打破了這份寧靜。

1947年3月延安的形勢驟然緊張。蔣介石調集23萬大軍,對陝甘寧邊區發動了重點進攻。當時,整個邊區僅有人民解放軍留守部隊兩萬餘人。審時度勢後,毛澤東決定,深入,主動撤離延安。

毛澤東的保健醫生 王鶴濱回憶說:“毛主席走的時候,國民黨的部隊已經打到了,離延安十幾裡的地方。”

3月18日,毛澤東最後一批撤離延安。6歲多的小李訥跟著父親開始了晝夜行軍,櫛沐風雨的轉戰生活。

毛澤東的衛士 石國瑞回憶說:“因為人多,老人多。連李訥都不能上汽車,李訥也比較跟著大家一塊爬山去。”

李訥回憶說:“1947年初,我才六歲多。就跟著一起撤出延安行軍,戰士背著我,都很緊急的。把那個馬的鞍子,就是馬的前後弄一個鐵架子,把我拿繩子捆在那個鐵架子上,效果她不會騎馬,就這樣撤出的延安。”

毛澤東將李衲送到了山西河東的興縣,後來後來又隨中央機關轉移到陝西。

在這期間,因為李衲的年齡實在太小,組織上就派了一位叫李若的阿姨去照顧她的生活。儘管戰事繁忙,毛澤東仍然牽掛著女兒的消息。

在一封給鄧穎超和康克清的電報中,他還專門說道:李若任保姆,及管理李訥的辦法很好。而在給長子毛岸英的家

書中,他也不忘提醒兒子:你給李訥寫信沒有,她和我們的距離已很近,時常有她畫的畫寄的,身體好。

雖然不過寥寥數語,我們卻能夠那樣親切地感受到,深處戰火中的毛澤東是多麼掛念自己的孩子。多麼希望一家人能和和睦睦,天倫共用。

而見畫如見人,小女兒塗鴉的河,也成了維繫父女感情的紐帶。給毛澤東艱苦的戰爭生活增添了何等的快樂。

分別了大半年之後,婦女倆才終於在黃河邊上的南河底村重新相聚。

那時候毛主席特別高興,一把就把李訥抱起來,說我的大娃娃。然後李訥說我的小爸爸。

一聲小爸爸,一聲大娃娃。那一刻,人世間再沒有比這更動聽的聲音了吧。

毛主席如何教育女兒?

然而,無論有多麼愛自己的幼女。但隨著女兒的長大,在對李訥的要求上,父親卻開始一天天,顯得“不近人情”。毛澤東喜歡游泳,尤其愛到大江大河裡去游泳。李訥很小的時候,就跟著父親一起游泳,但在游泳的時候,父親對女兒有一個特別的規定。不准用救生圈。

毛澤東的警衛員 張木奇回憶說:“一開始,這些孩子們有些害怕,都恐怕出事。說你不遊吧,這老爸讓我們去遊。遊吧,我們有點不夠保險,怎麼辦呢。主席說你游泳,要從游泳中學會游泳,喝兩口水怕什麼,你確會了。你這個怕那個怕,什麼都學不會。”

李訥回憶說:“他這樣做,不讓你用救生圈,他也是有道理的。一個是他對自己孩子的水性,他還是瞭解。再一個他也是有意識鍛煉你。比如說來了颱風了,白浪滔天,他讓我們都跳下去。首先他自己第一個跳下去,那我們還有什麼話可說的。那當然了,堅決跳下去,那個浪根本進不去啊,打得,巨浪拍下來,那人十幾次打到岸上,進不去那個浪裡,費好半天才能鑽進去。他自己就是這樣做,所以我們覺得,怎麼說呢?這種言傳身教,身教很重要。”

1960年到1963年,共和國迎來了最艱苦的“三年困難”時期。中國人民面臨著巨大的困難,正在北京大學讀書的李訥,和學校裡所有的學生一樣。只能依靠每月27斤定量糧食生活。當時毛澤東月薪404元,但他給李訥的每月生活費卻只有26元。

李訥回憶說:“飯費都交不上了,只有15塊錢飯費。所以緊緊巴巴,最近有一個同學看到回憶錄,跟我說。我真想不到啊,當年我跟你借錢,我還以為你多有錢呢,原來你也挺困難的。”

有一次週末,李訥回家晚飯。廚師程汝明特地煮了比平時多一倍的飯,全家在飯桌前剛坐定,李訥不顧飯燙,端起碗就往嘴裡扒。

主席和江青都愣住了,放下筷子看著她。李訥並沒在意,繼續埋頭吃,把全部飯菜掃得一乾二淨,連一片蔥花都不放過。還沒有吃飽,廚師又找出兩個冷饅頭,李訥就把饅頭就著涮盤子的水,全填進了肚子裡。

看到孩子餓成了這樣,在場的工作人員,都心疼得濕了眼眶。而身為父親的毛澤東,心中的滋味可想而知了。

張民回憶說:“在自然災害的時候,當時李訥也是吃不飽,也得了浮腫病,那麼他的衛士有時候,悄悄的接她的時候,給她送些餅乾,還有牛奶,毛主席發現了後,狠狠的把衛士批評了一頓。說全國人民都在抗三年自然災害,作為我的孩子不能特殊。要她跟其他的學生是完全一樣,不能有任何特殊。”

在北大讀書期間,他要求女兒與其他學生一樣。吃住在學校,只有週末才准回家。路上要花一個小時,冬天李訥常常天黑還到不了家,毛澤東卻從不准工作人員派車去接送。公家配發給自己的轎車,他規定只有一種情況下,女兒可以使用。生病去醫院時,而附加條件是,他自己支付汽油費。

李訥回憶說:“受他的影響,就是要勤儉、樸素,嚴格要求自己,和群眾打成一片,靠自己的能力學習知識,為國家做工作,自己養活自己,做一個自食其力的普通勞動者,和大家一樣的。”

做一個普通人,做一個自食其力的勞動者,這是毛澤東對子女的全部要求。

正如毛澤東所期望的那樣,在他離去後,李訥成了一個自食其力的普通勞動者。最困難的那些年月,她獨自帶著幼小的兒子,每天只買一毛錢的肉,家中僅有的兩條被子,一半鋪床,一半蓋,甚至將自己心愛的書,賣給舊書店,來維持生計。

儘管她的父親,在新中國成立後,擔任党和國家領導人,長達27年之久。但是最終沒有給兒女們留下一分錢遺產。

李訥回憶說:“他給我們最大的財富,就是他對我們的教導。這種精神上的財富,這是我們一生取之盡,用之不完的。假如他不那樣嚴格要求我的話,我後來我自己一個人帶著孩子過,恐怕很難過得來,他想他是早就預見到了,他那樣要求,完全不是過分的,而且是實事求是的,按照你將來要怎麼樣,你必須要過那樣的關,才那樣嚴格要求。並不是說隨便的那樣做,他那是真正的父愛,他愛我,真的。”

《檔案》播出時間:日常節目 週一,週二23:16 特別節目 週三21:20更多精彩內容 歡迎關注北京衛視官方微博編輯拉菲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