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絕不崇洋媚外,也不金錢至上”——抗戰英烈孫曉梅後人憶先輩談氣節

新華社杭州4月3日電清明, 江南古鎮龍門。 何列音牽著小孫女走過一片白牆黑瓦, 在一幢馬頭牆高聳、樓屋參差的民居前肅立。 這裡, 是清代所建“孫氏宗祠”, 匾額上書“誠德堂”三字。 旁邊一幢則是何列音的姑姑——抗戰英烈孫曉梅的紀念館。

“只要我們肯努力, 肯奮鬥, 肯犧牲, 最後的勝利, 一定屬於我們。 ”小孫女用手撫摸過牆上的裱框, 裡頭是孫曉梅生前留下的家書、文章。 “我父親母親的墓, 就在姑姑的故居旁。 每年清明, 我們都會來這裡看看。 ”何列音說。

在家鄉人記憶裡, 孫曉梅是個“了不起的假小子”。 年輕時教書育人,

敢於向封建舊俗挑戰。 抗日戰爭爆發後, 孫曉梅赴蘇南抗日根據地從事民運工作。 她善於喬裝打扮, 多次冒著生命危險護送高級幹部安全北渡長江。 1943年被日本憲兵隊逮捕, 槍殺于南京龍潭老虎山凹(今中國水泥廠後), 時年29歲。

1949年11月,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正式追認她為烈士。 曾在新四軍教導總隊任職的昔日戰友, 著名經濟學家薛暮橋為其書詩一首:“二十年華運幄帷, 文精武壯女中魁。 昔日灑下一腔血, 今朝騰起千枝梅。 ”

“包括孫曉梅在內的這一輩孫家, 4個子女個個成才, 與良好家風密不可分, 好學上進的思想和保家衛國的情懷, 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傳承。 ”杭州市富陽區龍門鎮人民政府社會事務辦主任顏偉華說。

“國家之強弱, 即視國內之青年有無生氣為轉移。 ”1938年孫曉梅寫下《青年應走的途徑》一文, “青年應注意的事件, 包括養成一個健全的身體和一個好學的習慣, 立下一種堅決的意志, 養成一種刻苦耐勞的精神。 ”同年10月, 她說服母親, 帶著本族青年和弟弟孫承濤化裝成投親的難民, 到皖南參加了新四軍。

1941年初, 她在寫給二弟未婚妻貞妹與弟弟的信中說, 對母親要善待侍奉。 望弟能“努力攻讀, 深求人生真理”“真才實學, 須在艱苦中求之”;望貞妹“莫染小家風和舊禮教”“為真正之婦女解放以及各方面地位之平等而奮鬥”。

“今之日寇已逐, 民族解放, 國泰民安。 恒念告誡晚生後輩:勿忘先烈之功, 勿忘先烈之志, 勿忘先烈之魂!”孫曉梅的堂弟孫成修在悼詞中由衷地感慨。

“父親生前常說, 我長得像姑姑。 ”何列音說, 每年清明祭掃, 總帶著悲痛的心情, 卻又是十分自豪的。 “先輩留給我們最重要的東西, 就是愛我們的民族, 要有氣節, 有堅韌的意志, 絕不崇洋媚外, 也不金錢至上。 ”“那時候日本人要父親去講學(孫曉梅的胞弟孫承勳, 著名學者何滿子), 父親堅決不去, 不肯做賣國賊。 ”

何列音跟隨父親的腳步, 長期從事文字工作。 每每重溫家書, 想起先輩們的作為, 總覺得生長在和平時代的自己太過平庸。 幸好, 還算守住了“正直”的底線。

“不受金錢或權力的蠱惑, 去寫昧心的文章, 要對得起自己寫出來的每一個字, 說出來的每一句話。 ”“我跟兒子、孫女也是這麼說的。 家裡一直放著女作家鮑志華寫的《孫曉梅:大時代的女性》一書,

他們經常看, 對先輩們的信念也很認同。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