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通過系統方法解決問題?

文章作者分享了一個解決問題的基本套路, 希望能夠對你帶來幫助。

很多時候我們解決問題, 可能是下意識的那麼一瞬間,

在腦中閃過一個念頭, 然後圍繞這個念頭進行拓展解答, 得出我們想要的解決辦法。 這種方法受制於經驗系統, 就是說, 對這類問題, 你經歷得越多, 處理的反應能力就越快越準確。

但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 卻不總是能遇到已知的事情, 或者別人能指導你的事情, 大多數都是陌生且未知的問題, 需要你自己一個人獨自去面對。

這時候你就需要有一套解決問題的方法, 這也是在我工作中感悟。

工作上, 如果想獲得進步, 但又沒人指導, 總會感到很絕望與無從下手。 例如在運營上, 領導讓我們把下個月的活躍提升30%, 這要怎麼做?

我們一般這樣子, 一聽到這個問題, 我們腦中就會閃過很多小主意, 如做個活動, 讓產品做個簽到等等。

可能有些人經驗非常豐富, 他能想到一堆的解決辦法。 但這很多都是點狀思維, 接到需求的時候有沒有判斷需求的真偽, 是否合理呢?有沒有一個清單, 能更方便地尋找解決方案呢?如何找准最有效的發力點?

這就是本篇文章要講的內容, 解決問題的基本套路, 一切問題都可以用這個方法找到解決方案, 並且還能鍛煉系統思維, 讓自己的邏輯更嚴謹。 (題外話, 說話如果沒有邏輯層次, 面試通關率也會變低, 這都是我的經驗教訓。 )

解決問題的公式:

明確問題——拆解定位問題——提出解決方案——總結問題

區別於經驗解決問題的方式, 讓解決問題有跡可循。 比起經驗主義, 讓方案更全面、多維度, 也能訓練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

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 也可以利用這個方法尋找解決方案。 雖然開始會很繁瑣, 很低效, 但是長期堅持後, 自己的邏輯框架能力與多維度思考能力將會更加成熟, 做出得決定將會更加理性。

一、明確問題

拿面試來做例子, 如果面試官問你一道這樣的題目,

你要怎麼回答。

“我們公司有一款共用雨傘的產品, 最近要在地鐵上做廣告, 你來想一句文案吧。 ”

大部分人可能已經開始想文案了, 不乏有些人能像《腦大洞開》的選手那樣, 短時間就能給出讓你驚歎的文案。 但這恐怕不是面試官真正想考你的問題, 如果估計也沒誰能在短時間內想出滿足需求的文案, 有些一句話文案, 恐怕是一個團隊或者一個公司的人經過幾周時間想出來的, 寫文案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面試官恐怕更想看到你問他為什麼, 這次推廣的目的是什麼, 以及你要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不同的目的有不同的執行方案, 目的可能有新品推廣, 塑造品牌形象, 活動促銷, 成熟產品爭奪市場等等, 文案的使用也自然不同。

這時你該反問面試官, 奪回主動權, “咱們這次推廣的目的是什麼, 新品推廣嗎?”面試官可能瞬間看你的眼神就不一樣了, 這小夥子有想法啊。

一般來說面試都比較簡化, 如果是解決工作上的問題, 你還可以有接下來2步。

確定目的後, 通過背景調查, 與領導確定需要達到的目標, 換句話說, 就是得問領導這個目標是否滿意, 做個契約, 不要做出來了不認帳。

然後就是確認有哪些資源是可以利用的, 例如設計同學隨便使喚, 給你10萬經費等等。

明確問題非常重要, 這是一個正確行動的開始, 一個成熟的職場人員, 必須是要以目標為導向, 時不時回頭看看目標, 以防自己走偏。

二、拆解問題

拆解問題恐怕是最難, 但最有趣的。 一個複雜問題被拆解為若干個細小組成部分,有難化簡,有種撥開雲霧見青天的感覺,很多時候,當你把問題拆解到一定程度,答案就會清晰浮現。

把一個問題根據不同的維度進行拆解,從複雜問題到元問題,要分清楚這個問題最終指向是什麼。

複雜問題摻雜了多個維度和變數,一般來說是不可直接解決的,你必須把它拆分為本質、細小的元問題。

還是哪我最近遇到的問題來打個比方吧,就拿健身來說,我最近想增肌,卻效果不咋地,想知道要如何改進解決。

我想要提升增肌效果,就可以拆解為4大層面:

個人狀況訓練飲食休息

對訓練再進一步拆分:

訓練動作訓練強度

訓練動作還可以進一步拆分:胸部訓練、背部訓練、腿部訓練……

訓練強度也可以拆為:訓練時間、動作組數、負重重量……

就這樣通過窮盡且不相干的拆解方法,把複雜問題變成簡單易操作的元問題,就可以使問題有效且符合邏輯地落地。

三、尋找解決方案

問題拆解到剛剛那個程度,很多時候答案已經浮出水面,但並不是完整的解決方案,這時候你需要以引入以下2個方法來整理自己的邏輯,事件發展的邏輯順序與假設驗證。

1、整理邏輯順序

把剛剛拆分的問題,串聯起一個完整的流程順序。要制定一個健身方案,首先我們得對自己的身體有一個清晰的瞭解,能承受什麼強度的訓練,身體那部分需要著重訓練。然後才是選擇訓練的動作、重量、次數、組數。最後才是個人身體的調理,餐飲的選擇與休息調理。

2、假設驗證

訓練計畫的強度是增加還是降低?飲食是減少還是增加呢?這些都需要我們在整理好邏輯順序後,以假設X值的方式判斷我們該採用何種解決方案。再怎麼說我們也對這件事有一定的瞭解,通過經驗可以排除大部分可能存在的問題,定位最相似的結果,最終你就可能得到1個或幾個方案等待測試篩選。

最後我們就可以得出一個相對完善的方案了,還是拿我自己為例子,先演示一遍。

基本情況:184cm,153斤,體脂率22%,3年健身經驗,平均每週訓練4天。

訓練目的:增肌,減脂

自我印象:瘦長高體脂的死胖子

解決方案(簡化版):

訓練強度:高,因為有健身經驗,體能也較好,所以可以進行高強度訓練訓練方針:大重量低次數,刺激肌肉維度增長的最佳方式具體訓練計畫:隔天1練,胸、背、肩、腿分化訓練,每次都加入腹肌訓練,每週適當跑步訓練。訓練中每個部位4個訓練動作,每個動作4組,準備幾組動作的組合,組間休息30秒,動作更換休息60秒,具體動作省略1千字。飲食作息:增加食物中的蛋白質含量,早中晚食物參考,每日作息時間等等。

實踐操作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才需要最後一個環節,總結。

四、總結

總結,反覆運算,複盤,哪種說法都可以。一個方案制定不可能完美無缺,實操過程中總會有各種意想不到的問題出現,需要不斷的調整反覆運算,找到最合適的方案。

最後,我還有一個小經驗要和大家分享。

懂了和做到,完全是兩碼事。多實踐,多行動,才是真理。大家也可以試試運用這個方法來思考生活中問題,多練習才能真正掌握這項技能。

作者:吾大幸,微信公眾號:吾大幸(wudaxing0)

本文由 @吾大幸 原創發佈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於CC0協議

一個複雜問題被拆解為若干個細小組成部分,有難化簡,有種撥開雲霧見青天的感覺,很多時候,當你把問題拆解到一定程度,答案就會清晰浮現。

把一個問題根據不同的維度進行拆解,從複雜問題到元問題,要分清楚這個問題最終指向是什麼。

複雜問題摻雜了多個維度和變數,一般來說是不可直接解決的,你必須把它拆分為本質、細小的元問題。

還是哪我最近遇到的問題來打個比方吧,就拿健身來說,我最近想增肌,卻效果不咋地,想知道要如何改進解決。

我想要提升增肌效果,就可以拆解為4大層面:

個人狀況訓練飲食休息

對訓練再進一步拆分:

訓練動作訓練強度

訓練動作還可以進一步拆分:胸部訓練、背部訓練、腿部訓練……

訓練強度也可以拆為:訓練時間、動作組數、負重重量……

就這樣通過窮盡且不相干的拆解方法,把複雜問題變成簡單易操作的元問題,就可以使問題有效且符合邏輯地落地。

三、尋找解決方案

問題拆解到剛剛那個程度,很多時候答案已經浮出水面,但並不是完整的解決方案,這時候你需要以引入以下2個方法來整理自己的邏輯,事件發展的邏輯順序與假設驗證。

1、整理邏輯順序

把剛剛拆分的問題,串聯起一個完整的流程順序。要制定一個健身方案,首先我們得對自己的身體有一個清晰的瞭解,能承受什麼強度的訓練,身體那部分需要著重訓練。然後才是選擇訓練的動作、重量、次數、組數。最後才是個人身體的調理,餐飲的選擇與休息調理。

2、假設驗證

訓練計畫的強度是增加還是降低?飲食是減少還是增加呢?這些都需要我們在整理好邏輯順序後,以假設X值的方式判斷我們該採用何種解決方案。再怎麼說我們也對這件事有一定的瞭解,通過經驗可以排除大部分可能存在的問題,定位最相似的結果,最終你就可能得到1個或幾個方案等待測試篩選。

最後我們就可以得出一個相對完善的方案了,還是拿我自己為例子,先演示一遍。

基本情況:184cm,153斤,體脂率22%,3年健身經驗,平均每週訓練4天。

訓練目的:增肌,減脂

自我印象:瘦長高體脂的死胖子

解決方案(簡化版):

訓練強度:高,因為有健身經驗,體能也較好,所以可以進行高強度訓練訓練方針:大重量低次數,刺激肌肉維度增長的最佳方式具體訓練計畫:隔天1練,胸、背、肩、腿分化訓練,每次都加入腹肌訓練,每週適當跑步訓練。訓練中每個部位4個訓練動作,每個動作4組,準備幾組動作的組合,組間休息30秒,動作更換休息60秒,具體動作省略1千字。飲食作息:增加食物中的蛋白質含量,早中晚食物參考,每日作息時間等等。

實踐操作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才需要最後一個環節,總結。

四、總結

總結,反覆運算,複盤,哪種說法都可以。一個方案制定不可能完美無缺,實操過程中總會有各種意想不到的問題出現,需要不斷的調整反覆運算,找到最合適的方案。

最後,我還有一個小經驗要和大家分享。

懂了和做到,完全是兩碼事。多實踐,多行動,才是真理。大家也可以試試運用這個方法來思考生活中問題,多練習才能真正掌握這項技能。

作者:吾大幸,微信公眾號:吾大幸(wudaxing0)

本文由 @吾大幸 原創發佈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於CC0協議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