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黃庭堅的後裔為何散落永州與長沙?

文/奉榮梅

某日讀到一湖湘學人簡介:祖籍望城, 宋代大詩人黃庭堅之後。 我不免心生疑惑, 北宋世居江西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的黃庭堅, 並未在湖南為官講學, 只是晚年被貶廣西宜州時, 由湖北江陵路過湖南境內, 在岳陽、長沙、衡陽、永州等地留下許多詩文, 他的後裔為何散落永州與長沙?

1—

《宋元學案》中《濂溪學案》將黃庭堅列為周敦頤的私淑弟子。 周敦頤于康定元年(1040)出仕黃庭堅的家鄉江西分甯主簿時, 黃庭堅還只有5歲, 自然無緣親炙濂溪先生之門, 但是聽聞周敦頤的學問與人品後, 心嚮往之。

元豐三年(1080),

35歲的黃庭堅回江西任吉州太和(今泰和)令, 此時周敦頤的長子周壽時任吉州司法參軍, 他們志趣相投, 交往唱和, 後來, 周壽請他作《濂溪詩》, 黃庭堅對周敦頤先生人品讚語:“茂叔人品甚高, 胸中灑落, 如光風霽月”。 此詩及序顯示了他受濂溪先生人格風範、為政之道和人生境界的諸多影響。

黃庭堅的詩名在宋代影響極大, 與蘇軾並稱“蘇黃”, 其詩風衣被後世, 開創了著名的“江西詩派”, 被奉為一代詩宗;他的書法也自成一家, 與蘇軾、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 黃庭堅在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登進士第, 早年在河北、江西、山東做小官。 元豐八年(1085), 40歲才以秘書省校書郎被召, 為《神宗實錄》檢討官。

江西修水黃庭堅紀念館

在京城, 他見到了有詩文唱和、神交多年的的長他8歲的蘇軾,

他與秦觀、張耒、晁補之, 並稱“蘇門四學士”, 他們常一起遊賞宴集唱和酬答, 蘇軾的私邸儼然成為他們的“文藝沙龍”。 蘇軾曾高度讚賞他的“超逸絕塵, 獨立萬物之表, 馭風騎氣, 以與造物者遊”的人品才華, 但也指出其兀傲離俗、難為世用的秉性。

黃庭堅曾兩度遭遇貶謫, 在元祐黨爭中, 他和好友蘇軾一樣, 對王安石變法運動持否定與批判的態度, 不過他更客觀公正一些。 在哲宗紹聖年間的黨同劃異中, 黃庭堅因為修撰《神宗實錄》遭到貶謫, 責授涪州別駕、黔州安置, 流寓蜀中和江漢七年, 崇甯元年(1102)正月, 他從湖北江陵返回修水探親, 先由水路至巴陵, 再取道平江、臨湘, 入通城, 路徑湖南時有詩作《自巴陵略平江臨湘入通城無日不雨至黃龍奉謁》:

山行十日雨沾衣, 幕阜峰前對落暉。

野水自添田水滿, 晴鳩卻喚雨鳩歸。

靈源大士人天眼, 雙塔老師諸佛機。

白髮蒼顏重到此, 問君還是昔人非。

黃庭堅在湖南停留最久的是他被貶廣西宜州時。 這次被貶, 與同為文人、時為副宰相的趙挺之有關。 黃庭堅曾在山東德州為官, 對通判趙挺之不乏稱頌之詞, 將其視為知己。 趙是著名女詞人李清照丈夫趙明誠的父親。 孤高傲世、憤世嫉俗的黃庭堅, 後與趙一直政見不和, 還用文字遊戲取笑過趙。

宋徽宗親政之後再用新黨, 與黃庭堅有宿怨的趙挺之當上了副宰相。 崇寧二年(1103)十二月, 對黃庭堅一直懷恨在心的陳舉適時舉報說其作品《承天院塔記》“誹謗朝廷”,

趙挺之便羅織罪名, 以致黃庭堅被“除名編管”發配到蠻荒之邊地宜州。

洞庭湖, 岳陽樓, 銀山堆裡看青山

2—

詩僧惠洪《石門文字禪 跋山谷字二首》記載:“山谷初謫, 人以死吊, 笑曰:‘四海皆昆弟, 凡有日月星宿處, 無不可寄此一夢者。 ’”其中顯然是黃庭堅的自我寬慰和解嘲, 但也可見其面對貶謫, 沒有怨懟, 有種隨遇而安的曠達, 這種精神一直支撐著58歲的他走過此後貶謫之路。

黃庭堅從湖北江陵出發, 攜家眷一行16口, 艱難跋涉前往宜州, 但他的詩裡看不到頹唐, 只有豁達, 覺得自己再怎麼也比杜甫當年的遭際要好些, 其《過洞庭青草湖》可窺一斑:

我雖貧至骨, 猶勝杜陵老。

憶昔上岳陽, 一飯從人討。

行矣勿遲留,

蕉林追猲獠。

黃庭堅在滿川風雨中登上岳陽樓, 寫下《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二首》, 雖然是“投荒萬死鬢毛斑”, 但還是呈現一種“未到江南先一笑”“銀山堆裡看青山”的淡定:

投荒萬死鬢毛斑, 生出瞿塘灩澦關。

未到江南先一笑, 岳陽樓上對君山。

滿川風雨獨憑欄, 綰結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當湖水面, 銀山堆裡看青山。

黃庭堅在長沙度過了除夕, 遇上了故交秦觀之子秦湛和女婿范溫。 秦觀被削官為民流徙湖南最南端的郴州、編管廣西橫州、又徙雷州, 在放還北歸途中卒於藤州。 秦湛扶喪北歸, 與在湘南零陵等候的范溫會合後一同到達長沙。 曾敏行的《獨醒雜誌》裡記載了他們見面時的情形。 黃庭堅念及過去與同門故友的骨肉相交, 如今斯人已成枯骨,不禁緊握兩個晚輩的手失聲痛哭,並堅持贈送二十兩銀子。

黃庭堅還與正雲遊湘中的著名詩僧惠洪在湘江邊會晤,在城南碧湘門流寓一月。李子光見他隨行家眷多,欲借一官船給他住,被人暗中譏評,黃庭堅就買了一小舟住下。惠洪覺得船小狹窄,而黃庭堅卻一笑道:“煙波萬頃,水宿小舟,與大廈千楹,醉眠一榻,何所異?道人繆矣!”他的笑聲,在解纜而去的小舟蕩起的浪波里跳躍,在逆水南行的旅程裡,給家人注入的是一股正能量吧。

詩僧惠洪的《冷齋夜話》

惠洪在《冷齋夜話》中記錄他們兩位元往年交的同舟而宿、抵掌而語想從盤桓的短暫歡愉,還收錄了黃庭堅給他的贈詩:

吾年六十子方半,槁項螺巔度歲月。

脫卻衲衣著蓑笠,來佐涪翁刺釣船。

元霜搗盡音塵絕,去作湖南萬里春。

想見山川佳絕地,落花飛絮轉愁人。

黃庭堅這首七絕的標題實在是太長,《予去歲在長沙數與處度元實相從把酒自過嶺來不復有此樂感歎之余戲成一絕》,33字的標題,比七絕的內容還多。這是他到達宜州後對長沙與人把酒之樂的懷想。

小舟在湘江裡顛簸艱難行進到衡陽,黃庭堅上岸休整,少不了結交文朋詩友、作詩寫字。他慕名前往花(華)光寺,拜謁開創水墨畫梅的畫僧仲仁。這次會晤,黃庭堅收穫頗豐,他見到了他的師友蘇東坡和秦少遊的詩稿,在這樣的顛沛流離之途,有如久旱甘霖,自是有一番難以形容的感喟。仲仁當即揮毫作畫寒梅遠山圖贈與黃庭堅。

黃庭堅回想起在長沙與秦少遊護喪的子婿相逢,聯想到老友謫逝藤縣時的物傷其類,秦少遊的靈柩被就地草葬於橘子洲,亦和秦少游《和黃法曹憶建溪梅花詩》韻,賦梅花詩一首:

長眠橘洲風雨寒,今日梅開向誰好?

何況東坡成古丘,不復龍蛇看揮掃。

我向湖南更嶺南,系船來近花光老。

歎息斯人不可見,喜我未學霜前草。

寫盡南枝與北枝,更作千峰依晴昊。”

永州祁陽浯溪碑林

3—

繼續向西南行進入湖南與廣西交界的永州地界祁陽,已是崇寧三年(1104)三月初六,黃庭堅決定泊舟縣城南五裡的浯溪,他想親睹唐代元結撰、顏真卿書、大曆六年刻於浯溪崖石上的“摩崖三絕”《大唐中興頌》。作為一個書法家的黃谷山,在古樹蔭蔽裡尋找躲藏的元結、顏真卿、皇甫湜、李諒、米芾、秦觀等諸多唐宋大家的筆墨,是一件多麼值得興奮的樂事,他也即興抒懷,留下大氣磅礴的長篇七古《書摩崖碑後》:“……明皇不作苞桑計,顛倒四海由祿兒。九廟不守乘輿西,萬官已作烏擇棲……”

三月十四日,黃庭堅踏入永州治所零陵縣。勞頓疲敝的黃庭堅,在前朝古文運動先驅柳宗元十年羈旅之地寓居了數月,與受元祐黨籍牽連謫居永州的曾紆和永州歸隱太學生蔣湋一見如故,相交極其歡洽,相攜在柳子《永州八記》描繪的綺麗山水間流連,交遊唱和,留下《淡岩》《遊朝陽岩》《詠愚溪詩》等詩文與石刻。

數月間,蔣湋不僅天天陪侍著黃庭堅,還贈他奇石,待以美酒,彈琴助興。在有人怕惹禍而剷除黃庭堅在牆壁上的題字時,蔣湋卻收藏了他的詩文字畫兩百多種。

黃庭堅楷書《題大唐中興頌》

後來為官永州的詩人楊萬里曾為蔣湋作傳,記錄了蔣湋之子觀言描述的黃庭堅晚年在永州的幾個精彩鏡頭:“喜為人作字及題留”“忽得意,一掃千字”“酒半酣,起索筆,大書,下語驚坐”……

再次啟程奔赴最後一站宜州時,已是酷熱的夏日,黃庭堅只得把家眷留在永州,託付給縣令李彥明、曾公卷以及蔣湋。他孤身南下,溯源湘江,經全州、桂林,最後抵達更加溽熱難當的流放之地宜州。

“除名羈管宜州”,他是被編入地方軍隊中服役的軟禁,同時,在當時當地無親友、生活環境又異常窘迫,一生與佛教結緣的他,他只能向內心尋求解脫,以達到圓融之境,形單影隻的愁苦,只有在焚香禪修中隨屢屢青煙飄向五嶺之北的永州。在任萍鄉知縣的其兄黃大臨(字元明)至宜州探視之後,黃庭堅的處境才有了改觀,他重新有了詼諧幽默的情趣、謫仙般的灑脫,獲得心靈的超然。特別是負才任俠、豪縱不羈的蜀人範寥,慕名輾轉至宜州叩拜黃庭堅,兩人一起下棋讀書,對榻夜話,舉酒高歌。有了範寥的伺奉左右,黃庭堅的朋友圈有了更多的生氣。

廣西宜州紀念黃庭堅的山谷祠

蔣湋與黃庭堅的交誼一直延續至黃庭堅的客死宜州。他時常關照著黃家羈留永州的十幾口人,後來還到數百里之外的宜州,探望垂暮之年暌離親人的黃庭堅。次年九月三十日,黃庭堅突然病逝於宜州。據明朝周季鳳的《山谷先生別傳》記載,黃庭堅在病中,見前來探視的知己蔣湋,十分欣喜,緊握他的手託付到:“身後事委君矣。”正直耿介的士子蔣湋悉心地處置黃庭堅的後事,買棺裝殮,並出資二十萬買舟扶柩數千里,將谷山先生歸葬修水雙井祖墳之西。

黃庭堅去世後,後代沒再遷回江西,世代就留在了永州,並散落至長沙等處。其實,在黃庭堅生前,朝廷已下詔將他移住永州,只是詔書未到,人已先去。

其實,黃庭堅最後在汴京六年的官職已經達到一生頂點,遷任翰林學士、著作佐郎、集賢校理等,他在黨同伐異的險惡政治漩渦中,他已無意於升遷,雖身處繁華,卻自甘淡泊,有退隱江湖之志,所以當面對晚年命運的逆轉時,也能鎮定從容以對,以達觀自適、超然的情懷,在蠻遠之地達觀地度過餘生。

如今斯人已成枯骨,不禁緊握兩個晚輩的手失聲痛哭,並堅持贈送二十兩銀子。

黃庭堅還與正雲遊湘中的著名詩僧惠洪在湘江邊會晤,在城南碧湘門流寓一月。李子光見他隨行家眷多,欲借一官船給他住,被人暗中譏評,黃庭堅就買了一小舟住下。惠洪覺得船小狹窄,而黃庭堅卻一笑道:“煙波萬頃,水宿小舟,與大廈千楹,醉眠一榻,何所異?道人繆矣!”他的笑聲,在解纜而去的小舟蕩起的浪波里跳躍,在逆水南行的旅程裡,給家人注入的是一股正能量吧。

詩僧惠洪的《冷齋夜話》

惠洪在《冷齋夜話》中記錄他們兩位元往年交的同舟而宿、抵掌而語想從盤桓的短暫歡愉,還收錄了黃庭堅給他的贈詩:

吾年六十子方半,槁項螺巔度歲月。

脫卻衲衣著蓑笠,來佐涪翁刺釣船。

元霜搗盡音塵絕,去作湖南萬里春。

想見山川佳絕地,落花飛絮轉愁人。

黃庭堅這首七絕的標題實在是太長,《予去歲在長沙數與處度元實相從把酒自過嶺來不復有此樂感歎之余戲成一絕》,33字的標題,比七絕的內容還多。這是他到達宜州後對長沙與人把酒之樂的懷想。

小舟在湘江裡顛簸艱難行進到衡陽,黃庭堅上岸休整,少不了結交文朋詩友、作詩寫字。他慕名前往花(華)光寺,拜謁開創水墨畫梅的畫僧仲仁。這次會晤,黃庭堅收穫頗豐,他見到了他的師友蘇東坡和秦少遊的詩稿,在這樣的顛沛流離之途,有如久旱甘霖,自是有一番難以形容的感喟。仲仁當即揮毫作畫寒梅遠山圖贈與黃庭堅。

黃庭堅回想起在長沙與秦少遊護喪的子婿相逢,聯想到老友謫逝藤縣時的物傷其類,秦少遊的靈柩被就地草葬於橘子洲,亦和秦少游《和黃法曹憶建溪梅花詩》韻,賦梅花詩一首:

長眠橘洲風雨寒,今日梅開向誰好?

何況東坡成古丘,不復龍蛇看揮掃。

我向湖南更嶺南,系船來近花光老。

歎息斯人不可見,喜我未學霜前草。

寫盡南枝與北枝,更作千峰依晴昊。”

永州祁陽浯溪碑林

3—

繼續向西南行進入湖南與廣西交界的永州地界祁陽,已是崇寧三年(1104)三月初六,黃庭堅決定泊舟縣城南五裡的浯溪,他想親睹唐代元結撰、顏真卿書、大曆六年刻於浯溪崖石上的“摩崖三絕”《大唐中興頌》。作為一個書法家的黃谷山,在古樹蔭蔽裡尋找躲藏的元結、顏真卿、皇甫湜、李諒、米芾、秦觀等諸多唐宋大家的筆墨,是一件多麼值得興奮的樂事,他也即興抒懷,留下大氣磅礴的長篇七古《書摩崖碑後》:“……明皇不作苞桑計,顛倒四海由祿兒。九廟不守乘輿西,萬官已作烏擇棲……”

三月十四日,黃庭堅踏入永州治所零陵縣。勞頓疲敝的黃庭堅,在前朝古文運動先驅柳宗元十年羈旅之地寓居了數月,與受元祐黨籍牽連謫居永州的曾紆和永州歸隱太學生蔣湋一見如故,相交極其歡洽,相攜在柳子《永州八記》描繪的綺麗山水間流連,交遊唱和,留下《淡岩》《遊朝陽岩》《詠愚溪詩》等詩文與石刻。

數月間,蔣湋不僅天天陪侍著黃庭堅,還贈他奇石,待以美酒,彈琴助興。在有人怕惹禍而剷除黃庭堅在牆壁上的題字時,蔣湋卻收藏了他的詩文字畫兩百多種。

黃庭堅楷書《題大唐中興頌》

後來為官永州的詩人楊萬里曾為蔣湋作傳,記錄了蔣湋之子觀言描述的黃庭堅晚年在永州的幾個精彩鏡頭:“喜為人作字及題留”“忽得意,一掃千字”“酒半酣,起索筆,大書,下語驚坐”……

再次啟程奔赴最後一站宜州時,已是酷熱的夏日,黃庭堅只得把家眷留在永州,託付給縣令李彥明、曾公卷以及蔣湋。他孤身南下,溯源湘江,經全州、桂林,最後抵達更加溽熱難當的流放之地宜州。

“除名羈管宜州”,他是被編入地方軍隊中服役的軟禁,同時,在當時當地無親友、生活環境又異常窘迫,一生與佛教結緣的他,他只能向內心尋求解脫,以達到圓融之境,形單影隻的愁苦,只有在焚香禪修中隨屢屢青煙飄向五嶺之北的永州。在任萍鄉知縣的其兄黃大臨(字元明)至宜州探視之後,黃庭堅的處境才有了改觀,他重新有了詼諧幽默的情趣、謫仙般的灑脫,獲得心靈的超然。特別是負才任俠、豪縱不羈的蜀人範寥,慕名輾轉至宜州叩拜黃庭堅,兩人一起下棋讀書,對榻夜話,舉酒高歌。有了範寥的伺奉左右,黃庭堅的朋友圈有了更多的生氣。

廣西宜州紀念黃庭堅的山谷祠

蔣湋與黃庭堅的交誼一直延續至黃庭堅的客死宜州。他時常關照著黃家羈留永州的十幾口人,後來還到數百里之外的宜州,探望垂暮之年暌離親人的黃庭堅。次年九月三十日,黃庭堅突然病逝於宜州。據明朝周季鳳的《山谷先生別傳》記載,黃庭堅在病中,見前來探視的知己蔣湋,十分欣喜,緊握他的手託付到:“身後事委君矣。”正直耿介的士子蔣湋悉心地處置黃庭堅的後事,買棺裝殮,並出資二十萬買舟扶柩數千里,將谷山先生歸葬修水雙井祖墳之西。

黃庭堅去世後,後代沒再遷回江西,世代就留在了永州,並散落至長沙等處。其實,在黃庭堅生前,朝廷已下詔將他移住永州,只是詔書未到,人已先去。

其實,黃庭堅最後在汴京六年的官職已經達到一生頂點,遷任翰林學士、著作佐郎、集賢校理等,他在黨同伐異的險惡政治漩渦中,他已無意於升遷,雖身處繁華,卻自甘淡泊,有退隱江湖之志,所以當面對晚年命運的逆轉時,也能鎮定從容以對,以達觀自適、超然的情懷,在蠻遠之地達觀地度過餘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