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龍門石窟之謎:伊闕佛龕之碑隱藏了什麼秘密

伊闕佛龕之碑位於龍門石窟賓陽中洞和賓陽南洞之間的崖壁上, 是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為亡母長孫皇后追福造像的發願文。 碑刻由岑文本撰文, 大書法家褚遂良書寫, 是初唐書法的代表作品, 也是中國石窟寺中最大的摩崖碑刻。

網路配圖

到底這伊闕佛龕之碑隱藏著什麼樣的秘密?根據對碑文的研究, 碑中記載的為賓陽南洞正壁的五身大像, 初看上去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 然而仔細閱讀發現文中對文德皇后的美德和李泰的孝心大加頌揚。

李泰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 被封為魏王, 聰慧過人, 且“少善屬文”, 與許多文人學士過從甚密, 年輕時就主編過一部長達550卷的有關地理方面的著作《括地志》, 得到唐太宗的寵愛, 每次受到賞賜的規格都比太子李承乾高出一節, 正如《新唐書》所說“恩遇極於崇重, 爵位逾于寵章”。 按道理來講, 李泰受到如此優厚待遇應該滿足,

然而欲壑難平, 他開始覬覦最高統治地位的“皇嗣”。

網路配圖

貞觀十年(西元636年), 長孫皇后因病去世, 李世民驟然失去相伴多年的內助, 一下子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 魏王李泰瞅准了這個機會, 請求出鉅資為母親在龍門山開窟造像。

為了加快工程進度, 他從北魏皇室開鑿未完工的賓陽南洞入手, 在原來已初具規模的基礎上雕刻出主佛、弟子和脅侍菩薩像, 再配合以浮雕和線刻, 並在完工之後, 請當代著名的大書法家褚遂良書丹, 鐫刻了洋洋灑灑1800多字的造像題記, 使用大量篇幅去歌頌長孫皇后的“懿德”, 以博取“純孝”的美名來爭得李世民歡心。

網路配圖

據史書記載, 李泰陰謀奪取太子李承乾的寶座, 借此造像, “潛有奪嫡之意”的政治用心。 但李泰的皇帝夢最終還是破滅了, 在一場兵不血刃的激烈角逐中, 他與李承乾兩敗俱傷, 最終被貶官遠離都城之外, 不久鬱鬱而終, 年僅35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