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有哪些看著不起眼,但卻是價值連城的國寶級文物

皇后之璽

皇后之璽高2釐米, 邊長2.8釐米, 重33克, 以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雕成。 玉色純淨無瑕, 晶瑩潤澤。 玉質堅硬緻密, 無任何受沁現象。 璽體為正方形, 鈕為高浮雕的匐伏之螭虎。 螭虎形象兇猛, 體態矯健, 四肢有力, 雙目圓睜, 眼球圓而凸出, 隆鼻方唇, 張口露齒, 雙耳後聳, 尾部藏於雲紋之中, 背部陰刻出一條較粗的隨體擺動的曲線, 6顆上齒也以陰線雕琢。

西漢皇后之璽玉印發現於1968年, 地點在陝西咸陽漢高祖陵園旁的一條地溝邊, 它是被一名學生在放學途中偶然發現的。 事情發生在1968年9月的一天傍晚。 咸陽市區東北30多公里的韓家灣公社韓家灣小學的14歲學生孔忠良放學回家, 他沿著渭惠渠邊的路走到狼家溝, 無意中看見渠南邊的土坎上有個東西在夕陽斜照下閃閃發光, 開始他以為是只躲在草叢中的小兔子在偷看他, 就好奇地走近一看, 卻什麼也沒有發現,

只是那亮光仍在閃爍。 於是他放下書包, 用手刨挖起來, 終於發現有個東西的一角露了出來, 由於土質松疏, 他很快便把這東西刨了出來。

他擦去上面的泥土, 原來是一塊光亮的玉石, 玉石的上部趴著一個動物, 下面四四方方的, 好像刻著字,

可是他一個字也認不出來, 於是把它帶回了家。 到家後便把玉石給哥哥看, 兩人研究半天, 覺得可能是顆印章, 準備把上面的字磨掉, 刻上自己的名字留著玩。 可是這玉石特別堅硬, 上面的字怎麼也磨不掉。 過了幾天他們的父親孔祥發要到西安給生產隊辦事, 孔忠良就把印章拿出來讓父親帶到西安, 找家刻字鋪把印上的字磨平後刻上自己的名字。

孔祥發向小兒子仔細問明印章的來由, 端詳著印章的造型、質地、文字, 儘管他也認不出是什麼字, 但總覺得這東西非尋常之物, 他想到印章出土之地在劉邦陵園之內, 自己在擔任大隊幹部期間, 同到這裡來的文物工作者打過多次交道, 有一些文物知識, 再聯繫到這一帶常有人挖出古代陶盆、瓦罐、瓦當、麻錢之類的古物,

意識到這顆印章可能是文物。 第二天他到西安後, 先沒有辦其它的事, 而是直接找到陝西省博物館, 請他們對玉璽鑒定。 博物館的人一看印章上的動物造型和印面上的"皇后之璽"四個篆字。 當即認定它是珍貴文物, 在詳細介紹了出土地點和發現經過後, 孔祥發表示願意將這方玉印上交博物館收藏, 博物館給予了獎勵。 陝西省博物館的有關專家進行了研究、鑒定, 結合出土地點, 查閱了許多古代文獻。

鑲金獸首瑪瑙

獸首瑪瑙杯, 唐代酒器, 1970年在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 收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 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該杯高6.5釐米, 長15.6釐米, 口徑5.9釐米。

瑪瑙杯選材精良,巧妙利用玉料的俏色紋理雕琢而成。杯體為角狀獸首形,獸雙角為杯柄。嘴部鑲金帽,眼、耳、鼻皆刻劃細微精確。唐獸首瑪瑙杯從選材、設計到工藝,都可稱為唐代玉雕藝術的精品,是至今所見的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也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產物。

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

盛唐著名銀器。1970年陝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唐代窯藏出土。通高18.5釐米。這件仿皮囊形銀壺,器腹兩面均錘出一馬銜杯紋,馬頸系飄帶,昂首揚尾,似作舞狀。紋飾鎏金。形制優美,圖案別致,製作精工。圈足內有墨書一行:"十三兩半"。

唐代的馬不僅廣泛的應用於戰爭、交通、運輸、驛傳,還大量用於宮廷貴族的社交和娛樂活動中,其中唐玄宗時期的舞馬最為特別。據《明皇雜錄》記載:唐玄宗時,宮中養了好幾百匹舞馬。玄宗經常觀看並親自訓練。每逢八月五日玄宗生日(即千秋節)時,在興慶宮的勤政務本樓下都要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並以舞馬助興。此時的舞馬披金戴銀,在《傾杯樂》的樂曲中,翩翩起舞。一曲結束之後,舞馬會銜著地上乘滿酒的酒杯到皇帝面前祝壽。唐朝文人曾寫下許多有關舞馬的詩詞"屈膝銜杯赴節,傾心獻壽無疆"、"更有銜杯終宴曲,垂頭掉尾醉如泥"都是對其真實的描述。銀壺上的舞馬銜杯造型正是當時祝壽情景的真實再現。

出盡風頭的舞馬最終下場卻很可憐。天寶十四年(西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向西逃跑,宮廷舞馬也散落民間,後來一些舞馬被安祿山的部下田承嗣得到。有一天軍中有宴樂,舞馬聽到後就開始跳舞,士兵以為是妖馬,就將它們用鞭子活活抽死了。從此以後,舞馬銜杯祝壽這種宮廷娛樂形式在歷史舞臺上銷聲匿跡,永遠定格在這件銀壺之上。鎏金舞馬銜杯銀壺出土于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中是國寶級文物,是唐代中原漢族與北方契丹族文化交流的物證。

瑪瑙杯選材精良,巧妙利用玉料的俏色紋理雕琢而成。杯體為角狀獸首形,獸雙角為杯柄。嘴部鑲金帽,眼、耳、鼻皆刻劃細微精確。唐獸首瑪瑙杯從選材、設計到工藝,都可稱為唐代玉雕藝術的精品,是至今所見的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也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產物。

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

盛唐著名銀器。1970年陝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唐代窯藏出土。通高18.5釐米。這件仿皮囊形銀壺,器腹兩面均錘出一馬銜杯紋,馬頸系飄帶,昂首揚尾,似作舞狀。紋飾鎏金。形制優美,圖案別致,製作精工。圈足內有墨書一行:"十三兩半"。

唐代的馬不僅廣泛的應用於戰爭、交通、運輸、驛傳,還大量用於宮廷貴族的社交和娛樂活動中,其中唐玄宗時期的舞馬最為特別。據《明皇雜錄》記載:唐玄宗時,宮中養了好幾百匹舞馬。玄宗經常觀看並親自訓練。每逢八月五日玄宗生日(即千秋節)時,在興慶宮的勤政務本樓下都要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並以舞馬助興。此時的舞馬披金戴銀,在《傾杯樂》的樂曲中,翩翩起舞。一曲結束之後,舞馬會銜著地上乘滿酒的酒杯到皇帝面前祝壽。唐朝文人曾寫下許多有關舞馬的詩詞"屈膝銜杯赴節,傾心獻壽無疆"、"更有銜杯終宴曲,垂頭掉尾醉如泥"都是對其真實的描述。銀壺上的舞馬銜杯造型正是當時祝壽情景的真實再現。

出盡風頭的舞馬最終下場卻很可憐。天寶十四年(西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向西逃跑,宮廷舞馬也散落民間,後來一些舞馬被安祿山的部下田承嗣得到。有一天軍中有宴樂,舞馬聽到後就開始跳舞,士兵以為是妖馬,就將它們用鞭子活活抽死了。從此以後,舞馬銜杯祝壽這種宮廷娛樂形式在歷史舞臺上銷聲匿跡,永遠定格在這件銀壺之上。鎏金舞馬銜杯銀壺出土于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中是國寶級文物,是唐代中原漢族與北方契丹族文化交流的物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