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兒科醫生看病前先要哄孩子:自我訓練成動畫片專家與玩具大王

兒科醫生給孩子看病, 不僅需要豐富的經驗, 高超的醫技, 還需要會“哄孩子”。 兒科醫生們都是如何“哄孩子”的呢?他們各有各的妙招。

餘繼鋒是一個緊跟兒童動畫片“時尚”的醫生

緊跟趨勢 學習最前沿的動畫片

“鎧甲勇士!”“變身!”

“巴拉巴拉小魔仙!”“變變變!”

這是在幼稚園?不, 這是在北京兒童醫院的眼科診室, 正在出診的是眼科副主任醫師余繼鋒。

每次出診時, 餘繼鋒都會遇到“變身”為動畫片主角的小患兒, 他也會用動畫片中的經典語言和孩子們交流, 這是他“哄孩子”的一種方式。 其實, 北京兒童醫院的醫生們都有哄孩子的“絕招”。 96歲的院士張金哲是我國小兒外科創始人之一。 如今, 他還堅持出門診。 熟悉他的孩子家長都知道, 張金哲院士是孩子們眼中“會變魔術的醫生爺爺”。 一個診療時用的小耳鏡, 都能成為他變魔術的道具:“你看好了啊, 它現在在我手心裡,

你再看看, 耳鏡變沒了吧?我再給變出來啊。 ”當魔術吸引了孩子注意力的時候, 他會把耳鏡遞給孩子:“你玩玩這個?我玩玩你的肚子?”

余繼鋒繼承了兒科人哄孩子的傳統, 不過他的辦法更多。 其中, 最常用的是“情景模擬”, 餘繼鋒說, 模擬情景的前提是“要懂孩子的世界。 ”一天中午, 餘繼鋒正準備結束上午的診療工作, 診室裡來了個像洋娃娃一樣漂亮的小女孩。 這個小女孩因為霰粒腫曾經到其他醫院就診, 當時因為怕疼, 她又哭又鬧, 就沒做成手術。 得過霰粒腫的成年人都知道, 這種病雖然不嚴重, 但是特別疼, 而且手術時也會疼。 這次來就診前, 孩子的媽媽專門給孩子做了“思想工作”, 可小女孩進入診室後, 還免不了會緊張。

余繼鋒注意到, 女孩的手裡拿著一個小棍兒, “你是不是想當巴拉巴拉小魔仙啊?”餘繼鋒的這句話, 一下子讓小女孩卸下了防備。 她有些恨恨地說, “對!我要把你變沒了!”小女孩拿著小棍兒, 喊著“變變變!”, 餘繼鋒也特別配合地躲到女孩的身後, “把我變沒了!”女孩笑了。

這次溝通, 讓小女孩徹底放鬆下來。 接下來做局麻手術時, 她果然像承諾的那樣“一聲沒哭。 ”手術臺上, 孩子特別安靜, 餘繼鋒甚至一度有點緊張, 心裡直打鼓:“告訴孩子不要動, 她就一動不動, 不會出現什麼問題吧?”手術很快完成了, 餘繼鋒看到小女孩平安無事, 才放下心來。

“你疼嗎?”“疼, 但是叔叔說了, 這種疼能忍住, 我就忍住了。 ”那一刻, 餘繼鋒特別感動, “我知道, 這是她對我深深的信任。

女孩們喜歡當小魔仙, 男孩們喜歡什麼呢?現在四五歲的孩子, 都喜歡當“鎧甲勇士”。 這些知識, 是餘繼鋒陪自己6歲大的兒子看動畫片時學來的。 平時的積累在診室裡都能派上用場。 有一天, 診室裡來了一個不停眨眼睛的小男孩。 這個6歲的小男孩穿著鎧甲勇士的服裝走進診室, 不停地喊著“變身!”“變身!”餘繼鋒能看出他的焦慮, 他接著男孩的話來了一句“拯救地球!”小男孩眼睛一亮, 覺得遇到了“同伴”。 余繼鋒知道男孩的心思:其實他是怕, 他希望用這樣的話來鼓勵自己。 余繼鋒和小男孩商量, “咱們在拯救地球之前, 先來拯救一下咱們的眼睛好不好?”

餘繼鋒是一個緊跟兒童動畫片“時尚”的醫生, “我覺得這也需要學習。

”幾年前, 孩子們喜歡看喜羊羊和灰太狼, 後來孩子們看《熊出沒》, 餘繼鋒在家裡也看, 現在男孩們看鎧甲勇士, 女孩們喜歡巴拉巴拉小魔仙。 更小的孩子, 來到診室會奇怪地問醫生, “你是河馬嗎?”這是因為這些孩子看的幼教圖書中, 醫生都是河馬的形象, “每次孩子們要摸摸我的耳朵或者按按我的鼻子, 我也會配合。 ”餘繼鋒的診桌上, 有各種動畫片的貼畫;他的手機裡存著動畫短片, “遇到孩子檢查不配合時, 我也會給他放一段”;他的臉上, 常掛著微笑, “不管多累, 一定記得微笑。 孩子們雖然小, 但他們感受到你的善意。 ”

不起眼的小道具都是學問

給孩子們看病, 他們說不清自己的症狀;需要孩子們配合做些檢查時, 他們往往也難以準確按照醫生的意思去做。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兒科主任吳力群經常在辦公桌上保留幾張患者的掛號條,或者放幾張小紙條。為什麼放著看起來一點都不美的紙條?原來這是吳力群給孩子們做檢查時使用的小工具。“兒科綜合門診中,最常見的就是呼吸系統疾病患兒。”吳力群說,呼吸道疾病要用聽診器聽聽肺,有時需要深呼吸才能聽清肺部羅音,但是問題來了:一個三四歲的孩子懂得什麼叫“深呼吸”嗎?答案是否定的。怎麼能讓孩子配合來做深呼吸呢?吳力群總結出這樣的小妙招,“來,咱們比比誰吹得高,你先來!”孩子們吹小紙條吹得特別起勁兒,這時吳力群就趕緊拿起聽診器,抓緊時間聽聽肺內有沒有囉音。

不同年齡段的患兒中,醫生最怕遇到兩三歲的孩子。

看感冒發燒的孩子,少不了要看看嗓子。有的孩子知道是來看病的就是不張嘴,醫生怎麼能讓孩子張開嘴?吳力群常說,“我看看你的牙白不白?你的牙有小白兔的牙白嗎?”遇到檢查時大哭大鬧的孩子,吳力群就會從兜裡掏出一支筆,“你看看這是什麼顏色的?”孩子一愣神,看了一眼。“趁著這幾秒鐘趕快檢查,孩子很快就反應過來會接著哭鬧。”在東方醫院兒科,每個醫生兜裡都會很多支筆,“不是寫字,而是分散孩子注意力。”有的孩子用筆“糊弄”不了,吳力群就拿起小手電筒,讓孩子追著光找找看。

不同年齡段的患兒中,醫生最怕遇到兩三歲的孩子。“大一點的孩子,可以講道理;特別小的孩子,還不太懂來醫院看病到底是咋回事。”兩三歲的孩子,道理懂點又不全懂,偏偏力氣又很大,被孩子拳打腳踢甚至抓破臉也是醫生們經常會遇到的情況。“多數科室的醫生只穿白大衣,不穿白褲子;但兒科醫生必須要穿白褲子,一天下來,肯定會被孩子們踢髒;被孩子吐一身也是難免的。”孩子們在治療時,也會緊張。東方醫院兒科準備了很多小玩具來鼓勵孩子,“有時候是一隻小恐龍,有時候是一輛小汽車。”這些辦法,都是為了能幫助孩子們早日康復。

醫生就是“愛的容器”

梁月竹是北京安定醫院的兒童精神科主任醫師。給精神心理障礙的孩子看病,對於醫生來說,挑戰更大。“小孩子,主要是依靠醫生的觀察能力;大孩子特別是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則需要良好的溝通與交流。”有一天,一個高一的男孩被媽媽“押到”安定醫院來看病。他的問題是厭學,不寫作業,人際交往障礙,心煩,頂撞老師和家長……輪到他們就診時,媽媽特意提前進入診室,擔心地告訴梁月竹:如果孩子有不禮貌的情況,醫生千萬別生氣。隨後,大男孩進入診室,讓孩子媽媽沒有想到的是,就診過程中,孩子和醫生溝通得非常好,並沒有出現頂撞醫生、口不擇言的情況。

給精神心理障礙的孩子看病,對於醫生來說挑戰更大。

“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哄’孩子不需要玩具,但是一定要讓他們感受到你的真誠、善意以及對他的認可。”梁月竹見到男孩後沒有質問他:“你為什麼不上學啊?!”而是關心地問:“你遇到什麼困難了嗎?我有什麼可以幫到你的嗎?”這幾句話看似平常,實際上代表著“醫生和我站在同一條戰線上。”

與精神心理障礙的孩子交流,不僅語言重要,表情、儀態都很重要。“其實,人的潛意識是可以交流的,只是我們沒有意識到。”一個孩子走進診室,他能從醫生的表情、說話的語氣、身體的姿態等不同維度體驗到醫生的潛意識,如果他知道你是關心他、理解他、認可他這個人,他就願意和你交流。梁月竹說,醫生就是“愛的容器”,診療時愛源源不斷地溢出,讓就診的孩子特別是需要交流的孩子們感受到醫生的愛,他們就能更好地卸下盔甲,敞開心扉,與醫生相對順暢地交流,從而更有利於評估孩子的心理狀態,制定治療方案。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兒科主任吳力群經常在辦公桌上保留幾張患者的掛號條,或者放幾張小紙條。為什麼放著看起來一點都不美的紙條?原來這是吳力群給孩子們做檢查時使用的小工具。“兒科綜合門診中,最常見的就是呼吸系統疾病患兒。”吳力群說,呼吸道疾病要用聽診器聽聽肺,有時需要深呼吸才能聽清肺部羅音,但是問題來了:一個三四歲的孩子懂得什麼叫“深呼吸”嗎?答案是否定的。怎麼能讓孩子配合來做深呼吸呢?吳力群總結出這樣的小妙招,“來,咱們比比誰吹得高,你先來!”孩子們吹小紙條吹得特別起勁兒,這時吳力群就趕緊拿起聽診器,抓緊時間聽聽肺內有沒有囉音。

不同年齡段的患兒中,醫生最怕遇到兩三歲的孩子。

看感冒發燒的孩子,少不了要看看嗓子。有的孩子知道是來看病的就是不張嘴,醫生怎麼能讓孩子張開嘴?吳力群常說,“我看看你的牙白不白?你的牙有小白兔的牙白嗎?”遇到檢查時大哭大鬧的孩子,吳力群就會從兜裡掏出一支筆,“你看看這是什麼顏色的?”孩子一愣神,看了一眼。“趁著這幾秒鐘趕快檢查,孩子很快就反應過來會接著哭鬧。”在東方醫院兒科,每個醫生兜裡都會很多支筆,“不是寫字,而是分散孩子注意力。”有的孩子用筆“糊弄”不了,吳力群就拿起小手電筒,讓孩子追著光找找看。

不同年齡段的患兒中,醫生最怕遇到兩三歲的孩子。“大一點的孩子,可以講道理;特別小的孩子,還不太懂來醫院看病到底是咋回事。”兩三歲的孩子,道理懂點又不全懂,偏偏力氣又很大,被孩子拳打腳踢甚至抓破臉也是醫生們經常會遇到的情況。“多數科室的醫生只穿白大衣,不穿白褲子;但兒科醫生必須要穿白褲子,一天下來,肯定會被孩子們踢髒;被孩子吐一身也是難免的。”孩子們在治療時,也會緊張。東方醫院兒科準備了很多小玩具來鼓勵孩子,“有時候是一隻小恐龍,有時候是一輛小汽車。”這些辦法,都是為了能幫助孩子們早日康復。

醫生就是“愛的容器”

梁月竹是北京安定醫院的兒童精神科主任醫師。給精神心理障礙的孩子看病,對於醫生來說,挑戰更大。“小孩子,主要是依靠醫生的觀察能力;大孩子特別是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則需要良好的溝通與交流。”有一天,一個高一的男孩被媽媽“押到”安定醫院來看病。他的問題是厭學,不寫作業,人際交往障礙,心煩,頂撞老師和家長……輪到他們就診時,媽媽特意提前進入診室,擔心地告訴梁月竹:如果孩子有不禮貌的情況,醫生千萬別生氣。隨後,大男孩進入診室,讓孩子媽媽沒有想到的是,就診過程中,孩子和醫生溝通得非常好,並沒有出現頂撞醫生、口不擇言的情況。

給精神心理障礙的孩子看病,對於醫生來說挑戰更大。

“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哄’孩子不需要玩具,但是一定要讓他們感受到你的真誠、善意以及對他的認可。”梁月竹見到男孩後沒有質問他:“你為什麼不上學啊?!”而是關心地問:“你遇到什麼困難了嗎?我有什麼可以幫到你的嗎?”這幾句話看似平常,實際上代表著“醫生和我站在同一條戰線上。”

與精神心理障礙的孩子交流,不僅語言重要,表情、儀態都很重要。“其實,人的潛意識是可以交流的,只是我們沒有意識到。”一個孩子走進診室,他能從醫生的表情、說話的語氣、身體的姿態等不同維度體驗到醫生的潛意識,如果他知道你是關心他、理解他、認可他這個人,他就願意和你交流。梁月竹說,醫生就是“愛的容器”,診療時愛源源不斷地溢出,讓就診的孩子特別是需要交流的孩子們感受到醫生的愛,他們就能更好地卸下盔甲,敞開心扉,與醫生相對順暢地交流,從而更有利於評估孩子的心理狀態,制定治療方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