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頑固性濕疹的辨證思路與治療體會

濕疹是皮膚科常見病、多發病。 頑固性濕疹一般方法難以奏效。 就中醫皮膚科而言, 濕疹的病因病機十分複雜, 其辨證治療也最能彰顯功底、思路與方法。 若辨證有誤, 或用藥不妥, 輕者不見絲毫療效, 重者導致病情加劇。 筆者多年來對本病的辨證治療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體會, 今捉筆成文, 以饗同道。

丘皰疹者

辛通則散

密集成片的丘皰疹是濕疹的常見皮損, 也是濕疹初發時的特徵性表現。 通常習慣採用清熱利濕之法, 但有相當一部分患者久治無效。 臨床體會, 濕疹在以密集丘皰疹為主要皮損時, 表明濕鬱在表, 經雲:“鬱者發之”, 當給予辛散流動之劑, 或辛散與清利結合, 濕邪自外、內同時排出, 疾病很快痊癒。 具體到每一位患者, 則又需因人而異。

1.體壯而無虛證者, 徑可辛散結合清利。 麻黃、荊芥、防風、桂枝、梔子、黃柏、蒼術、薏苡仁、厚樸、通草等可選用。

2.平素脾虛者, 辛散的同時添加補氣健脾之品, 還要注意用藥不可過於苦寒。

3.伴有陽氣不足者, 應酌加附子、桂枝等溫通之品, 使濕邪氣化流通而散。 辛溫與苦寒並行不悖, 相反相成。

總之, 不可一味清熱利濕, 否則往往導致濕鬱難除, 病程遷延。

病案舉例

方某,

女, 29歲, 2008年2月3日初診。 病史:妊娠5個月, 1月餘前全身出密集丘皰疹, 劇烈瘙癢, 面積漸擴大, 曾在武漢市某院治療, 效不佳。 刻診形瘦面白, 全身大小不等的片狀密集丘皰疹, 劇癢, 腹大, 納可, 大便幹結。 舌淡紅, 苔薄膩, 脈平。

診斷:妊娠濕疹。 辨證:濕熱蘊膚。 治法:辛散除濕, 清熱止癢。 方藥用三九免煎顆粒:荊芥2包, 防風2包, 蒼術2包, 生苡仁2包, 陳皮2包, 當歸2包, 黃柏2包, 白鮮皮2包, 地膚子2包, 通草1包。 水沖服。

連服14副, 皮損大部分消退, 原方加茯苓、梔子各2包, 又服7副, 皮損完全消退, 瘙癢亦止。 患者非常高興, 後又主動介紹其他患者來診病。

冬季濕疹

溫法為先

臨床所見濕疹, 不少具有季節性, 有夏季易發且加重者, 也有每至秋冬即發作, 到春暖則減輕或自愈者。

此型濕疹用清熱利濕之品往往無效, 甚或導致脾胃受損。

張介賓謂:“天之大寶, 只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 只此一息真陽。 ”筆者體會, 秋冬天寒發病者, 其陽氣一定不足, 陽虛則水濕不化, 外加風寒緊束, 毛孔閉郁, 濕鬱化熱, 走於肌表, 則為濕疹。 因此, 溫陽、通陽非常重要。 若形寒怕冷, 舌淡苔白膩, 皮損色黯者, 陽虛已極, 徑可以大溫為主, 制附子、乾薑、桂枝、麻黃為主藥, 酌加白鮮皮、地膚子等;若畏寒, 但舌苔黃膩或舌質稍紅, 為外寒且內有濕熱, 宜溫清並舉, 濕熱即去;若無畏寒怕冷, 體質不弱, 可以通散為主, 兼清濕熱, 藥用生黃芪、麻黃、桂枝、防風、蒼術、白鮮皮、地膚子、生薑等。

冬季濕疹, 不宜苦寒太過。 外寒束表, 濕鬱難散, 更易化熱;濕熱在內,

不事溫通, 難以通達排出。 當然, 溫通的同時, 勿忘清利, 否則易致短期內濕熱加重。

病案舉例

顧某, 男, 57歲, 2008年1月14日初診。 病史:4年前始於雙手掌指出深在性水皰, 癢, 漸至雙手掌指乾燥、脫屑、皸裂疼痛。 一年前全身其他部位出現丘皰疹, 紅斑, 癢, 皮損對稱, 冬發而重, 夏季自愈, 畏寒怕冷。 舌淡, 苔薄白稍膩, 脈平。

診斷:濕疹。 辨證:衛陽不足, 濕熱蘊膚。 治法:溫陽固表, 清熱除濕。 方藥:生黃芪18g, 制附子6g(先煎), 桂枝9g, 防風18g, 蒼術15g, 雲苓20g, 陳皮9g, 益母草15g, 黃柏10g, 白鮮皮30g, 地膚子30g, 澤瀉10g。 7副, 水煎服。 去炎松尿素軟膏外用。

藥後皮損減輕, 原方續服7副後, 軀幹、四肢皮損完全消退, 僅剩手掌指乾燥、脫屑。 舌淡, 苔薄白, 脈平。 原方酌加養血潤膚之品:生黃芪15g, 桂枝9g, 制附子6g(先煎), 蒼術15g, 陳皮9g, 當歸15g,雞血藤30g,白芍18g,白鮮皮30g,山藥15g,砂仁9g,甘草6g。7副,水煎服。

王某,男,43歲,省人民醫院藥局職工。2009年10月29日初診。主訴:全身出密集丘皰疹,劇癢半月餘。病史:半月前不明原因地全身出密集丘皰疹,劇癢,自服撲爾敏等未效,在河南中醫學院三附院吃中藥幾天反見加重,後到某省級醫院皮膚科就診,給服強的松已4天(4片/日),皮損略有好轉,現仍在服強的松。經友人介紹家中求診。診見全身密集丘皰疹,面部、耳部較重,癢甚,痛苦異常。納食可,二便如常,形體壯實,性格豪爽。舌淡紅,苔白膩,脈無異常。

診斷:泛發性濕疹。患者發病于深秋之際,風寒外束肌表,腠理閉塞,肺失宣暢,津氣不得敷布,聚集而為濕熱,則為丘皰疹及瘙癢,舌淡紅、苔白膩乃屬內無熱,濕邪蘊育之征,形體壯實、脈平,說明正氣不虛。風寒乃致病之因,濕熱是其標也。證屬外寒束表,濕熱蘊膚。治法:辛溫通散,除濕清熱。方藥:生黃芪18g,生麻黃9g,桂枝12g,防風20g,蒼術15g,生薏苡仁30g,陳皮10g,黃柏10g,生桑皮15g,白鮮皮30g,通草9g。3副,水煎服。

2009年11月02日二診:服藥半副即明顯見效,3副服完,皮損全部消退,癢止,皮膚恢復正常而愈。隨訪至今,未見復發。

手部濕疹

健脾滲濕,勿忘通陽

手部濕疹之常見和難治是人所共知的,但若思路開闊,辨證絲絲入扣,取得良好療效並非很難。脾主四肢,脾虛運化失職,則水濕隨經流于四肢,形成手部或足部濕疹。若表現為手部深在性水皰,或伴有納差、腹脹、便溏者,徑可健脾滲濕,脾健則水濕自去;若兼有畏寒,或培土健脾已久,水濕依然不化者,宜加用溫通之品,所謂“陽光一出,陰霾四散”。若皮損乾燥、肥厚、皸裂,則系脾虛日久,濕未盡去而陰血已虧,肌膚失養而致,此時養血潤膚固然重要,但切不可忘記健脾祛濕,陰血虧是果,脾虛濕蘊,氣血生化無源才是因,用藥宜補消結合,動靜結合。脾氣健則水濕除,氣血不斷生化而滋潤肌膚,病即愈而復發少矣。

病案舉例

劉某,男,41歲,2005年4月12日初診。病史:1年前手足出深在性水皰,伴脫屑、瘙癢,水皰此起彼伏,甚則糜爛,遷延不愈,遂到鄭州大學一附院皮膚科就診,診為“濕疹”,俾服多種抗組胺藥無效,又轉請多位名家診治,均令其長期服用“阿塞松片”,外搽多種強效激素藥膏,服藥則皮損消退,停藥則皮損發作,連續服“阿塞松片”一年後,血壓升高,滿月臉,體重增加等激素副作用均出現,遂自行停藥,血壓漸恢復正常,體型也漸趨正常,但手足水皰依然不斷出現,痛苦異常,乃轉至我處中醫治療。查其形體瘦削,面黃不華,兼有黃褐斑。手足深在性水皰,脫屑、瘙癢,皮損以手掌指較甚。伴有納食欠佳,大便經常溏薄,日2~3次,腹痛不適(腸易激綜合征)。舌淡黯而胖,有齒印,苔白稍膩,脈滑弱。

診斷:手足濕疹。辨證:脾陽不足,濕邪內蘊。治法:益氣健脾除濕。方用參苓白術散加減:黨參12g,炒白術12g,雲苓20g,炒苡仁30g,炒扁豆15g,防風12g,桔梗9g,砂仁9g,炒山藥20g,白鮮皮30g,地膚子20g,炙甘草9g。7副,水煎服。去炎松霜外用。

藥後水皰減少,瘙癢減輕,腹中較前舒服,舌脈同前。原方續服14副,皮損完全消退,脫屑已無,患者十分高興。唯大便仍稀溏,日2~3次,擬以治腸病為主,方藥:黨參12g,炒白術12g,雲苓20g,炒苡仁30g,炒扁豆15g,防風12g,桔梗9g,砂仁9g,煨肉豆蔻15g,桂枝9g,白鮮皮30g,炙甘草9g。21副,水煎服,日1劑。用上方加減持續服藥近一年,患者原患有的手部濕疹基本痊癒且較穩定,而且其多年的腸易激綜合征也治癒,大便恢復正常,面部黃褐斑也基本退淨。異病同治,此之謂也。

幹性濕疹

辛潤而澤

秋冬季節,臨床常可見到一些皮膚乾燥而且伴有紅斑丘疹脫屑的濕疹患者,西醫稱為“皮脂缺乏性濕疹”。多見於中老年人,小兒也常見到。整體看來,這些患者大多形體消瘦,面色無華,往往多處求醫卻療效欠佳。此類濕疹發病有一定的規律,即秋冬天冷時發病或加重,春暖天熱時自然減輕或痊癒。病人往往畏寒怕冷、四末不溫。

臨床體會,除皮損外,舌淡苔白而潤者,乃陽氣虛損,複被外寒束鬱,津氣不能輸布而致,可用辛通溫潤之法,如桂枝、生黃芪、防風、荊芥、白芍、當歸、雞血藤、何首烏之類,陽氣通而津血敷布,則疾病自愈;若舌質稍紅或紅,苔薄黃膩者,表明內有鬱熱,外有寒束,宜外通內清,選擇荊芥、防風、桂枝、蒼術、梔子、黃柏、益母草、白芍、雞血藤、生地、白僵蠶等,使外寒去,陽氣通,內熱除,則陰血濡潤,皮損消退;若無明顯畏寒,僅有舌淡,荊防四物湯或當歸飲子略加燥濕之品投之即可。

病案舉例

趙某,女,43歲。2007年11月7日初診。病史:秋冬則小腿出丘疹、乾燥、脫屑、瘙癢十餘年。曾在多家省級醫院服中西藥未效。現小腿伸側對稱性淡紅斑、乾燥脫屑,少許丘疹、瘙癢,面黃形瘦,多夢。月經前期,時一月二潮,黃帶,乏力。舌淡紅稍暗,苔薄白,脈弱。

診斷:皮脂缺乏性濕疹。辨證:風寒束表,衛陽虛弱,肌膚失養。治法:辛散溫潤,兼除濕止癢。方藥:荊芥9g,防風15g,桂枝9g,生黃芪18g,當歸15g,白芍18g,雞血藤20g,蒼術12g,雲苓18g,陳皮9g,白鮮皮30g,白僵蠶12g。8副,水煎服,日1副。

二診:藥後皮損明顯減輕,瘙癢著減,即使天冷也未再癢,舌脈同前。原方化裁持續服用1個半月,皮損完全消退而愈。隨訪半年,未再發作。

綜上可見,有些濕疹之所以頑固難治,關鍵在於醫生只知道清熱除濕或健脾祛濕,較少考慮到陽氣病變在濕疹發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而陽氣之虛損又常常與濕熱、脾虛、外寒等夾雜並存,寒熱虛實互見。因此,辛散與苦寒、辛溫與清利、補與瀉、升與降,深刻領會其相互態勢與關係,然後遣方用藥,方能祛其邪,複其正,令陰陽平和,長安而不病。

聲明:文章轉載僅作分享,如有涉及侵權煩請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

誠邀稿件,歡迎投稿:yangzhanggk@foxmail.com。

當歸15g,雞血藤30g,白芍18g,白鮮皮30g,山藥15g,砂仁9g,甘草6g。7副,水煎服。

王某,男,43歲,省人民醫院藥局職工。2009年10月29日初診。主訴:全身出密集丘皰疹,劇癢半月餘。病史:半月前不明原因地全身出密集丘皰疹,劇癢,自服撲爾敏等未效,在河南中醫學院三附院吃中藥幾天反見加重,後到某省級醫院皮膚科就診,給服強的松已4天(4片/日),皮損略有好轉,現仍在服強的松。經友人介紹家中求診。診見全身密集丘皰疹,面部、耳部較重,癢甚,痛苦異常。納食可,二便如常,形體壯實,性格豪爽。舌淡紅,苔白膩,脈無異常。

診斷:泛發性濕疹。患者發病于深秋之際,風寒外束肌表,腠理閉塞,肺失宣暢,津氣不得敷布,聚集而為濕熱,則為丘皰疹及瘙癢,舌淡紅、苔白膩乃屬內無熱,濕邪蘊育之征,形體壯實、脈平,說明正氣不虛。風寒乃致病之因,濕熱是其標也。證屬外寒束表,濕熱蘊膚。治法:辛溫通散,除濕清熱。方藥:生黃芪18g,生麻黃9g,桂枝12g,防風20g,蒼術15g,生薏苡仁30g,陳皮10g,黃柏10g,生桑皮15g,白鮮皮30g,通草9g。3副,水煎服。

2009年11月02日二診:服藥半副即明顯見效,3副服完,皮損全部消退,癢止,皮膚恢復正常而愈。隨訪至今,未見復發。

手部濕疹

健脾滲濕,勿忘通陽

手部濕疹之常見和難治是人所共知的,但若思路開闊,辨證絲絲入扣,取得良好療效並非很難。脾主四肢,脾虛運化失職,則水濕隨經流于四肢,形成手部或足部濕疹。若表現為手部深在性水皰,或伴有納差、腹脹、便溏者,徑可健脾滲濕,脾健則水濕自去;若兼有畏寒,或培土健脾已久,水濕依然不化者,宜加用溫通之品,所謂“陽光一出,陰霾四散”。若皮損乾燥、肥厚、皸裂,則系脾虛日久,濕未盡去而陰血已虧,肌膚失養而致,此時養血潤膚固然重要,但切不可忘記健脾祛濕,陰血虧是果,脾虛濕蘊,氣血生化無源才是因,用藥宜補消結合,動靜結合。脾氣健則水濕除,氣血不斷生化而滋潤肌膚,病即愈而復發少矣。

病案舉例

劉某,男,41歲,2005年4月12日初診。病史:1年前手足出深在性水皰,伴脫屑、瘙癢,水皰此起彼伏,甚則糜爛,遷延不愈,遂到鄭州大學一附院皮膚科就診,診為“濕疹”,俾服多種抗組胺藥無效,又轉請多位名家診治,均令其長期服用“阿塞松片”,外搽多種強效激素藥膏,服藥則皮損消退,停藥則皮損發作,連續服“阿塞松片”一年後,血壓升高,滿月臉,體重增加等激素副作用均出現,遂自行停藥,血壓漸恢復正常,體型也漸趨正常,但手足水皰依然不斷出現,痛苦異常,乃轉至我處中醫治療。查其形體瘦削,面黃不華,兼有黃褐斑。手足深在性水皰,脫屑、瘙癢,皮損以手掌指較甚。伴有納食欠佳,大便經常溏薄,日2~3次,腹痛不適(腸易激綜合征)。舌淡黯而胖,有齒印,苔白稍膩,脈滑弱。

診斷:手足濕疹。辨證:脾陽不足,濕邪內蘊。治法:益氣健脾除濕。方用參苓白術散加減:黨參12g,炒白術12g,雲苓20g,炒苡仁30g,炒扁豆15g,防風12g,桔梗9g,砂仁9g,炒山藥20g,白鮮皮30g,地膚子20g,炙甘草9g。7副,水煎服。去炎松霜外用。

藥後水皰減少,瘙癢減輕,腹中較前舒服,舌脈同前。原方續服14副,皮損完全消退,脫屑已無,患者十分高興。唯大便仍稀溏,日2~3次,擬以治腸病為主,方藥:黨參12g,炒白術12g,雲苓20g,炒苡仁30g,炒扁豆15g,防風12g,桔梗9g,砂仁9g,煨肉豆蔻15g,桂枝9g,白鮮皮30g,炙甘草9g。21副,水煎服,日1劑。用上方加減持續服藥近一年,患者原患有的手部濕疹基本痊癒且較穩定,而且其多年的腸易激綜合征也治癒,大便恢復正常,面部黃褐斑也基本退淨。異病同治,此之謂也。

幹性濕疹

辛潤而澤

秋冬季節,臨床常可見到一些皮膚乾燥而且伴有紅斑丘疹脫屑的濕疹患者,西醫稱為“皮脂缺乏性濕疹”。多見於中老年人,小兒也常見到。整體看來,這些患者大多形體消瘦,面色無華,往往多處求醫卻療效欠佳。此類濕疹發病有一定的規律,即秋冬天冷時發病或加重,春暖天熱時自然減輕或痊癒。病人往往畏寒怕冷、四末不溫。

臨床體會,除皮損外,舌淡苔白而潤者,乃陽氣虛損,複被外寒束鬱,津氣不能輸布而致,可用辛通溫潤之法,如桂枝、生黃芪、防風、荊芥、白芍、當歸、雞血藤、何首烏之類,陽氣通而津血敷布,則疾病自愈;若舌質稍紅或紅,苔薄黃膩者,表明內有鬱熱,外有寒束,宜外通內清,選擇荊芥、防風、桂枝、蒼術、梔子、黃柏、益母草、白芍、雞血藤、生地、白僵蠶等,使外寒去,陽氣通,內熱除,則陰血濡潤,皮損消退;若無明顯畏寒,僅有舌淡,荊防四物湯或當歸飲子略加燥濕之品投之即可。

病案舉例

趙某,女,43歲。2007年11月7日初診。病史:秋冬則小腿出丘疹、乾燥、脫屑、瘙癢十餘年。曾在多家省級醫院服中西藥未效。現小腿伸側對稱性淡紅斑、乾燥脫屑,少許丘疹、瘙癢,面黃形瘦,多夢。月經前期,時一月二潮,黃帶,乏力。舌淡紅稍暗,苔薄白,脈弱。

診斷:皮脂缺乏性濕疹。辨證:風寒束表,衛陽虛弱,肌膚失養。治法:辛散溫潤,兼除濕止癢。方藥:荊芥9g,防風15g,桂枝9g,生黃芪18g,當歸15g,白芍18g,雞血藤20g,蒼術12g,雲苓18g,陳皮9g,白鮮皮30g,白僵蠶12g。8副,水煎服,日1副。

二診:藥後皮損明顯減輕,瘙癢著減,即使天冷也未再癢,舌脈同前。原方化裁持續服用1個半月,皮損完全消退而愈。隨訪半年,未再發作。

綜上可見,有些濕疹之所以頑固難治,關鍵在於醫生只知道清熱除濕或健脾祛濕,較少考慮到陽氣病變在濕疹發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而陽氣之虛損又常常與濕熱、脾虛、外寒等夾雜並存,寒熱虛實互見。因此,辛散與苦寒、辛溫與清利、補與瀉、升與降,深刻領會其相互態勢與關係,然後遣方用藥,方能祛其邪,複其正,令陰陽平和,長安而不病。

聲明:文章轉載僅作分享,如有涉及侵權煩請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

誠邀稿件,歡迎投稿:yangzhanggk@foxmail.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