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場在徐匯濱江開跑的城市定向賽,串起千年龍華“傳統文化共用生活圈”

10月28日早上8點, 徐匯區第二屆白領運動會暨2017“藝動龍華”城市定向賽在徐匯濱江海事塔鳴槍開賽。 200多位元參與者需要行經龍華寺、上海京劇院、朵雲軒、西岸藝術中心多個“網站”, 並完成龍華塔拼圖、繪本《龍華傳說新編》填色、與京劇人物合影等頗有“文化味”的任務。 這場熱熱鬧鬧的體育賽事, 實際上是龍華街道打造“傳統文化共用生活圈”的一個縮影。

新編繪本說龍華

定向賽開幕式上, 繪本《龍華傳說新編》首發。 繪本以龍華民間傳說為藍本, 收錄了龍華寺傳說、龍華老樹仙、龍華豆腐乾、龍華廟會等多個民間故事,

未來將走進徐匯區各幼稚園與小學。

龍華的歷史, 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的東吳, 至今龍華社區仍保留著龍華塔、龍華寺等千年遺存。 而與古跡一同流傳至今的, 還有口耳相傳的龍華傳說。 兩年前, 龍華街道開始組織工作人員有意識地收集龍華民間傳說, 並加以創作改編。 “龍華傳說和傳統歌謠通過龍寶和夥伴一起游龍華的形式串聯, 繪本語言通俗易懂。 ”龍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楊海英說, 隨著龍華街區的改造, 居住在這裡的老龍華人不多了, 新龍華人和孩子不一定熟悉龍華的歷史與文化。 “挖掘獨具特色的龍華傳統文化符號, 並廣而告之, 是一項刻不容緩的工作。 ”

“龍華塔、塔龍華, 三月廟會遊龍華, 龍華地方出桃花,

千畝桃花映面紅。 ”每天清晨, 跳“花棒操”成為龍華居民最青睞的健身運動。 這套“花棒操”由街道根據龍華民謠自主創編, “古調新聲”中, 傳統文化悄然傳承。 今年5月底, 龍華街道攜手徐匯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公室, 搶救性挖掘、收集並整理的近百首流傳於龍華地區的民謠彙編成冊, 龍華地區的風土人情定格成文字。 參與民謠收集工作的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陳勤建說:“從地方歷史生活來看, 民謠有獨到的教育功能, 它是記錄地方社會生活的活史書。 龍華民謠的集結出版, 有利於歷史人文遺產的持續性傳承。 ”

繞口令《龍華塔》原為滑稽表演藝術家周柏春的代表作之一,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流傳于上海和蘇浙地區。

作品以龍華塔詠物抒情, 以繞口令的“快口”“貫口”技巧, 描述龍華塔的形象, 讚美龍華桃花盛開的盛景, 群眾中多有傳唱。 遺憾的是, 繞口令到上世紀70年代後失傳了。 近年來, 龍華街道攜手上海滑稽劇團, 重新創作了海派繞口令《龍華塔》。 “ 龍華塔上有一扇銅門, 銅門上面有一枚銅釘, 銅釘下面掛一根棕繩, 棕繩上面吊一隻銅鈴, 銅鈴下面放一隻銅盆, 銅盆旁邊貼一面銅鏡, 喔唷!銅門上面‘的搭’拔銅釘……” 去年9月, 青年演員阮繼凱語似連珠、快而不喘, 將新編繞口令送進徐匯區軍營, 贏得陣陣叫好聲。

與傳統文化不期而遇

“雖然生活在龍華, 但對它的瞭解很表面。 這次定向賽有個環節是與京劇扮相的工作人員合影, 我借機瞭解到‘國粹好鄰居’等京劇院正在做的文化傳承活動。

”來自徐匯濱江“建設者之家”的參賽者羅佳妍說, “走遍龍華寺、上海京劇院、朵雲軒等各個網站, 對龍華文化的瞭解更深入了。 ”

今年8月, “建設者非遺小劇場”將如皋杖頭木偶戲送到徐匯濱江“建設者之家”。

隨著徐匯濱江的開發開放,

西岸文化走廊日益崛起。 上海京劇院、朵雲軒藝術中心、餘德耀美術館等一系列美術館、博物館、演藝空間相繼落戶龍華, 這片歷史厚重的古老街區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 龍華街道依託地域文化資源, 聯動各方, 以打造“傳統文化共用生活圈”、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為己任。

從2014年開始, 龍華街道開設“舌尖上的龍華”龍華素齋製作系列課程, 每逢中秋佳節, 組織社區學生跟隨龍華寺名廚劉錦久學做龍華寺傳統淨素月餅。 和麵、下劑、包平、成型、烘焙……擁有30多年素齋製作經驗的劉師傅“傳幫帶”格外認真, 孩子們也學得帶勁。

朵雲軒藝術中心是上海藝術新地標, 其木版浮水印技藝屬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今年5月,龍華街道與朵雲軒集團聯手啟動“藝朵雲·益相鄰”公益專案,邀請社區中學生走進“江南百工”首屆長三角非遺博覽會。學生嘗試古樸的制墨手藝,製作專屬自己的“墨寶”,看木版浮水印技藝表演,驚豔於指尖流轉出的海派文化。

京劇是我國的國粹,龍華街道與上海京劇院聯手打造了“國粹好鄰居”“藝術公益”“青燕行動”“小京繼人”“院校合作”等項目。上海京劇院演員紛紛參與“千年龍華民俗大講壇”“龍華魂”愛國主義主題教育活動、社區“文化服務日”活動等,送講座、送新戲進社區,邀請居民座談觀後感,帶領社區居民近距離領略京劇的獨特魅力。幾天前,京劇院青年演員孫偉、劉少軍、魯薦忠、楊一駒等人剛剛走進龍華街道敬老院,為平均年齡超過84歲的老人們奉送上一台台精彩的演出。孫偉說:“看到老人們就想到了自己的姥姥,希望能把最好的演出送給老人。”“小京繼人”人群已輻射至南模、南洋、位育、市二、紫竹園等多所中學。近千名經過京劇院名家指導的“小京繼人”,成為京劇藝術最年輕的傳承人,他們也深入社區,為居民、學生帶去別開生面的京劇課堂、京劇傳唱等。

“國粹好鄰居”將京劇藝術送進社區、學校和部隊。

龍華街道還專門辟出了文化遺產專項扶持資金,支持龍苑中學“少年龍之夢”舞龍隊的建設。龍苑中學也將舞龍學習列為學校的特色校本課程,除了培養專業舞龍隊伍,每學期還安排一定課時,自製舞龍道具,讓全體學生參與舞龍體驗。傳統舞龍表演在學生中紮下了根。龍華街道党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戴禮浩說:“我們希望給大家帶來的是‘歷史’、是‘人文’,是千年龍華的現代表情;更是‘古與新’‘動與靜’‘公益與藝術’‘文化與文明’帶來的無限感動。”

題圖來源:作者提供 欄目主編:施晨露 圖片編輯:蘇唯 今年5月,龍華街道與朵雲軒集團聯手啟動“藝朵雲·益相鄰”公益專案,邀請社區中學生走進“江南百工”首屆長三角非遺博覽會。學生嘗試古樸的制墨手藝,製作專屬自己的“墨寶”,看木版浮水印技藝表演,驚豔於指尖流轉出的海派文化。

京劇是我國的國粹,龍華街道與上海京劇院聯手打造了“國粹好鄰居”“藝術公益”“青燕行動”“小京繼人”“院校合作”等項目。上海京劇院演員紛紛參與“千年龍華民俗大講壇”“龍華魂”愛國主義主題教育活動、社區“文化服務日”活動等,送講座、送新戲進社區,邀請居民座談觀後感,帶領社區居民近距離領略京劇的獨特魅力。幾天前,京劇院青年演員孫偉、劉少軍、魯薦忠、楊一駒等人剛剛走進龍華街道敬老院,為平均年齡超過84歲的老人們奉送上一台台精彩的演出。孫偉說:“看到老人們就想到了自己的姥姥,希望能把最好的演出送給老人。”“小京繼人”人群已輻射至南模、南洋、位育、市二、紫竹園等多所中學。近千名經過京劇院名家指導的“小京繼人”,成為京劇藝術最年輕的傳承人,他們也深入社區,為居民、學生帶去別開生面的京劇課堂、京劇傳唱等。

“國粹好鄰居”將京劇藝術送進社區、學校和部隊。

龍華街道還專門辟出了文化遺產專項扶持資金,支持龍苑中學“少年龍之夢”舞龍隊的建設。龍苑中學也將舞龍學習列為學校的特色校本課程,除了培養專業舞龍隊伍,每學期還安排一定課時,自製舞龍道具,讓全體學生參與舞龍體驗。傳統舞龍表演在學生中紮下了根。龍華街道党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戴禮浩說:“我們希望給大家帶來的是‘歷史’、是‘人文’,是千年龍華的現代表情;更是‘古與新’‘動與靜’‘公益與藝術’‘文化與文明’帶來的無限感動。”

題圖來源:作者提供 欄目主編:施晨露 圖片編輯:蘇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