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紀念劉渡舟誕辰100周年——談溫經湯的方義

劉渡舟是北京中醫藥大學已故終身教授、傷寒論專業首批博士生導師, 當代著名的中醫學家、中醫教育家。 劉老行醫、執教半個多世紀,

上溯岐黃之道, 下逮諸家之說, 力倡仲景之學, 博採眾長, 學驗宏富, 形成了鮮明的學術思想和醫療風格, 被譽為“傷寒泰斗”“經方大家”, 日本漢方界更稱其為“中國治傷寒第一人”, 其學術成就為中醫同仁所公認, 在中醫學界享有盛譽。 劉老以振興中醫、培育桃李為己任, 在繁忙的醫療、教學、科研之餘, 堅持著書立說, 筆耕不輟, 一生著述頗豐。 在劉渡舟先生百年誕辰之際, 特發此文為紀念!

談溫經湯的方義

溫經湯是《金匱要略》治療婦人疾病的一張名方。 是由吳茱萸、當歸、芎、芍藥、人參、桂枝、阿膠、牡丹皮、生薑、甘草、半夏、麥冬十二味藥物所組成。 這個方子治療沖任虛損、月經不調, 或多不斷, 或崩中去血, 以及半產瘀血停留, 少腹急痛, 手掌煩熱, 唇口乾燥, 久不受孕等症, 都有較好的療效。

歷代醫家, 多認為這個方子為溫暖經寒而設, 至於“瘀血停留”的病機, 也認為寒邪客于胞宮, 經血為之瘀滯所致。 為此, 沈金鼇就有“但此溫劑, 內冷者宜”的論斷。 看來, 認為溫經湯是以熱治寒的方子,

已成為天經地義, 似無可非議。

然而, 我認為尚有進一步研究之必要。 願藉此機會和同志們共同探討, 以恢復溫經湯的本義。 個人認為溫經湯的“溫”, 不應該當“熱”字講, 應該當“和”字講。 就是說溫經湯應該是溫和經水的方子。 為什麼不作“熱”解, 而作“和”解?是有文獻資料可以證明的。 考《素問·離合真邪論》說:“天地溫和, 則經水安靜;天寒地凍, 則經水凝泣;天暑地熱, 則經水沸溢;卒風暴起, 則經水波湧而隴起。 ”它說明了經水在溫和的條件下, 才能保持正常。 由此可見, 張仲景取義於《內經》而名曰溫經湯, 自非僅是以熱治寒而了事, 應該說它有反映生理和治療的雙重意義在內。 下面分兩個方面加以闡述:

1. 溫經湯證

的病機

婦人的月經疾患, 多與沖任二脈不調有關。

夫“沖為血海, 任主胞胎”, 若沖任調和, 則經水自利, 而無複可言。 如果寒暖失常, 氣血乖戾, 而使任沖不調, 則可發生月經方面的疾患。 另外, 肝經繞陰器而抵少腹, 而與婦女生殖器官發生密切的關係。 況且, 肝能藏血, 而氣主疏泄, 故有肝為婦女之先天的說法, 反映了肝對婦女經水的影響是非凡的。 然肝與膽配, 厥陰與少陽為表裡。 這是由於厥陰肝多血而少氣, 少陽膽則又多氣而少血。 所以, 肝膽陰陽表裡以達成氣血不偏, 而各得其所, 以為生理之常。

《難經 · 二十二難》說:“氣主呴之, 血主濡之;氣留而不行者, 為氣先病也, 血虛而不濡者, 為血後病也。 ”它說的“氣主呴之”, 呴, 以溫為義;“血主濡之”, 濡, 則以潤為主。 若結合肝膽而言,

肝多血而能潤, 膽多氣而能呴, 如此, 則經水調和, 而何病之有?

所以說, 溫經湯的作用, 關鍵有氣呴、血濡之效, 而治婦女半產漏下等證如神。 如果我們不從氣血兩方面的作用加以考慮, 而單純的強調它的氣呴為陽一面, 則必失掉了血濡為陰的另一面。 這樣, 對於治療手掌煩熱和唇口乾燥等證, 也就不能發揮作用。 嚴格地講, 溫經湯的治療如春天的氣候是溫和而流暢, 它不同于附子湯的治療如夏日炎炎而以流火灼金為能事, 兩方的特點不同, 所以證候亦各有所異。

2. 從藥物結構

進行分析

溫經湯的吳茱萸、桂枝、生薑以溫寒通氣為主;而阿膠、麥冬、牡丹皮、當歸、芎、芍藥以潤燥補血為主;人參、甘草則甘溫以扶正;半夏則調和陰陽,和胃而致津。此方集溫、潤不同之藥,而能陰陽兼顧,故寒者溫而燥者潤、瘀者行而下者斷,務使氣血溫和,任沖得養,肝膽得潤,為制方之宗旨。若局於以熱治寒的一角,則以上諸義皆失。

為了理論結合實踐,茲舉病例一則,以供參考:

蘆某,女,40歲,湖北潛江縣人。主訴:月經淋漓不止,經中夾有血塊,色黯而少腹冷痛,兼有白帶,腰腿發酸,周身無力,手心發熱,而唇口乾燥。視其面黃白不澤,舌質淡嫩,苔白而潤。切其脈則沉弦而無力。

辨證:此證為肝膽氣不煦而血不濡,任沖失稟,則淋漓為病;少腹冷痛為寒,而手心發熱,唇口乾燥又為血虛不濡之候,面色黃白,知氣血皆虛;脈沉弦無力,胞宮定有虛寒無疑。證情如溫經湯,治當溫經止漏,和血益氣。

處方:吳茱萸9g,川芎9g,白芍9g,當歸9g,黨參9g,炙甘草9g,阿膠9g(烊),牡丹皮9g,麥冬30g,半夏9g,生薑9g,桂枝9g。

服此方見效。服至六劑,月經即止,手心不熱,唇口不燥,惟白帶仍多。轉方補脾運濕,滋血調肝,方用當歸芍藥散:

當歸10g,白芍12g,川芎6g,白術20g,茯苓12g,澤瀉12g。

服至三劑,而帶下已愈,此病全瘳。

按:根據個人臨床經驗,凡用溫經湯,必須重用麥冬以滋肺胃津液,又能通心脈而益榮;又可兼制吳茱萸、桂枝之溫燥以免耗陰,而避藥後的頭暈、咽幹、心煩等副作用。方中的人參一般多以黨參代用,若氣血虛極,仍以人參為有效,亦不可不知。方中的吳茱萸為苦辛大熱之品,南方人和青年婦女用量應酌減,以免發生眩瞑等症。

聲明:文章轉載僅作分享,如有涉及侵權煩請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

誠邀稿件,歡迎投稿:yangzhanggk@foxmail.com。

2. 從藥物結構

進行分析

溫經湯的吳茱萸、桂枝、生薑以溫寒通氣為主;而阿膠、麥冬、牡丹皮、當歸、芎、芍藥以潤燥補血為主;人參、甘草則甘溫以扶正;半夏則調和陰陽,和胃而致津。此方集溫、潤不同之藥,而能陰陽兼顧,故寒者溫而燥者潤、瘀者行而下者斷,務使氣血溫和,任沖得養,肝膽得潤,為制方之宗旨。若局於以熱治寒的一角,則以上諸義皆失。

為了理論結合實踐,茲舉病例一則,以供參考:

蘆某,女,40歲,湖北潛江縣人。主訴:月經淋漓不止,經中夾有血塊,色黯而少腹冷痛,兼有白帶,腰腿發酸,周身無力,手心發熱,而唇口乾燥。視其面黃白不澤,舌質淡嫩,苔白而潤。切其脈則沉弦而無力。

辨證:此證為肝膽氣不煦而血不濡,任沖失稟,則淋漓為病;少腹冷痛為寒,而手心發熱,唇口乾燥又為血虛不濡之候,面色黃白,知氣血皆虛;脈沉弦無力,胞宮定有虛寒無疑。證情如溫經湯,治當溫經止漏,和血益氣。

處方:吳茱萸9g,川芎9g,白芍9g,當歸9g,黨參9g,炙甘草9g,阿膠9g(烊),牡丹皮9g,麥冬30g,半夏9g,生薑9g,桂枝9g。

服此方見效。服至六劑,月經即止,手心不熱,唇口不燥,惟白帶仍多。轉方補脾運濕,滋血調肝,方用當歸芍藥散:

當歸10g,白芍12g,川芎6g,白術20g,茯苓12g,澤瀉12g。

服至三劑,而帶下已愈,此病全瘳。

按:根據個人臨床經驗,凡用溫經湯,必須重用麥冬以滋肺胃津液,又能通心脈而益榮;又可兼制吳茱萸、桂枝之溫燥以免耗陰,而避藥後的頭暈、咽幹、心煩等副作用。方中的人參一般多以黨參代用,若氣血虛極,仍以人參為有效,亦不可不知。方中的吳茱萸為苦辛大熱之品,南方人和青年婦女用量應酌減,以免發生眩瞑等症。

聲明:文章轉載僅作分享,如有涉及侵權煩請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

誠邀稿件,歡迎投稿:yangzhanggk@foxmail.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