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800萬是我的,我愛咋花就咋花

前幾天看了一個帖子, 說是一對父母, 不給孩子上3萬塊的早教, 不給孩子去5萬塊的培優, 也不願意花800萬去買學區房, 於是雙雙辭職, 帶著孩子去環游世界……

對這件事情, 本來特老師也沒什麼想評論的。 可是後來, 整件事情突然變了味道, 呼啦一下, 不知從哪裡冒出了好幾篇討伐文, 紛紛批判這對父母“為啥不買學區房?”, “明明是有錢人, 幹嘛裝窮把勞苦大眾往溝裡帶?”……

這特老師就有點看不懂了。

你愛學區房,別人也可以愛詩和遠方

當今世界,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兒上, 大約有三派——

① “超級雞血派”

② “腳踏實地派”

③ 還有, “詩和遠方派”。

三派的論戰, 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比如, 前段時間有件挺著名的事件, 就是“詩和遠方派”代表高曉松, 怒懟“腳踏實地派”的清華某學子:

在一檔節目裡, 一位清華優秀畢業生想讓高曉松給指導一下, “畢業之後應該找個什麼工作比較好。 ”

高曉松一聽就怒了,

說:“你一個堂堂清華大學畢業的學生, 還優秀學生呢, 習得了一身本領, 怎麼不想著去報效國家, 去回饋社會, 而是先想著怎麼去找一個好工作呢?”

高曉松又說:“我現在特煩清華把我請回去做演講, 清華請的那都是什麼人?好多都是商人!學生們也不好好提問, 問題全是該找什麼工作。 ”

聽曉松的意思就是, “我一個有著詩和遠方的人, 才不屑於和你們這些動不動就談錢和工作的俗物為伍!”

當時我聽了就覺得特別不爽——

● 首先, 高曉松出身世家, 從小就沒有為生計奔波過, 拿自己的經歷硬套在別人身上, 要求別人按照自己的活法去活, 這個就叫做“道德綁架”;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 在中國, 有多少大學生, 他們是背負著全家的期望和經濟的重擔出門讀書的, 畢業以後, 很多孩子的責任就是儘快找個工作, 養家糊口, 回報父母……想不到這點, 曉松同學就是“缺乏共情能力”。

● 另外, 曉松甚至還看不起清華“請商人演講”!大清都已經滅亡了, 您老怎麼還在看不起商人呢?中華崛起靠的不僅僅是文化崛起,

更靠經濟騰飛, 幾條腿一起走路, 那路才能走得長遠。

所以, 在這裡, 曉松同學又犯了“目光狹隘”、“固步自封”的錯誤。

現如今, “詩和遠方派”鄙視“腳踏實地派”的戰火還沒平息, 這邊“腳踏實地派”和“雞血派”又開始絕地反擊, 鄙視起“詩和遠方”來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買房派”激烈攻擊“辭職帶娃去旅行”的小夫妻。

可是, 在他們的反擊裡, “道德綁架”、“缺乏共情”、“目光狹隘”, 這三個毛病仍然一樣不少——

比如, 憑什麼就能判斷人家“夫妻倆敢同時辭職就一定是富二代?”

又憑什麼說“帶孩子出去旅行就是燒錢, 孩子肯定什麼都學不到?”

更可笑的是這句話:“買學區房是投資, 帶孩子出去旅行是消費, 肯定收不回成本……”

總之呢, 特老師的想法, 千言萬語匯成三句話:

日子是我的, 我愛咋過就咋過;

孩子是我的, 我愛咋教就咋教;

800萬是我的!我愛咋花就咋花!

畢竟,你想踏踏實實、穩紮穩打,有你的考慮和道理;

但我就想“詩和遠方”,也並不關你p事。

“格局”和“眼界”決定你有多包容

不少批評“800萬”的文章都說:你們夫妻倆居然敢辭掉工作去環球,那肯定很有錢,一定是富二代。

這些文章還說:

你們肯定是先買了800萬的學區房,攢了一大筆銀子,然後才敢辭職的!還居然騙我們窮人,說你們自己沒有錢!忽悠我們窮人和你們一起去旅行,你們這兩個騙子!

說實話,這些討伐文的作者,一定是見識的人和事情太少,才會妄下這樣的論斷。

我有個好朋友,小時候家裡特別窮,全家都靠他媽一個月2000塊錢的收入過日子。他媽沒辦法給他連續支付每個月幾百塊錢的課外補習班的費用,房子也是租著住的蝸居。

可是每次媽媽攢下一點點錢,不是用來給他買書,就是帶他去各種地方旅行。去旅行,可以步行,可以騎車,可以坐公車,也可以買最便宜的火車票……

去旅行,不一定非要吃大餐,也可以帶著麵包看風景。

媽媽說,

讀書,和旅行,是認識世界和人生的最經濟最實惠的方式。

那幾年,朋友的媽媽,帶著朋友,幾乎踏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要問旅行帶給年幼的朋友什麼收穫,朋友是這樣說的:

世界很大,人很渺小,我的童年很貧窮,但看過了那麼多人和事以後,我學會了不恐懼、不煩惱,我學會了享受生命和感恩當下。”

一位月入2000的母親,尚能帶著孩子走遍祖國,那麼一對中產階級的小夫妻,帶著孩子環游世界,也並不算什麼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吧。

至於為什麼夫妻倆敢於雙雙辭職——

也許人家只是希望趕在孩子上學前,給他一個終身難忘的旅行呢?

也許人家辭職,只是為了過一次“間隔年”,放鬆身心充充電?

要知道,這個世界上,最寶貴的並不是金錢,最寶貴的是時間。

趁著自己年輕,辭職成本低,返回職場難度小,孩子不大,全家人湊在一起更容易……給所有人一個難忘的經歷,這明明就是一件特別美好的事情。

我身邊的很多朋友,並沒有800萬的學區房,但一樣是有機會就帶孩子出去旅行看世界。

是誰規定沒有學區房就不配去看世界的?

那我沒有學區房是不是還不配生孩子了呢?

學區房,莫非就是我們人生的全部意義了麼?

“買房”是唯一的投資???

諸多奇談怪論中最讓人生氣的,是這句:

買學區房是投資,旅行純粹是消費,根本沒有辦法收回成本!”

我暈!買學區房都快成為人間的唯一正義了!

什麼是投資?簡單點說就是:期待回報的(金錢/時間)投入。

從這個角度上講,買學區房、帶著孩子去旅行,甚至包括對孩子的陪伴,都可以看作是教育投資。

誰說帶孩子去旅行就是浪費錢財了?

旅行,能讓孩子意識到生命的渺小和時間的寶貴;

旅行,能讓孩子看到人生不同的可能性;

旅行,能讓孩子體驗世界的廣闊,和活著的喜悅;

旅行,能讓孩子學會尊重不同的種族,不同的生活,和不同的價值觀;

旅行,甚至能讓孩子明白:人類的許多小煩惱,完全不值一提……

那些斷言旅行讓人毫無收穫的人,其實最缺的就是旅行。

坐井觀天了太久,對別人的價值觀難以理解。

另外,說買學區房一定賺錢的,也犯了眼界太窄的大忌——

他們光看到了中國這幾十年房市的發展,卻沒看到過其他國家的前車之鑒。日本有經濟崩盤,美國有次貸危機,房價暴跌,業主跳樓……

當然我不是說中國的學區房會跌價,我想說的是把錢花在哪裡,這事兒只關乎選擇,不關乎對錯。

是投資,就有可能賺,也有可能虧。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把錢投入在“人”上,那才是最划算的投資。

我有一個朋友,是個挺有錢的老闆,喜歡買房子,特別喜歡買學區房。

但他從來不覺得買學區房就是人間的唯一正義。

我有一次誇他,我說:“你可以的,娃還在讀幼稚園呢,學區房就買好了,以後娃的前途不用愁了。”

老闆連忙搖著手說:“不對不對,學區房只是錦上添花,最重要的是,我有一個好老婆。”

關你老婆什麼事?

“我老婆耐心地陪伴孩子,讓她有安全感;”

“我老婆帶孩子去公園、去爬山,讓她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帶孩子去博物館,去科技館,讓她增長見識;帶孩子去農村老家種地,讓她明白現在生活的來之不易……”

只有當我擁有了一個好孩子,我的學區房才會有意義——我見過太多人,孩子讀著好學校,仍然是不折不扣的學渣/or人渣;我還見過太多人,前半生積攢了特別多的財富,後半生一下子就被敗家子兒給敗光了。”

“所以”,最後老闆總結說:

我們夫妻倆,前半生的幸福靠我的奮鬥積累財富(比如學區房),後半生的幸福靠我老婆的教育(比如帶著孩子漲見識),給我們培養出一個好孩子。”

“多元”才該是世界的本來面目

昨天,有位媽媽對我說:

我最近挺焦慮的,孩子要上小學了,我是應該給孩子選國際學校,還是讓他讀私立呢?”

我告訴她:

1、任何選擇,沒有對錯,只有是否“適合”,你們只要想明白,哪條路更適合你們的家庭情況,以及孩子的特點。

2、家庭經濟條件優越,孩子自律性強,有強烈意願到國外去看看的,可以選擇國際學校;

3、如果經濟實力沒那麼雄厚,希望孩子留在身邊度過青春期,其實體制內的道路一樣也能通向成功。

我想,如今這樣那樣“鄙視鏈”的存在,其實都源於“眼界的狹窄”,和“思維的固化”。

其實這個世界本來就應該是多元的,就好像成功人生的定義也可以有很多種。

最後,以一個我在美國讀書的小故事作為結尾好了——

有一天,教授讓我們所有人思考一個問題:什麼叫做成功的人生?

來自烏克蘭的同學說:獨立、自主就是成功;

來自中國的我說:擁有感受幸福的能力就是成功;

來自伊朗的同學說:我的目標是鍛煉身體,健康長壽;

來自美國的同學說:成為一個受人尊重的人就是成功;

來自日本的同學說:擁有很多很多的錢,很棒很酷的車也是成功啊!

然後我們大家就都哈哈哈大笑起來。

讓我感到驚奇的是,討論最後,教授並沒有對我們任何人的定義進行褒貶,她說:

其實我們有一百種對成功的定義,還有更多實現成功的辦法。更多的,而不是單一的可能性,這才是人生最棒的地方。”

畢竟,你想踏踏實實、穩紮穩打,有你的考慮和道理;

但我就想“詩和遠方”,也並不關你p事。

“格局”和“眼界”決定你有多包容

不少批評“800萬”的文章都說:你們夫妻倆居然敢辭掉工作去環球,那肯定很有錢,一定是富二代。

這些文章還說:

你們肯定是先買了800萬的學區房,攢了一大筆銀子,然後才敢辭職的!還居然騙我們窮人,說你們自己沒有錢!忽悠我們窮人和你們一起去旅行,你們這兩個騙子!

說實話,這些討伐文的作者,一定是見識的人和事情太少,才會妄下這樣的論斷。

我有個好朋友,小時候家裡特別窮,全家都靠他媽一個月2000塊錢的收入過日子。他媽沒辦法給他連續支付每個月幾百塊錢的課外補習班的費用,房子也是租著住的蝸居。

可是每次媽媽攢下一點點錢,不是用來給他買書,就是帶他去各種地方旅行。去旅行,可以步行,可以騎車,可以坐公車,也可以買最便宜的火車票……

去旅行,不一定非要吃大餐,也可以帶著麵包看風景。

媽媽說,

讀書,和旅行,是認識世界和人生的最經濟最實惠的方式。

那幾年,朋友的媽媽,帶著朋友,幾乎踏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要問旅行帶給年幼的朋友什麼收穫,朋友是這樣說的:

世界很大,人很渺小,我的童年很貧窮,但看過了那麼多人和事以後,我學會了不恐懼、不煩惱,我學會了享受生命和感恩當下。”

一位月入2000的母親,尚能帶著孩子走遍祖國,那麼一對中產階級的小夫妻,帶著孩子環游世界,也並不算什麼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吧。

至於為什麼夫妻倆敢於雙雙辭職——

也許人家只是希望趕在孩子上學前,給他一個終身難忘的旅行呢?

也許人家辭職,只是為了過一次“間隔年”,放鬆身心充充電?

要知道,這個世界上,最寶貴的並不是金錢,最寶貴的是時間。

趁著自己年輕,辭職成本低,返回職場難度小,孩子不大,全家人湊在一起更容易……給所有人一個難忘的經歷,這明明就是一件特別美好的事情。

我身邊的很多朋友,並沒有800萬的學區房,但一樣是有機會就帶孩子出去旅行看世界。

是誰規定沒有學區房就不配去看世界的?

那我沒有學區房是不是還不配生孩子了呢?

學區房,莫非就是我們人生的全部意義了麼?

“買房”是唯一的投資???

諸多奇談怪論中最讓人生氣的,是這句:

買學區房是投資,旅行純粹是消費,根本沒有辦法收回成本!”

我暈!買學區房都快成為人間的唯一正義了!

什麼是投資?簡單點說就是:期待回報的(金錢/時間)投入。

從這個角度上講,買學區房、帶著孩子去旅行,甚至包括對孩子的陪伴,都可以看作是教育投資。

誰說帶孩子去旅行就是浪費錢財了?

旅行,能讓孩子意識到生命的渺小和時間的寶貴;

旅行,能讓孩子看到人生不同的可能性;

旅行,能讓孩子體驗世界的廣闊,和活著的喜悅;

旅行,能讓孩子學會尊重不同的種族,不同的生活,和不同的價值觀;

旅行,甚至能讓孩子明白:人類的許多小煩惱,完全不值一提……

那些斷言旅行讓人毫無收穫的人,其實最缺的就是旅行。

坐井觀天了太久,對別人的價值觀難以理解。

另外,說買學區房一定賺錢的,也犯了眼界太窄的大忌——

他們光看到了中國這幾十年房市的發展,卻沒看到過其他國家的前車之鑒。日本有經濟崩盤,美國有次貸危機,房價暴跌,業主跳樓……

當然我不是說中國的學區房會跌價,我想說的是把錢花在哪裡,這事兒只關乎選擇,不關乎對錯。

是投資,就有可能賺,也有可能虧。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把錢投入在“人”上,那才是最划算的投資。

我有一個朋友,是個挺有錢的老闆,喜歡買房子,特別喜歡買學區房。

但他從來不覺得買學區房就是人間的唯一正義。

我有一次誇他,我說:“你可以的,娃還在讀幼稚園呢,學區房就買好了,以後娃的前途不用愁了。”

老闆連忙搖著手說:“不對不對,學區房只是錦上添花,最重要的是,我有一個好老婆。”

關你老婆什麼事?

“我老婆耐心地陪伴孩子,讓她有安全感;”

“我老婆帶孩子去公園、去爬山,讓她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帶孩子去博物館,去科技館,讓她增長見識;帶孩子去農村老家種地,讓她明白現在生活的來之不易……”

只有當我擁有了一個好孩子,我的學區房才會有意義——我見過太多人,孩子讀著好學校,仍然是不折不扣的學渣/or人渣;我還見過太多人,前半生積攢了特別多的財富,後半生一下子就被敗家子兒給敗光了。”

“所以”,最後老闆總結說:

我們夫妻倆,前半生的幸福靠我的奮鬥積累財富(比如學區房),後半生的幸福靠我老婆的教育(比如帶著孩子漲見識),給我們培養出一個好孩子。”

“多元”才該是世界的本來面目

昨天,有位媽媽對我說:

我最近挺焦慮的,孩子要上小學了,我是應該給孩子選國際學校,還是讓他讀私立呢?”

我告訴她:

1、任何選擇,沒有對錯,只有是否“適合”,你們只要想明白,哪條路更適合你們的家庭情況,以及孩子的特點。

2、家庭經濟條件優越,孩子自律性強,有強烈意願到國外去看看的,可以選擇國際學校;

3、如果經濟實力沒那麼雄厚,希望孩子留在身邊度過青春期,其實體制內的道路一樣也能通向成功。

我想,如今這樣那樣“鄙視鏈”的存在,其實都源於“眼界的狹窄”,和“思維的固化”。

其實這個世界本來就應該是多元的,就好像成功人生的定義也可以有很多種。

最後,以一個我在美國讀書的小故事作為結尾好了——

有一天,教授讓我們所有人思考一個問題:什麼叫做成功的人生?

來自烏克蘭的同學說:獨立、自主就是成功;

來自中國的我說:擁有感受幸福的能力就是成功;

來自伊朗的同學說:我的目標是鍛煉身體,健康長壽;

來自美國的同學說:成為一個受人尊重的人就是成功;

來自日本的同學說:擁有很多很多的錢,很棒很酷的車也是成功啊!

然後我們大家就都哈哈哈大笑起來。

讓我感到驚奇的是,討論最後,教授並沒有對我們任何人的定義進行褒貶,她說:

其實我們有一百種對成功的定義,還有更多實現成功的辦法。更多的,而不是單一的可能性,這才是人生最棒的地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