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麵食湯食:酥油餅大鹵面開湯丸子,清代就已流行

灌湯包。 灌湯包為傳統麵食名吃。 經過制餡、煮凍、和麵、成型等工序完成。 包入的凍子受熱融化, 使包子內部含有較多湯汁, 故稱灌湯包。 具有肉餡鮮嫩、湯汁醇香、外表光滑、皮不滲湯的特點。 近代以來, 聊城灌湯包以城裡孟家、糧食市街王家、東門口“新民舍”(李家)最為著名。 1986年, 聊城飯店引進天津狗不理灌湯包。 它與東昌灌湯包的區別在於:天津灌湯包是“水打餡”, 即以高湯(或花椒水)攪拌肉餡, 使之餡稀, 包子熟後, 內裡含湯;而東昌灌湯包餡內加凍子, 凍子受熱融化成湯汁。

水晶包。 水晶包為傳統麵食小吃。 民國到解放初,

有一些包子鋪、飯館經營此品種。 水晶包以青梅、冬瓜條、核桃仁、豬板油切成小丁, 加入葡萄乾、桂花醬、青紅絲、白糖、香蕉精調成餡。 然後以發麵制皮, 包制成型, 急火蒸熟。 成品餡如水晶, 外皮柔軟, 香甜可口, 最受老人和兒童喜食。

酥油餅。 酥油餅, 又稱脂油餅, 傳統麵食小吃。 清末俚曲《逛東昌》有“豆沫、燒賣、酥油餅”之句, 證明清代其即為地方名吃。 民國至建國初, 薛金山在樓西大街開設飯鋪, 由其子薛金成製作酥油餅。 成品物美價廉、外酥內軟、濃香爽口, 譽滿城關, 後被載入《聊城商業志》。

酥油餅品種多樣, 主要有“蔥花油餅”、“肉餡油餅”、“雞蛋油餅”、肉餡蛋餡混合的“風攪雪油餅”等, 以麵粉、脂油(即豬板油)為主料, 以蔥白為配料, 以花椒面、食鹽等為調料,

經和麵(其中有酥面)、制餡、成型、烙制等工序完成, 具有外表酥香、內裡鮮嫩的特點。

炒餅。 民國到解放初, 迎春橋附近有回民王姓開設的飯鋪, 經營的“王家炒餅”聞名四方。 炒餅為傳統小吃, 現在稱為燜餅, 許多飯館、飯鋪都有出售。 經過和麵、烙餅、切餅絲、熗鍋、加豆芽、燜熟等工序完成, 面餅的幹香、豆芽的清香以及肉香、蒜香諸味協調, 形成特殊的香味, 非常誘人食欲。

黃面炸糕。 東昌歷史上, 黃面炸糕在東南鄉一帶集市上最為常見, 主要流行於王官廟、顧官屯甚至東阿一帶。 民國年間, 禮拜寺街有回民豆家製作黃面炸糕出售。 黃面, 即黃米麵, 此指用黃米磨成的麵糊。 將黃米水浸後, 用水磨加工成稠糊, 糅合成麵團備用。

將優質圓鈴大棗煮熟, 用鐵篩子濾去皮、核, 成為棗泥。 在棗泥中加玫瑰醬、青紅絲, 調和成餡。 然後, 經過下劑子、包餡、油炸而完成。 色澤鮮黃油亮, 具有香、甜、嫩、黏的特點。

餛飩。 地方傳統湯食名吃, 城鄉均有不少餛飩館和餛飩攤。 清代蛤蟆樓飯莊就有餛飩出售。 民國年間, 樓西大街丁家餛飩、薛家餛飩較為出名。 經過和麵、擀皮、做餡、卷餡、煮熟及加料盛碗等步驟而完成, 皮薄如紙, 湯鮮餡嫩。

糊粥。 民國年間至解放初, 禮拜寺街豆家和清孝街白家均以經營糊粥聞名。 以小米、大豆加水磨成細糊, 把鐵鍋燒紅, 然後將少量麵糊倒入鍋內, 形成鍋巴後再倒入大量麵糊, 煮開即可。 有著濃厚的米香、豆香混合味, 略帶糊味。

大鹵面。 《逛東昌》有“鮮絲撒湯大鹵面”之句,

可知清代就流行大鹵面。 在飯館、飯攤及家庭中, 大鹵面是常見的飲食品種。 其製作方法是:以肉片、海米、木耳、清湯等煮開, 勾芡加調料打成“大鹵”;將麵條煮熟, 盛碗澆鹵即成。

胡辣湯。 胡辣湯是歷史悠久的湯食, 自古街頭、集市隨處可見。 做法是:先用麵團加水洗出麵筋;水燒開後下入麵筋;麵筋熟後將洗麵筋的水(即稀澱粉糊)倒入鍋內, 小火燒至湯稠;再放入海帶絲、粉條、花生米、香菜、薑末、胡椒粉等, 旺火燒沸即成。 胡辣湯盛到碗裡後, 淋香油、香醋等, 味道香辣可口。

豆腐腦。 東昌豆腐腦以優質黃豆磨出汁液, 點鹵成膏狀, 出售時盛滿碗, 上澆醬油、蒜泥、切碎的醃韭菜花、麻汁、辣子油。 上世紀九十年代, 高唐老豆腐進入東昌地攤,

並逐漸普及, 而東昌傳統豆腐腦愈發少見。 二者區別在於, 高唐老豆腐盛半碗豆腐腦, 然後加入半碗鹵, 其鹵由多種調味料、醬油等熬成, 味道濃香;東昌豆腐腦量大實在, 突出蒜泥、韭花、麻汁的混合香味。

開湯丸子。 開湯丸子是歷史上比較普遍的湯食小吃, 城內街巷、鄉鎮集市、交通要道兩側或路口處處可見此攤位。 《逛東昌》有“開湯丸子、熱厚餅”的唱詞, 證明清代已有之。 開湯丸子又名煮丸子、丸子湯。 先炸好綠豆丸子備用, 將丸子下入沸湯中稍煮, 碗內放入食醋、香菜、辣椒油, 然後將丸子盛入。 酸辣清香, 人人愛食。 (高文廣/高文平•《東昌飲食縱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